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_第1页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_第2页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_第3页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_第4页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矿区概况及矿区地质特征11.1矿区概况11.1.1地理位置11.1.2交通状况11.1.3自然地理21.1.4矿区天气21.1.5矿区地震震级和烈度21.1.6中小型煤矿开采情况21.23井场地质特征1.2.1井田地层特征31.2.2井田地质构造51.2.3岩浆活动71.2.4岩溶崩塌柱81.2.59井场水文地质特征1.3煤层特征141.3.1含煤地层特征141.3.2签名层特性161.3.3煤含量概述171.3.4煤层描述171.3.5煤层顶底板211.3.6煤炭质量21第2章艾达领域和储备272.1艾达王国272.2矿山工业储量272.2.1井田勘探272.2.2储备计算周长282.2.3储备等级划分282.2.4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292.2.5储备计算结果302.3矿山可采储量302.3.1永久煤柱煤用量302.3.2矿山可采储量计算31第三章矿山工作制度、设计产能和使用寿命323.1矿山作业系统323.2矿山设计产能及使用寿命32第4章Ida开发334.1概述334.1.1雷场概况334.1.2开发方案技术对比334.1.3发展计划的经济比较354.2井筒位置确定374.2.1井筒位置374.2.237井筒用途及规格4.3挖矿等级设计394.3.1水平高度的确定394.3.2设计水平巷道布局394.4矿区划分394.5底部仓库394.5.1概述394.5.2地下停车场的选择原则404.5.3地下停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404.5.4井底堆场路线设计40第五章矿区巷道布置425.1煤层地质特征425.1.1矿区位置及围护425.1.2地质构造425.1.3水文地质条件425.1.4可采煤层煤质指标特征425.1.5煤层开采瓦斯及煤尘425.2矿区巷道及生产系统435.2.1矿区概况435.2.2矿区布局435.3矿区堆场设计及仓室445.3.1矿区停车场445.3.2矿区变电站465.3.3矿区煤仓46第6章煤炭开采方法476.1恢复过程476.1.1采煤方式的选择476.1.2回收过程的确定476.1.3采煤机械的选型476.1.4工作面长度的确定476.1.5工作面长度合理性检查486.1.6工作面支撑方式、支架规格及布置486.1.7各工艺流程的安全注意事项506.1.8循环运行模式和各种图表566.2矿区采矿计划58第7章井下运输597.1概述597.2矿区运输设备的选择597.3主要道路运输设备的选择597.3.1煤炭运输方式597.3.2带式输送机的选择607.3.3电力机车的选型与设计607.3.4列车组成的校核计算627.3.5电力机车台数的确定63第8章矿井提升658.1概述658.2主轴提升658.2.1选择起重容器658.2.2起重钢丝绳的选择668.2.3起重机的选择678.2.4起重电机的预选688.2.5提升机与井筒的相对位置698.2.6竖井起升理论与计算708.2.7会计改进能力718.3辅助井提升718.3.1注释718.3.2辅助井举升选择71第9章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749.1概述749.2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749.2.1通风系统选择原则749.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749.3矿区及全矿所需风量计算759.3.1原则759.3.2矿区及全矿所需风量769.3.3风速检查799.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799.4.1原则799.4.2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81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839.5.1气体管理839.5.2煤尘管理849.5.3防火849.5.4防洪859.5.5屋顶管理措施859.5.6洪水85第十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2概括我们在这个毕业设计中所做的是庄二矿新竖井的设计和设计。在这个毕业项目之前,我在冀中能源旗下的郭尔庄矿进行了毕业实习。在本次生产实践中,我们收集了大量设计资料,根据生产现场工作经验,完成了壮矿的初步设计。而在这次生产实践中,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在学校学不到的先进设计理念和设计现场工作经验。,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壮矿矿山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矿山水文地质基本情况概述。2、确定矿场可采储量、矿山产能和使用寿命。3、矿场整体开发设计,包括等级划分、井位确定、经济比较部分、矿山扩建方案确定、矿区划分、井下计算停车场,会议室和地下停车场的布局。通过容量计算等部分。4、工作面生产机械的参数、工作面生产方案的确定、矿区堆场的设计计算。5、矿山生产中起重、运输、通风、排水方式的确定,所用设备的选型计算,相关的仓室布置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没有长期的生产工作经验,设计上肯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我很感激。关键词:地质、矿场、储量、矿山年产量、开发、采煤方法、通风、提升、瓦斯、排水。第一章矿区概况及矿场地质特征1.1矿区概况1.1.1地理位置矿业集团郭尔庄矿业原为矿务局郭尔庄煤矿。2002年6月,企业重组完成。该矿始建于1946年,是在民营小煤窑基础上,经过多次技术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中型矿山。已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矿业集团郭尔庄矿业位于武安市西北部,13公里矿业组织地理坐标:北纬114°11'31“东经36°48'25”,除桂该矿东距京广铁路线较远31km,有无极至珠镇铁路穿过矿区中部,在无极与~风峰环线铁路相接。~都当高速从矿场西侧穿过,离矿场2km交通比较方便。交通位置1-1-1如图所示。地图1-1-1交通位置图1.1.2交通状况矿区东距京广铁路塔穗站10公里,矿区有专用铁路经新城站与京广铁路相连。景田西邻兴都高速,交通十分便利。1.1.3自然地理学从矿区地势看,总体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地面标高在92-190m之间。南部是冰脊的脊形地貌。该区制高点位于40号钻孔附近,海拔191.07m。中部为沙河梯田,为农田和居民区。北部为沙河河床,宽2500-5000m,约占田间面积的一半。由于上游朱江水库的建设,沙河已成为季节性河流。河床覆盖着松散的沙子和砾石。1.1.4矿区天气根据气象站资料,该地区历年最高气温42℃,一般发生在7月,历年最低气温-21℃,发生在12月或1月。历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降水量在300-600mm之间,每年7-9月为雨季,约占年降水量的80%。1963年降水量达1269毫米,8月2日至9日连续降雨量达770毫米,造成百年大洪水。年蒸发量一般为1600-2200mm,5、6月蒸发量较大,一般为300-500mm。冻结期仅为11月至次年2月,最大冻结深度0.44m1.1.5矿区地震震级和烈度据史料记载,1314年10月5日歙县发生6级地震,1830年6月12日慈县发生7.5级地震,1966年3月8日隆尧县发生7.2级地震。以上县城,有发生地震活动的可能。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确定该地区地震烈度为六至七度。1.1.6中小型煤矿开采截止1998年底,泉矿矿区没有地方小煤矿。历史上未曾发现古窑。1978年以来,在泉矿区界外,萍乡石里亭煤矿、石坪东连板煤矿、吴中煤矿、大峪村煤矿、西泉矿先后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建设5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除吴中矿21万吨外,开采能力约5万吨。主要煤层多为2号煤,萍乡十里亭煤矿仅获批9号煤。由于通风条件差、管理不善,大有村煤矿和西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9人严重烧伤,被迫停产。上述煤矿的充填水源主要是第四系底部砾石层的孔隙水。萍乡十里亭煤矿井深40.58m测得的单位进水量为0.989L/S·m。吴中煤矿副井开挖9号煤时,发生了约300m3/h的Oxi石灰岩岩溶水的突出。目前,对泉矿煤炭资源和生产影响严重的小煤矿是市吴中煤矿。1.2.井场地质特征1.2.1井田地层特征全井油田地表被新生代地层完全覆盖。根据井眼出露情况,矿区发育地层由旧到新分别为中奥系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系组、上系组、二叠系组.下系群、下石箱群、上系上石箱群和第四系。分组说明如下:1.奥地利(O)1)马家沟组(O2x)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02x1):灰白色、浅黄绿色薄层、薄板状钙质页岩,俗称“嘉旺页岩”。厚度7-17m,一般12m在左右。中段(02x1):灰色、黄色角砾状白云质石灰岩和泥质角砾状石灰岩。底部是灰色的颜色,黄绿色中厚层状角砾岩,夹薄泥质灰岩,角砾岩成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灰岩,厚17-7;上部为灰色、灰褐色巨大的角砾状泥灰岩、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有隐晶质8m,平均47.50m。上部(02x3):下部夹灰色灰岩和角砾状白云质灰岩,部分有薄层泥灰岩;中部为蓝粉色花斑灰岩,俗称“云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致密石灰石,含有石膏和石盐晶体。厚度75-110m,平均95m。2)马家沟组(O2s)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部(O2s1):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风化后呈竹叶状;上部为浅红色、灰黄色含角砾的白云质灰岩和薄泥灰岩,受闪长岩影响。,有结晶石灰石、岩石。厚度为17-80m——一般为35.1m。中段(02s2):中下部为灰色厚层花斑灰岩,夹有1-2层角砾岩;中部和上部是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夹薄层状灰岩;顶部为深灰色纯中厚层状石灰石。厚59.37-102。06m,一般角砾岩石灰石,砾石直径0.5-2.0m;中间是灰色的厚石灰岩;上部为深灰色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互层。厚度76.55-91.00m,一般8378m..3)奥系7382m。上段(02s3):下段为峰组(02f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02f1石灰岩、角砾状石灰岩,中上部有1-2层结晶灰岩,中上部可见石膏和石盐晶体。厚14-82。63m,一般4795m。。中段(02f2):灰色、深灰色厚层状、极厚层状结晶灰岩、致密灰岩,结构杂色,部分夹泥质灰岩,底部夹角砾岩。厚66.81—115.30m,平均75.13m上段(O2f3):以白云质角砾灰岩为主,夹有条纹灰岩、纯灰岩、角砾灰岩和泥质灰岩。厚13.62-25.87m,一般21.07m。2.石炭系(C)1)中石炭统(C2b)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夹有不稳定薄煤层(10#)和薄中细粒砂岩。泥岩富含铝,呈鲕粒状结构,在C2b灰岩下形成G层铝土矿。泥岩和粉砂岩富含黄铁矿结核和微晶,并含有植物根系化石。石灰石含有昆虫化石。本组厚度9.76~33.94m,平均厚度22.88m。与峰对峰组的并行非集成触点。2)上石炭统(C3t)是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灰色粉砂岩、灰色至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有4-6层石灰岩和6-9层煤。底部的砂岩是群体之间的边界。总厚度为130.28-181。00m,平均厚度为153。7存放在具有综合联系关系的组中:。富含硫铁矿。菱铁矿和动植物化石。3.二叠纪(P)1)下二叠统地层(P1s)属过渡性碎屑岩矿床。是矿区另一主要含煤地层,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和粉砂岩含有鳞木、芦苇、松木和蕨类植物等植物化石。顶部粉砂岩一般呈黑色细鲕状结构;中下部含煤2-4层。本组厚度为44.1-87.65m,平均厚度59.53m。上界是下石盒组底部的“驼颈”砂岩。它与下面的地层一致接触。2)下二叠统下石盒组(P1x)为陆相沉积,由灰色、灰绿色、紫纹泥岩、粉砂岩和浅灰绿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组成。一层砂岩,俗称“驼颈”砂岩,呈灰色,含有云母片和泥质包裹体。该组顶界为一层富含菱铁矿鲕粒和豆状铝土矿的沉积稳定泥岩,俗称“桃花”泥岩,为下石河峪组与上石河子组的分界层。该组地层厚度为169.62-191.12m,平均厚度183.76m。它与基础组具有集成的联系关系。3)上二叠统上石盒群(P2x)大陆沉积物。岩性以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有数层中细粒含粒砂岩和铝土矿泥岩。该组平均总厚度约为260m。根据岩性组合的特点,可分为四种断面:一断面以中粒砂岩为主,二断面以泥质岩为主,三、四断面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保存较好的地区位于8线与9线之间的下溶向斜南段。4.第四纪(Q)覆盖各个时代的地层,与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更新系统(Q1)为间冰期沉积物,又称底部冰碛卵和砾石层,总厚度15.10-164.82m,一般厚约45m。卵砾石直径10-1000mm,几乎都是震旦系肉红色石英砂岩,没有分选和定向排列,磨蚀比较光滑。鸡蛋和砾石之间充满了紫红色的粘土沙子。2)中国更新系统(Q2)底部由几层米黄色、棕黄色、灰白色中粗砂组成,砂层之间夹有细砾石、薄层、透镜状黄褐色、黄绿色粉质粘土。厚34-85m.上面是另一块冰川砾石,卵石层,充填与砾石成分相同,均为震旦系石英砂岩及少量古片麻岩、砾石表面常有一层白色钙质膜沉积。该区域保持周围的厚度10m。3)更新系统(Q3)斜坡、洪水和冲积层由粘土、粉砂、卵、砾石等组成,是中更新世沉积物的重建,具有不同的厚度和不连续性。4)全新世(Q4)现代河床卵、砾石床和风成沙丘。河床卵和砾石成分复杂,除震旦系石英砂岩外,还有各种彩色片麻岩、各种岩浆岩和堤岩,粒间充满混粒砂。分布于沙河河床底部及南岸主要沟壑40m。1.2.2雷区地质构造一、区域构造概况汉兴煤田位于华北盆地西缘太行山脚下。泉井油田位于汉兴煤田中北部。由于汉兴煤田地处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陷区的过渡地带,确定该煤田具有这两个构造单元的特征:1)受太行山隆起带的影响,寒星煤田也经历了长期的剥蚀过程,煤系仅存在于相对下降的向斜或地堑中,赋存深度较浅,方便用于采矿和利用;2)受华北断陷盆地的影响,自新生代以来,寒兴煤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使整个煤田都被第四系覆盖,覆盖层厚度220m超过50-;3)寒兴煤田边界断层均为NNE-NE向正断层,构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地堑、地垒和阶梯状单斜断块(半地堑或盘状地堑)。2.井场结构全井油田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折叠结构骨架为NE向的弹簧复合向斜;断层构造框架为NE向阶梯状不对称地堑。总体而言,全井油田是一个北东向的复杂向斜,被垂直正断层强烈切割。地层走向以NE向为主,地层倾角3°~30°不等。尤其是一矿区和四矿区,向斜两侧解决,地层倾角较为陡峭,一般在20°左右,最大为30°。其他地区一般为10°-15°。井场北翼为下解向斜,南翼为大佑村向斜,张背斜位于两向斜之间。它们一起形成了弹簧复合向斜。复向斜的次向向斜宽阔,延伸长;背斜窄而短。从断层发育程度看,雷区构造破坏西强东强,南强北强。矿区东北部大中型断裂主要为NE—NNE向垂向断裂,而在矿区西南部,NW向和NE向正断层发育,相互交叉切入一个网络。此外,矿区东北部褶皱清晰,地层产状稳定;矿区西南断层破坏严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1)折叠井田发育NE向和NWW向两组褶皱,其中以NE向褶皱为主。NE向褶皱包括下溶液向斜(f1)、张背斜(f2)和斗村向斜,它们构成了井场褶皱构造的主体——权复合向斜。NWW向褶皱仅见于井场南北两侧,属于井场次生褶皱构造。描述如下:(1)下解向斜(f1):位于全福向斜西北翼,褶皱宽阔开放。NW翼的倾角约为20°,SE翼的倾角约为15°。核心部分保留的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三段以下地层。向斜交界处一般向45°方向延伸,穿过南端第16孔后逐渐消失;中部被F201、F117、F7等横向和斜断层切割;北端进入井场后逐渐上升,消失在井场F5断层与F1断层之间的地垒之上,该带的延伸长度在其5km之上。F201断裂以西,向斜交汇处呈弧形,向NW方向略微突出,与F5断裂相邻;F201断裂以东,向斜交汇点大致位于F5和F12断裂形成的地堑中部,走向约40°。在连接两个钻孔1和52的连线附近,与NWW向的f4背斜合流,导致下解向斜铰链部分抬高。下解向斜的NW翼和SE翼分别被纵向断层F5和F12、F6等正断层切割。(2)章背斜(f2):位于全福向斜中部,枢轴走向约45°。南端消失在F7断层附近,北端消失在F12断层附近。防区扩展不足2km。核心地层是下二叠纪系统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背斜铰链紧邻F12断层,其SE翼被纵向断层F6切割。相对于双侧向斜。无论长度、宽度和幅度都小得多。(3)大油村向斜(f3):位于全福向斜的东南翼,褶皱宽阔而开阔。NW翼的地层倾角约为15°,SE翼的倾角约为20°。核部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上石河子组一、二段。向斜交界走向约40°,南端在F4断裂附近消失,北端延伸至9#煤层露头,并有逐渐上升和消失的趋势,超过4km区域长度。向斜NW翼被F6纵断层切割,其南段被F13、F7等横断层切割,并与f5、f6等NWW向褶皱组合,使得向斜铰链呈波浪状向斜。不如北段清楚。(4)1背斜(f4)位于下解向斜北段,靠近两个钻孔1、52的连线,与下解呈交叉复杂关系。长度尺度较小,属于短轴背斜。(5)7l背斜(f5):位于斗村向斜南段,靠近71、46两个钻孔的连线。轴向NWW(约280°)。西端在DF6断裂附近消失,东端延伸至9#煤层露头,长度约02km.褶皱宽阔张开,几乎对称。它与大佑村向斜跨接、复合,在两者的重叠部分形成马鞍形结构。(6)79向斜(f6):位于大佑村向斜南端,毗邻F4边界正断层。西端在DF6断裂附近消失,东端延伸至9#煤层露头,该区延伸长度为2.3km左右,轴向约295°。该向斜与大佑村向斜跨并复合,故长轴与f在两者重叠位置形成。平行的椭圆形盆地。2)故障泉井矿区断层构造十分发育,矿区煤层被切割成碎片,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断块。从断层性质看,截至目前,除F16为逆断层外,井场大、中、小断层均为正断层。根据断层走向,断层可分为四组:NE向、NW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中,NE向断层构成了雷区断层构造的基本框架——阶梯式不对称地堑;NW向断裂组和近SN向断裂组仅在雷场西南部相对发育,与NE向断裂组呈网状相交;无论大小和数量如何,东西向的断层都是次要的。1.2.3岩浆活动根据区域勘探资料,汉兴煤田中生代中、晚期存在三个中性岩浆活动期:早期(J2):辉长岩一角的一系列闪闪发光的长石,主要侵入层位为O:x,以浮山岩体为代表;中期(J3-K1):闪长岩-二长岩系列,以杂岩为主,主要侵入体以O2s为主,2f其次为O,分布于武安断陷盆地及周边岩体;晚期(K1-K2):碱性正长岩系列,主体侵入O2s-T1地层,属喷发火山机制。燕山期中性杂岩分布于沙河以南,福山-磁白-白沙线以北,京广线以东,福山以西。矿区南部包括七村岩体、矿井岩体、新城岩体、红山岩体。岩浆岩分布于煤矿以南和龙尧南断裂以北。在全井油田周围建设的钻孔和隧道中没有发现岩浆岩。但在矿区西缘J3水文孔和工工村1、2号水源井发现闪长岩侵入奥地利石灰岩;在35、42、43、46等钻孔的8#、9#煤层中发现了岩浆热液形成的石英岩脉、碳酸盐和天然焦炭。根据地质二队勘查资料,在矿区南部,以西泉村为中心,一大片闪长岩体侵入奥地利石灰岩中,形成铁矿石。在东北部,它潜伏在处于倾斜状态的煤系地下室的奥地利石灰岩中。来自全井场煤变质规律。从东北向西南,变质程度依次增加,从炼焦煤到无烟煤,与埋深关系不大。这说明闪长岩体以西泉村为中心,向东北方向延伸。它是煤层变质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1.2.4岩溶崩塌柱井场精密勘查勘探过程中,5-5'探线钻孔10、90击中塌陷柱,确定为椭圆形塌陷柱,长轴方位角为315°,长轴420m,短轴120m。通过对比钻井资料,在85号孔中已检测到该塌柱,但该塌柱在精确勘探中尚未确定。截至目前,通过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共发现坍塌柱53根。其中,矿区(约1.9km2)出土47条,总面积10165m2,平均25条/km2,煤层受害占总面积的5.3%.对塌柱的认识明显不足,难免受限于地质钻探的条件和水平。一、落柱饥饿形态特征矿区出露的坍塌柱多为椭圆形,长轴13-208m,大部分小于100m,少50m者约占50%;短轴为6-102m,一般30m在左右。最小面积仅为75m2,最大面积为14250m2,平均为239lm2。此外,还有一些形状极其不规则的塌柱,如“凹”形、“T”形、带形、梨形等。在垂直方向上,推测为底部大顶部小的圆柱形。根据一般规律,在2#煤层看到的塌陷柱垂直推断是与下方煤层成80°角进行的。崩塌柱长轴方位主要为NW-SE方向(占近50%),NE-SW方向次之(约占30%),少量近东向西.二、落柱的材质特性根据生产暴露和钻井勘探,塌陷柱状岩层非常破碎、无序。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铝土矿块与第四纪卵、砾石等压在一起,棱角分明,杂乱无章。从塌陷柱的充填情况来看,岩溶塌陷高度至少200m在以上。3塌柱平面分布特征几乎所有在矿区发现的塌陷柱都分布在下解向斜中。虽然塌陷柱的随机性较强,但带状分布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1)东北地带12断层之间的下解向斜。平行于向斜轴的三个折叠柱可以分开设置腰带。塌柱密集带宽度为200m,稀疏带宽度为180-200m。第一密集区:位于连接孔11-59线附近,包含6个塌陷柱;第二密集区:位于连接孔83-51线附近,包括15个塌陷柱:第三密集区:位于75-35孔连接线附近,包含16个塌陷柱。2)东西向带自南向北可划分为6条沉降柱致密带,宽度为200m-250m。第一密集带:位于83-43孔连接线附近,钻孔或地震勘探发现2个塌柱,宽度较宽200m。密集区二:位于13-65孔连线附近,下院有4根坍塌柱外露;带宽200m。第三密集区:位于连接孔91-60的线附近。第四密集区:位于连接孔59-55线附近。第五密集区:填充6-52孔连接附近,靠近东西向分布,带宽为250m。4、塌柱分布与结构的关系沉降柱集中在下溶液向斜轴附近,密集区域随着下溶液向斜轴的偏转而变化。从断层构造看,下解向斜是夹在F5、F12两条正断层之间的地堑状断块。由于F5断层落差大,沉降断块向西北方向倾斜。,使落柱集中它在靠近断层的一侧发展。1.2.5矿区水文地质特征1.地下水动态l)年度变化特征本单元地下水年变化特点为雨季补给集中,补给大于消耗,水位上升;在旱季,补给中断,抽取量增加,水位迅速下降。7-11月水位普遍上升,12-2月水位相对稳定。如张村井田11号观测孔73年12月5日最高水位175.23m,1974年7月30日最高水位161.24m,落差13.99m。1974年11月5日雨季后最高水位为165.87m,1975年7月20日下降到148。2)多年变化的特点据分析,地下水除了每年的小幅变化外,还有大约每10年一次的大周期性变化。例如,百泉泉的排泄量从1963年的8.97m3/s下降到1977年的7.40m3/s,然后逐年下降。这种多年的周期性变化与降水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此外,随着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排放量呈逐年递减的长期变化规律。3)平面变化特性地下水位的变化呈现出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递减趋势。其容积从50m到3m不等,体现出随集水面积和水量增加而变化减小的特点。2.水化学特性本区水化学类型为从基岩露头区,经浅盖区,深埋区至泄流区。生长。如露头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盐度小于0.2g/L;浅盖深埋区水质类型为HCO3-Ca++·Na+型水。过渡为HCO3--Ca++·Na+型水,盐度为0.2-0.4g/L;排放区域为HCO3-Na+型水,盐度为0.2-0。35克/升。3.资源根据综合入渗法、相关分析法和补偿干燥法,该区水资源为6~7m3/s4.含水层划分富水区:石灰岩顶面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至-150m海拔以上,平均单孔溶孔数3.13-8.57个,钻孔溶洞率1-2%,每并联出水量大于100m3强富水区:石灰岩顶面埋深海拔-150m--400m,平均单孔溶孔数0.93-2.73个,钻孔溶洞率0.8-1.0%,出水量为单井50升00m3中等富水区:石灰岩顶面埋深海拔-400~-650m,平均单孔溶孔数0.53-0.73个,钻溶洞率小于0.8%,单孔出水量好是10-50m3弱富水区:石灰岩顶面埋深低于标高-650m,平均单孔溶孔数小于0.53,裂缝被填满,无溶洞,单孔出水量小于1个0m35.地表水1)河流砂岩位于矿区西北部的中元古代长城系基岩山区。在八里寺与渡口东侧左村之间的石灰岩露头区渗漏量较大。1973年7月测得的渗漏量达8856m3/d,直接供应了该区及盆地奥地利石灰岩层的岩溶水,是矿井充水的间接水源。河流上游分为南沙江和北沙江两条支流。流至全井田西北缘后,南北沙河逐渐出现较大弯道,分岔较多,形成网状水系。至高庙村下游,当庄以东,两条支流合二为一,汇入漓江东流。雷场内,沙河河床宽度为2500-5000m,面积占雷场面积的一半。如此广泛分布的河流系统造就了第四纪孔隙水含水层,其厚度约为0-170m,广泛分布于井场。沙河河水和大气降水的大规模补给给矿山及邻近矿山的含水层补给。2)流该井场的季节性河流主要是南北沙河两岸的支沟。由于该区南北沙河随着地质历史的延续呈波动趋势,分岔、交叉多,两侧支沟尤为发育。主要表现为NWW-SEE方向的河流、支流和NNE-SSW方向的支流,密度较高。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古河道众多交错,支流虽然只有季节性水流,但有利于接收大气降水的补给和蓄水。在2#煤的浅层开采中,具有一定的矿井充水意义。从目前井下勘探的情况来看,出水量并不是很大。打一个孔时的水量一般为几立方米。3)其他水体狮岭水库建于沙河上游。它们起到限制甚至截断水流的作用,而且它们远离矿场周围,因此不会对矿井充水造成直接威胁。相反,河流流量的减少会相应减少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6.含水层特征在分析区域地层及其含水性的基础上,泉井田含水层自上而下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含水层,共12个含水层。矿区及其对煤矿开采的影响。.详细情况如下:l)第四纪砂砾卵石层孔隙-含水含水群——第一含水群(1)具有极强孔隙水的全新世砾石卵石层孔隙水含水层-Ⅱ含水层该层以灰白色、肉红色等石英砂岩砾石为主。其次是片麻岩、岩浆岩和砾石。砾石直径0.2-0。4m范围,最大可达lm左右,填充不等粒沙。主要分布在沙河河床、漫滩和低阶地二元结构的下部。沙河支沟两侧也有条带或零星分布。外露厚度为0—40m,一般20m在左右。水井抽水试验测得的单位进水量为3.92-48.8L/s·m,一般4.0L为/s·m左右,HCO3-Ca2+型水,盐度为0.17-0.562g/L。水位埋深1.63—15.7m,一般为2.0—,5.0m属于含水量较大的含水层。(2)中更新世砂孔隙弱含水层和潜水含水层——Ⅰ-Ⅱ含水层主要由顶部为紫红色的积冰泥和砾石,中下部为米黄色和橙红色的中粗砂,以及数层薄壤土和壤土组成。砂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含少量片麻岩块,充填物为紫红色不等粒砂和少量砂质粘土。厚度10m左右,主要分布于南丘顶和刨光黄土下。由于水位高,多在潜水水位以上,不含水。中下砂层以细、中、粗砂为主,有时含砾石,疏松至略固结,有数层壤土和壤土。这一段在雷场西侧的萍乡煤矿附近被冲走,向东逐渐变厚。粘性土夹层也相应增加,其厚度从零增加到131.20m.冲洗液的消耗量为0.12-0.803/h,一般小于0.12-0.803/h。5m3/H。根据9号孔抽水试验数据,单位进水量0.076L/s。m,渗透系数为0.230m/d,属于HCO3-Ca2+型水,盐度为0.186g/L(3)下更新统砾石层孔隙与潜水含水层——Ⅰ-Ⅲ含水层砾石成分单一,为肉红色、紫红色石英砂岩,砾石直径1000mm在10~10之间不等。材质为紫红色不等粒砂或砂质粘土。厚度15.10-146.82m。除了孔24附近没有沉积物外,该层分布在整个区域。一般来说,水的丰富度很弱。仅在凭祥煤矿和矿区西沙20孔附近,由于靠近古河道,水源丰富性强。根据萍乡煤矿资料,当水位下降40.58m时,井的单位进水量为0.989L/s·m。该地区最大钻井冲洗液消耗量为0.57m3/h,一般为0.3-0.5m3/h。三个抽水试验钻孔的单位进水量为0.0130-0。0641L/s·m,渗透系数为0.075m/d,属于HCO3--Ca2+型水,是一种含水量较弱的多孔含水层。2)承压二叠系砂裂隙弱含水组——第二含水组(l)石河子组砂岩裂隙承压弱含水层——Ⅱ—Ⅳ含水层以灰白色、浅灰色和部分绿灰色的中粗砂岩为主。底部为砾石,有粉砂岩和砂岩。裂隙不发达,呈线脉状,充满泥浆。该层分布不常见,仅露出16、27、70、75、76、83六个孔。最大厚度139.20m,消耗量小于0.5m3/h,(2)极弱压弱含水层砂岩裂隙群——Ⅱ-Ⅴ含水层2#煤顶砂岩为灰白色、浅灰色和中细砂岩,常含铁鲕粒,裂隙不发育。石河子组底部砂岩为浅灰色细中砂岩。裂隙不发达,充满方解石。总厚度约为5.58-39。39m,一般为10—20m.本段钻孔未发现漏水现象。21个钻孔用于简单的抽水测试。消耗大于0./h5m3的有4个,仅占总孔数的19%。本段共进行了两次抽水试验,实测单位进水量为0.000383-0。065L/s·m,渗透系数为0.0043-0。0170m/d,属于HCO--Na+型水,盐度为0.486-0。742g/L,是一个弱-3)石炭系灰岩裂隙岩溶极弱压弱含水组——第三含水组含水层主要由叶青、福清、大庆和石灰岩4个薄层石灰岩含水层组成,全区普遍发育。(1)具有极弱压弱含水层的野生石灰岩裂隙岩溶——Ⅲ-Ⅵ含水层石灰岩层呈灰色和浅灰色,局部泥质呈褐色。裂缝是完全或半填充的。少数孔为豆形和蜂窝形。溶解孔隙厚度为2.63-7.88m,一般为4-6m。岩溶和裂隙受埋藏条件和构造控制,多呈羽状或网格状排列,充填或半充填方解石。该层暴露的62个简单水文地质观测钻孔中,泄漏孔16个,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大于0.05m3/h的孔4个,占总数的32%。3次抽水试验,实测单位进水量为0.000368-0.0516L/s·m,渗透系数为0.00367-1.5l2m/d,属于HCO3-——Na+型水,盐度为0.375-0.508g/L。(2)福清灰岩裂隙中极弱含水层——Ⅲ-Ⅶ含水层该层岩性为灰色、灰褐色石灰岩,一般不纯,含泥或碳。隐晶块状结构。裂隙较发育,呈线状脉状,多为方解石充填。钻孔简单水文地质观测表明,该层57个钻孔中有3个漏水,14个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大于0.5m3/h,占钻孔总数的7%,是含水量极低的裂缝。喀斯特承压含水层。(3)大庆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Ⅲ-Ⅷ含水层该层为灰色、浅灰色、隐晶质结构,质地坚硬,呈蜂窝状溶孔,小溶洞发育。裂隙多为方解石或泥浆充填或半充填,该段厚度为2.25-9。63m,一般5m在左右。全区简易水文观测钻孔64个,其中漏水孔18个,水耗大于0.5m3/h的孔3个,占总数的32.7%。抽水试验一次,单位进水量0.183L/s·m,渗透系数3.086m/d,属于HCOF-Na+型水,盐度0.344g/L。它是一个断裂的岩溶承压含水层,含水量适中。(4)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Ⅲ-Ⅸ含水层此断面为浅灰色石灰岩,部分水蚀成黄色。微晶结构,蜂窝状溶洞和裂隙发育,充填或半充填泥质和石灰质物质,厚度2.66-11.7克,一般7m在左右。42、14、15三个孔发生钻具塌陷,塌陷高度分别为0.5、1.0m和2.1m。岩溶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基岩盖层结构和厚度的控制。50个简单水文观测钻孔中,漏孔17个,冲洗液消耗大于0.5m3/h的4个,占钻孔总数的42%。抽水试验一次,实测单位进水量为0.0099L/s·m,渗透系数为0.319m/d,属于HC03--Na+型水,盐度为0。303g/L。4)奥地利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群——第四含水群白泉、大活泉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受岩性、地貌和构造的控制。从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层地下水补给后,径流区有四个明显的径流带。受武安向斜和七村火成岩体的影响,全井油田位于孔庄-建井-七村百泉汇水带东支与吴江西翼浅汇水带之间。'向斜。周边的马家沟石灰岩虽然岩溶十分发育,但多为充填,水量明显减少。东、南、西三面受到石灰岩水的威胁,石灰岩水位高达90m左右,-200m水位将承受284KPa的压力,因此奥地利石灰岩地下水对泉矿的注水不能被忽略。(1)峰峰组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IV-X含水层该层包括上、下两段O27-8,总厚度59.21-10.57m,平均79.35m。上段主要为灰色和浅灰色的白云质角砾岩、夹层灰岩、纯灰岩和泥质灰岩,下段为灰色和深灰色的厚层状结晶灰岩、致密灰岩,有花斑状结构,局部有泥灰岩和角砾岩。底部。该层特别发育,下部裂隙发育,顶部布满方解石脉,下部可见溶洞。水量大而强。CaO含量44-50%,MgO含量3-8%,SiO2含量小于2%,表面裂纹率0.3-8.2%,钻孔率0-2%,富水性强。(2)上马家沟组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IV-XI含水层该层主要为O24-5上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总厚度150.37m平均为70.50—114.71m。上部为红色薄白云质灰岩或泥质灰岩、深灰色纯灰岩和白云岩互层,从而与灰色厚灰岩和角砾灰岩互层。阶段为深灰色纯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夹在薄层状灰岩和灰色层状花斑灰岩之间,夹有1-2层角砾灰岩。CaO含量为46%,MgO含量为6%,SiO2含量为3%。溶解裂纹发达,表面裂纹率为10-24%。岩层较破碎,1号水源井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溶洞脱落。勘探期间,该层共钻孔44个,其中漏孔10个。钻井冲洗液消耗量超过0.5rn3和5个钻孔,占总量的34%。雷场外,该层钻孔9处,其中7处漏水,占78%。在中队在雷场外围施工的J3和J4水源孔中测得:q=0.624-1.653L/s·m,水位71.80-83.46m。1井场抽水试验孔(6312号孔),q=1.122L/s·m,K=1.837m/d,属于HCO3—Ca2+·Mg2+型水,盐度0.232g/L,是强含水层。(3)马家沟组下段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IV-XII含水层该层属于O21-2,含水层总厚度188.00m平均为92.00—142.50m。上部为深灰色厚厚致密石灰岩,含石膏、石盐晶体、蓝色、粉红色花斑灰岩(俗称“云灰岩”)、灰色灰岩和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局部互层薄泥灰岩。下部为灰色、灰褐色特厚层状角砾岩、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状隐晶质灰岩,灰、黄绿色中厚层状角砾岩夹薄层状泥岩。石灰石。上段为强含水段,下段为弱含水段。CaO含量为21-35%,MgO含量为15-20%,SiO2含量为1-21%,表面开裂率为3-6%。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总结了雷场检查报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编制报告和6312、J3、J4、D01水源井、1号供水井、G供水井的相关内容,ZK202,填9,填6孔等得到的孔数据。7.含水层特征第四系顶部砾石含水层距第四系砂岩含水层0.00-23.59m,平均4.00-10.00m。东部水障较好,西、南无水障。第四系砂质含水层与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的距离为0.00-33.00m,一般为4.00-15.00m。主要岩性为壤土、亚砂、类黄土亚砂和粉砂透镜体。整个区域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与石河子砂岩含水层之间的阻水层厚113.78m,厚度大,层位稳定,阻水性能好。主要由杂色粉砂岩、薄泥岩和局部细砂岩组成,由中粗砂岩组成。石河子组砂岩含水层与该组砂岩含水层厚度为15.45~183.12m,平均厚度为177.03m。砂岩含水层与野生蓝色石灰岩含水层的距离为65.25-84.10m,平均距离为71.85m。主要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和中细砂岩。整个区域分布非常稳定,阻水性能好。叶清灰岩含水层与福清灰岩含水层之间28.49~55.81m,平均4.21m,主要为泥岩和粉砂岩层,阻水性能尚可。福清石灰岩含水层与大庆石灰岩含水层的距离为32.35~50.55m,平均距离为43.41m。主要岩性为粉砂、细砂岩夹煤层、粉砂岩、泥岩。这很好。大庆石灰岩含水层与石灰岩含水层之间的厚度为25.90~47.89m,平均38.31m,主要由粉砂岩夹薄砂岩和煤层组成,抗水性好。石灰岩含水层与峰峰石灰岩含水层相隔5.50~21.00m,平均13.40m,主要为铝土矿粉砂岩、铝土矿、硅质胶结薄中细砂岩。峰组顶部充填方解石等泥灰岩,整个区域稳定,具有一定的阻水能力。峰峰灰岩含水层与上马家沟灰岩含水层的距离为14.00~82.63m,平均距离为47.95m。岩性为泥质灰岩、薄层白云质灰岩、局部石膏、弱岩溶作用。防水的。上马家沟灰岩含水层与下马家沟灰岩含水层相隔17.00-80.00m,平均35.10m。为白云质灰岩、薄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岩溶作用较弱,有一定的抗水性。1.3煤层特征1.3.1含煤地层特征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系组、下二叠系组和次生石炭系中系组,分别描述如下:1.日本碳系集团是矿区的次生含煤地层,属于一种具有充填性质的沉积地层。厚度9.76-33.94m,平均厚度22.88m。由于沉积基底起伏不定,厚度变化很大,没有明显规律可寻。本组中下部以铝矾土泥岩和铝矾土粉砂岩为主,具有鲕粒结构,富含菱铁矿和黄铁矿鲕粒,混有粉状、细、中、粗砂岩,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状海相底栖生物化石植物稀少,顶部仅发现少量植物根系化石,属于沿海泻湖和海湾相沉积。该组的上部由石灰石和煤混合而成。石灰石称为石灰石,在全区分布稳定。夹在其间的10#煤层是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属浅海相与滨海泥炭沼泽相交替沉积。顶部以深灰色粉质泥岩、脆性岩石、贝壳状裂缝为主,含有植物叶片化石。2.石炭系上系统群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130.28-181.00m,平均153.74m。属于沿海平原形成的海陆交替阶段的含煤建设。有4-6层海洋石灰岩和6-9层煤。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性质的特点,分上、中、下部分进行描述:1)组的下半部分组顶边界至8#煤层顶部平均厚度28.57m,为组内主要含煤段。属沿海泻湖相与泥炭沼泽相交替的成煤环境,主要由粉砂岩夹煤层组成。粉砂岩多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黄铁矿及许多菱铁矿结核,层理不明显。该层段含9#、8#二层煤。9#煤层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相对稳定;8#煤层是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底部为浅灰色中砂岩,硅质胶结,质地坚硬,夹碳质泥岩,部分夹细砂岩。2)中组从8#煤层顶面(即大蓝灰岩底面)至野生蓝灰岩顶面,平均厚度为87.14m。属次生含煤段,含煤层多,煤层薄。属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相沉积和浅海相沉积,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它由4层石灰岩和6层薄煤层组成。石灰岩自上而下依次为大庆、中庆、福清、叶庆石灰岩,全区稳定发育,是比较好的标志。煤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顶部的4#、5#煤层,中间的6#、6#煤层和7#煤层。5#、7#煤层为局部较为稳定的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不稳定至极不稳定不可采煤层。3)组的上半部分叶青灰岩顶部至3#煤层老顶——北岔沟中砂岩底部,平均厚度38.18m,为次生含煤段。下部以泥岩为主,上部以中粗砂岩为主。中下部夹3#煤层,顶部夹3#上煤层,含黄铁矿和菱铁矿结核,水平层理发育。煤层较为稳定,但厚度较薄,均为不可采煤层。1.下二叠系是该矿区的又一主要含煤地层。厚度44.10-87.65m,平均59.53m。形成于沿海冲积平原环境中。一共3层煤。根据岩性、岩相和含煤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1)组的下半部分北岔沟砂岩底部至l#煤层顶部。平均厚度44.81m,为含煤断面。岩相以三角洲平原相、泻湖相和河流相为主。岩性主要由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夹煤组成;底部砂岩分选中等,呈板状斜向层理。粉砂岩富含泥质和黄铁矿散晶。2#煤;层顶砂岩分选差,长石含量高,板状交错层理大,底部常有冲刷。该段含1#、2#、2个下煤层,其中2#煤分布稳定,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2下层煤是当地可开采的煤层。2)组的上半部分从l#煤层顶部至下石河子组底部“驼颈”砂岩底部,平均厚度为14.08m,为无煤层或仅有煤的线段。以湖相沉积物为主,间有河流相沉积物。岩性以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有泥岩层。1.3.2签名层功能该矿区含煤地层厚度差异较大,岩性也有差异,但有规律可循。煤层间标志层层位基本稳定,特征明显,可作为比较的良好依据。同时,每个煤层本身在结构、厚度、顶底板、煤质、层间距和物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因此煤层本身也是良好的标志煤层。煤层间的主要标志层由上而下依次为鲕状铝土泥岩、灰岩、大蓝灰岩、中蓝灰岩、福清灰岩和野生蓝灰岩及各煤层,其特征如下:1)鲕状铝土矿泥岩在该组的中下层。颜色呈乳白色和灰色,质脆、滑滑,呈鲕状结构,富含菱铁矿和黄铁矿结核。这个标记层基本上是全区发育的。一般厚度为2-13.5m,大部分为4-8m,部分夹砂岩。2)石灰石在小组的中上层。岩性为灰色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致密、坚硬,隐晶质至粗晶结构,层状结构较厚,富含昆虫化石。全区分布稳定,厚度0.8-11.55m,平均6.5m。28m.其一大特点是上部夹有10#煤层,平均上部距9#煤层21.29m。3)大蓝色石灰石位于地层下部,全场分布稳定,灰色、深灰色,较纯,中厚层状。含有沥青质和燧石结核,并含有腕足类和纺锤形化石。厚度0.75-9.12m,平均B38m。为8#或9#煤层直接顶板,上部距中灰岩约6m。整个区域非常稳定,是组团下部的重标记层。4)中等石灰石位于7#煤层与大蓝石灰岩之间。棕灰色,含菱铁矿,厚度0.25-0.65m,平均0.38m,含珊瑚、腕足类、斧足类、头足类化石。上部距离约为福清石灰岩的平均水平32m。5)火山灰岩在小组的中间。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状,泥质,有韧性,隐晶质结构,有方解石脉,含动物碎屑化石。厚度0.46-3.70m,平均1.58m,层位稳定,为6#下煤层直接顶板。到6#煤层上部距离6.99-27.60m,平均15.05m。野生石灰岩的上部距离平均约为40m。6)野生石灰石在小组的顶部。顶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为蓝灰色,上下常浑浊,中部较为纯净。中厚层状隐晶结构,致密坚硬,硅质,间有方解石细脉,内含碗足化石。厚度0.5-8。04m,平均为4.52m,为4#煤层直接或间接顶板,与3#煤层上部距离为4.16-16.05m,平均为10.49m。在矿区地质勘查过程中,采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层厚度、电测井曲线等多种综合比较方法对煤岩层进行对比。较低的距离约为5#煤,是8m预测和比较5#煤的重要标志。1.3.3煤含量概述泉井油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组厚9.76~33。94米,平均22个83米。。本组含不稳定薄煤层1个,煤层总厚度0.81米,含煤系数该组两极的厚度为130.38~18L00米,平均为153.74米。本组含煤层较多,达12层。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1.86米,含煤系数为7.7%,其中4层可采煤层为5#、7#、8#、9#煤层,平均总厚度为可采煤层8.72米,可采含煤系数5.7%。其中,9#煤层是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其余煤层为3#上、3#、4#、4#下、6#、6#下、7#上、9团厚44.10-87.65米,平均59.33米。含煤层3层,煤层平均总厚度4.64米,含煤系数7.8%。本组有2个可采煤层,即2#煤和2个下煤,可采煤层总厚度4.12米,可采含煤系数6.9%。其中,2#煤层是该矿区又一主要可采煤层。1.3.4煤层分类该矿区煤系地层平均厚度235.9米,共16个含煤层,总厚度16.85米,总含煤系数7.1%。其中可采煤层6个,平均可采煤层总厚度12.84米,可采含煤系数5.4%。泉井油田主要可采煤层为2#、9#煤层,整个矿区可采。2、5#、7#、8#煤层大部分、部分或部分可采煤层。1#、3#、3#上、4#、4#下、7#上、9#下和10#煤层仅在个别点达到可采厚度。6#、6#以下煤层无采点。各煤层的基本情况见煤层特征表。现将可开采煤层从上到下描述如下:1.2#煤层2#煤层位于地层中部,是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也是地层中唯一的中厚煤层。这个煤层大约是。顶部来自石河子组下段的铝土矿,平均95米来自煤层约1#15.62米,约1#底部来自叶青石灰岩70米。煤层比较稳定,也可以作为标记层,便于比较。根据52个未受断层破坏的钻孔煤层厚度统计,2#煤层最薄1。01米,最大厚度7.15,平均3.95米,全区均可采收。煤层结构简单到比较简单。除三层矸石75个孔和四层矸石13个孔外,其余钻孔含矸石0~2层,34.7%的钻孔无矸石,50%的钻孔有一层矸石的脉石。矸石平均厚度为010米。11.7%有两层矸石的,矸石总厚度为0.0%。64米.就2#煤层厚度平面变化而言,一般厚度变化不大。矿区大部分地区煤层厚度均在2米以上,具有南薄北厚的特点,即以92000纬度为界的矿区南部,除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煤层厚度大于3米或小于煤层2米厚度,大部分地区煤层厚度在2到23米之间。矿区北部大部分地区煤层厚度在3米以上,尤其是步7、步13孔周围的厚煤区,最大煤层厚度达到7.7。15米.东南部煤层厚度3米在2~2之间。综上所述,2#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有规律可循,结构也比较简单,所以是比较煤层稳定。然后,通过计算可采厚度,2#煤层的可采厚度至少为1.0lm表层1-3-1煤层特征表地层时代缝号统计数据煤层厚度可恢复性稳定度对比度可靠性煤层结构接缝间距见煤可拾取点最小~最大平均(米)矸石层数评估最小~最大平均(米)最少~最常见P组1s13550.00~1.60.52不能接受的区别6.01~23.3515.620~36.216.84252521.01~7.152.85可采摘更稳定可靠的0~41更简单2次37230.20~3.791.27可采摘不稳定可靠的0~30也原来的团体C3t3上4310.00~2.350.40不能接受的更可靠18.39~30.0525.067.99~18.2815.011.02~4.562.443.44~9.955.404.03~25.2814.078.97~23.8616.632.79~13.604.854.00~11.899.1915.44~36.5825.800~30.055.786.90~43.0623.2735730.18~1.310.49不能接受的可靠的0~1042820.00~1.480.40不能接受的可靠的0~104次4010.14~1.180.23不能接受的更可靠0~10551310.40~3.021.51可采摘不稳定可靠的0~31更简单61300.40~0.560.32不能接受的区别6次6600.12~0.600.41不能接受的可靠的7上3220~1.070.35不能接受的更可靠754450.27~2.111.07可采摘更稳定可靠的0~21更简单838二十一0.12~2.921.17可采摘不稳定可靠的0~31简单的964641.48~8.345.05可采摘更稳定可靠的0~63~4复杂的2.2下煤层为组团下部局部可采煤层,上部距离2#煤0-36。2米,平均16个84米。。在59、90、7、13等孔处与2#煤结合。3#煤的下端距离一般在8米左右。据矿区37个穿煤钻孔统计,煤层厚度为0.20~3.00。79米,平均1.27米.煤层结构较为简单,48.7%的钻孔无矸石,40.5%的钻孔有一层矸石,10.8%的钻孔有二、三层矸石。厚度可采的,大多含有下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在7探线以北矿场西北含煤区。2下层煤层基本可以开采,可采面积与下层向斜分布大致一致。但在7探线以南、矿区东南部,基本无法恢复,仅分散在45、80等孔内可采点零星分布。此外,出现多处尖灭区矿区下煤层2.以可采厚度计算,下煤层的km和γ分别为0.62%和67.99%。根据《规定》,下层煤层应属于不稳定煤层。3.5#煤炭_位于群的中上部,10米野生蓝灰岩下方8-处,福清灰岩下部约30米。据矿场51个穿煤钻孔统计,最小煤层厚度为0.0。40米,最大3.02米,平均1.5l米。大部分可采煤层在主矿场上层形成。5#煤层含矸石0~3层,大部分煤钻孔(62.7%)含矸石层,矸石平均厚度为0.5%。4米,无矸石钻井占27.5%,其余9.8%为2-3层有矸石钻井。在一些钻孔中,矸石厚度大于或超过最小可采厚度,导致煤层出现分叉,单层煤或整个煤层变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