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_第1页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_第2页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_第3页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_第4页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方法之思辩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自2006年3月1日起,将逐步推行检察机关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联系到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式搜集证据”[1]的规定,相当一部分反贪、渎检部门的侦查人员陷入了困惑,担心因讯问带有威胁、引诱、欺骗的性质的问题被认定为非法。那么威胁、引诱、欺骗作为讯问方法的价值是否就应一笔抹杀了呢?我们又应如何把握这些方法的使用限度和语言应用呢?在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背景下,理清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侦查讯问的对抗性决定了侦讯手段的策略性,进而奠定了威胁、引诱、欺诈讯问方法的伦理价值在侦查讯问活动中,作为讯问方的侦查人员,要努力发现和证实犯罪;而作为被讯问方的犯罪嫌疑人,除个别主动坦白的,绝大多数都要竭力隐藏和掩饰犯罪,双方活动具有明显的对抗性。而由对抗性的特点出发,决定了审讯活动不是一个在友好、轻松气氛中进行聊天的过程,而是一个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心智与意志较量的过程,即在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不情愿承认罪行的情况下,通过运用各种审讯方法,从心理上促使他们认罪。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讲,要想使行为人作出一个我们所预期的行为,必须给予充分、适当的刺激,“像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这样有重要利害关系的反应,绝非由单一的刺激即可引起,惟有施以适当和充分的刺激影响,才能引起供述动机,形成供述意志,引发供述行为”[2]。施以适当和充分的刺激,自然包含了威胁、引诱、欺骗的审讯方法,也就奠定了这些审讯方法存在的伦理价值。二、威胁和引诱讯问方法的现实价值威胁讯问是指以损害被讯问人的某种利益相恫吓,迫使其按照讯问人员的要求提供情况的一种讯问方法,引诱讯问则是以一种现实的利益诱惑被讯问人作出供述的方法。由于威胁和引诱在审讯中通常是结合使用,所以这里我们对二者的现实价值合并进行考察。首先拿以刑事保障程序完善而著称的美国为例,其实施的“辩诉交易”制度,实际上是以较轻刑罚处罚的许诺,换取被告人的认罪,明显具有威胁和引诱的性质。而从现行的诉讼程序和刑事政策上讲,引诱和威胁的讯问方法在我国现实中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从法律制度上讲,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而是要求他们“如实回答”。当侦查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回答时,就会对其进行教育,而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告之不如实回答的种种不利后果,这实际上就是允许以不利后果相要挟,迫使其就范,也就意味着认可了威胁讯问的合法性。从刑事政策上讲,我国推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在侦查讯问活动中,侦查人员首先予以申明的也是这一政策。坦白从宽,就是如实交代从宽处罚;抗拒从严,就是拒绝交代或虚假交代,从严惩处。从一般诉讼法理和语义学的双重角度分析,这是典型的引诱和威胁,即以宽大处理相引诱,以从重处罚为威胁,目的是获得口供。三、欺骗讯问方式的现实价值欺骗讯问是指以虚构的事实促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供述的讯问方式,欺骗讯问的现实价值存在于刑事讯问的各种方法之中。对于刑事审讯中的方法,美国刑事司法专家阿瑟?$.奥布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他看来,审讯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类:直接的方法类与间接的方法类,激情刺激的方法类与巧立名目的遁词诡计方法类。每一种类别又包括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无足轻重的冷淡法,同情或情感共鸣法,强烈诱惑法,态度友好法,提供帮助法,朋友般的谈话法,偏袒的辩解法,减轻处罚法,安慰悲伤法,推托责任法,冷热交替法,缩小犯罪等级法,夸大犯罪等级法,极力缩小犯罪后果法,既成事实法,假象欺骗和吓唬法,苛刻的事物性方法,揭穿谎言法,假造证据法,重复强调同一主体法,通过讲真话减轻精神压力法,坚韧不拔的穷追猛打法,贬损诋毁与用好话逐步赢得好感以便最后利用法,坦率地说出犯罪真相讲真话法[3]。上文奥布里所总结的审讯方法中,除假象欺骗和吓唬法、假造证据法、贬损诋毁和用好话逐步赢得好感以便最后利用法是明显以欺骗为核心内容的审讯方法外,无足轻重的冷淡法、强烈诱惑法,甚至包括态度友好法、提供帮助法在内,也都包含着欺骗的成分。可以说,适度的欺骗是刑事审讯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欺骗的讯问方法现实价值之所在。四、威胁、引诱、欺骗的讯问方法使用原则美国刑事审讯专家弗雷德?英博指出:审讯人员要合法地取得嫌疑人的供述,就应当了解法律所允许的审讯策略和技术[4]。上文中对威胁、引诱、欺骗讯问方法价值的肯定论证,意在帮助侦查人员克服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所带来的心理慌乱,防止侦查人员完全摒弃上述讯问手段,自缚手脚。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以往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威胁、引诱、欺骗等讯问方法的无限运用而造成的违法审讯是较为突出的,且与刑讯逼供相比,这种方法获取的供述具有更深的隐蔽性,更难以把握。笔者认为,这也是高检院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对推动法治文明和保障人权的进步意义之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讲,对威胁、引诱、欺骗审讯方式的价值在肯定的基础上,关键要确定该类方法的使用原则,即确定它们在审讯中使用的合理界限,以达到制止不当审讯的目的。那么对威胁、引诱、欺骗的讯问方法应如何限定使用的原则呢?这里先举一个美国最高法院的案例。美国最高法院于1969年审理了兰昔诉柯普案,在该案侦查时,被告以谋杀案嫌犯的身份接受侦讯,在讯问当中,警方欺骗他,称另一共犯已经认罪。美国最高法院经审理认为:警方对嫌犯传达共犯认罪的不实讯息,虽然与自白取得之过程相关,但不足以认定这样的欺骗将使嫌犯任意所为自白失去合法性。当然,这些欺骗手段并非可以无节制地使用,而是应该遵守两个原则,首先,这种欺骗不能恶劣到使法院及社会大众的“良心愤慨”(shockofconscience);其次,这种欺骗手段也不能潜存使人不实自白的危险,并支持对被告的有罪判决[5]。通过这一案件,一方面我们看到,美国在司法实践中事实上承认了侦讯中必然牵涉到诈伪、欺骗的手段,并赞同这一手段;另一方面,该判例还为我们把握“合理”的欺骗、引诱、威胁的讯问方法提供了参考标准,即运用欺骗、引诱、威胁的讯问策略时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第一,不应严重超越公众认可的道德界限,并使公众的良心感到愤慨,例如,侦查人员伪装成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引出嫌疑人的有罪供述;第二,不应存在使犯罪嫌疑人作出虚假供述的危险。五、欺骗、引诱、威胁在讯问中的语言运用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个运用方法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在肯定了欺骗、引诱、威胁作为讯问方法的价值,并确立了使用原则之后,我们不妨对讯问中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语言运用进行例举分析,以利于更快更好地适应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背景下的讯问。第一,对威胁讯问方法的语言运用。如上文所述,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围绕这一刑事政策进行规劝和攻心,运用威胁方法是允许的。如,讯问人员可以讲“你不如实交代,说明你的态度不好,将来会被从重处罚”,“不要以为你不交待,我们就不能查明案情,不供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不如实交代,不利于你早日离开看守所”。而对于超出这一刑事政策范围的威胁,则属非法讯问,如对拒不交代的受贿犯罪嫌疑人讲“你不交代,下一步就把你爱人抓起来,钱放哪了你爱人肯定知道”,这种以“连坐”相威胁的方式,明显违背了法律和现行刑事政策,应当加以禁止。第二,对于引诱讯问方法的语言运用。运用引诱的方法,必须强调作为诱饵的利益是法律上许可且能够兑现的利益,不具有欺骗性。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引诱讯问,应当是法律所允许的。例如,侦讯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讲“如实承认,对你是有好处的”,“如实交代,认罪态度好,我们可以考虑为你取保候审”。而“你只要承认犯罪,就对你不起诉”之类的语言,因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可能导致嫌疑人为及早摆脱被追诉的不利地位,而违心地违背事实真相作出虚伪供述,属于禁止使用的语言。第三,对于欺骗讯问方法的语言运用。正如上文所述,适度的欺骗是刑事讯问的基本特征,并且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也在不断观察、揣测侦查人员掌握了哪些证据,不断调整自己的防御,因而欺骗的方法就成为在讯问活动中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的重要策略,贯穿于整个刑事讯问的过程中,因此不应对欺骗性讯问方法有过多限制,在语言运用上应赋予其较大的适用空间。如,讯问人员常用的,“你还不交代,你的同伙已经交代了”,“你还不交代,有人都看见了,说的清清楚楚的”,都属于欺骗性的语言。对于欺骗性语言运用是否突破上述使用原则的判断方法,弗雷德?英博进行了阐述:审讯人员在任何案件中,当怀疑这种审讯方式是不允许的,可实行这种方针,即对自己提出下列问题,我将要做什么?这会使无罪的人承认有罪么?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审讯人员应当继续说打算说的话[6]。运用这一标准,对上文中常用的欺骗性问话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问话的目的是使嫌疑人从心理上产生证据已经确凿,抵赖已无意义的“误区”,而如果被讯问人不是犯罪实施者,对犯罪事实一无所知,就不可能产生这种错误“误区”,也即不存在使无罪的人承认有罪的可能,应当是被允许的。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威胁、引诱、欺骗的讯问方式,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一概斥为非法的讯问方法;如果恰当运用,它们是合法的讯问方法。应当予以排除的是可能导致虚假供述和严重侵犯基本人权的威胁、引诱、欺骗。在此基础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的规定,在立法内容上并不准确、严密,应修订为“严禁以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可能导致虚假供述的欺骗、引诱、威胁的方法搜集证据”。参考文献本文对以威胁、引诱、欺骗方式搜集证据的讨论仅限于讯问犯罪嫌疑人以获取口供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