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教材分析2016课件_第1页
苏教版五上教材分析2016课件_第2页
苏教版五上教材分析2016课件_第3页
苏教版五上教材分析2016课件_第4页
苏教版五上教材分析2016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对语文课程的再认识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展望:语文的使命一、从考试说起——对语文课程的再认识史上最累毕业复习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选择题:音、字、词、句、点、序、修辞、文学常识填空:……阅读理解(三篇不同文体):……习作:……关于是否要复习的矛盾心理语文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积累,语文方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即“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聚焦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专家吴忠豪教授: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关键期的关键能力”。(“朗读和写字”、“朗读和理解”、“默读和表达”)——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会读书、会写作课内提质(一)用好教材,做到三个“关注”——关注教材整体与年段目标年段目标(以课标为准)单元板块单元关注1、提高默读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会浏览;2、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3、能在阅读中领会词句、段落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4、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一般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和学习一定的表达方法。

(一)园丁之歌学习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关注文章结构练习演讲。(二)自然的奥秘走进大自然,细致地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三)故事集锦以文本提供的故事为“点”,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在领悟故事内涵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进行同类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四)无私奉献了解“写人”类文章的不同表现方法,体会人物高尚的情怀。(五)祖国各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明,体会比喻的精妙、排比的丰富,进一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并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六)百折不挠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独特的品性,并能用精准的词语概括。(七)走进名著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进行主题性阅读,用不同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教材解读例一

《变色龙》单元地位内容整体文本细读(1)发现之难(2)端详有序(3)布局匠心(4)文体特点(5)提示语的奥妙教材解读例二

《莫高窟》管建刚1、关于四字词语2、关于句子的对称3、关于篇章的结构

总分结构第二节:两千多尊——三尊——一尊第三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四类——一个4、关于语言的奥秘简洁美、对称美、意境美课文课后习题1师恩难忘2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再结合上下文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8成语故事5查成语词典,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9推敲4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13在大海中永生4“鲜花伴着骨灰”,有人说应是“鲜花拌着骨灰”。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15艾滋病小斗士2可以将带点的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吗?谈谈你的看法。17黄果树瀑布3下面的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词?看谁填得最准确最生动。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22滴水穿石的启示2读读下面的词语,并用横线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23林冲棒打洪教头4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25黄鹤楼送别4下面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差别。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一、列举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方法联系生活解释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释找近义词比较抓关键字解释出现次数1次2次2次1次5次1次出现课文第8课第8、20课第1、23课第22课第9、13、15、17、25课第20课占比8.3%16.7%16.7%8.3%41.7%8.3%二、突出了词语教学的重点(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三、揭示了考核词语的重点

课堂中:对相关题目除了口头叙述意思之外,最好进行书面表达练习,这样可以考量学生的思维力。编制试卷: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较之选择性的客观题更有指向性,因为问答辨析题更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课内提质(二)把握课堂,做到三个“立足”

——立足儿童本位(“为谁教”)

——立足言意兼得(“教什么”)

——立足运用实践(“怎么教”)课例:《陶校长的演讲》童趣、理趣并举

学得、习得同行片段一立足儿童,趣理脉络

:变、变、变片断二

关注文体,原音重现

:演、演、演片断三

践行语用,比较辨别

:辨、辩、辨

片段一立足儿童,趣理脉络

:变、变、变师:同学们,默读课文,陶校长在演讲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你能将这么多的课文内容变成一个词吗?

生:每天四问。

师:四问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师:同学们,陶校长的四问你们能复述出来吗?

师:那你能跟我这样变吗?(请第一组同学说一问: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师变化成这样的说法;;身体进步了没有,进步了多少。)

生:(情绪高涨)能!(师生对答,变化句式。)

师:把问句变成句号了,把两问变成一句话了!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说法,还是咱们变了之后的说法呢?

生1:当然是课文中的了。课文中的说法更生动啊,有种面对面的感觉。

生2:我觉得是要看什么情况了,如果是总结这篇课文的内容,用我们变过之后的不是更简洁吗?

师:(竖大拇指)你们俩说得太精彩了!两种句式,各有妙处!你们还能把四问的内容变成对应的四个词语吗?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默读。一会儿孩子们就纷纷举手了)

师:句子又变成词语了!同学们,在变、变、变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些什么特点?

生1:课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一段又总结了四问,是首尾呼应。

生2:中间四段就是具体讲四问的内容的。

生3:而且中间四段的格式是一样的。

师:格式是一样的?能说清楚点吗?

生3:都是先说问什么方面的内容,然后说为什么要这样问,原因是什么。

师:是啊,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典型,总

,分

,总;分的部分,构段方式也是一样的。三、关注表达,品词析句悟移情1、走入语言,体会不舍之情师:这两句是直接写出了爱戴之情,那么课文其他地方又是如何写出人们内心对邓小平爷爷的爱戴之情?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的描写带上了情感,把它圈出来,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戴之情找出来。(学生轻声读课文)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句话说邓小平爷爷用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国崭新历史,表达了对他的爱戴。师:这句话的确也直接表达了人们的爱戴之情。但是有些感情是藏得很深的,你粗粗看,觉得没有直接在抒情,细细品,却饱含了人们的深情。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吗?生:我觉得“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表面上是在描写飞机,实际上是寄托了人们的情感。生:飞机飞得“低低地”,暗示人们心情沉重;飞机飞得“缓缓地”,表达着人们的不舍与留恋。人们舍不得让他走,想让他多看一会儿。可见人们很爱邓小平爷爷。师:是啊,这里表面上是写飞机,实际上是写人们不舍。因为爱戴,所以不舍。(板书:不舍)师:把不舍之情放进去,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这份不舍之情。(指名读,注意放缓语速)2、切入移情,体会痛悼之情师:第2自然段又可以找到哪些带情感的词句呢?请你用上刚才的方法找一找。(生读第2自然段,圈画词句)生:“大海呜咽”带上了情感,大海像人一样在轻声哭泣。生:“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中寒风在沉痛悼念,看出很悲伤。师:大海会真的呜咽吗?生:(齐)不会!师:寒风会真的痛悼吗?生:(齐)不会!师:这里表面上是写大海和寒风,实际上是写人们内心悲痛。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人的情感移到了景物身上,这种写法叫移情。(板书:移情)师:这里还有一个字也带上了情感,找一找是哪个字?生:是“伴”字,感觉鲜花在陪伴着邓小平爷爷。师:“伴”如果换成“搅拌”的“拌”好不好?生:不好,虽然“鲜花拌着骨灰”似乎意思上也说得通,但“搅拌”是这样(生用手比划),感觉对邓小平爷爷不爱戴。而“伴”就不一样了,“伴”是陪伴,有一种温暖感,寄托着人们的真情和深情。师:飞机盘旋,鲜花陪伴,大海呜咽,寒风痛悼,天地为之动容,当景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更显人们的悲痛。因为爱戴,所以痛悼。(板书:痛悼)师:把痛悼之情放进去,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这份悼念之情。(学生齐读)3、深入研读,体会赞颂之情师:第三自然段又让哪种景物带上了情感?生:浪花。师:浪花怎么也有情感了呢?生: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很多的地方。师:浪花真能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这么多地方?作者用上了四个也许,构成了排比句。这么多地方,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调换?(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课件把这些地名变红。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后交流:)生:浪花去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生:这些都是邓小平爷爷曾经去过或者曾经为之竭尽全力想要实现的梦想,例如提出一国两制,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生:他的影响已经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所以这样排比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师:大家理解得非常深入,这一组排比句层层深入,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表面上是写浪花,其实是在写邓小平爷爷一生的丰功伟绩。(板书:赞颂)师:排比句要用排比的方式来读,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采用叠读法朗读,第1组读第1分句,第1、2组读第2分句,第1、2、3组读第3分句,第1、2、3、4组读第4分句。朗读层次分明,气势越来越强)师:这么长的句子同学们读得情深意长。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爱戴,我们再来读句短的吧。(出示: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师:句子虽短,读上去很有味,就像对联一下。(换成对联形式师生对读)师:这里哪个字最有情感?生:送。“怎么教”

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误以为方法规律指导是第一位的,要先理解再实践。其实这是错的,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阅读不熟练到熟练,从阅读儿童读物到阅读成人读物,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当他阅读时碰到障碍,遇到瓶颈时你适当地去指导些规律,教他一些方法,这样的指导会更加有效,而且时间很节约。对儿童来说,阅读实践比规律指导更重要,当然我不否定规律指导。

——吴忠豪2016年最新论述:“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

实践性三、聚焦“突变”,创造性复述师: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不仅有因果,为了吸引人,还具有曲折性,这就有了“突变”。(师板书“有突变”)什么叫“突变”?生:突然改变师:是啊!后羿和嫦娥的命运发生了突然的改变。是什么事让他们有了改变?看看板书,想一想。生:逢蒙抢药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五小节,读完后告诉我逢蒙留在你心中的是什么?生:(生自读思考)生:逢蒙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师:为什么说逢蒙很奸诈?生:因为他故意装病,留了下来,去抢药。师:是啊,他太“奸诈”了。“奸诈”是什么意思?生:狡猾师:来咱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师板书并强调写法;生书空)奸诈,奸,女字旁,旁边是个干;诈,言字旁。读这个词。生:(齐读)奸诈师:他还是一个贪婪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生:因为逢蒙知道后羿有药,就去抢。师:他为什么要去抢?生:他是为了想升天成仙,所以说他很贪婪。师:那仙药可是宝贝,所以“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贝”(教师板书)。婪,上面是个“林”,下面是个“女”。生:(生书空“贪婪”)师:来我们一起来形容一下这个逢蒙。生:(齐读)奸诈贪婪师:同学们看这句话。(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逢蒙?生:他欺负弱小。师:你从哪儿读到的?生:他威逼嫦娥。师:很好,他读到了一个关键词。一起读。生:威逼师:逢蒙会怎样威逼嫦娥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生:如果你不交出仙药,我就杀了你。师:明白了,“威逼”就是什么?生:威胁逼迫师:逢蒙用嫦娥的性命来威胁逼迫。大家再想想,还会如何威逼?生:你如果不把仙药交出来,我就让你和后羿永远分开,还将乡亲们全部杀掉。师:面对逢蒙的种种威逼,嫦娥是如何应对的呢?浏览这一段,用一个词来回答。一起说。生:周旋师:什么叫“周旋”?生:用聊天的方式来拖延时间。师:他说到了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拖延时间。不过不是用好朋友间的聊天方式。好,我来当逢蒙,你们来当机智的嫦娥。我们来演一演。师:嫦娥,快把仙药交出来?不然我要了你的命!生1:你要仙药干什么?师:废话,当然是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生1:你成仙干什么呢?师:你老问这么多为什么干嘛呢?赶紧把仙药交出来。谁再来“周旋”一下。生2:你最近过得好吗?师:明白了,她在转移话题。不过这个嫦娥有点傻。谁来机智地周旋一番?生3:仙药是什么东西?我才不知道呢?师:推了个一干二净,聪明。再不交出来,后羿的命就没了,乡亲们可就要遭殃了。她还会怎样拖延时间?生4:仙药可不在我这,在后羿那边。他带到外面去了,家里压根就没有。师:太聪明了。其实嫦娥的周旋是为了不将仙药交给这种奸诈贪婪的人。文中有一句话交代了嫦娥的心里想法。我请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师:这是一句什么句?生:反问句。师:谁来换一种说法?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是要害更多的人的。师:默默地读,默默的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有什么区别?生: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师:你能读出强烈的语气吗?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师:我们一起像他一样,强烈地说出嫦娥内心的话。生:(齐读)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师: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嫦娥与奸诈贪婪、穷凶极恶的逢蒙周旋着。来拿起笔,写一写,就写一威逼一周旋,写一个来回即可。一个来回就是逢蒙说一段话,嫦娥是如何应对的。生:(动笔书写)师:(提醒)有的时候威胁不仅有语言,还有动作、神情。生:嫦娥双眼一瞪,拿起宝剑说:“嫦娥快把仙药拿出来!”嫦娥说:“什么仙药啊?我不知道。”师:她不仅有威逼的语言,还有什么?生:还有动作。师:对,拿起宝剑。不过这个动作可以写得更好。他把宝剑指向哪里?生:指着嫦娥的喉咙。师:对架在了嫦娥的脖子上。不仅有动作,还有什么?生:神情。师:有了这神情,就将逢蒙的穷凶极恶表现了出来。谁再来说一说?生:逢蒙将宝剑指向嫦娥,一瞪眼说:“快把仙药交出来,不然你就没命了!”嫦娥装出一脸不知的样子,说:“没有啊,你是听错了吧。那只是谣传罢了,不是什么仙药。”师:说得真好,真是个机智的嫦娥。语言与神情完全匹配。师:(总结)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口耳相传的文学。口耳相传就是口头传播的文学。它能一直流传至今,全靠讲故事的人,一代一代传下来,不过讲故事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会讲得概括一点,像这段文字一样,用两个词语就概括了;有的会讲得具体一点。像同学们一样,将那两个词语具体化一点。下了课之后,同学们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这一段讲得具体一点。(下课)

《伊索寓言》

组合类课文教学策略整体入手一线串珠言意共生《滴水穿石的启示》

强化“类”的意识一、基于文体,思考“这一类”的教学价值二、聚焦学情,推敲“这一篇”的教学价值三、关注编写,斟酌“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少年王冕》

着眼语文素养,追求朴实本真一、教什么——合理取舍二、怎么教——科学选择1、以“本”为本2、找准品读点三、教成怎样——追求“学会”课外增效

一、读起来——让阅读成为常态

“阅读的好处怎么说都不为过”

“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一生的基础在于小学时的阅读”

“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将引领学生热爱阅读作为第一要务”沟通教材荐好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法布尔的《昆虫记》《成语故事》——其他成语故事《嫦娥奔月》——相关神话故事《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集》(教材推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高尔基相关的作品第六单元——《名人传》《诺贝尔》——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的作品——《蛙》《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传》中原文、原版;《少年王冕》——《儒林外史》课外阅读进课堂

书香教师课外阅读展示课经典名著课外阅读课国学经典诗文赏读课绘本阅读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整本书阅读交流课课外增效

二、写起来——让练笔放飞心灵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致赖少麒》)

“你爱读书吗?写作去。”“一个有着作者梦的读者才是伟大的读者,才是完整的读者。不管是先读再写,还是先写再读,总之是读读写写,读起来,写起来,肯定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管建刚)“随手记”——打开心灵,记录成长

——兼谈习作“心灵力”的训练

一是信任,相信孩子是“天生的写作者”,相信他们会自己寻找写作的素材;二是服务,批阅中的点评鼓励,活动后的点拨暗示,写作后的分享指点;三是等待,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人。既是学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必然有成长的快慢之分。作为教师,必须耐心等待,允许一部分人先行,允许一部分人落后。课外增效三、做起来——让活动激发兴趣观石塘湾中心小学李宏华老师执教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说明道姓》有感

钱桥中心小学

顾杰

今天,我有幸倾听了石小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感到很震撼、赞叹。一叹李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的阐述: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李老师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古代文人的雅号,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而在此之前,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认识更多地是建立在之前学过的诗文之上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无形中被调动了对名人名号探究的兴趣。随后李老师选择的“侠士的诨号”“我们的网名”,更是注重了兴趣和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并非都很熟悉,对别人取的网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了解,经过了这堂课,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对别人的网名,都开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不就是最好的引导吗?二叹李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的熏陶感染作用。首先,作为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名号文化,李老师的这一选择注重了文化内涵,由此打开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一扇窗、一道门。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文”。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核心词。比如在让学生讲几点原因时,李老师先让学生知道“首先”“其次”是有顺序的,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又如让学生抓住“浪”“小李广”来写一写梁山好汉的特长,凸显语用训练的同时,让很多对好汉不了解的学生顿时有了较深的认识。最后,这堂课的学习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之上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学得很轻松、很快乐,这是最有效的价值选择。三叹李老师的教学智慧。从“文人的雅号”到“我们的网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实现了教学意图,学生对中国古人的名号文化有了清晰的了解,对身边的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语文和文化现象有了“敏感力”。可以说,这堂课已经超越了我之前所理解的综合性学习。隐隐约约中,这堂课让人感到已经有了“国学”的影子。李玉贵老师让学生爱上读写的绝招1.一年读100本书,写100篇作文李玉贵介绍了她带的一二年级小朋友在读写方面的成绩:一年读100本书,两年读200本;一学期写50篇作文,一年写100篇,两年写200篇。孩子们真的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文章?一段家长制作的影片为大家展示了她的读写课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摞得很高的书山,那是班级的图书,每个孩子每周都要借回去三四本;孩子们走向街头,走向啤酒厂、博物馆、法院,甚至来到了垃圾填埋场,那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写作教学;一篇篇文章一一呈现,内容来不及细看,但稚嫩的笔迹却透着庄重和整洁。——原来孩子们真的能做到这么多!2.阅读后,说故事给小猫小狗听李玉贵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孩子“读进来”。为此,她的班上有全班共读的书,这些书就成为全班小朋友共同文化的种子。不仅如此,李玉贵还把家长也拉了进来,让孩子和家长会一起参加班级的阅读过关行动。第一年过关的家庭有6000台币(约1200人民币)的奖励,第二年是5000台币。虽然这笔钱最后都捐给了偏僻的学校,但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无疑营造了更好的阅读氛围。

光有阅读是不够的,阅读技能最简单的上就是把读过的故事说出来,所以李玉贵班上的学生都有“说故事”的机会,在班上说给同学听,回家说给父母听,父母不在就说给家里的小猫小狗听,让小猫小狗用爪子给孩子的阅读记录单上“盖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