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皇岛养老院可行性
报告秦皇岛福颐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4月3日目录第一章养老方式的转变与养老机构的发展第一节中国老龄化的的特征一、 快速老龄化二、 未富先老三、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四、 老龄化拉动需求第二节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一、 家庭养老的历史二、 家庭养老的基础第三节养老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一、 养老方式转变的背景二、 多样化的养老方式三、 养老方式的转变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推动第四节养老机构产业概述一、 老年社会福利院二、 敬老院三、 老年公寓四、 托老所第二章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与问题第一节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第二节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的问题一、 社会养老的观念尚未被人们接受二、 养老机构定位混乱三、 缺乏专业化管理第三章秦皇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第一节人口老龄化标准一、 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二、 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第二节中国老年人生活收支情况一、 老年人的收入情况二、 老年人的支出情况三、 老年人的居住情况四、 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第三节2016年秦皇岛市人口结构一、 年龄结构二、 性别结构三、 受教育结构第四节秦皇岛市老年人口数量统计(2015-2017)第四章民办机构养老需求分析第一节民办机构养老设施需求分析一、 老龄化趋势分析二、 养老需求分析三、 养老需求规模分析第五章秦皇岛市养老服务机构分析第一节秦皇岛市养老机构情况一、 养老机构数量统计二、 养老机构床位数统计三、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第二节秦皇岛市养老机构规划建设及扶持优惠第一章养老方式的转变与养老机构的发展第一节中国老龄化的特征一、 快速老龄化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二、 未富先老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约有2300万人。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人。三、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的养老保险一年交一次,当然是要有个人、政府、国家三部分共同出资;城市里的老人曾是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额度是按照职工工资缴纳,由个人、单位共同承担。所以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额度不同,并且领取基础养老金时各地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农村老人的养老金要比城市老人的养老金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入城市,带来了农村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2000年,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率分别是6.4%和7.5%,到了2010年分别为7.8%和10.1%,差距从1.1%扩大到了2.3%。如果老龄化率以2000年的9.5%到2030年的14.4%来计算,2030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将会扩大到3.4%。四、老龄化拉动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夕阳事业,也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是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据测算,到2020年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即可达到10000亿元,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将提供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能够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这些对于稳增长、调结构,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一、家庭养老的历史家庭养老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以家庭的存在为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具有多方面功能。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养老方式。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的功能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如养老功能逐步为各种社会机构所代替。在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中,家庭养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其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中国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家庭养老经验。当前,家庭养老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养老方式。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包含着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顾、情感上交流等方面的全部内容。虽然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为老年农民发放一定数量的退休金,但为数极少,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与自己的子女一起居住,但他们多系离退休人员,主要是靠离退休金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在城市中约有1/3的老年人(多数为高龄妇女)从未参加过就业劳动,没有收入保障,要依靠子女赡养或靠配偶的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不管有无收入保障,他们的生活照顾和情感交流仍需在家庭内部实现。家庭养老在中国城市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家庭的养老功能将逐渐被社会所取代。二、家庭养老的基础中国的家庭养老有强大的历史和现实根基。孝是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历史上,无论是生活照料、经济支持还是情感慰藉,中国家庭都在养老上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变迁给家庭养老带来更多的挑战,这种根基依然稳固。2008年家庭调查发现,在城市,81%的被访者非常赞同“子女要孝敬父母”,18.8%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可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孝敬父母的观点,家庭赡养在中国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根基。除此之外,家庭养老的某些功能具有无法替代性。按照养老资源提供者(子女及配偶)划分的养老方式总共是三种,家庭养老只是人类养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不同的养老模式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着替代关系和机制。从经济支持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逐渐健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经济上和生活照料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家庭成员的依赖。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来看,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作用仍是巨大的,难以替代的。第三节养老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一、养老方式转变的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照顾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这些都给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子女独立意识增强,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走向社会就业,婚后另立门户,对父母依赖性大大减弱,出现交往减少,亲情淡化的现实趋势,家族纽带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变的松弛,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不再以家庭利益为重。另外,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利于人口流动。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开始发生变化。家庭养老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有一定数量的子女,二是子女具有养老的意愿,三是子女具备养老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我国城市社会与家庭结构以及社会观念发生年重大变化,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正逐渐被削弱。这是因为:一是随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及服务的理念机制的建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发生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代际距离拉大,等等,这些无疑从根本上动摇城市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与伦理基础。二是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引起我国特别是城市家庭结构与模式的深刻变化,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转化。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两代人同时老龄化的老年家庭逐渐增多。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老年家庭已达到3000多万户,独居老人已占26.6%。由于老龄人自理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将使老年型家庭的家庭养老负担变得难以承受。二、 多样化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候鸟养老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因为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三、 养老方式的转变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推动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纷纷投入到养老机构发展中来。政府的社会服务事业费、专项经费、彩票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各类企业与资本,包括央企、险资、外资等纷纷投入到养老服务市场中来;国外许多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培训机构也都纷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金融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此外,一些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也纷纷开始投资建设、运营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据数据显示,2000年民政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出台之后,养老机构发展迅速,82.9%的被访养老机构成立于2000年之后,其中民非养老机构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我国养老机构的平均规模为102张床位,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平均规模最大的是北京市,为284张。地域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较多,民办养老机构呈现东部多于西部的地域分布特征。城乡分布来看,养老服务机构总体上是“城市少,农村多”,但民办养老机构则是“城市多,农村少”。服务类型更加多样服务类型来看,主要有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护理康复服务为主、临终照护为主以及综合性的服务兼有这四种类型。服务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生活照料、膳食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养老机构的主要服务项目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个人发展层次方面的服务提供较少。服务价格来看,入住押金、床位费、餐费、护理费是主要收费内容。整体看,被访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明显高于被访公办养老机构。从“十二城市”数据来看,被访养老机构平均收费为2134元/月,其中,被访公办养老机构为1919元/月,被访民非养老机构为2201元/月,被访民办营利养老机构为2133元/月。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根据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我国养老机构中除了老年人的居室之外,大都还设有医疗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室外活动场地等。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被访养老机构都有室外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所占比例分别为87.6%和84.2%,另有61.5%的被访养老机构设有体育健身设施。但相对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最需配套的医疗与康复设施来讲,目前养老机构的配置比例还较低。仅有54.7%的被访养老机构和46.6%的被访养老机构有医疗和康复设施,将近一半的被访养老机构没有医疗和康复设施。第四节养老机构产业概述一、 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主要接纳“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机构通常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二、 敬老院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又称养老院。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三、 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是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在全国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原则兴建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单元楼,单元楼中的单元房的面积有大有小,入住者可买可租。老年公寓楼内设有医务室、活动室、健身房和小食堂,配置各项服务人员。四、托老所托老所,是指近几年来在西欧、日本等国兴建的各种类型的“老人之家”。“老人之家”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收容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二是收容生活可部分自理,还需要部分照颐的老人;三是收容生活上不能自理,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残疾的老人。同传统的养老院包括公办养老院和民营养老院有所不同,办托老所的条件比较简单。因为不留宿所以用房面积不必太大,有三、五间房间,有一点活动场地,备一些简单家具,购一些文娱体育用品即可,投资不多。工作人员也不需具备什么特别的专业知识,有一、二人略懂医务常识即可应急,时下不少身体健康、热心为老人服务的4050下岗人员即可胜任。第二章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与问题第一节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及以上老人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6.1%,预计到2050年将会达到28%。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公办养老机构逐渐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养老产业已逐渐向市场化发展。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民政部也制定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政部〔2015〕33号令,下称《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同时,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增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服务”也做了具体部署。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的养老机构从2009年至2014年5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每年都在稳步的增长。截止到2014年,全国养老机构的数量达到了44000家,拥有了床位493.7万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比上年增长5.5%。但是,从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来看,由于普遍规模较小、缺乏专业人才、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入住率较低;再加上收费较低,政府补贴力度不大(主要是对床位的一次性补贴),因而运营比较艰难。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只有51%能做到收支持平,有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这在所有行业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第二节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的问题一、 社会养老的观念尚未被人们接受从我国两千多年来养老观念变迁的基本轨迹可以发现,基于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经济形态催生的,以儒家孝道文化为核心的家庭养老观念(培养人们自觉赡养老人的习惯,对不孝顺和不奉养老人的行为进行惩罚。)已深入民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大家庭的作用,老年人考虑更多的是为子女留下一些财产,对子女的工作、结婚,甚至第三代的抚育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许多老人自己省吃俭用,但是为了子女的支出却相当大方。既然父母辛苦养大了子女,那么赡养父母就必须是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老人进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要么是因为他是断子绝孙的孤老,要么就是子女们不孝的表现,不管那种,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名声都不会好听。二、 养老机构定位混乱在与公办养老机构先天不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民办养老机构定位混乱,没有凸显经营特色。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是“保基本、兜底线”,重点为“五保”、“三无”和城乡困难老人兜底,其他老人则由民办养老机构唱主角。但现实中公办养老机构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民办养老机构争市场,以收养自费入住老人为主,造成公办排不上队,民办住不满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走访发现所有民办养老机构收养的老人从完全自理型、半自理型到不能自理型,甚至延伸到“临终关怀”的老人,虽然在收费标准上均体现为一级、二级、三级及专门护理,但实际老人大多处于混住状态,也没有配备相应级别的护理人员,同时在硬件配备、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等方面并没有因护理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三、缺乏专业化管理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似,养老机构的管理、运作同样需要专业型的从业人员。养老机构由于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业人员很难引进,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引进了也非常不稳定。一些养老机构为降低运行成本,主要使用一些下岗人员,人员流动频繁,整支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没有专业的服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就会造成服务不周到,老人入住不满意的情况。第三章秦皇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第一节人口老龄化标准一、 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20世纪90年代对年龄阶段提出了划分标准:44岁以下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岁为老年人的起点,其中,60〜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高龄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这一标准的提出,既考虑到发达同家,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既考虑到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这一标准将逐步取代我国与发达国家现阶段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但是,目前国际上划分老年人标准,主要指60岁以上的人群。二、 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第二节中国老年人生活收支情况一、老年人收入情况2014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16538元和5970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9%,农村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1%,农村老年人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老年人。从城乡差距来看,2000年,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农村老年人的4.5倍,随后逐渐缩小,到2014年,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农村老年人的3.1倍。二、老年人的支出情况根据老龄办的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平均支出约是农村的3.3倍,收入的巨大差距是主要原因,同时农村老年人在生活费和医药费的支出要小于城市,而且农村比城市有更为传统的遗产观念。老年人的支出地区年平均支出金额地区年平均支出金■颤城市15819元(医药费1.565元)农村4759元(医苛贷37fi元)在城市老年人消费金额中,保健食品的消费占了1/3,这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但由于老年人产品相对匮乏,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选择,导致食品和衣服等日常用品的消费占到了1/2。老年人支出内容的比例■-股住品-保健品-住晶■衣膘■M他三、 老年人的居住情况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四、 老年人的健康情况老年人越来越“呆”中国55岁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呈明显逐年提升趋势。其中,2011年~2016年轻度和中度认知障碍患病率比2001~2005年分别增加了85%和31.5%。专家分析,这是基于人均寿命延长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oSiSo阿尔彘海猷肩 主些住囱呆0一 ——IA97-20D0 2001-3005 2D0B-2Q10 20'1-2016到1.中国驱岁以匕人群不同时间年龄标化的老年痴吴患病情配在性别方面,女性成为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的“重灾区”,其发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尤其是中重度认知障碍。一方面,女性寿命相对较高;另一方面,50岁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少。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认知功能问题一般从50岁后显现,80岁后患病率明显提升,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痴呆患者。因此,对于认知障碍的防治阵线要提前至50岁开始,不要等到七八十岁。因为很多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一旦发生,即不可逆转。
3sm2中国人器不同年龄卷年瑜杲感病情况年墩《M33sm2中国人器不同年龄卷年瑜杲感病情况年墩《M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中国人群中,心血管病患病率非常高,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在60岁左右年龄段患病率高达39%,且发病率随年龄上升显著增加。在性别差异上,60岁前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病率接近;60岁后女性上升速度明显高于男性,7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出近40%。专家提醒,更年期女性尤其应关注心血管病疾病,一旦出现心慌出虚汗等症状要尽早就医诊断。首演制场宿新 OO810 1剥的 0 1剥的 40 50-59卸卜构5-70佶!囹3中国成年人群心血管病的息腐率1左;心血骨病及亚型;右:同心演:由白拍分析)近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其中,70岁后上升速度尤为显著。不同于发病率,男性死亡率反超女性。过于20年里,中国人群因心脏病死亡的构成比快速增长,由1995年的第四位上升为2014年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在女性中更成为首要死因。
2.400鱼性心an质死城而农村1,500L20060070-eo-SO一60^ 7。r■2.400鱼性心an质死城而农村1,500L20060070-eo-SO一60^ 7。r■心I辜1图幻ZO14年中国5。岁以上人舛心脏病的死亡牵(中国卫生统计年卷)骨骼状况严重下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50岁后开始显著增高,参照WHO骨质疏松标准(T-值<-2.5),我国人群在50岁之前各年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均处于极低水平(<2%),女性在50岁后开始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这就直接导致骨折的发生。髋骨骨折年均发病率在60岁以后,随年龄飙升,女性高于男性。图s.图s.不同年蛰蛆别忠椎〔Li〕和腔廿苏i骨质理松的患病海另外,不同地区年龄标化的骨质疏松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高的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次之,华中地区最低(见图6)。在世界范围内,则呈现美国、台湾、香港地区问题更严重,也意味着发达地区发病率高,欠发达地区相对较低。其主要依据是发达地区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生早且持续时间长。■华南■单北华王■华戏■华中u 些 股骨兢第三节秦皇岛市人口结构一、 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至14岁人口为425790人,占14.25%;15至64岁人口为2279262人,占76.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282553人,占9.4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至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2个百分点,15至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3个百分点。二、 性别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16194人,占50.75%;女性人口为1471411人,占49.2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8下降为103.04。三、 受教育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549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615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3456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1048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第四节秦皇岛市老年人口数量统计(2015-2017)秦皇岛市老年人口数量■秦皇岛市老年人口数量(万人)第四章民办机构养老需求分析第一节民办机构养老设施需求分析一、老龄化趋势分析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据预测,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136976万人,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为137702万人,2036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9349万人。此预测没有考虑男女比例导致的出生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老龄化的增加对人口增长起制约作用等。年份预测人口年份预测人口年份预测人口201613697620231382992030139100201713723720241384712031139159201813744120251386202032139210201913759420261387472033139253202013770220271388572034139290
202113796920281389512035139322202213810020291390312036139349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失能者年人口<万人.左轴》 失推毯年人n增逑右辑》00000000000008642O2J—1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失能者年人口<万人.左轴》 失推毯年人n增逑右辑》00000000000008642O2J—111J—5从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目前已满足老龄化核心指标,2015-2020年,老龄人口总数将从2亿上升至2.5亿,占比将由15%左右增加
至17.17%。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的25.3%,2050年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与此同时,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突破4000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对医护、医疗等生活养老之外的健康需求,对“医养”结合的专业养老需求更加旺盛。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一一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我国6。岁以上人口占比 ——人口占此耙速4.50%@00%3,50馅3,00%2.5OK200%150%LV0饰050%0.00%目前,1对夫妻照顾4个老人的局面已成常态,老龄化加重的同时中国传统的“父养子、子养父”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空巢老人日趋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主流问题。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定下基调,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并提出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另外还提出“医养结合”概念。在今年的两会上,养老产业再引关注,习近平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年初,我国首部老年宜居环境蓝皮书《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从2010年起至未来20年左右将是我国养老设施的加速发展期。因此,我国老龄化加速将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养老产业潜在市场价值可见。三、养老需求规模分析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密集出台了多个重要文件,对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服务市场放开、医养结合、养老互联网建设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2016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约5万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7万亿元,CAGR为11.4%,预计2030年超过20万亿。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之后,养老机构从4.2万家增加到2014年9.4万家,这其中民营养老机构数占据大多数。伴随着养老机构的增加,我国每千人养老床位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精英软件服务合同
- 2025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上海劳动合同模板
- 人力资源培训人才盘点实践
- 建筑玻璃代理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租房解除合同样本
- 天然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大学课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章一维随机变量第一次
- 卧式负压自动排渣放水器产品用途
- 《都市的夜之美课件》课件
- 铁粉运输合同协议
- 广东省珠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4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发展研究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第4单元 亮火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音乐一年级下册
- 车间生产材料管理制度
- 2023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融媒体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60题)附答案
- 湖南省2025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