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版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升训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_第1页
新教材2022版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升训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_第2页
新教材2022版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升训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_第3页
新教材2022版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升训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_第4页
新教材2022版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升训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基础过关练题组ー辨析群落的概念和研究的问题.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水库里的全部鱼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内的所有生物C.马尾松林地中的所有树木D.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2021山西髙二上期中)与种群相比,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青藏高原上藏羚每年死亡的个体数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我国东北防护林的物种丰富度题组二认识群落的物种组成3.(2021湖南郴州高二上期末)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D.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要认识ー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题组三掌握种间关系.(2021湖南常德石门六中高二上期末)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种间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ー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7.(2021山西运城临猗临晋中学高二月考)下列诗句描述的内容不属于群落种间关系的是()A.《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B.《放鹰》中“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C.《诗经》中“螟蛉有子,蝶嬴负之”D.《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2021山东莱州一中高二开学考试)有蛎虫的地方往往有蚂蚁。蛤虫吸吮植物汁液后,多余的糖分通过腹管从体内排出,形成的蜜露是蚂蚁的美食。瓢虫、斑虻等都会以蛎虫为食,当蛎虫发现危险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蚂蚁接收到信息会攻击蛆虫的天敌,直到把它们赶走,给蛆虫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上材料中未体现的种间关系为()A.捕食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D.原始合作.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袭击成功率(%)11nロー2-10 20-50 >50嘴牛群数竝(头)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C.麝牛种群的数量越大,越有利于生存D.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Iト个体数 ,3[个体数 ,1个体数0ー痛°°时间(D②(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图;A对应曲线图,B对应曲线图,C对应曲线图。(2)造成图②现象的原因:(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图表示的种间关系。(4)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5)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数量关系的变化则是水平上的研究。(两空均填“种群”或“群落”)题组四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2021安徽合肥高二上期末)在一片草地上,与远离水源处相比,靠近水源处物种数量多,牧草长势好。这体现了群落的()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分层结构D.时间结构.与森林中的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光照强度C.食物种类D.湿度.(2021河北秦皇岛一中高二月考改编)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植物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ー种形式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14.(2021河北沧州黄骅中学高二月考)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本植物C.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题组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2021辽宁大石桥三中高二月考)“离离原上草,ー岁一枯荣”这种草地外貌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季节性D.群落演替.(2021安徽合肥肥东二中高二上期末)如图表示两个生物群落中共存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则甲、乙种间竞争的强度关系是(深度解析)物种1物种2物种3rnn強源状态甲物种I物种2物种3资源状态乙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2021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上期末)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食物大小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2021山东潍坊期末)生态位是指ー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题组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021山东烟台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可采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C.可根据土壤小动物的避光性用诱虫器进行采集D.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最高.跳虫、甲螭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易错(1)由于跳虫和甲蜻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如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蜻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3)在ー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蛾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蜻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〇能力提升练题组ー辨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2021安徽皖北名校高二上期末,上)如图分别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的两种生A.图1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B.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C.图3可以表示地衣中藻类和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D.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种间关系,甲表示菟丝子2.(2021山西怀仁大地学校高二月考,")某弃耕农田40年间植物物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植物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C.表中草本植物的物种数最大D.该区域中所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和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2020北京二十二中高二期中,十)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如图所示。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C.黏液瘤病毒可使欧洲兔死亡,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D.病毒诱导欧洲兔发生抗性变异使c年后其种群数量回升.(2019陕西西安莲湖高三上期中,十)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ー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如图表示在某ー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第1年第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取样时间a、ち気磐桁S等6040206()4020Su(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〇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〇(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ー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比小粒种子植物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和〇题组二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2021湖北武汉高三月考改编,*)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分层现象都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植物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植物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ー种生态适应.(2020江苏泰州期末联考,*)如图是生态位关系图,其中符合竞争是不对等的且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ー组是()

资源状态 资源状态A B资源状态 资源状态C D题组三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的应用.(2020山东胶州高二上期末,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结果如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动物种类及数量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蚂蚁蚯蚓娱蚣上午10点很少较多非常多溪边土壤晚上10点少多较多山地土壤上午10点非常多较少较少晚上10点较多少很少A.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水分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D.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统计丰富度用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不定项)(2021天津六校联考高二上期末改编,十)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笫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〇〜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〇〜15cm〇A.在对动物进行分类统计前要先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2021辽宁朝阳一中高二上期末,小)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沿海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査结果如表所示。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湿地线虫属土层深度植物寄生线虫腐食线虫食细菌线虫类型物种数(cm)(条/100g干土)(条/100g干土)(条ハ00g干土)碱蓬19〇〜10931512群落10〜2014210槎柳18〇〜10891928群落10〜2021015白茅24。〜105989271群落10〜2016397(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〇〜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选择地点。(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表中线虫数量明显增多。(3)表中三个群落的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 积累较少。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1.B2.A3.A4.C5.D6.B7.D8.B9.C11.B12.C13.A14.C15.C16.B17.C18.D19.A1.B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教材第22页),B正确。.A青藏高原上藏羚每年死亡的个体数,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符合题意;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的范围和边界,B不符合题意;优势种和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D不符合题意。.Aー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教材第23页),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A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数目也存在差异,物种丰富度ー般不同,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逐渐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C正确;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种越多,其结构越复杂,D正确。.C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教材第23页),A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B正确,C错误。测定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正确。.D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捕食关系,D正确。6.Bー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错误。7.D凌霄花和松树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鹰和雉兔间为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蝶嬴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蝶嬴幼虫就以螟蛉为食物,故“螟蛉有子,蝶嬴负之”体现了捕食关系,C不符合题意;“几处早莺争暖树”是鸟类的占区行为,不涉及种间关系,D符合题意。8.B瓢虫、斑虻等以蝇虫为食,存在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蛇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帮助蛎虫赶走天敌,蛎虫与蚂蚁分开后也依然可以生存,因此蛎虫与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属于原始合作,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瓢虫、斑虻都以蛎虫为食,它们争夺共同的食物,属于种间竞争,C不符合题意。9.C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因此麝牛种群的数量越大,越有利于生存,C正确;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错误。10.答案⑴③②①(2)二者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且生存能力相当(3)②(4)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5)种群群落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同步波动,对应曲线图③;农作物与杂草是生存能力相当的两种生物,它们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对应曲线图②;狐与兔之间为捕食关系,对应曲线图①。(2)造成图②现象的原因是两种生物争夺相同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3)图①所示为捕食关系,若b(被捕食者)死亡,对a(捕食者)不利;图②所示为种间竞争关系,若b死亡,对a有利;图③所示为互利共生关系,若b死亡,对a不利。(4)若狐死亡,短期内兔的数量会增加,但受食物、空间等限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兔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5)种群内个体数的变化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11.B在一片草地上,与远离水源处相比,靠近水源处物种数量多,牧草长势好,这是由土壤湿度引起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符合题意。.A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和土壤湿度等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B正确;植物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ー种适应,C正确;不同地段的上壤湿度、温度、光照等不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不符合题意;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不符合题意;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属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符合题意;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属于同ー种群的不同性状,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D不符合题意。.C“离离原上草,ー岁一枯荣”这种草地的外貌和结构发生的季节性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正确16.B根据图示,甲中三种生物在资源利用上重合部分少,所以种间竞争强度相对小,乙中三种生物在资源利用上重合部分多,所以种间竞争强度相对大,因此B正确。解题技巧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所以生物群落中共存两种及以上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重叠部分越少,种间竞争越弱,反之越强。.C根据图示可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所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所以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生物之间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C错误;乙种群取食范围广,适应能力强,若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D正确。.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教材第28页),A正确;“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正确;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种间竞争越激烈,C正确;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与土著物种的种间竞争中不一定会占优势,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D错误。.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前者可用多度等级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后者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正确;采集土壤小动物可以用诱虫器,利用的是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C正确;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一般情况下取距地表5cm内的表层土,该区域统计的丰富度通常最高,D正确。20.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螭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种间竞争捕食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蜻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时,试管中放湿棉花可以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采集大量的甲螭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放酒精溶液,酒精可以杀死甲螭,起到固定作用,并防止腐烂。(3)跳虫与甲螭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和甲蛾为种间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易错警示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注意事项(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2)小动物类群因取样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收集小动物时,可根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来收集。(3)对未知名的小动物也要记录下来。(4)诱虫器下面的广口瓶或试管中是放酒精还是湿润的棉花要根据目的来确定:如果是培养土壤小动物,可放湿润的棉花;若是制作土壤动物标本,则放酒精溶液。能力提升练1.D2.C3.D5.B6.D7.B8.AB.D图1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被捕食者先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A正确;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表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B正确;图3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可以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寄生关系,甲表示大豆,D错误。.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不仅仅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相同年份,草本植物物种数最大,C正确;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区域中所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本和生活的动物不是该区域的所有生物,这些生物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D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A正确;据图可推测,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B正确;病毒对寄主有选择性,所以黏液瘤病毒可使欧洲兔死亡,对袋鼠影响不大,C正确;欧洲兔由于变异而存在抗性差异,病毒的存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错误。.答案(1)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啮齿动物减少,竞争压カ减小(2)啮齿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占优势,使得蚂蚁喜欢食用的小粒种子植物减少,蚂蚁食物减少(3)捕食种间竞争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考虑,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和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竞争压カ减小。(2)间接效应的观点是ー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啮齿动物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占据优势,使得蚂蚁喜欢食用的小粒种子植物减少,蚂蚁食物减少。(3)题述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种子植物和蚂蚁、啮齿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5.B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植物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植物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ー种生态适应,D正确。6.D图A显示甲、乙存在共同的资源,二者相互竞争,但乙的生态位空间被共占的比例较小;图B甲、乙两种生物几乎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共占比例很小;图C甲、乙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不存在竞争;图D甲、乙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且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D符合题意。7.B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A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材第30页),B正确;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C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统计丰富度用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D错误。.AB在对动物进行分类统计前要先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便于进行统计,A正确;分析表格中类群数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分析表格中个体数可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的结论,D错误。.答案(1)取样器取样随机(2)食细菌(3)植物寄生070有机质解析(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小动物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〇〜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随机选择地点。(2)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会使腐食线虫和表中食细菌线虫数量明显增多。(3)由题表可知表中三个群落的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〇〜10cm土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〇〜10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了解陆地生物群落的特点.下列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A.森林生物群落B.荒漠生物群落C.草原生物群落 D.湿地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灌木及半灌木由于缺水导致根系不发达B.草本植物一般具有大而厚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目有冬眠习性,降水时オ苏醒D.荒漠动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敌害.到了草原,你能看到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草原动植物的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复杂B.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2021安徽合肥髙三调研)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生物群落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的影响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乔木、灌木、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木仅有一层5.(2021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髙二月考)下列有关不同群落生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B.草原上的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C.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D.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但无阴生植物题组二掌握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6.动物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的是()A.食肉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B.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C.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D.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7.(2021山东临沂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B.散生在草原上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是典型的旱生结构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的板状根暴露在地面以上不利于乔木生长D.热带雨林中的虫媒花花朵鲜艳有利于传粉.不同群落类型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苔原植物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或长成垫状B.湿地生物群落中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都比较多C.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浮游植物D.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灌木偏多.如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ー种是北冰洋(盐度高)的特有种?哪ー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分布最为广泛?()A.2、1、5B.5、3、4C.3、4、2D.1、2、3.如图表示a、b、c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光合速率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能够依次代表这三种类型植物的是()

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溫度和光照限度①热带雨林的乔木②亚热带雨林的乔木③热带雨林的阴生植物④温带树林的阴生植物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②① D.④②①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1.B2.D3.A4.D5.D6.B7.C8.D9.A10.D1.B荒漠生物群落的环境条件恶劣,植被稀少,生物种类最贫乏,B正确。.D荒漠灌木及半灌木的根系较发达,有利于充分吸收利用水分,以适应荒漠缺水的环境,A错误;草本植物一般具有小而厚的叶子,有利于储存水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水分,B错误;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目有夏眠习性,降水时オ苏醒,C错误;荒漠动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是ー种保护色,有利于逃避敌害,D正确。.A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教材第34页),A错误;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B正确;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C正确;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正确。.D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森林中乔本、灌本、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本存在不同的物种,所以在垂直结构上存在不同的分层,D错误。.D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征,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教材第33页),A正确;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动物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教材第34页),B正确;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正确;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也有阴生植物,D错误。6.B食肉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这些都是动物适应森林环境的生活方式,A、C、D不符合题意;森林里树木众多,土壤中树根遍布,不利于挖洞,又有高大树木遮挡或密集灌木丛遮挡便于隐蔽,不用挖洞,因此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的生活方式,而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B符合题意。.C荒漠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教材第34页),有利于保存水分,A正确;散生在草原上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有利于保存水分,是典型的旱生结构,B正确;板状根是高大乔木的ー种特殊适应,这是ー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C错误;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大都有鲜艳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D正确。.D苔原植物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或长成垫状,A正确;湿地水域丰富,因此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都比较多,B正确;海洋适合浮游植物生存,C正确;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D错误。.A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度较低的水域,5生活的温度范围和盐度范围都很大。北冰洋水域温度低,盐度高,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热带湖泊温度高,盐度低,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5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较大,所以5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D①热带雨林的温度和光照强度都很高,乔木光合速率很高,对应曲线c;②亚热带雨林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较高,因此乔木光合速率较高,对应曲线b;③热带雨林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很高,植物种类和数量多,导致阴生植物接收的光照少,光合速率较低,没有对应的曲线;④温带树林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较低,植物种类和数量多,导致阴生植物接收的光照较少,光合速率较低,对应曲线a,故选D。第3节群落的演替

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判断.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ー苔辞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ー灌木阶段ー乔木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苔辞阶段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有利于植物的生存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乔木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乔木生长周期较长D.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都是ー样的.(2021湖南长沙高二上期末)下列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C.草甸上进行的演替D.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021安徽合肥高二上期末)农田被弃耕以后,最早在弃耕的农田上定居的生物是()A.ー些小灌木B.ー些多年生杂草C.ー些一年生杂草D.地衣.(2021江苏无锡高二期中改编)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草原生物群落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生物群落C.群落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优势种不一定消失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植物越来越多,则对光能的利用率越来越低.(2021辽宁朝阳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改编)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甲、乙两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地衣会比苔碎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一定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2021湖北武汉新洲城关高级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ー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与演替之初相比,最终演替阶段的群落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演替最终会形成哪种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高.如图a〜f表示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⑴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 演替,判断理由为 (2)f阶段遭受了一场火灾后,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中过程短,原因是(3)群落演替至顶极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辞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2021河北安平中学髙二月考改编)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得以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1)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在从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3)在第I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n阶段,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群落内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较少,其原因是题组二认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21安徽安庆外国语学校髙二月考)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2021湖南衡阳ー模改编)2019年,某地发生了森林火灾,近日记者回访发现,该地现已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到乔本阶段后物种稳定不变B.火灾过后的森林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减弱C.人工栽种红松幼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题组三认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21辽宁沈阳二中高二上期末)某块退耕还林的农田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由喜阳的草本植物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转变,许多地段还出现了灌本林,甚至乔本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乔本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退耕还林的农田只要时间足够长都能逐渐演替成森林C.该演替类型与沙丘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不同,前者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D.与灌木林相比,喜阳的草本植物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某地实行退塘还湖后,该湖泊已经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该湖泊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在演替过程中某些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B.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该湖泊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C.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13.(2021湖北黄冈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月考)“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如图是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弃耕地群落卜草丛群落ルI灌木丛群落k阔叶林俳落

荒草草丛::野菊艾蒿草丛:荆条灌木丛;杂木丛:一年蓬草丛於结缕卓草丛!!酸枣荆条港木丛.!麻徐纯林(1)图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〇弃耕地恢复为阔叶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物种丰富度是指〇(2)在阔叶林阶段,调查杂木林中栋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后知道株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这属于(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3)阔叶林群落具有明显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14.(2020四川广安高二上期末改编)“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⑴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4)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变快”或“变慢”),这说明人类活动 。能力提升练题组ー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2021山西沁源一中高二开学考试,*)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时间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弃耕农田的土壤表层有机物一般会逐渐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不定项)(2021辽宁抚顺高二上期末,*)在由裸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经历的时间差异很大:地衣和苔辞阶段〉木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易错)A.初生演替都要经历裸岩、地衣、苔蘇、草本植物、灌本、乔本等阶段B.裸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演替速度先慢后变快,后又变慢C.地衣阶段群落演替速度慢与其难以形成和积累土壤条件有关D.演替过程中乔本逐渐取代灌本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本生长缓慢题组二辨析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2021辽宁五校联考高三期末,水)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物种数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4.(2021山东临沂髙三一模,")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物种效退耕还林的年限(年)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效退耕还林的年限(年)ーや木植物•一灌木乔木A.群落演替过程中,前ー阶段为后ー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B.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C.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D.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物种数峰值出现的时间会推迟题组三群落演替的综合5.(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末,十)以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调查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群落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I|草本植物30I|草本植物30年匚コ乔木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改变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ー灌木阶段ー乔木阶段C.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食物网越来越复杂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基本不变6.(2021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改编,")塞罕坝草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它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后因砍伐严重逐渐退化,直至“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后来,塞罕坝三代人无畏困难铸成“绿色屏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草原生物群落会逐渐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这在生态学上称为〇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往往是(2)区别不同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群落代替草本植物群落的原因是〇(3)在草原恢复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恢复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第15年,原因是 〇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1.D2.A3.C4.C5.D6.C9.C10.A11.C12.B.D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教材第38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辞生长起来,苔辞的生长会进ー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教材第39页),有利于植物的生存,A正确;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B正确;由于乔木生长周期较长,因此乔木群落演替速度较慢,C正确;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不同类型群落有不同的优势种群,这是由非生物环境不同造成的,D错误。.A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山岩属于裸地,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符合题意;火灾过后的草原、草甸上进行的演替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C、D不符合题意。.C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教材第40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弃耕农田f一年生杂草f多年生杂草小灌木f灌木丛f乔木,C正确。.C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一般来说,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草原生物群落最终可演替为森林生物群落,若条件不适宜,则不一定演替到乔木阶段,B错误;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ー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教材第38页),是优势种的取代,但原优势种不一定消失,C正确;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光能得到了更充分地利用,D错误。.D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而得以维持,不适应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B正确;初生演替通常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辞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C正确;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群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条件不适宜,则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C一般情况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A正确;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有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演替最终会形成哪种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B正确;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C错误;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草原、沙漠等群落,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草原、沙漠等群落,D正确。.答案(1)初生a阶段为原生裸地阶段,没有植被覆盖(2)火灾后的群落具备形成顶极阶段的土壤条件,发生的是次生演替(3)能找到,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群发生改变,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解析(1)a阶段为原生裸地阶段,没有植物覆盖,因此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2)f阶段遭受了一场火灾后,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火灾后的枫ー樟树林再演替到顶极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中过程短。(3)群落演替为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群落演替至顶极阶段,苔群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仍然存在。.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次生增强(3)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占劣势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ー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2)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该地依然保留着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等,因此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在从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增强。(3)在第n阶段,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群落内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较少,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占劣势。.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教材第41页)△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等,但是也有些人类活动是不利于群落发展的,如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B错误;人类的许多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能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A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群落演替到乔本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A错误;火灾使枯枝落叶和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所以微生物的活动减弱,B正确;结合次生演替的过程可知,人工栽种红松幼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ー个群落被另ー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D正确。.C乔本层的疏密程度会通过影响光照强度来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A错误;一般来说,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群落会演替成森林,如果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则不会演替成森林,退耕还林的农田经长时间演替,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该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二者演替类型不同,前者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C正确;灌本较草本植物高大,根系较发达,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D错误12.B退塘还湖后,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某些生物来说,食物资源可能增多,故群落中某些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错误;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不同水层的植物造成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正确。.答案(1)次生演替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2)样方群落(3)垂直阳光解析(1)题图表示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是在具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调查杂木林中株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栋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这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3)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教材第25页),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阔叶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1)物种组成(2)次生演替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3)光照食物条件(4)提前变快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解析(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该演替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土壤里甚至还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速度比较快。(3)发生在退耕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主要竞争阳光,因此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动物主要竞争食物,因此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4)如果人为种植ー些灌木和乔木,加快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与自然演替相比会提前。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可以帮助群落重建,使演替速度加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能力提升练1.A2.AD3.B4.D5.D.A据图分析,甲曲线表示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在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A错误;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正确;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C正确;农田弃耕后通常会长满一年生杂草,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土壤表层的有机物一般会逐渐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D正确。.AD条件适宜时,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裸岩、地衣、苔蘇、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阶段,但不是所有的初生演替过程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A错误;裸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最初由于没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等,演替速度很慢,随后逐渐加快,而后由于环境资源的限制又变慢,B正确;地衣阶段土壤条件尚未形成,因此,群落演替速度慢与其难以形成和积累土壤条件有关,C正确;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比灌木高大,在利用阳光等资源方面占优势,D错误。易错警示裸岩、地衣、苔辞、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阶段,并不是初生演替必经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取代是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生物本身决定的。3.B退耕农田还存在土壤等基本条件,因此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过程中,个别原有的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B错误,C正确;群落演替是ー个群落被另ー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D正确。4.D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ー阶段为后ー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A正确;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也发生更替,B正确;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正确;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会改变群落环境,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所以草本植物物种数峰值出现的时间会提前,D错误。5.D据图分析: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占据优势的分别是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故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A正确;图示演替过程发生在退耕农田,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ー灌本阶段ー乔本阶段,B正确;在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食物网越来越复杂,C正确;图示为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群落中草本植物、灌本和乔本生物量所占比例,而不是其生物量,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逐渐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6.答案(1)群落演替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物种组成灌本长得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3)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草原生物群落会逐渐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这在生态学上称为群落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区别不同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组成,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灌木长得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最终使灌木群落代替草本植物群落。(3)在草原恢复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恢复15〜20年内,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导致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第15年。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ー、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生物学家想研究一片森林的生物群落,他应该研究()A.森林中的所有动物B.森林中的所有植物C.森林中的所有微生物D.森林中的所有生物.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竞争的是()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杨树林中长得细高的树木利于夺取阳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妒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娱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采用较多的方法是()A.样方法,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B.标记重捕法,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C.取样器取样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D.样方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B.集团内双向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C.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D.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水稻与青蛙是种间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在沙漠地区,动植物稀少;在热带雨林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这说明()A.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B.阳光能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C.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ー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演变成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湖泊、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后,丰富度不再变化C.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和优势物种可能发生了变化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协同进化.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沙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般是可以预测的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中动物的演替与植被条件无关D.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动物类群不变.间种是指在ー块田里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种植大豆的田里,常常间种玉米,玉米对氮的需求比对磷的大,大豆对磷的需求比对氮的大;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向土壤释放大量的N4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应选择植株高度相近或相差不大的作物用于间种B.由于被玉米间隔,因此大豆的播种密度应比单种的高C.同单种大豆相比,间种玉米的大豆田里应适量增施磷肥D.根瘤菌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氮气并由大豆提供能量.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种类植物生长的现象。怪柳的根系会吸收大量氯化钠并从叶片分泌,其通过此方式将士壤深处的盐分输送到地表,在植株外围形成高含盐区域,从而使此处的其他乔灌木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怪柳的存在会提高群落的丰富度B.怪柳易成为低盐土壤群落的优势种C.他感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他感作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〇分。.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小麦与杂草ク、① ②6X③ ④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青鱼、草鱼、鲤鱼和鱸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主要食物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中下层 水草、芦苇鮭鱼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鱷鱼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A.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的变化C.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演替时间/年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各种群的个体数量B.在演替过程中,各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C.1〇〜20年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D.30年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不变,说明群落演替已经停止.以下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该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I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B.曲线H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群落己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0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棒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棒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时间段是〇(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〇(3)a年的优势种是,d年的优势种是〇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ー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使之反而更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10分)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搭荒成为ー种普遍现象。研究人员以A地弃耕玉米田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摺荒2年后A地形成以沙芦草等低矮喜阳耐旱植物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4年后,一些适合生长在中生、湿生环境,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本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喜阳小型草本植物不再是优势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对A地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査,一般采用,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2)此种演替属于演替;与播荒初期相比,4年后A地喜阳小型草本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竞争时处于劣势。(3)要研究A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变化情况,可采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一般用法进行统计。(4)同为黄土高原搭荒的B地,近30年来优势种始终是ー些喜阳的草本植物,A、B两地群落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填“光照”“水分”或“温度”)条件不同,B地群落中(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15分)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S。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草木植物灌木乔木植被类型7草木植物灌木乔木植被类型7ミ«更用提S(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该演替的过程是〇(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 。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演替状况,这说明。(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结构,有利于〇.(9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其他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地点地点地点非生物地点地点地点种类ABC因素AB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植物758距地面1.5米的光强低中高土壤湿度灌木1542/%483515土壤的有松树020机物/%6.53.8205土壤深度/cm>300=100<15落叶树2050土壤氨量/9.44.52.3(mgkg-1)(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图中的 。婚

AR C D(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〇(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至少说出两个原因)。(4)若某一年,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从而田鼠的数量会0.(11分)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査,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筑巢高度池鹭白鹭夜鹭牛背鹭鹭鸟总数/m/只/只ノ只ノ只ノ只6~8668020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2240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是〇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mx10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该森林群落中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正常情况下,鹭类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厕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填“偏大”或“偏小”)。(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一和 ,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答案全解全析1.D2.B3.C4.C5.A6.A7.A8.C9.B10.B11.D12.C13.B14.C15.A16.BCD17.D18.C19.ABD20.ABC1.D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包括所有的生物,D正确。2.B培养液中生活着的两种草履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人工密植的杨树林属于同种生物,长得细高的树木利于争夺阳光等资源,属于种内竞争,B正确;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妒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C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C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