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_第3页
高考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_第4页
高考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考纲指导意见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

知道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

“李悝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学派时期人物主要观点儒家春秋孔子战国孟子战国荀子道家春秋老子战国庄子法家战国韩非墨家战国墨翟仁”和礼”;(社会)主张德政(政治)敬鬼神而远之(哲学)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如何实行仁,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礼制”);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认为春秋变革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试图恢复周朝的社会秩序——代表的是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立场。)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反对春秋时期的大动荡,“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你还知道孔子哪些教育名言?)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哲学)学习最高目标把握“礼”(政治)仁义礼智(社会)“仁政”(政治),民贵君轻;“道”是世界根本,辩证法思想;(哲学)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政治)“道”作为最高原则,道没有界限差别;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哲学)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哲学)加强君权,厉行法治;(政治)“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地位:战国,儒家学派代表,继承孔学地位:战国,儒家学派集大成者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地位: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战国,法家学派代表。仁爱思想崇尚自然严刑峻法兼爱精神多元特征首创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天行有常”“兼相爱,交相利”儒家道家儒家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道家儒家战国七历史现场

铁器时商鞅变法(战国)私学兴起,学在民间(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社会因素:针对礼崩乐坏局面,思想家纷纷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大自由”(2014·浙江桐乡二模·12)“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的原因”。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有()

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②儒学本身的二重性结构③孔子对自身学说的宣传④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B百家争鸣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法家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注:以上材料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引号内容不见诸原文,系今人概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更化说(儒家教化)大一统思想统一、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传播儒家思想,加强儒家的教化功能基本要求

1.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基本要求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1)汉武帝创立太学思考: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太学的规模?太学里教什么内容?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评价:1、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消极)2、但,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积极)发展要求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014·云南昆明高三第一次摸底·2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D法家学派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韩非子: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法家思想理论系统化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两汉后,被儒吸收,成为维护专制的工具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总结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