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_第1页
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_第2页
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_第3页
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_第4页
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xxx公司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信息技术教材处理之我见【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她既要立足学科本位,又要紧密整合其它体系的知识,因此,研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制约了其进行有效研读教材的开展,由于学科教学外繁重的工作、繁杂琐碎的小事占据了大量时间,让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材钻研方面显得异常缺乏;因此,本文以市编教材一课为例开展教材研读的研究,并通过研读目录,把教材编排结构化;研读课时,把编者意图立体化;研读材料,设计教学口味化;研读学生,处理教材辩证化四个方面的策略来阐述教师如何研读信息技术教材,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关键词】例谈;教材;研读一、同堂异构引来的思考1.两份不同的设计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杭州市的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是以同堂异构的形式开展,内容统一为市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七课《大树底下好乘凉》,七位教师以同一节课展示自己不同的设计及个性的课堂教学。七节课中其中六节课的设计大同小异,唯独最后一节课独树一帜,以下是两份不同的设计片断:设计一:一、创设情境,引出画树二、教学画大树(一)教师示范用椭圆工具画大树师:如果在我们的校园要种上这样一棵大树(出示图片)想想你们会怎么画用什么工具画(学生回答)师:其实用电脑里的画图软件画大树不能像在美术课那样一片树叶一片树叶那样细致的画,只要能把大树的主要特征如大树的树冠和树干外形表现出来,那么你画的大树就栩栩如生了。老师发明了一个画大树的方法,又方便又快捷,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回答)那么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1.教师画第一棵树(简单)2.教师画第二棵树(稍复杂)3、师生小结:师:看完老师画大树的过程,同学们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画好一棵大树(学生回答)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大树的树冠和树干的特征,其次就是能合理使用椭圆工具。(引出工具)设计二:一、挑战想象力环节目标:看清楚大屏幕上是什么图形,然后发挥想象力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师:猜一猜,这是什么这些图中都是什么图形组成的(椭圆)二、画眼眶师:原来椭圆工具可以画出这么有意思的图。你们能画吗?环节目标:找到椭圆工具,画一个正圆。找到画正圆的方法。解释正圆:刚才卡通人物眼睛的眼眶就是正圆。1.打开画图,找一找椭圆工具,比一比谁能先过关。2.选择典型的作品分析指导。选择画的不圆的学生作品,引导:师:你是怎么样画正圆的你能保证画的圆很正吗(指导学生画正圆)3.了解其它两种模式的画圆方法三、画眼球环节目标:在画好的眼眶里面画上黑眼球,注意眼球的位置,怎么样画才能定位好眼球的位置?多试几次,找到方法。师:卡通人物的眼眶画好了,那么黑眼珠应该怎么样画呢?1.尝试画眼珠,并注意总结方法。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要多试几次,比一比,谁有好方法?2.师:你们能画出来吗?动手试一试。

3.探究:选择最先画好的学生,上台示范,并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才能在黑眼珠上叠上两个小圆,画重叠圆时的起点在哪儿比较好?4.根据方法修改。5.师:根据刚才的方法你能画出另外一只眼睛吗注意右边眼睛的画法,笔的起点应该在哪6.选择作品,大家评价,交流,指出优点与不足,四、创意无限环节目标:运用今天学习的椭圆工具,结合以前学过的铅笔、刷子、方形等工具创作一件作品,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1.师小结:在创作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有关椭圆工具画成的各种作品。2.欣赏,拓展视野3.创作:所谓同堂异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设计上,七节课的目标定位差不多,就是通过椭圆工具的学习掌握几种不用的使用方法,并能通过椭圆工具创作,激发创新意识。然而就是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设计,引来了两方激烈的争议。2.听课教师的争议大家的争议中心点就是关于如何使用教材,一方教师认为设计二会舍弃了教材,自己提供学习材料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不然,教材的作用在哪里?我们要立足教材,教材的地位不容轻视,不可以轻意改动教材,我们称这方教师为“保守派”;另一方教师则认为,设计二大胆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来设计教材,为大家做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典范。因为教材只是一则学习材料,服务于教学目标,当学习材料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时,我们可以改变学习材料,教师可以自己选择另外的材料组织学习,我们便称执这观点的教师为“改革派”吧。以下是教师们的争议实录:小土:各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您是如何使用教材的?从每次听课时老师们的大改教材内容,我想到语文学科的课文教学,虽不只是只读文字,是也要体会其中的感情等,如果从教学情感或文字掌握而言,是否觉得不合适,也要自己另选教材?这是对于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大改教材内容的一个大疑问。每一课的教学情感目标总有其道理,该学科教材中许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节课的情感培养,也有道德教育……我不知道,我们的教学是否在紧紧围绕教材编排者的意图好,还是仅仅围绕技能目标而不顾本该在这课中实现的情感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去展开这一节课的再创设好?小谢:我也喜欢对教材进行重组然后再展开教学,有的时候是因为教科书设计的不合理不现实造成的,有的时候是因为现在很多东西更新的很快造成的,也有的时候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尝试。各种原因很多,到底好,还是不好?也是一种困惑。小徐: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其它的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对此的原则是:素材的趣味性第一,吸引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其次,两者冲突取趣味性而舍教育性,两者兼得最好,但往往是不能兼得。中间的过程与方法完全是教师如何使用素材,如何安排授课的环节等技术问题。……3.思考反思参与了这次教研活动,我对这个争议问题进行了反思,是什么原因为造成教师们分成两类观点?两个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教材不重要,为什么花了大量人力财力来编制这份权威书本呢?然而,新课程理念却指出,教师不但是传授者,还应该是教材的编辑者,是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者。这样看来,两方面是完全矛盾的,一则认为不能动教材,另一则去认为可以动教材。纵观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处理教材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误解,一是“否定教材,另起炉灶”。一些教师认为每节课中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才是充分开掘教学资源。这种设计往往导致教学在关注设计教材的过程中忽略信息技术学科的本位教学,而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美术课、科学课或者思品课。二是“静态”呈现教材的结果,忽略了过程。一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而迷信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再做必要的处理,只是照搬、复叙教材。这样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教师或教材牵着鼻子,从而低效、无功。分析认为,造成这些片面的教学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上缺乏研读教材的精神,追求片面,理解肤浅。所以在设计一节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真正理解教材意图,挖掘教材纵横度,这样设计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理念,才能真正适用学生。4.其它学科对研读教材的研究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比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一线的教师,各科教学专家对教材的处理都进行着不同观点的研究。小学数学界一直讨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大家认为教材的研读是对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设计教学中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语文学科则特别重视“教学应多角度关注文本”,并指出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它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其实,不论是数学界的“用教材问题”还是语文界的“关注文本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教材的处理问题,要处理教材,就需要我们来研读教材。5.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研读教材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课堂教学特征,它既要体现技术操作、技能的形成,又要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不能独立存在。为此,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承载的理念,设计的教学往往会片面、单薄。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及兴趣追求的需要。海南省教育研究院段青教授早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之际便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标与教材,理解新课程,理解课堂教学,理解师生之间的多元实践活动,正确辨析以往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处理新课程教学中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材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然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却制约着教师研读教材的精力与时间。笔者对本市区几十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内容,学习状况,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外,更要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制作、学校现代教育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维修、学校课件的制作、教师信息水平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平时,用于其它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教学的时间,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让信息技术教师去研读教材,无论从精力还是时间上都得不到保证。我们的教师在增长了其它多种水平的同时,对于教学的钻研水平都一直无法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教师摆正角色,把重点转移到教学的研究,教材的研读上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研读教材呢?先让我们来理解几则概念。二、概念界定1.什么是教材?

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材料,是作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提供给学习者的一种可供借鉴的中介。而也有人指出,“教材不只是例子”,她除了承载着例子外,还是重要的知识表现。信息教材也不例外,它是教育者为了体现国家教育目的,从小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而编制出来的供学生学习用的媒介。它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然而,这些媒介都是死的,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是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人生态度、社会阅历和对媒介的理解。笔者认为,处理教材不只是例子的问题。2.什么是研读什么又是研读教材研读就是钻研阅读。那么研读教材就是钻研阅读教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其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做,以便全面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掌握来龙去脉,可以明确其中各个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呼应,前边可以做好孕伏工作,后边可以做到逐步整理,使已学的知识得以再现。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其二,搞好单元教材的研究。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以便在每一节课里针对全单元的要求使任务得到落实。其三,仔细揣摩每一节课的教材。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研读教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研读教材呢?

三、如何研读教材新课程强调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认为研读教材要遵循从整体把握到课时钻研再到版块设计,最后运用辩证眼光处理的过程来开展。这样才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正吃透教材。1.研读目录,把教材编排结构化要做到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把握教材的整体布局,所谓成竹在胸,运筹帷幄,就是这种道理吧,只有对全局有了清楚的掌握,才能在运用时灵活变化,择优活用。因此在我们的大脑中要对全册教材进行科学的编排结构化处理,处理编排结构可以从目录入手,因为每一本书的目录都是教材整体布局的基本结构,拿这次市优质课选用的课时《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课来看,这是市编教材第一册的第七课。以下是本册教材的目录:目录第1课计算机——人类的好帮手…………1第2课windows探秘………6第3课背上画板写生去……………………10第4课漂亮的教学楼………16第5课做一回粉刷工………22第6课小小美容师…………27第7课大树底下好乘凉……………………32第8课我为学校添绿色……………………36第9课我为学校题个词……………………41第10课美化校园……………45第11课独木也能变树林……………………51第12课手帕设计方案………56第13课我的桌面与众不同…………………61第14课做张贺卡拜年去……………………65研读目录,首先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过程,第一册教材的目录是都记录标题与页码的“骨式”目录,这样设计只是满足读者方便寻找要读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钻研教材,那么这样的目录就太简单了,所以,我们要动手处理目录,为目录添上血肉,使之完整具体。便于我们更快地把握全局要求。以下是我对第一册目录的重新处理:课时序号课题学科本位目标学科整合目标编者设计意图页码第1课计算机——人类的好帮手认识计算机的各部分名称,认识鼠标的各部分名称;学会开机和关机;掌握鼠标的单击和移动了解计算机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的组成;渗透德育思想,产生对电脑的兴趣,掌握电脑知识为大家服务。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与知识开展学习,满足学生的现实起点,满足学习规律。1-5第2课windows探秘认识桌面、窗口及其各部分名称: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学会程序的打开与关闭,学会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和还原;渗透Windows文件目录结构的基本思想。6-9第3课背上画板写生去学会“画图”程序的启动与关闭;学会铅笔和刷子的使用掌握鼠标的拖曳操作;认识画图程序的各部分名称;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画图程序是最简单易学的工具软件,这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现实的,有意义的。10-15第4课漂亮的教学楼学会矩形、直线、橡皮工具的使用;能够选择不同粗细的线来画直线、矩形;熟练鼠标的拖曳操作;激发学生画图的兴趣,渗透环保意识;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整合美术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楼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比较熟悉。16-21第5课做一回粉刷工学会“打开”自己的劳动成果——作品颜料桶的使用能够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撤消”操作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物体着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整合色彩的学习颜色的使用可以美化图形,编者的意图是整合色彩进行美的学习。22-26第6课小小美容师放大镜的使用;综合运用铅笔、刷子和填色桶修改画图作品;正确使用滴管工具为作品美容;学会滚动条的使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渗透环保意识。这是一个修改精细的过程,这是信息技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7-31第7课大树底下好乘凉椭圆工具的使用,能用椭圆工具画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学习“画图”工具——刷子的使用;整合图形的设计与组合,也有数学几何思想的渗透。重点是椭圆工具的使用,并能简单的创作。32-35第8课我为学校添绿色学会使用“曲线”、“喷枪”工具;椭圆与刷子的综合运用,整合美术绘图中不同线条的组合使用。学习新工具与复习旧知识综合展开。36-40第9课我为学校题个词解决文字框的大小、透明等问题文字工具的使用;与思想教育整合,也可以渗透语言文字的教学。重点是文字工具的学习与使用。41-44第10课美化校园“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的使用;选定的区域进行放大、缩小的的操作;与热爱学校的思想整合,加上美学教育。重点是运用任意形状工具进行一些需要的处理。45-50第11课独木也能变树林进行透明的设置;把选定的图块进行复制和粘贴,掌握“选定”工具的使用;整合环保教育,教育学生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选定工具有熟练掌握,及复制粘贴的学习。51-55第12课手帕设计方案把选定的对象进行扭曲、翻转;整合设计艺术,进行个性教育。选定工具的升华使用,培养创作精神。56-60第13课我的桌面与众不同运用本册所学的工具以及技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整合美术、思想、创造等思维。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完了基本的画图工具之后,进行一些有效的创作。61-64第14课做张贺卡拜年去65-70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完整设计,我们便可以很明晰地看清教材的编排结构,掌握编排意图,提炼教材的设计主线。其次,我们又要不断的整合目标的安排,提炼,与重组,把目录由复杂提升为精简。这不是普通的简单,而是运用提炼的方式,拎出教材之精要,进行精要的结构化过程。同样这第一册教材的目录,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如下结构图:计算机计算机工作windows认识画图软件运用方形工具线条工具颜色工具圆形工具复制工具创作教材编排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提炼为精要,其实是一种研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的内化过程,用这样方式去研读教材目录,我们可以有效地把握教材整体结构,便于我们准确及时好定位课时地位及目标,为教学设计打埋伏。2.研读课时,把编者意图立体化省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斯苗儿在《新教材研读策略例谈》一文中指出:其实知道教什么比知道怎么教更重要。意思很明显,我们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很清楚得了解编者设计意图,也就是我们要教什么,这是教学的根本,只有明白了我们教什么,才可以去谈怎么教的问题。什么是立体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多元化或者多角度的意思。然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同与其它学科,除了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内容之外,信息技术课往往会整合不同的知识体系,如美学、数学、语言等。市编教材在这方面的体现则更为明显,为此,领悟每课时教材编者的意图便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通过钻研每节课的安排,把编者意图立体化,清晰自己的设计指向。以本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下问题去研读课时内容,理解编者意图:(1)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课时内容?

《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课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来画大树。因为大树的树冠可以用多个椭圆重叠而成,拿到教材时,我在想,为什么编者要安排这个内容,学会用椭圆去画树,对学生有什么帮助。为此,我查阅了资料,发现其实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事物或者图形是用椭圆工具组成的,不论是建筑、还是艺术,都离不开圆的形状。这样一来,编者的意图很明确了,圆在生活中用途太多了,学会使用椭圆工具对学生的生活会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从中说明了一个问题,编者是从生活中提炼意图,从而去指导生活,运用生活。明白这一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指向的目的便很明确了。这是大方向,也是主要方向。(2)为什么这块内容要放在第七课时,而不安排在第五,或第六课时?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其中一课时,它都不应该孤立存在的,必然与前后课时内容保持一定的关联。那么,编者把本课时安排在第七课,一定有他的意图,意图何在?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前后内容一同研究。《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在学生了解并接触计算机之后,借助画图软件去认识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具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线条工具、方形工具及颜色工具。而方形工具也有三种模式,即边框式、前景色、边框加前景色。刷子工具则从第3课认识之后,便贯穿之后的每一课。我在思考为什么编者不把椭圆工具放在第4课,先于方形工具呢。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根据图形的规律及小学生认识几何形状的特点,方形比圆形更为简单,数学学科中几何内容的安排亦是如此,圆的认识是最后的。另外,据数学界专家指出:其实圆是几类基本图形的源头,它们都可以通过圆转变得到。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把椭圆工具的学习放在第七课是一种科学的渐进式的编排,是符合知识的产生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的。而后面的安排,则是建立在椭圆工具学习之后的提升与创作,是更高层次的设计。安排在第七课无可厚非是最合理的。(3)本课时如何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特色,而又整合了哪块不同的知识体系《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课的重点是学会运用椭圆工具,熟练掌握椭圆工具的三种模式,特别是前景色模式的运用,并配合已经学过的其他工具进行创作。这是这一课的学科本位目标,那么除了学科目标,编者在这一课还设计了怎么样的整合目标呢?通过对课时的研究我们发现,既然编者是以画图为载体,那么重点整合的目标就应该是美学,所以这节课还应该关注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包括绘图结构、视角布局等,把学生运用椭圆工具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结合美的享受,这样设计的课,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氛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对编者的意图不再只是教学目的这一单一的行为理解,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化理解行为,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去设计教学,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立体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立体的。3.研读材料,设计教学口味化俗话说:一勺盐或许难以下咽,但放入汤中就会鲜美无比。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的“那勺盐”是什么?应该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编者意图吧。那么汤就是你选择的学习材料,课堂教学就是一碗汤,教师就是设计烹任的“大厨”吧。要想让学生品尝到最为鲜美的菜肴,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细细品味教材,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材料。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数学中我们称为例题,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课提供的材料就是画树,用椭圆工具画树冠,用刷子工具画树干。教材分成三块:学用椭圆工具;用刷子画树干的方法;综合运用两种工具创作。那么怎么样来处理材料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呢?我们先来对比前面的这两份设计:

教学环节材料选择目标指向效果分析设计一设计二1创设情境,引出画树天气热,懒羊羊,用什么办法来躲避炎热?挑战想象力环节目标:看清楚大屏幕上是什么图形,然后发挥想象力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引入椭圆工具设计一的目的通过学生喜欢的卡通人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到画树的目的之上。那么,这节课的目的是画树吗?引出画一棵大树师:猜一猜,这是什么这些图中都是什么图形组成的(椭圆)设计二通过学生猜测一些卡通人员身上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椭圆工具的作用,学生不但激发了兴趣,也很明确地指向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使用椭圆工具。2教师示范用椭圆工具画大树1、教师画第一棵树(简单)2、教师画第二棵树(稍复杂)画眼眶师:原来椭圆工具可以画出这么有意思的图。你们能画吗?环节目标:找到椭圆工具,画一个正圆。找到画正圆的方法。尝试学习使用椭圆工具画图设计一采用了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画树冠的方法学会如何画树。而设计二刚采用由浅到深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椭圆工具先画一个最基本的圆,解决圆的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画树,一是画卡通人物的眼睛,学生的兴趣明显偏向后者。3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基础上,开始画树画眼球,在画一个圆的基础上如何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绘画。提高使用椭圆工具椭圆工具的使用难点就是重叠,这是运用椭圆的关键之处,学生掌握了重叠技术就掌握了圆最常用的方法,而设计一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设计二则巧妙抓住了重叠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的操作。4出示情景图,在图上画上多棵树创作:运用椭圆工具与以前过的其它工具创作一件属于你自己的卡通人物。创作作品从画树到画一棵不同的树,内容上有改变,但这不是创作,这仍然在同一层次上的学习。设计一的创作理念体现不突出。而设计二则在原来画眼睛的基础上,上升至创作一个卡通人物,学生兴趣升华,思维也得到了激发,这样的创作可能效果会好一些。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运用椭圆工具的学习,但画卡通人物比教材提供的画树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是“顾客”,是“上帝”,让学生满意才是我们这些“厨师”的最终价值。如何才能让符合学生的“口味”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会品味教材,品味每课时教材提供的材料。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加深,不断地让学生尝试成功与收获,并提供学生深刻思维的空间。在组织教学时,我们要遵行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由认识到帮扶,再到创作,由兴趣到任务驱动,最后进行自主设计创新的过程。当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