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七宝中学期中语文试题】阅读语段,完成各题。(16分)灾难面前,文学不应该是什么?沈杏培①面对一场与病毒的战役,文学何为?当技术专家和社会管理者联合接手疫灾的治理时,文学知识分子并无太多技术优势。但是根据既往经脸,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学常常单强手:,这种文学常常是集体性的,而非个性的,是景观铺呈性的,而非人性体恤的,是外向型的,而非内省型的。②1949年阿多诺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论断,在阿多诺看来,音乐、诗歌都曾充当着纳粹野蛮行径的帮凶,“如果音乐、诗歌这些文明的精华与大屠杀的野蛮行为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那么'奥斯维辛之后'的我们依旧在那里低吟浅唱、写景抒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只能是欺骗、虚伪和野蛮。”③英国作家布衣对阿多诺持理解态度,他这样解释这个命题:“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诗,混杂着‘私人的自鸣得意的思索',是无法找到语句表达奥斯维辛那机械化了的、没有灵魂的、大工业方式的残忍的。此外,诗歌是欢娱和美好的产物,因此,集体屠杀无法以诗歌表现。”同时,布衣指出了德国文艺界面对这一创伤主题存在的一些现象:几乎没有一部小说、戏剧或者电影直接表现种族灭绝;在德国,敢于直视奥斯维辛的文学并不走运:保罗•策兰在20世纪六十年代要求编辑把《死亡赋格》这首有着"诗意残忍"风格的奥斯维辛题材的诗作从诗集中删除。可见,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种族的劫难和人性的失范,任何诗意都是不恰当的。④那么,文学是否就此止步于灾难?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瘟疫年纪事》书写的是17世纪中叶爆发于伦敦的黑死病,法国存在主义大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则是以20世纪40年代一场席卷奥兰城的鼠疫灾难作为描写对象,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则叙写了失明症蔓延下的人类的脆弱和世界的失序。这些文本既是对人类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既是现实,也是预言,在艺术表现或是思想主题上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特色,成为灾难文学类型上的经典之作。⑤完成于1947年的《鼠疫》一方面正面叙写鼠疫肆虐之下奥兰城的死亡惨景和“被困囚徒”的痛苦、无助、自救和反抗。另一方面,小说又专注探究与可怕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精神生长,通过抗疫核心人物里厄医生,以及记事人塔鲁、小职员格朗、神父帕纳卡、羁留记者朗贝尔等人在逆境下的抗争、自省和精神碰撞,完整呈现人的精神变化轨迹。但小说却未强化这种英雄叙事,并不强行赋予人物产生这些正义行为的逻辑和动机,自觉祛除了英雄叙事上的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湃的激情,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⑥写于2011年的《花冠病毒》是作家毕淑敏在"非典"之后的第八年完成的一部疫灾题材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熔铸了作家作为亲历者奔赴抗击非典一线的经历与感受,又发挥了作家在医学上的知识优势,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客观来看,这部小说并不缺故事——关于生死,关于抗争,关于情爱,不缺知识卜说中的医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病毒与治疗手册》,也不缺人物——英雄人物林立,不畏危情……但从读者接受和评价来看,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比如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物塑造上的善恶二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⑦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灾难文学,不应充当喧闹的鼓手,而应是个体心灵的按摩师。惟其如此.这样的文学才是人心的,而不是媚俗的,才是审美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才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才是必须的,而不是冗余的。(有删改).“饶舌”本指唠叨、多嘴。第①段中的“过于‘饶舌'”具体指当下灾难文学的情态。(2分).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2分)A.《死亡赋格》因其表现奥斯维辛题材,有着"诗意残忍"风格而被从诗集中删除。B.《失明症漫记》表现现实,警示未来,是世界文学史上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C.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的作品不是好的灾难文学。D.文学并不止步于灾难,灾难文学也可以是入心的、审美的、真诚的、必须的。3.以下选项最不适合用来证明第⑦段划线句的是( )(3分)A.诗圣杜甫有“吴楚东南圻,乾坤日月浮”名句,借浩瀚的洞庭湖水表现对国家忧患、时局动荡的痛心。B.清代诗人赵翼读元好问诗感慨"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揭示了灾难与文学的密切关系。C.诗人朵渔在汶川地震后写下诗歌《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表达生命消逝的沉痛,反思艺术的苍白。D.福建石雕艺术家林鸿坦写下诗歌《像春天一样活着》,表达对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哀思与敬意。.第③段中用布衣的观点来阐释阿多诺提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理由。你认为阐释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5分).加缪《鼠疫》的例子在文中两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分析。(4分)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陈静①一九三七年,沈从文以谜语的方式道出书评的两难困境:最不讨好又最容易发生私人思想;最宜公平,却又容许相当偏见存在;最需要避免却又似乎不能不受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本身无永久价值,然而间接又最有影响;文学运动少不了它,同时又毫不需要它。学术书评是一种“学术小品文”,是指在阅读专业著作的过程中,将所思、所想、所评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其对象是以在思想、学术、艺术、科技等领域进行严肃探索为目的的书籍;其内容是对所评书籍的一切探索和所取得成果做出反应与合理评价,并给以定位:作者群是相对而言的专家,对所评书籍涉及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②学术书评是根据基于学术史的视域与所评学术著作的作者进行对话与争鸣的一种交流方式。既然是交流必然有来有往。如陈寅恪先生对待古人学说之态度:必与立说之人处于同一境界,表一种同情,方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以书为媒,跨越古今、中外、地域之界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说明这是一场严肃的学术活动。③首先,如何选书是一门学问。论文集、拥有多个作者的著作、教材以及研究报告,不应是严肃的学术书评所考虑之列。如果不考虑经典著作,它针对的最好是两年内出版,代表作者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一定创见的专业学术著作。④其次,评什么比较关键。是把作者的观点照抄一遍,还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抑或对著作结构“指手画脚",均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好的学术书评不可能见书不见人,见骨架不见思想,见作者不见评者或者只见评者不见作者。它最能体现评者与作者的个性和学术特色,让人读起来感觉既谦虚又不失尊严,既独立又能做到“了解之同情",既有文采又不失学术性和思想性。如此看来,学术书评撰写之难,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不过,这一步恰恰又是通往学术征途的必由之路。因为严肃、认真、专业的学术书评,就像一把尺子,丈量出好的研究坏的斫究、一般的斫究的分水岭。如此这般,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便凸显出来。⑤学术书评怎么评?就这一问题的讨论常常陷入两难困境。皇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著作,用不到万言乃至三四千字精准表达其主旨,常常让人无从下手。虽然好的学术书评能掀起讨论的风波,但是既为“评”,便脱不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干系。什么样的话才算是公道话?自然离不开评者的学识修养。真正称得上批评家的应该是个不偏不倚、无意气的分析者。不偏不倚即公平,无意气即客观。学术书评最忌讳把话说满,什么"填补空白力作、典范之作”"新创见思考”等评价时常见诸报端。学术共同体不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说大话共同体”"吹捧共同体”。⑥那么,对待学术书评究竟应持何种态度呢?肯定不是功利的态度,不是敷衍的态度,不是虚浮的态度。做学问就是做人,首先是恭敬的态度。受人之邀为"拙作”评点,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认可,有责任心的学人自当以恭敬的态度回报。还有一种求教的意识。每个人均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能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这就要看作者有无谦虚之心,评者能否独具慧眼。⑦其次是正直的态度。正直的治学态度衡量一位学者能否在"千夫诺诺"之时,做到“一士之谤谤”。它本是学者应具有的最基本的优良品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敢于谤■言的人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去质疑名家。学术探索永无止境,任何研究领域都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正确的治学态度,是敢于接受别人对自己观点的批评。否则,学问做得再深奥,也难逃自说自话的孤独境遇。而对于学术共同体来说,唯唯诺诺的心态亦无法助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只有敢于接受他人质疑,才是一个自信且成熟的学者,这样的学术才是有尊严的学术。⑧再次是批判的态度。在对论著保有基本尊重的前提下,从知识脉络、思维方式、论证效力、价值取向或前提建构等角度出发,对它们进行有帮助于知识增量的严肃的评论或批判,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推进知识的增量和中国学术传统的建构,是学术书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不过,在现实中批评中肯的学术书评极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梁启超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先是彬彬有礼地"约法三章",以一句"可惜仍不能尽脱却主观的臭味"作转折,急转直下的就是缺点罗列。学术场域的封闭性需要活跃的学术批评。只有破除门阀与偏见,鼓励学术争鸣、维护学术公平,才能涵恭良好的学术风气,培养中国学术创新的宝贵士康。⑨最后是享受的态度。爱书之人更乐意写书评,好的评者既享受阅读之乐趣,亦享受分享之畅快。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具有蓬勃的生命状态,其笔下的文字也是生龙活虎、充满生机的。一如钱钟书笔下的《管锥编》,各种读书笔记仿佛“活物”,心蕴优雅、瞬绽光华,充分体现了汉语的流动性、生成性和思辨性。(选自2021年8月《读书》,有删节)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与学术书评的定义相厚苜( )(2分)A.学术书评的对象是专业领域的著作,既包含经典著作也包含新出版的著作。B.学术书评的作者群大多是对所评书籍涉及领域有一定发言权的专家。C.学术书评的内容包含对原书的所思、所想、所评,能体现出所评书籍的学术水准。D.学术书评的特点是在总结所评书籍的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个人学术观点。2.下列依据文意可以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学术书评不可能完全脱离开主观判断,因而即使包含着一定的私人感情也不会影响书评的价值。B.当下的学术书评频繁出现书评作者并未阅读过所评书籍的情况。C.对所评书籍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是一篇好的学术书评必须要包含的内容。D.好的学术书评不只要体现学术的科学性、严谨性还须体现汉语的独特魅力。.第②④段反复使用陈寅恪的话,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结合本文行文思路分析以第⑨段总结全文是否合适。(4分)三、【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期中语文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中国风的魅力①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2000年周杰伦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从此开始了他的“天王”的历程。《Jay》在2000年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曲融合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和文学意象,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②除了词曲的反差之外,此类歌词制造新奇效果的另一“秘笈”在于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让高速的车阵,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大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③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陶王力宏、林俊杰、胡彦斌、后弦、南拳妈妈等纷纷效仿,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乙)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④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中央电视台4次邀请周杰伦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且一律采用中国风曲目同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斫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隔阂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丙)。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而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及MV的流行相对应,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21世纪的中国风歌曲不再是一种“乡愁”,甚至不是“回望”,而是当代年轻人对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一种想象。即便周杰伦的歌唱得越来越慢、吐字越来越清晰,终究还是短少那份悠远醇厚。⑤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运用基本延续着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1967年去世)时期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旧词新曲”(邓丽君《淡淡幽情》专辑)、段落拼接式(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点缀式(大量中国风歌曲),以及化用,(丁)。此外,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⑥对传统资源的颠覆式用法自古有之,在21世纪的当代流行歌曲中,它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特征较为鲜明的创作方式。而这种“颠覆”或“解构”往往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有删改).第①段中“救生员”的含义是:(2分).下列四个例子,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如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共同的主题其实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即“美人如此多娇,少年英姿焕发,怎么想都是她"。②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江南桃花朵朵开,岁堤春晓,苏三发如雪。彩云追月东风破,西厢和尚醉花楼。牡丹江畔忆长安,红颜看穿,应是花恋蝶。却忘春风逍遥叹,花田错尽中国疯。”对应了十八首中国风歌曲,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③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④以周杰伦著名的《东风破》为例: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A.④(D③② B.③0④① C.④0①@ D.③©④@.能够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A.方文山作词的《娘子》这首流行歌曲将中国风的歌词与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B.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所以不可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C.方文山的词曲作品常常出现粉饰气是因为其作品过于工整、精致和华丽。D.当代年轻人审美视觉化是中国风歌词强调画面感的原因之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按照文章⑤⑥两段中的有关信息,以下这首流行歌曲《相思》的歌词是否属于“颠覆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四、【2022届上海市高考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功效主义陈嘉映①反思伦理生活,不妨从功效主义开始。哲学家给了它很多赞誉:“现有伦理理论中最富雄心的”“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效主义”“唯一自成体系的道德哲学”……我也许可以加上说,在伦理维度上反思生活,通常会先想到功效主义类型的见解。功效主义的大本营是英国,其理论资源来自休漠、亚当•斯密等重要哲学家。功效主义理论的创建人是边沁,此后在约翰•密尔、西李威克等人那里发展成熟。二十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尔等人。②由于翻译的原因,这种来自英国的理论常被称作"功利主义"。"利"和"功利"在汉语文化中颇多贬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功利主义"这个词平常用时也是贬义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不讲原则而只从功效方面考虑问题。但这不是这一理论的主张。为了不把这个理论错当成自私自利主义,我像另一些论者一样,采用"功效主义"这个译名。③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某一行为是否善好,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没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例如,康德主张,不得说谎是不易的道德准则,即使我不骗过歹徒就会伤及无辜,我也不可说谎。④作为两种相异乃至相反的理论,功效主义和道义论各有得失,而在实际生活中,从功效出发和从道义出发则更多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从道义出发,则多带强烈的感情,如道德义愤。我们也许应当把道德义愤视作一种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感情",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多半不像自以为的那样充满道义,更多倒是把自己认可的东西上升到道义的高度,发展为狂热。⑤功效主义有突出的好处,例如面对着装问题,我们要问:破洞裤对谁造成了伤害?如果它并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而你仍然觉得不好,那么这更多是个审美判断而非道德判断。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单从后果来评价行为。例如好心办了坏事也许会受到批评,却似乎不应受道德谴责。但出于理论所要求的彻底性,功效主义往往要达到唯后果论才肯罢休。⑥单说功效,还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因为先得有个目的,才能确定一个手段是否有功效。"南辕北辙"的主角钱多、马快、车夫能干,结果反倒离目的地更远。功效主义并非单谈手段不谈目的,只是它设想的人生目的是个老生常谈: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可以各种各样,功效主义通常把它界定为幸福。⑦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差不多就是说,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性论不仅获得了古往今来不少哲人的支持,仿佛还持有现代科学的认证书: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这种观念背书;生物学是比经济学更坚实的科学,为自私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开头说到功效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而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它所立足的人性论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其实何止各式各样的理论,即使没读过任何理论的普通人,一旦就伦理或社会现象开发宏论,多半也会从类似说法起论。⑧不过,功效主义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个起点上。依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如何,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为此,个人很可能要放弃点儿自己的幸福。这么一来,这种理论非但不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边沁就是个著名的改革家,推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尤其注重改善穷苦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功效主义者,那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有删改).第①段中与“伦理理论”意义最接近的词语是。(2分).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功效主义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是当代多种理论的核心原理。B.对道义论来说,行为符合道德准则足以断定行为是善好的。C.对功效主义来说,正确评价行为的功效需要确定行为目的。D.边沁在自己的生活中较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功效主义理论。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2分)A.在功效主义者看来,个人行为是否善好要看是否让所有人更加幸福。B.相比道义论者,功效主义者更容易认可"劫富济贫"的做法。C.对于功效主义来说,个人和群体的幸福量是可以计算的。D.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他就不是功效主义者。4.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功效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康德认为,最高的善是追求幸福与承担责任的结合。B.现实生活中,行动者可能错误地估计行动带来的后果。C.很多实验表明,道德准则往往起源于对群体利益的维护。D.对于某一行为是否善好,道义论和后果论的结论往往相同。5.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功效主义的态度。(5分)五、【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记忆的价值①人类自有历史以来,记忆力一直被视为最珍贵的心灵天赋。过去的人们,把记忆视为知识的挛生子,直到近100年,文字记录变得廉价而容易取得之后,记忆的重要性才快速衰退。②希腊神话把记忆拟人化,取名为摩涅莫辛涅,她是缪斯女神的母亲,所有的艺术与科学都由她孕育而生。把记忆视为最古老的心灵技巧以及所有心灵技巧的基础,理由十分充足,因为倘若没有记忆,其他心灵运作的规则就会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逻辑与诗歌也不可能存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发现科学的基本原则。③记忆的重要性不仅适用于人类历史,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样。一个人倘若没什么值得记忆的事,人生就会变得贫乏。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就完全忽略了这回事。他们研究证明,“机械性的背诵”不是储存与搜集资讯的有效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背诵式学习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如果记忆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派教育改革家的论证或许很正确。但如果我们把控制意识看得跟完成工作同样重要,那么把复杂的资讯模式牢记在心中,绝不能说是一种浪费。稳定的内涵能使心灵更丰富,所谓创造力与记诵式学习不兼容,其实是一项错误的假设。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都以能记忆大量音乐、诗歌及历史资讯而著称。④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除此之外,一般人也喜欢跟这种人做伴,因为他们会与人分享心灵的资讯,帮助互动的对象,建立意识的秩序。⑤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他个人生命的历史学家。⑥记住过去不仅是创造与保存自我认知的唯一工具,也能成为乐趣的源泉。一般人写日记、照相留念、拍摄幻灯片与家庭录像带,或收集大大小小的纪念品堆在家里,与建立一座家庭生活博物馆无异,尽管外人到访时,不一定能看得出其中的历史含义。他或许不知道,客厅墙上那幅画是主人赴墨西哥度蜜月时买的,所以意义非常重大:走廊里铺的地琵是一位深受敬爱的长辈所赠,也成了全家的宝贝;书房里的破沙发舍不得丢,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坐在这儿喂他们奶。⑦拥有过去的记录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它把我们从“现在”这个暴君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使意识能再度造访过去。它让我们挑选、保存特别愉快而有意义的回忆,从而创造一个能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过去。这样的过去或许不完全符合事实,但记忆中的过去本来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与事实相符:它不断被改编。问题在于,我们对编辑过程是否握有创造性的控制权。⑧我们有些人不喜欢记忆,觉得它很无聊。其实,人类的许多知识都和记忆有关。比如历史,所谓历史就是观察、记录、保存生活中大小事件的记忆。我们往往只把它视为一连串非背不可的日期,或古代历史学家兴之所至搞出来的一套编年记录。我们容忍它,但并不喜欢它;为了拿文凭,不得不学它,但是学得心不甘情不愿。若是如此,历史将无法改善生活品质,由外界控制的知识也不能带来乐趣。但如果一个人认定过去的某些特点有吸引力,决心去追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他别具意义的资料与细节上,并用个人的风格记录下来。读历史,就变成如假包换的心流体验了。⑨如何使记忆更有价值?最自然的做法就是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入手——诗歌、烹饪、棒球等,然后开始注意与这个题材相关的重要素材。只要充分掌握题材,一项资讯值不值得记忆就显而易见了。在此应该认清一件事,你不需要吸收一连串事实,也不会有什么必须记忆的事项的清单。只要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不再是外来的要求。(选自《心流》一书,有删改)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举希腊神话将记忆拟人化,强调了记忆的多重价值,并增添了文采。B.记忆力好的人总能依靠自身建立心灵的秩序,也更容易交到更多的朋友。C.一个人会成长为怎样的人,往往和他的童年经历和记忆有很大的关系。D.记忆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敢正视现实。2.依据文意不能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A.祥林嫂反复向人们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的故事,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B.小明从垃圾袋里捡回那只断胳膊的小熊布偶,那上面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友情。C.小洁随身携带抄有诗句或名言的小纸条,每当厌倦或情绪欠佳就取出来欣赏。D.某个球迷谈起自己喜欢的球队的历史、球星、成绩等,兴高采烈,如数家珍。.分析第③段作者是如何反驳“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的主张和做法的。(5分).小明要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如何寻觅人生的幸福”演讲比赛,如果你从这篇文章中选择一句话推荐给他,会选择哪一句,并简述理由。(4分)六、【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胡一峰①弹幕,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观影方式。2014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绣春刀》等试水“弹幕”观影,引起广泛关注。金圣叹,是几百年前一介书生,压根儿不知电影为何物,遑论“弹幕”。“风马牛不相及”,能扯到一块吗?能!我不是讲穿越故事,而是想从文艺评论角度谈谈二者的联系。②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一般认为“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③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④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历史总是呈螺旋式上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文艺的互动性,使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⑤新事物总是让人欢喜让人愁,因为它的出现打乱了现有的秩序,难免给人造成心理不适。面对新事物,人们也总是会习惯性地和旧事物做比较,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孰优孰劣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所谓“优”不过是“看顺了眼”,或说成自然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捕捉新事物预示的变革方向。在我看来,“弹幕”确实创造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条件,使传统的“评点体”文艺评论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满血”复活。或许,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但请不要急于闭上双眼,因为那会让你错过美丽的风景。⑥既然问题不在文艺欣赏的习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就要说到金圣叹了。面对“弹幕”的袭来,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寻找或培养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批评家。“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事实上,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⑦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就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选自2015年3月9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第①段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是指..(2分).下列对“评点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是综合、直观和凝练,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是其代表作品。B."评点体”有时通过分析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C."评点体”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简短,却切中肯繁,犀利又独到,睿智而幽默。D."评点体”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是对原著的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弹幕"的最大弊端是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B.随着"弹幕"的深刻发展,艺术品本身的经典水平将直接得到提升。C."弹幕”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够更有效地欣赏作品。D."弹幕"是一种技术,具有自我提纯功能,能使弹幕的内容优胜劣汰。.第⑥段中,作者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家看作“金圣叹”,其理由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5分).本文按照“传统'评点体'特点——现今'弹幕'特点——未来'弹幕'发展”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七、【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历数70年中国语言生活大事,当首者应该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当今中国,除了少数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普通话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主体。全国已基本形成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起构成主体多样性的语言生活局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大的汉语方言区,双(多)语双(多)方言的交际模式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主流。对此,有学者不无骄傲地欢呼,“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日肯。的确,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书同文”凭借统一的汉字记录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言同音”则为增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言语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语言基础,它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仅是口音上的“同”,书面上也有了更多的“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掀起的扫除文盲运动,使文盲率逐年下降,达到如今的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从文盲到脱盲,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生活。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随着普通话推广、外语教育普及以及语言接触频繁,双语双言的人越来越多。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等等,都呈现在语言生活中,活跃在语言生活中。从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看,国家通用语言是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出多样性:从普通话和方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主体,同时又有方言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住,各司其职。20世纪90年代,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方言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与此同时,讲方言、方言比赛、方言文化进课堂等成了社会热点,方言资源网站和公众号越来越多,构成了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电视、外文书刊数量有很大增加;外语词、外语穿插以及字母词的使用曾不断引发热议,常常成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热点话题。海外华语也不断跟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互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海外华语在世界各地形成不同变体,体现了各地华语的互补,对中国的语言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三中国语言生活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运行。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大量新概念、新词语。除政治生活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交流的增加扩大了语言生活的接触。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媒体是语言生活的记录者和重要推手。例如,“建设”是共和国的主旋律。从《人民日报》上“建设”一词使用的走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化。(见下图)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不断为语言传播提速,同时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各种来源的新词语,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出现于自媒体,也出现在大众口中,更出现于各种“官宣”。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传统书信已经成为罕见物,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已成为普遍现象。四语言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的话题,在中央到地方相关机构的文件中,涉及语言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文明、语言扶贫、语言安全、语言传承等等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汉语盘点、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更不断引起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多元取向带来了语言生活的热点不断。汉语危机论、旧地名恢复、地名用字读音、奥运会上的中国话、古诗文热、“语保”工程、字母词使用、方言进课堂、语言识别、中药名称规范、外语教育等,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则引发各种争议。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召开,会议起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的正式发布,更把语言价值取向多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链接】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2019)时间内容1951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举行,把“国语”改称"普通话”。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12月“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1997年4月《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发布。2000年10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8年5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2019《新华文摘》,有删节).选文第一部分加点词“言同音”是指( )(2分)A.少数民族通用普通话 B.普通话、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融为一体C.全国通用普通话 D.口头语与书面语相"通".根据第三部分“建设”一词使用走势图,对70年中“建设”一词使用情况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A.1950年后和1978年后使用率高。B.反映国家1978年后迎来了建设新高潮。C.1962年到1978年,"建设"一词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D.从语言这一侧面反映了国家整体发展情况。.简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3分).如果将链接的《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这一材料,放到本文中作为论证材料,你认为放到哪一部分合适?请写出理由。(5分).针对以下语言现象,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管理网络语言?说说你的建议。(4分)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近于密码的谐音,诸如: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2456/饿死我了、407/死东西、521/我愿意、609/到永久、741/气死你、8013/伴你一生、910/就依你 以往时代在少儿中流通的口头语音游戏,,现在以无声的符号表达。而且,由语音的相似性关系,还有对英语语音的谐音处理,比如3KU/thankyou(谢谢)等。至于图像符号(包括标点)是否可以算语言,目前也在争议中。建议: 八、【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南帆①通常的观念之中,谎言不道德。然而,文学话语允许虚构个巨大的特权。这首先表明,文学话语并未承诺人们即将读到的是一份真实的记录,譬如新闻报道或者历史档案文献。按照流行的观点,文学是想象飞翔。作家的叙事如同魔术家开始挥舞手杖:空荡荡的舞台上,几个人物突如其来地出现,一场战争已经打响 然而,这些想象有什么意义?②这些想象即是一种意义生产。意义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如同置身于楼宇、街道、商店、交通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空间,人们同时置身于种种观念组成的意义空间。如果没有民族、国家、信仰,或者正义、高尚、卑劣、丑恶等观念,人们便缺乏安放精神的栖居之所。意义空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善、恶、尊、卑、绝对、相对等种种抽象的观念之外,更多的意义与物质交织为一体。从食品、服装、居室、汽车到珠宝、书籍、手表、计算机,林林总总的物质不是赤裸裸地摆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是充满意义附加值。珠宝显示富贵,书籍代表儒雅,名牌服装意味着不凡的身份,巍峨的宫殿象征庄严的气派,春暖花开的寓义是生机勃勃,白雪皑皑解释为冰清玉洁……总之,物质同时包含了意义;许多时候,后者更为重要。日常的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时常指向意义空间的升级——服饰的风格、办公室陈设、定居城市的某个社区,哪一件事情与意义空间无关?物质本身无嗔无喜,物质拥有的意义是被赋予的。如果说宽敞的寓所、豪华的轿车显示的意义显而易见,那么一方古砚、一款明清家具或者池塘里的枯荷隐含的意义,不得不追溯遥远而曲折的文化渊源。③文学话语的工作显然是意义生产——作家的物质生产仅仅是将文字符号书写于纸张之上。这些文字符号不是如实地再现什么,而是显现某些情节或者某种景象隐含了哪些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往往无法完整地寄寓于真实的原型,这是作家开始虚构的理由。如果英雄对于凡俗世界真的意义重大,作家必须想方设法利用文字符号构造一个。虚构同时屏蔽了另一些无助于意义生产的物质性细节。曹雪芹虚构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不关注贾宝玉的脉搏与血压、林黛玉的肝功能,使形象的意义聚焦于封建仕途经济的叛逆者。事实上,所有的文学意象无不构成意义生产,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李白的天姥山、杜甫的黄鹏与白鹭还是苏东坡的赤壁与月亮。④每一个人的活动半径十分有限,许多人从未遇到那些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也无法意识到天地万物包含如此之多的内涵。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从事意义生产的作家。尽管身边的物质世界依然如故,但是,作家热衷于以虚构的方式重组身边的意义空间。这是文学话语对于活动半径的拓展,“精鹫八极,心游万仞”,世界无限开阔同时又趣味横生。⑤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与阐释。贾宝玉、林黛玉的意义并未事先颁布,作家只是交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许多时候,文学形象的意义是由文学批评解读出来的。批评家的反复论述逐渐使文学形象的意义凝聚起来,甚至成为公论。但是,某些文学形象如同贮量丰富的矿藏,以至于文学批评的阐释持久不衰。迄今为止,《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已经汗牛充栋。西方文学之中,莎士比亚显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如此之多,以至于坊间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说。⑥当然,持续的文学批评包含了许多争讼,一些批评家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堂吉诃德是一个愚蠢的主观主义者,还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也许还会产生第三种观点。反复的争讼涉及多种原因:相异的视野,话语权,依据各种理论形成的批评学派,接受美学与读者中心的观念,现代阐释学似乎无法许诺一个终极性的结论,如此等等。⑦其实,文学批评可以视为意义再生产。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一锤定音,而是持续地繁衍、成长、丰富、充实;后继的解读与阐释可能是共识的延伸,也可能是反驳与辩难。这时,文学形象的解读带来了再解读——前者成为意义生产的催化剂。从文学形象到解读与再解读的持续循环,意义再生产绵延不断。如同社会对于物质生产的旺盛需求,精神领域的敞开是意义再生产的必要前提。(有删改).第①段“挥舞手杖”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意义生产”的一项是( )(2分)A.毕业时为即将分别的同学写首诗。B.文艺汇演中激情澎湃地演奏乐曲。C.母亲节时为母亲献上一支康乃馨。D.作家以故乡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读者的见识和精神世界因作品的意义空间而得以拓展。B.批评家的反复论述会让薛宝钗形象凝聚起来成为公论。C.对堂吉诃德的解读产生分歧可能是因为解读角度不同。D.对文学作品的不断阐释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达成一致。.从课文《阿Q正传(节选)》中选取一例,阐释你对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5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以下两则材料进行分析。(4分)材料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材料二:“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选自《蒋勋说红楼》)九、【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马湘一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符合道德的行为看起来对自己较为不利,人们似乎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受内心强烈情感的推动,做出某种不顾个人利益,甚至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但道德行为真是表面上“冲动”的代名词吗?真相没那么简单。②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个人理性的终极价值在于进化优势。但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损害了个体的生存优势,为什么没被淘汰?有人用“亲缘选择理论”进行解释——即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优先照顾血亲同类,道德基因带来生存竞争优势,会使得拥有“道德基因”的族群具备遗传优势。但亲缘选择理论在动物界所能观察到的证据非常少,而人类的道德行为远超越血亲受益的范畴,这无法完全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③有人提出“自我牺牲基因假说”,即:一个族群被敌对群体消灭的威胁足够大时,如果个体为群体牺牲将增加群体存活可能,那么个体就会选择牺牲,其牺牲的成本也将从整体族群的存活里得到补偿;和平状态下,自我牺牲的基因就会逐渐消失;战争状态下,个体会留下更多的自我牺牲基因。④因而,从基因进化角度看,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至少对群体生存大有裨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那么,道德秩序为什么没有被个体基于理性动机的投机行为破坏呢?⑤此时,“利他惩罚机制”或许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公共利益”的实验,分组进行游戏,每位组员拥有相同数量的筹码,经过一系列游戏,结束时以筹码多者胜。游戏,开始,组员既可选择自己保留筹码,也可选择把筹码贡献到小组公共的罐子里,最后公共罐子里的筹码将加倍返还给每位组员。组员贡献越多,最后小组成员得到的回报也越大。但实验过程中,有人选择了保留自己的筹码而专门分享他人的贡献,这无疑是做划算的做法。实验设计了另一个环节:组员在游戏结束后可看到其他组员的贡献,并有权利行使惩罚。组员可以罚没未贡献成员的三个筹码,但惩罚对方的前提是必须拿出自己的一个筹码。这种惩罚行为无疑损害了惩罚者自己的个人利益,是不理性的,但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受试者至少行使过一次这种看起来对自己并没有好处的惩罚。⑥而随着惩罚的实施,各组内投机行为均大幅度减少,团队合作快速提升。由此看来这种惩罚机制能促进诚实及合作等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固化使群体受益。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因为不确定对方就此悔改,而好处也无法由实施惩罚者独享,但实脸表明,人类天生就热衷正义,不道德的行为会招致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和惩罚意愿,情感和愿望的实现能让人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回报。随意背叛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轻松和有利可图。建立适用于一大群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规范,并通过利他制裁来实施这些规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明显理性特征。⑦以上观点都是从基因的角度做出的分析。不过,人类与其说是基因的奴隶,倒不如说是情感的仆从,个人的道德选择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共情行为。人的良知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自我的道德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现的,因此只有在群体层面才能实现对个体行为的道德性的完整判断和认知。情感的纽带将“我”与他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理性主义的利益计算并不能带来持久而深厚的人际关系。⑧当人们谈论道德是否理性时,内心真正想解决的其实是想象中的可怕情况——个人出于友善和共情的利他行为,遭遇可耻而卑劣的背叛。因为痛恨背叛、欺骗、搭便车等等出于个人理性计算的非道德行为,即使人类社会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仍然普遍地焦虑着道德的堕落和同道者的孤单。.第④段中的“投机行为”在第⑤段中具体指的是。(2分).根据第③段“自我牺牲基因假说”,以下选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如果个体不选择自我牺牲,那么群族就会被消灭。B.为群体存活做出自我牺牲的个体未必会得到补偿。C.当今时代仍有自我牺牲,说明现在是非和平年代。D.威胁群族的战争是自我牺牲基因存在的必要条件。3.以下各项中,属于文中所说“利他惩罚”的一项是( )(3分)A.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族长用乡规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人。B.见义勇为的公民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将歹徒制服。C.基于"亲亲相隐"原则,有人为了袒护亲人而举报了他人。D.《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为救赎玛丝洛娃而牺牲了自己的荣誉。.本文按照“生物进化一利他惩罚机制一共情行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5分).《乡土中国》的作者认为,在差序格局中“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与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十、【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什么是批评张定浩①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涉当可涉。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④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⑤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⑥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说”上面。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⑦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⑧“认清对象的真相”,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霖,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认清对象的真相",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硼”。.第①段的“海晏河清”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比较两种批评观点,填写表格。(2分)角度观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认清对象的真相理解误区(1) 简化为批斗批评目的于作者有益(2)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依据文意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的落后。B.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C.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太简单、普通。D.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5.作者围绕“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5分)十一、【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建平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人类自在的天性—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刘兵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与生俱来。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睛而对世界之时,对知识的习得和对美的感受是同步的。②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境,也是人类的遭遇,大自然既平淡浅近又神奇诡奥,温暖明媚和恐怖狰狞在大自然是一体的,而在人类却是难以化解的巨大谜团。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工出现了。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径而走,分工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和求知。于是,O③在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或者说分离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其实,人们在传统中主要来自艺术中的对“美”的研究与追求,以及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中的对于"真”的追求,大致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文化。斯诺在那本关于两种文化讨论的名著中,还提到了科学家阵营和人文学者阵营对各自文化颇为傲慢的良好感觉和对对方文化带有偏见的轻蔑。斯诺提到,那些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把这些科学家当作无知的专家来看待。然而,他们自己的无知和他们自己的专业化更令人吃惊。……有一两次,我被激怒了,并且问这些朋友,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④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就在这种疏远和分离中,科学的探索与艺术、与审美也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也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升华,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与艺术重新耳和%并身体力行地为之而努力。即使是更多地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出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⑤2000年,一本名为《科学与艺术》的画册在中国出版,主编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序言中,李政道先生谈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刷,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的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就越优秀。”在这里,李政道先生也提到了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⑥李政道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一比喻被人们广泛地引用。⑦早在李政道提出这一比喻的几十年前,另一位也是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外国学者,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G-Sarton)就曾提出了另一个比喻。他将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附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并认为: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种比喻中,顺理成章的推论不难想见,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真、善、美将愈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形象的隐喻,从这种种隐喻出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⑨那么,如何提高我们所站的高度,以便将科学与艺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呢?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科学史家萨顿,就认为科学史是联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用的桥梁。其实,不论什么方式,首先应将那种表面的伪结合排除在外,因为这种所谓的"结合”只是对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种很表面的,而非本质性的认识。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最重要的,应是在哲学的本质层次上的联系,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不同方式和途径。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应该说,这才是科学和艺术之间最为深刻的重要联系。(选自《科学反思:两种文化》,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适合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2分)A.代表了人类理性认知的科学蹦蹦前行,代表感性的艺术审美不断被推翻。B.科学与艺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齐头并进,或互为助力,或独自散发光芒。C.人们逐渐忽略了科学规律中的审美要求,甚至一方日益凌驾于一方之上。D.艺术在追求审美之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的过程中遮藏了审美。.第①段中加点词“联姻”的意思是。(2分).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童年的人类将无法在复杂的自然中生存。B.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学者都一致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C.萨顿模型描述的只是一种空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D.科学家在研究中采用艺术与美的标准,将有助于其发现真理。.第③段论证了科学与艺术分化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在上海书展的读者交流会上,你认为作者最有可能使用下列哪则材料来论述他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请说明理由。(4分)A.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之余以拉小提琴自娱: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灵感奇发,用诗来表现热力学第二定律。B.以杜桑为代表的未来画派利用多种创作方式,在艺术作品中将时间进行分割,将"现在"向"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同时扩展。C.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采用富勒设计的圆形穹顶建筑,数百个几何体相互连接形成坚固精巧的球面结构,造型极具观赏性,其蕴含的理念启发三位化学家进行实验,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十二、【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节选)罗杰斯①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因为什么问题来咨询中心求助?”我以为,人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回答只有一个且非常简单。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②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好是与他建立一种自由安全的关系。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自由呢?③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发现,他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④在这一点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当我在读他的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曾听我们的咨询者描述过自我探索。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因为要除掉自己曾以为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这确是一种令人极度不安的经脸。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当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活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咨询者曾经体验过自怜、自恨和自爱等各种情感一样。⑤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体验的问题。这种体验实实在在是对我们自身中未知因素的发掘。我将尽力描述出这种现象,尽管它很难用任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态度。但是,一旦人们处于安全而自由的关系中时,他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获得种种体验。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体险者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恐惧、愤怒、柔情、妒嫉、狂怒、绝望、或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栗的恐惧等情绪中。⑥我从这类体脸中渐渐懂得,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自己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⑦让我们就如何成为自己本身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所谓成为自己,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幻的经脸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成为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脸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⑧我想有些人可能会问,“仅仅对我们说抛弃面具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面具后掩蔽的是什么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决非易事,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据我所治疗过的人来进行一些概括。⑨首先,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变得比较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当人们处于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经验。他们变得更易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千里,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他们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可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脸,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本文选自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1.第④段中的“有机状态”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根据前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这一结论的。(4分).根据本文,以下哪句描述表现咨询者正在“成为他自己”( )(2分)A.我对女儿很生气,就说不出对她的爱。B.我常想克服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感。C.我感觉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为此而内疚。D.我拆掉曾筑起的防御后,发现里面还有大坝。.根据文意可以推断后文不包含以下哪一选项( )(3分)A.信任自己的感性经验B.评判的基点源于自身C.愿意成为变化的过程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桩基建设合同样本
- 工业废渣沼气利用协议
- 古建筑遗址保护设施采购合同
- 文化中心翻新施工合同
- 列王纪上课件
- 当新闻报道沦为公众情绪的宣泄课件
- 《HR劳动法实务操作》课件
- 2024年销售个人转正工作总结
- 《高速公路礼品提案》课件
- 培训学校管理
- 2024年度工矿企业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3篇
- 食品生产小作坊培训
- 2024年度电商平台商家入驻协议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
- 幕墙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 年度成本管控的实施方案
- 2024年中国板钉式空气预热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DB1331T 041-2023 雄安新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标准
-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含答案
- 初中七年级主题班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