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_第1页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_第2页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_第3页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_第4页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4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赵迎路,男,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10月生,1962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进入汾酒厂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汾酒厂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研究所总工,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罗庚创始的中国优选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3年4月16日18时20分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一、心系汾酒、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事例一1973年,赵迎路同志在酿酒车间搞试验,暴雨冲毁了他家屋子的后墙角,他都没离开试验车间一步。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数据,推导一个数学公式,他就睡在发酵室观察记录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温度变化,一住就是几个月.事例二1983年,赵迎路开始担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亲自编写近二十万字的全面质量管理教材,无数次上台演讲,为汾酒厂培育了一大批全面质量管理人才.他主持了1984年至1986年国家经委对汾酒厂的质量评审工作,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汾酒厂在全国轻工行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汾酒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八年时间里,在他的指导下,企业先后有5个QC小组获得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11个小组获得山西省“优秀QC小组”称号。事例三每每有新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赵迎路便亲自打印成稿,散发给生产一线的酿酒工人们学习、讨论,他要让自己的认识回到实践中再接受检验,他要让科技真正做到从生产中来,再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时间和实际的检测和考验。退休后,赵迎路同志并没有过着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而是用自己退休金购买书籍,潜心钻研,为许多酿酒车间订阅《酿酒科技》等杂志,并亲自主持了采用活性干酵母与生物技术提高汾酒大、二酒数量研究。年过六旬的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到试验班,跟班八个小组,直到下午五点才回家,一干就是50多天.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总说:“我不要紧。”事例四1999年春节,赵迎路同志主持了总酸总酯的对比试验,为保证试验的真实,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六,他每天在发酵室一呆就是六个小时。大年初一,阖家团圆之时,他只身一人来到试验班,挽起裤脚,双手背在腰间,用自己患有严重脉管炎的双腿,一瘸一拐,小心向前,生怕漏踩了一粒麦糠,麦芒无情地扎红了他的双腿,他却把无限汾酒情洒向了那一个个地缸,一堆堆红糁,一篓篓美酒……事例五退休后,赵迎路一直通过给公司领导写信的方式为汾酒的发展建言献策.2006年8月,已是七十高龄的赵迎路到《汾酒天地》编辑部送稿件,当他看到汾酒生产先进车间和小组的事迹报道,立刻侃侃而谈,通过自己对汾酒生产30年的数据对比论述了汾酒优质高产的特性.大家从他对汾酒的一片痴情中深刻感受到了一名汾酒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2009年新一届汾酒班子上任后,赵迎路再次谏言《给公司领导的一封信》,从汾酒文化、管理、科研等方面提出了赶超发展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公司领导与职工的强烈共鸣.公司上下迅速掀起了以“找差距,促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实施汾酒战略,实现汾酒再铸辉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事例六2013年2月16日,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笔者在整理《汾酒天地》邮箱稿件时,发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二封邮件,是他在2013年1月21日(农历2012年腊月初十)写的,他在信中写道:各位编辑:你们好我是汾洒厂的一名工人,我看了今年《汾酒天地》第26期(总578期)上“庆祝百亿,擘画未来”的相关报道,及李秋喜董事长的讲话全文内容,非常感动.为了更好的学习和领会李董事长的讲话精神,我希望得到一份电子版的“新起点新征程,为实现汾酒中国酒魂、清香天下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李董事长的全篇讲话。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把这篇讲话的稿件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在这里先谢谢你们了.赵迎路二、勤学善思、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事例一“假如他不在汾酒干,那就相当于是汾酒厂搬了家了。”一位汾酒厂的领导人这样评价赵迎路.赵迎路堪称二十世纪的汾酒科研第一人,他是—-“三温定一温汾酒发酵数学模型(即控制了入温、地温、室温,就控制了发酵的最高品温)”的确立者;“15对时的大酒醅酸度在1.38的中心点附近(即1.24~1.53之间)是汾酒优质高产概率的最佳域"的总结者;应用回醅、回糟及延长发酵期等技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汾酒总酸总酯的探索者;“大、二入库酒度66~66.9度最好”的提出者;“汾酒酯化在发酵前中期”的指出者;坚决摒弃低温大水份入缸操作的,还是他;用数学方法探索汾酒酿造及勾兑工艺并取得成功的,也是他;他还是——第一个采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于汾酒发酵,第一个引用数理统计于汾酒生产管理,第一个引用计算机于汾酒发酵,第一个接种优良菌株生产强化大曲,第一个研究地缸、甑桶,第一个采用夏季人工制冷降低品温并取得成功……事例二1962年,赵迎路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前身——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来到汾酒厂,大学生甘当小学生,拜优质高产的王仓师傅为师,从零开始,学装甑,先学和糁;学和糁,先学拉车;学保温,先学担麦麸。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从几万个数据中摸索总结出“三高四准两过硬"的操作法,并推荐在全国酿酒会上宣读。直到今天,汾酒仍然沿用赵迎路同志总结的操作法,并在2006年6月,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的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事例三20世纪60年代,跟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搞汾酒试点,在技术权威王元太的带领下,参与研究,分离出优良菌株汾I、汾II号,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进行了汾酒呈香呈味成分及主体香型的研究探索工作,对汾酒生产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做了初步探索,用科学的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操作技术……事例四早在70年代,他便在汾酒发酵会上提出与全国酿酒专家们的相悖意见:“液态和固态法酿造之间质的差异并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对立统一的,有联系又有区别,他采用数学方法改变碳氮之比,做了试验并获得成功。新产液态酒有的在酸、酯、醇等指标上已达到或超过了固态酒的质量水平——他用科学求实的精神,印证了任何事物之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真理。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酒工中盛传一个观点:“造香容易,提香难。"而赵迎路认为“提香不易,造香更难”,理由是提香虽然不易,流酒的温度、速度、断酒的时间确实不好把握,酒中醇、酸、醛、酯及其他微量成分、协调成分、复杂成分的协调度不好把握,但这只有“标”,难度更大的却是“本",是汾酒发酵的前期工艺。只有把微生物的消长代谢关系搞清了,找出制约汾酒质量的特别性成分,从前期工艺上对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游刃有余,才能使汾酒科研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大跨越.事例五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亲自整理编写了《汾酒酿造生产技术》,共四十六篇,十多万字,为汾酒工人提供了富有生产指导意义的宝贵教材;几十年来,收集整理论文达70余篇,内容涵盖了汾酒生产工艺的方方面面,为进一步提升和创新汾酒酿造生产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性资料。事例六1986年,赵迎路同志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国家代表到日本参加了质量管理盛会;同年,他开发的新产品“杏花仙酒"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他研制的“玫瑰香沙棘酒”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他撰写的论文《数理统计方法在汾酒生产中的应用》获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他的论文《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获得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来,赵迎路发表在国家二级刊物-—《酿酒》、《酿酒科技》、《中国酿造》及国家一级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等杂志上的论文就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深化汾酒发酵认识,应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汾酒酿造事业》、《清香型白酒发酵中的酯化研究》、《新产汾酒优质率与总酯达标率的相关分析》、《汾酒大发酵最高品温的研究》、《应用经济数学方法推动汾酒经济发展》、《新工艺白酒的勾调实践》等等.事例七1989~1992年,东分厂汾二车间赵书泉领导的小组连续四个周期优质高产,被誉为“流酒大王",一般人认为不可思议,赵迎路却认为世上一切的不怪都是从怪中产生出来的,他认准“共性寓于个性,普遍寓于特殊,一般寓于个别"的普遍真理,采用抓典型指导一般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并总结其工艺特点,结果证实该小组有独特的操作技术,经过广泛宣传、论证,用经济数学方法得出结论-—“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从而使大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掌握了汾酒发酵工艺诀窍的汾酒工人,出酒率和优质率逐年提高。事例八赵迎路笔耕不辍,是《汾酒天地》编辑部的常客,经常来这里投稿,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习心得,并通过报纸了解汾酒的发展动态.2011年夏天,他拿来一篇打印好的稿子,编辑以为是他请别人打的,就告诉他让打字的人把电子版发到报社邮箱。赵迎路笑着说:“这是我孙子教我用拼音打字法打的,还不会用邮箱,等以后学会了就直接发到邮箱。”2012年2月4日,《汾酒天地》邮箱收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一篇电子稿件,是他与前汾酒厂副厂长齐印增合写的怀念原汾酒厂书记刘凤亮的文章.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电脑应用技术,用键盘一字一句地抒发出他们对汾酒的深厚感情,值得每一位汾酒人学习。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事例一赵迎路同志经常衣冠不整,有时扣错了扣子,有时穿杂了袜子,有时胡须满腮,有时头发蓬乱。老伴儿说:“他从不注重吃穿,从没有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对有困难的人从来都慷慨解囊。"赵迎路同志曾经多次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弟上学;他的家庭并不富裕,1966年搞“四清”时,他把棉袄送给矿工,自己只得穿单衣过冬;就在那年,家乡遭受地震,他不仅没有伸手向国家要钱,还给大队寄了几十元钱。他只要看到身体有残疾的,或者沿街乞讨的,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就给。赵迎路常说:“自己身上带的钱了,不把钱掏出来给人家,心里下不去。给了人家,心里就踏实了.要不是真困难,谁还愿意乞讨了?”事例二1968年,他到浙江一带出差,准备乘轮船从上海到青岛,买票时看见一个妇女跟两个孩子在一旁流泪,上前询问后才知这位母亲要带孩子们去青岛,看望在那里工作的丈夫,身上的钱只够买两个人的船票,赵迎路毫不犹豫拿出5元钱为她买了第三张船票,并一路照顾三人顺利到达青岛,让他们一家团聚。事例三在赵迎路刚来汾酒厂上班时,无意中听到有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家庭比较困难,在汾酒厂附近插队,而且父母离异,又是外地的,他和妹妹由没有工作的母亲抚养。赵迎路就经常自己主动带着钱和东西过去看他.隔一段时间,男孩要回趟家,赵迎路就给他联系,看厂里有没有往太原送货的顺车了。没有顺车,赵迎路就拿2块钱给他买去太原的汽车票。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赵迎路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先后资助了长治、太原、浙江等地的家庭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事例四“不管外界怎样看待我,时间对我永远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奋发向前永不停顿、永不怠惰,一个接一个地打主动仗、进攻仗,对内、对外,顺利、坎坷,都是一样,一样,一样……”这是赵迎路1986年日记中的一段话。由于工作的需要,赵迎路的行政职务几升几降,曾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后为研究所总工。无论什么岗位,无论主持什么样的工作,他对汾酒事业的执着和钟爱,却始终如一.他推崇一切从零开始的观点,认为无论汾酒事业的基础有多敦厚,都要有“漫漫雄关路,一切从头越”的严谨胸襟和壮志豪情。事例五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使赵迎路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脉管炎和萎缩性胃炎。1988年,西分厂生产出现波动,作为刚上任的分厂总工程师,他不顾当时自己严重的胃病发作,亲自劳动试验一个月,收集数据。他为了亲自看发酵材料品温的变化规律,睡在发酵房几十天。为了证明保温轻重对汾酒质量、数量的影响程度,有一年,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六,一天连上两个酒班作试验,一点也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一分钱报酬也没有,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胃疼得厉害了,他就吃几块水果罐头压一压,实在忍不住就喝几包三九胃泰。脉管炎病情加重时,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为了治好他的脉管炎,厂领导出面,帮助联系了医院住进去后,一听治好要花6万元,他认为人家是骗钱,和人家大吵一通勉强住了十来天,就不治了,又改住一家要价低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得知这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他干脆回厂忍痛上班.住院期间,本来有两种病人床位,一种就在医院内,但是价格高,另一种远在400米外,条件差,但他坚持要住便宜的病房,天天拖着一条病腿走好几趟。别人劝他换一换,他就是不肯,不理解他的人,说他是自讨苦吃,是“小气”。事例六返聘期间,他不收取一分报酬,为汾酒科研贡献余热.由于年纪愈来愈大,腿脚不便,他便经常在家里做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