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马克思原理”课程期末考试有关事宜附简答题参考题目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个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4)马克思注意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为什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回归于失败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基本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可能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夸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对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7、§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征。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为什么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即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4.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这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11、简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都有哪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三、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四、改革在社会中的作用。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五、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简述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A.社会历史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B.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一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其一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这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1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四、附材料题考察知识点:辩证法(通常为矛盾问题)、认识论(通常为实践和认识关系,或真理与谬误问题)、唯物史观(通常为群众史观问题)附单选判断参考题目。第一章单选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A)。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4、(D)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A、哲学B、世界观C、意识D、物质范畴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A)的统一。A、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B、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统一C、物质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D、物质外壳与主观内容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存在性

B、结构性C、运动

D、客观实在性7、荀子说:“与合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B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8、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D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C、精神

D、实践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10、“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B)。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15、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16、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1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2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答案:1—5ACADA6—10

DBDCA

11—15

A

ABBD

16—20AACCD21—25DDADB第二章单选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自然环境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自在之物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论是研究(D)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A)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C.先验论D.不可知论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够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于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4.概念、判断、推理是:(A)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D)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16.真理是:(D)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人的内心反省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1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0.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21.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2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4.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25.真理的内容是:(D)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章(20道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A4、、D5、C6、D7、D8、B9、B10、C11、D

12、C13、D14、C15、C16、B17、C18、B19、A20、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单选题1.下列关于“具体劳动”说法正确的是()DB.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

2.价值规律是()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3.B.D.

4.D.

生产阶段流通阶段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D)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1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B)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D.集约型再生产11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A.成正比例关系B.成反比例关系C.按同比例变化D.无直接联系12.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C)ABCD13.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D)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14.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D)运输时间劳动时间C.非劳动时间D.流通时间15.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平均利润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D.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B)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18.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B)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C)A.不变资本的产物B.可变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20.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B

)

A.增加B.降低C.不变D.无法判断2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B)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22.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A)A.c∶v

B.m∶v

D.m/(c+v)23.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分析(

A)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C.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D.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4.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C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两者相等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25.商业资本所执行的职能是(

C)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生产出剩余价值C.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D.贷出货币,投入生产和流通中试题:绪论、5、6、7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D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D.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A.辩证法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论D.认识论3.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是通过下列哪种手段来实现的:BA.参与制B.个人联合C.政策咨询机构D.新闻媒体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C.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D.实现共产主义5.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BA.必然经历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B.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C.危机阶段是第三阶段D.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有:(ACD)A.生产剩余价值B.竞争发展到垄断C.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的灭亡D.价值规律.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有(ABD)A.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条件B.垄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