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_第1页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_第2页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_第3页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_第4页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高一历史老师说课稿1

鸦片战斗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也是同学进入高中所学的第一课.鸦片战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鸦片战斗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斗的经过.前两个问题是战斗的背景和缘由.

教学目标:

基础学问:鸦片战斗前夕,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峻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缘由和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斗的开头,扩大和结束;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斗争.

思想目标:鸦片战斗是英国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蓄意发动的侵略战斗;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鸦片战斗中中国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斗留给我们的教训,使同学树立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抱负和目标.

力量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熟悉历史进展的必定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通过对鸦片战斗中中国战败缘由的分析,提高同学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鸦片战斗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教学难点:运用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缘由.

(教学(方法)):问题—阅读—共析式,使同学带着问题走向教材,通过由浅入深的思索,逐步理解和剖析教材,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

学法指导:指导同学根据鸦片战斗的发生缘由,进展进程,结果及影响理清学问线索,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同学的读图力量和处理史料的力量.通过学习,使同学熟悉到初,高中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1,本节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课,首先向同学讲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进展概貌;

2,指导同学概括引言的学问线索.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指导同学阅读:

鸦片战斗前夕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鸦片战斗前夕的世界进展状况如何

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战斗

你怎样理解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

指图简述鸦片战斗的主要过程.

结合史实分析鸦片战斗中中国失败的缘由.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鸦片战斗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指导同学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军事等四个方面比较战斗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熟悉战斗爆发的必定性,解决1,2题.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缘由: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要求同学简洁理解出超和入超的概念.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指导同学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通过上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同学分析出禁烟的缘由;简洁分析禁烟(措施);通过缘由和措施的分析,理解禁烟运动的宏大历史意义,加深对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熟悉.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争论第四个问题,关心同学全面熟悉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进而熟悉鸦片战斗的性质.

鸦片战斗的经过

指导同学读图《鸦片战斗形势示意图》,要求同学结合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理清英军的侵略路线和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斗争线索.

课堂小结:1,鸦片战斗中中国战败的缘由

引导同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思索,详细从战前力气对比,战斗中双方的预备,两国制度的优劣入手比较.

2,同学论述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鸦片战斗的缘由

高一历史老师说课稿2

人教版

敬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册其次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夫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消失,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同学能了解和把握反洋教斗争的进展;义和团运动兴起、进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同学初步培育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力量;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育“论出史出”的力量;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育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实行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育同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同学再次熟悉“农夫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见,也是农夫阶级在民族危机状况下的救国主见,是农夫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缘由,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班级同学正处于历史思维力量的形成期,思维力量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把握,是同学较难分析和把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讨论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为”导演”,同学为”演员”.

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同学的心理特征,对同学的讨论性学习,可以提高同学学习乐观性,培育分析思维力量和理解力量。

2、详细做法:

(1)、采纳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同学求知欲和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角度动身,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同学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争论,在老师的指导关心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老师供应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同学思索,以公平的地位与同学进行沟通、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同学思维,激发学习爱好。

三、学法

1、同学状况分析

高一同学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力量,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班级应当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和阅读分析史料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同学预习资料,上课时老师扮演同学领路人的角色,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学问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学问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培育同学的比较思维意识,同学在比较中巩固学问,培育力量。

(3)、归结法

由于历史学问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育同学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同学有联系意识,把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一历史老师说课稿3

解放战斗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A、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进展的全貌。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展的历史内容。解放战斗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B、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

中国的进展史。

2、《课程标准》的解读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宏大意义。

3、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A、知道重庆谈判的内容及意义;

B、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

C、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宏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A、播发影片,情景再现,加深同学对史实的了解;

B、引导同学运用冲突分析法分析中共和国民党在解放战斗前夕的态度和做法;

C、设置问题探究和对比比较,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中共所作的争取和平避开内战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

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B、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走向失败的必定结果,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4、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化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同学对解放战斗在学校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斗过程简洁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常常涉及到的学问,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意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力求把学问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敏捷多变的教学形式将学问深化浅出。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纳问题教学法、争论式教学法、练习法教学,集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一体。其基本程序为:

1、幻灯片打出问题,让同学依据带着着问题自学第一目内容,然后老师请同学争论、回答问题;

2、幻灯片展现材料,让同学课堂争论、探讨讨论、归纳要点,老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练习法:幻灯片打出表格,让同学填表,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巩固,消化学问。

选择此法的缘由是:A、适应教材内容较为理性的特点;B、适应高中同学思维力量、自学力量强的特点。C、以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同学乐观思索和探究的乐观性;以练习法能使同学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说学法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历史基本学问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教学,要让同学学会学习历史学问的方法和观看思索历史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学法指导如下:(1)比较法:比较解放战斗前夕,中共和国民党不同态度和所实行的不同做法。(2)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增加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3)合作探究法:通过同学分组争论和探究,加深同学对所学学问的深刻理解。(4)通过学法指导,既可培育了同学的自学力量,又有利于同学制造性思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现:2023年4月29日,--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连战提到:“当年走得不简单,现在回来也不简单。”为何他说当时走得不简单?为什么连战说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或许通过学习,大家会对“胡连会”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一、内战爆发的背景

这一目让同学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检测同学的阅读力量

1.蒋介石三次电邀-到重庆谈判的缘由有哪些?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二、解放战斗的过程

这一目先出示解放战斗的四个阶段,然后引导同学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学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同时指导同学学会(快速阅读)和有效阅读):

1.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采纳什么战术?

2.三大战役分别是指什么?战果如何?

3.中共为何要与国民党进行北平和谈?结果怎么样?

4.解放战斗的结果如何?经受了哪些重大历史大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1.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同学回答完毕之后,对其意义作一个小结:

国内: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气

思想: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六、效果预估

(1)加强了同学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学问,并使学问结构化。

(2)同学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熬炼了动手的力量和合作沟通的力量。

(3)能把老师的宏观指导与同学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同学把握一些学习历史学问和思索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本节课的处理打破了教材的学问结构,要求同学课前肯定要依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估量一部分没有预习的同学和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高一历史老师说课稿4

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

说课人:

[课题说明]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七的其次节,适用于高中一班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傲慢的不是其浩大的物质财宝、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气,而是制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则源于1787年宪法。

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将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同学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学问目标:

了解:宪法出台的背景

知道: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力量培育目标:

1.能够结合1787宪法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特点。

2.对比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权利结构、有无君主、总统与首相的产生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培育同学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力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同学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采纳探讨式,探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讨论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787年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育同学的民办法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要熟悉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把握:

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会涉及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简单交叉的冲突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老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同学真正理解。

突破方案:“为什么要制约权力?”自由

怎样来制约权力?理论来源

现实是否接受?平衡各方利益

2、比较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高一同学的政治常识比较匮乏,讲解时要深化浅出

突破方案:“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教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依据

同学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爱好的,特殊是高一的同学,感性的思维要多于理性的思维。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力量、分析力量、概括力量以及比较力量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肯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制造性,除了仍旧要加强以上这些力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

老师课前预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搜集相关课件制作资料(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等),力争再现历史,为同学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同学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具体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纳了情境诱思法、问题诱思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加、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同学的智能和熟悉水平都得到进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自由女神像

2、同学活动:为年轻的美国看病,开药房

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

引用史料,老师站在各方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同学依据书原来回答并理解。

引导同学列表来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的内容,概括联邦制的实际效果,引导同学客观的评价1787年宪法

5、小结巩固(课堂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经济问题

2.债务问题

3.国家安全问题

4.劳动人民的抵抗问题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联邦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原则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进步性

2.局限性

高一历史老师说课稿5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把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同学可以依据教科书与老师供应的材料及自己的观看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同学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抱负。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同学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熟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熟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看法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学问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考

思索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进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成功。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殊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消失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化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进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熟悉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妙,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画将来抱负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头活跃起来,消失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月,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进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化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学问点2:宏大的友情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怜悯。在柏林高校期间,参与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更深化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他深化讨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与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亲密的联系。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气,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诞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被迫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亲密凝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抱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宏大的革命友情的建立。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两人在巴黎其次次会面,他们充分沟通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全都的看法。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宏大的革命导师从今开头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讨论,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学问点3: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其次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托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行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