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1页
当代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2页
当代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3页
当代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4页
当代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宏观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toMacroeconomics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范王榜Email:第一页,共二十二页。1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0定义:宏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字的变化,如总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斯蒂格利兹,约瑟夫1.1主要问题:

失业

unemployment—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国际劳工局定义)。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而且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工作。

通货膨胀

inflation—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物价派定义与货币主义经济学的货币派定义,前者据上风。第二页,共二十二页。2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1.1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economicgrowth&economiccycle—两个相关的问题:都用GDP来衡量,实际GDP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实际GDP的波动即是经济周期。

二者都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有关:经济增长包括产量达到或产量扩张而超出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周期则是产量围绕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上下波动。

增长是长期问题,周期是短期问题;前者偏重于总供给分析,后者偏重于总需求分析。第三页,共二十二页。3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1.2基本指标:GDP及其计算GDP与GNPGDP的计算方法:最终产品法;增加价值法;收入法。其它国民收入核算指标: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人均GDP;生产率(=GDP÷工作小时之和);名义GDP(=实际GDP×价格水平)GDP的意义:潜在GDP—充分就业时、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时的GDP,它与实际GDP的差额可反应失业情况,或资源的配置状况;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就是经济周期。前者大于后者,衰退或萧条;前者小于后者,繁荣或过热;二者一致,经济正常。第四页,共二十二页。4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2.宏观经济学流派及其争论2.1共识与分歧经济学家的共识: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业水平高;物价稳定;增长迅速。经济学家的分歧:两大问题——一是对失业、通胀、增长与周期原因的解释。深层原因是对市场机制认识的差异;二是对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五页,共二十二页。5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2.2流派与纷争古典经济学—斯密至凯恩斯之前所有经济学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本人及其分支学说凯恩斯本人学说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米塞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第六页,共二十二页。6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IS-LM模型:70年代之前,宏观经济学一总需求分析为中心。三个市场框架:70年代之后,重视了对总供给的分析,形成了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在经济学家眼中,人们带着不同的帽子:他们通常是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劳动市场上的工人,以及资本市场上的债务人或债权人。P.16第七页,共二十二页。7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三个市场与宏观经济分析:原理:各个家庭与厂商决策的总和就是宏观经济总量,因此,可以通过三个市场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就是这三个市场上作为总和的厂商与家庭的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政府的作用。创新:以微观为基础分析宏观问题,把宏观与微观联结为一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分割开来,这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斯蒂格利茨教材的最大特点。第八页,共二十二页。8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1劳动市场劳动的需求:所有厂商愿意雇佣的劳动劳动的供给:所有家庭愿意提供的劳动目的:研究劳动市场以说明就业的决定,即失业的原因。劳动市场的关键:工资的决定机制,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重大分歧,由此决定了对失业的解释不同。第九页,共二十二页。9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1劳动市场微观与宏观的分析差异:前者分析个别厂商与个别家庭如何决定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后者以前者分析为出发点,分析的中心是总量平衡问题,当劳动的供求总量平衡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能否均衡的关键:工资决定机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分歧。粘性还是伸缩性?是否有失业第十页,共二十二页。10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2产品市场分析工具: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目的:假定工资不变时,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均衡的GDP与价格水平3.2.1总供给曲线3.2.2总需求曲线3.2.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11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3.3资本市场资本供给:由家庭储蓄决策决定资本需求:由厂商投资决策决定资本市场的均衡:3.4结论三个市场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宏观经济学借此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12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4.劳动市场分析:工资粘性的原因4.1劳动市场的中心工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工资如何决定与变动4.2是否有自愿失业的存在4.3对工资粘性的解释制度原因:工会力量、隐含合同、政府法规效率工资理论:价格水平变化: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13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4.4失业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证明了工资的调节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增加工资的可变性: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失业保险:增加总需求: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14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供课外阅读书目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15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经济学高级教科书目

(供提高之用)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版。2,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3,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4,欧阳明、袁志刚:《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5,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16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通知公共信箱1:公共信箱2:你可以在本信箱中下载你所需要的材料,但不要移动、修改或删除本信箱中任何内容,也不要通过其他信箱向本信箱中发信,以免信箱撑爆。请大家共同维护!本信箱密码均为:88888888与我联系:xdfwb@163.net

IntroductiontoMacroeconomics。0,宏观经济学导论,2002年春季。——斯蒂格利兹,约瑟夫。失业unemployment—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国际劳工局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