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课件_第1页
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课件_第2页
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课件_第3页
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课件_第4页
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民族乐器吹奏类制作:杨靖埙笛子排箫管子

唢呐笙排笙抱笙编钟

钹云锣扬琴

木鱼鼓弹奏类

古筝琵琶(pípa)瑟箜篌拉奏类

二胡京胡高胡(粤胡)四胡板胡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原始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歌都结合在一起。远古音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葛天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另一类是黄帝,尧,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时间较晚些。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如葛天氏之乐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等。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如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

3、祭祀性乐舞。如黄帝族的乐舞《云门大卷》,商颂中的《玄鸟》等。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原始社会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乐舞一般是部落社会的全社会活动。因此,原始时期的乐舞,并没有以专门的艺术形式的面貌和身份从社会上独立出来。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夏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大夏》因为主要吹奏乐器为龠,所以也称《夏龠》。《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分为章节的大型乐舞《九辩》、《九歌》。

商族尚鬼神,重享乐,“巫乐”“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大部分。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狂热的宗教意识体现着巫乐的本质。“淫乐”是商统治者制作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是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广泛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仪式。雅乐的风格,如《乐记》中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参照大成庙祭孔音乐,其特点可谓:典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节拍缓慢、齐奏为主。多呈现肃穆、安静、和谐、平正的气氛。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西周礼乐一统的宫学体制也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私门之学的多元文化。

《诗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乐器简介--古琴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高山流水》

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

乐府:秦始皇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相和歌”本是民间的无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几人和,在这个基础上加丝类、竹类乐器伴奏,也就是“丝竹更(交替)相和”,就称为“相和歌”。相和大曲: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间对民间“街陌讴谣”歌曲作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220-581)三国魏晋南北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民族融合的时代,其音乐的首要特点是中原音乐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互相渗透。音乐的种类清商乐: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清商乐,它是相和歌和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歌”和“西曲”结合的产物,多是以爱情为题材,风格婉转,清新,自然.世人评价其为“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琴曲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文人音乐家,阮瑀、阮籍父子,阮咸、阮儋父子,嵇康、嵇绍父子等。《酒狂》《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兰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乐曲采用基本曲调的变化重复,曲首两小节的节奏型通贯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现两小节的固定终止型。乐曲结束段有“仙人吐酒”的文字提示。“长锁”指法演奏的一连串同音反复,音乐流动如注,满腔怒火尽泄,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琴曲目。《梅花三弄》

乐曲赏析《梅花三弄》最初是一首笛(箫)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一、溪山夜月: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引子,箫在低音区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宕开了一幅与其说是雪夜,倒不如说是霜晨的画卷。苍茫大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一股清新寒冷的,带着初升朝阳气息的山风,伴着轻盈虚飘的琴音,扑面而来。那清幽的琴音,将听者带入一个恬静、安详、远离凡尘的境界。四、隋唐时期的音乐

(公元589-907)

音乐形式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燕(宴)乐。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清乐”即“清商乐”是从汉魏延续下来的前代音乐遗存.(主要是南朝民歌)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音乐成就.燕乐燕乐,即宴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隋唐燕乐为广义的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国、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之起,可以追溯到北朝。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其中有宫廷乐舞。唐代十部乐皆有来自外域的源头,是通过异国进献、王室之间通婚,以及战争缴获等渠道输入的。此外,还有伴随贸易等途径传入的西域民间乐舞,以及伴随宗教活动传入的西域佛教乐舞,内容十分丰富。《秦王破阵乐》

乐曲赏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原来是一首歌颂唐王李世民赫赫战功的一首战歌。它流行在士兵当中,大家崇拜李世民的勇敢,广为传唱。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它既用于雅乐,也用于俗乐.《阳关三叠》

乐曲赏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五、辽、宋、金、元音乐

(公元936-1368)

历史背景辽、宋、金、元时代随着中原文化大规模南移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南曲、北曲。宋、元时期是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转型阶段。表现在其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贵族转向平民,歌舞转向戏曲,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出现了勾栏,瓦舍等市民音乐活动的场所.音乐种类曲子:隋唐以来的曲子,到宋代逐渐成为一种歌曲形式,它广泛流传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了宋词的创作与繁荣.鼓子词和诸宫调:都是说唱音乐,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为戏曲音乐准备了重要的条件.杂剧:主要兴起在北方,通称“北曲”,也就是后来说的“元曲”,元曲又分剧曲和散曲,主要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调促,风格劲道.南戏:北宋时在浙江温州地区形成,主要特点是用五声音阶,字少调缓,风格柔婉.《满江红》

乐曲赏析

《满江红》是宋、元时期的最流行的曲牌之一。曲谱最早见于1920年12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音乐杂志》第一卷9、10号合刊,当时歌词为元代萨都刺所作的《满江红——金陵怀古》。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先生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词连接起来,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爱国热情,而成为广泛流传的歌曲。六、明、清时期的音乐

(公元1368-1840)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成为音乐最重要的两大体裁。京剧: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生、旦、净、丑四种行当。《春江花月夜》

乐曲赏析夕阳箫鼓: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夕阳箫鼓》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百鸟朝凤》

乐曲赏析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原是一首民间乐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是呈现百鸟齐鸣的引子,然后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接着便是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各种鸟的争相鸣叫声,情趣盎然,形象鲜明。使用快速双吐的演奏技巧,和气息长时间不断的长音衬腔,音乐高潮迭起。尾句再次百鸟齐鸣,与引子相呼应。中国近代音乐

(1840-1949年)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音乐活动

(1898-1920年)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等人主张借西洋音乐之力创造中国的“新乐”.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那时的学堂乐歌大部分都是“拿来”的。因为世纪初的中国还很缺少音乐人才,一个直接方便的做法就是拿外国的曲调填词。这些曲调,主要来自日本,还有欧洲的民歌。因为这种新式歌曲写出来后不需要太复杂的乐器,音调又朗朗上口,普及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学堂乐歌不可阻挡地影响了一代新人,并且创造了百年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流行歌曲。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都有选曲填词的风尚、文白兼用的诗歌语言和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

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家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送别》

乐曲赏析

李叔同作词,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二、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文化的建立

(1920-1930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兴起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从“五四”时候起,一方面发展着与工农革命相结合的群众性音乐运动;另一方面,在“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开始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文化.刘天华(1895年--1932年)将民族乐器带进高等学府的人.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所作的二胡曲有《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20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颇流行.它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有不少是由当地民谣俚歌、俗调戏曲加以润饰改变的。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旱天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投林》、《娱乐升平》、《步步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乐曲。

《》

《步步高》

乐曲赏析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三、革命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展开(1930-1940年)

与专业音乐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同时兴起的是革命音乐运动,在三十年代的历史进程中,革命音乐运动不断的汇集着进步的音乐力量,逐渐成为推动中国新音乐文化的主要潮流。随着革命根据地群众音乐运动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1932年秋,由聂耳、田汉、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会同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还有贺绿汀、冼星海等人。

30-40年代音乐家及作品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1912—1935)

《卖报歌》

乐曲赏析这首歌曲形象单纯,结构短小,色彩明朗又富于民族风格,唱起来朗朗上口.它先后用三段歌词反复演唱.第一段的速度稍快,反映了报童不等天明去派报的焦急心情;(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卖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松花江上

乐曲赏析张寒晖词曲。作于1936年11月。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和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游击队歌》

乐曲赏析作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贺绿汀(1903——1999)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作为演剧一队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全曲短小精悍,再现三部曲式,调式调性都不复杂,易于上口演唱;节奏紧凑富有弹性,表现了游击队的机智灵活,乐观自信;节奏具有号角效果,充满战斗气息。冼星海

(1905-1945年)原籍广东番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

乐曲赏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写了一首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混声合唱)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是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主题歌。它以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歌剧《白毛女》

乐曲赏析《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一些因素,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诸多手法创作出来的.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称歌剧。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现代音乐50年代-60年代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音乐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发展由民主革命时期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主要内容。建国初的音乐发展虽然百废待兴,但人们的精神面貌饱满向上,音乐文化方面的各项工作,均呈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导下,社会主义音乐事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的新阶段。无论是音乐教育事业、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艺术,还是对音乐的研究与传统音乐的抢救与改革,以及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等,都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

交响乐创作我国的交响乐事业起步于本世纪20年代,由于受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涉足此领域者多数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萧友梅、黄自、冼星海等)。由于刚刚起步,水平低,圈子小,还没有什么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响乐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指导思想仍是源自“洋为中用”。

《春节序曲》

乐曲赏析开始为前奏。在热烈欢腾的管弦齐鸣及锣鼓乐声的伴奏下,把人们带入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主部是个快板,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烘托出欢天喜地的场面。李焕之的《春节》组曲创作于1955至1956年,《春节序曲》是第一乐章,乐曲具有传统节日春节时陕北大秧歌舞热烈欢快的气氛。《春节序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场面的描写,生动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时的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乐曲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越剧音乐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舞剧《红色娘子军》

乐曲欣赏这是一部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大型芭蕾舞剧。它是芭蕾舞中国化的代表作品。由中央芭蕾舞团集体改编。舞剧的音乐吸收了海南民歌为素材,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三、70年代的音乐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施光南,我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40年,祖籍浙江金华,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业优秀,毕业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后调入中央交响乐团。创作大量歌曲脍炙人口。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作品还有歌剧《屈原》、《伤逝》等。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全国青联副主席。1990年4月因脑溢血卒然逝世。终年49岁。“西部歌王”王洛宾王洛宾原名荣庭,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辗转千里,驻足青海。1949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逝世。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四、90年代的音乐歌唱方法美声唱法:这是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通常译为美声唱法、美声乐派。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通俗唱法:20世纪30和40年代流行起一种轻柔的、多愁善感的唱法,以情取胜,用话筒扩大音响,由舞厅乐队伴奏,称为“低吟唱法”。谭盾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6年毕业,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后赴美留学,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歌的发展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每一段历史都有自己的民歌。民歌是各类更高级的音乐式样,如说唱、戏曲、器乐的基础。中国民歌的收集始于《诗经》,继《诗经》之后,屈原编《楚辞》,汉代有“相和歌”、大曲。魏晋时期江南的民歌兴起如江浙地区的吴歌,唐代流行的曲子,是民歌的专业化形式。宋代城市繁荣,消费音乐发达,在民歌基础上,形成各种说唱艺术,后逐渐向戏曲发展。今天的民歌直接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明清以来由文人收集出版的民歌和局部小范围流传的口头演唱。至今仍传唱的“满江红”、“绣荷包”已有数百年历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上尽管由于不同民族、地区、历史时期、体裁品种而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共同的特色。1,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2,以五声调式为主干的音列结构。3,均衡平稳的旋律进行。汉族民歌汉族民歌品种繁多,有多种分类法,按其体裁可以分为三大类: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五声调式

12356宫商角徵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上尽管由于不同民族、地区、历史时期、体裁品种而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共同的特色。1,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2,以五声调式为主干的音列结构。3,均衡平稳的旋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从蒙古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可分为短调和长调两类:短调的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旋律欢快,结构较短小,如狩猎歌、叙事歌等,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长调的音域较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起伏度大,结构也较长大,且多用特有的颤音、(口数)音等

唱法,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如《牧歌》、《小黄马》等。蒙古族

蒙古族马头琴

呼麦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发声方式叫: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哈萨克族哈族民歌主要有反映牧业和狩猎等劳动生活的歌,赞美和怀念家乡的颂赞歌、情歌、风俗歌等。民歌调式音阶为五声、六声、七声都有,以七声音阶较多。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哈族许多民歌保留有早期牧歌的特征:在曲首喜用呼唤音调作为衬腔,曲调的抒情性强。

东不拉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作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维吾尔族维族民歌就内容而言,包括爱情、劳动(反映农业和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