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5篇_第1页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5篇_第2页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5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5篇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祝愿》展现了一位勤劳、和善的女性祥林嫂被消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现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和善女性窦娥被消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消灭是令人苦痛的,那窦娥毕竟犯了何法要被消灭呢?让我们走进《窦娥冤》一探毕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悲剧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窦娥悲剧的求知欲。

问题(一)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三折,是整个戏剧的关键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戏剧的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找出重要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戏剧情节。

明确: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恶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同意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备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其次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2.按情节划分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讲了什么?

明确:第一局部:(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其次局部:(“(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辞婆婆。

第三局部:(“(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完毕)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小结:本文以窦娥被押赴刑场为线索绽开戏剧的情节的,让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总体的熟悉,有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的分析。

问题(二)《窦娥冤》元杂剧中最的悲剧,有着“中国悲剧第一丰碑”之称,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根底的名剧,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非常深厚,许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他们的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急剧烈分不开的,而作为我国名剧的《窦娥冤》中有哪些冲突冲突?又是如何在冲突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话剧中的冲突冲突,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力量及分析人物形象的力量。

师生活动:学生在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根底上,归纳戏剧冲突,培育学生的概括归纳力量。教师示范分析窦娥的人物形学会分析,其余几个人物交给学生学习分析。

1、戏剧中有哪些冲突冲突?

明确:第一、窦娥与蔡婆之间的冲突。

窦娥七岁十道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和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生活不久后,丈夫就暴病去世了,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当面对张氏父子的威逼时窦娥和蔡婆婆是两种不同的反响,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决地遵守着礼教、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外力的威逼她们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严格遵守礼教的斗争。甚至窦娥还严峻的批判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全部淡忘旧恩查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其次、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冲突冲突。

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子尤其是寡妇守节,但是黑恶势力又对寡妇进展威逼。张驴儿是一个地痞无赖而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张驴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表达了自己好女不二嫁的坚决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窦娥敢于抵抗张驴儿的士气来自于对官府(或这说是统治者)的信任。

第三、窦娥与官府(或统治者)之间的冲突冲突。

官府原来是正义公正的象征,是声张正义为百姓效劳的政府机构,而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却并不是这样的。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维持礼教标准,而且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窦娥向诉说自己的冤屈甚至提出“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这个明确的大疑点是,桃杌不但不好好利用仔细调查,反而不加理睬认为这只是窦娥的狡辩之词,甚至认为不进展严刑逼供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在严刑逼供的状况下窦娥依旧没有屈服,但是她可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爱护婆婆不受到损害,她只能“负罪”了。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礼教的重要内容——孝道。

2、在这三组冲突冲突中,刻画了那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窦娥:和善,安分守己、有主见、刚毅、抵抗精神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和善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屡次,也不愿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忧婆婆屈打成招,于是抓紧阻挡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由于不愿让婆婆观察了难过。

(和善,安分守己)

窦娥坚决抵抗蔡婆模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同意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境况就比拟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说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展挟制,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屡次,也不愿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有主见、刚毅)

窦娥抵抗精神之剧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正等意思。因此外表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疑心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抵抗精神)

(2)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疼爱媳妇,逆来顺受,软弱。

(3)张驴儿:无赖,狠毒

(4)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5)县令桃杌: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贪财,凶暴。

小结:让学生总结出全剧的冲突冲突,教师示范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其余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交予学生分组完成,让学生学会在冲突冲突中刻画、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三)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她的冤屈?

设计意图:通过窦娥冤屈的分析从而探讨造成窦娥冤屈的社会缘由。

师生活动:学生争论,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1、窦娥的冤屈是什么?窦娥如何面对呢?

明确: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讨论,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最终被押赴刑场,临刑前许下三桩誓言。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本剧是我主旨句是那一句?概括归纳主旨。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仆人公熟悉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提醒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说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3、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状况下能够应验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抵抗精神的需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完毕了。这样,她剧烈的抵抗精神便不能充分表达出来。首先,为了突出窦娥的抵抗精神及其巨大力气,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一般百姓的审美心理。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颜色。

4、戏剧中三桩誓言都得以实现,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想象、夸大、浪漫主义手法。

5、窦娥许下三桩誓言中涉及多处典故,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主要说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由于她信任自有天理在。

(2)邹衍“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示意其次桩誓愿也能实现。

(3)“东海孝妇”:除了示意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抵抗精神。

6、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冲突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峻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明显是冲突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疑心和依靠是始终交错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方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明确: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状况。它着力表现仆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妙抱负的形象表达。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怪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动、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行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反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符合人情,从而有力地表达了广阔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妙愿望。

小结:它通过窦娥的凄惨遭受,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胜利地塑造了悲剧女仆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和善、顽强而走向抵抗的妇女的典型。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力量目标:

1、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品赏词的根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安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尝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根底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争论法;

3、点拨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奇苏轼曾问一个擅长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答复:“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识了很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根底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唱歌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原来就是寄予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哀痛、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留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楚;带着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刚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解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充满水波动乱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索: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留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白季节、时间、地点和大事。勾画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构造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精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冲突冲突何其锋利。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许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示意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或许是统治者不观赏,或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殊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说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风光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模糊,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动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溶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顾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顾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气氛。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毕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消失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旧鲜亮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连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表达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布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分散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纳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根底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行分,相互衬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由于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观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动。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如同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留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日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感情。在此根底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背诵诗歌。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雨霖铃

上片,离别中哀思: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3

敬重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缺乏之处恳请批判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怪,笔法夸大,充分表达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熟悉唐诗,鉴赏诗歌,培育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生疏,但他们的熟悉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把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尝、感悟,帮忙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加诗歌的鉴赏力量。

三、说目标

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育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力量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尝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尝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颜色的艺术特色,体会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沟通争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索、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沟通争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的确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日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谈论缺乏之处。

2、其次遍,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解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沟通。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拓之难

其次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奇: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行逾越之险阻。

虚写衬托: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衬托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急、抚胸长叹、步履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芜、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听见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衬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危险的气氛。

(五)延长拓展: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怪、丰富,气概雄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喜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白,采纳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便利学生理解、识记,到达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拓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训练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完毕,缺乏之处,请各位教师指正,感谢!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4

【教学目标】

1、连续积存文言常用词,把握文中消失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

2、领悟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提醒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熟悉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珍贵之处,培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训练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行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学习辨析词义,推断文言特别语法现象、特别句式的方法

2、观赏文中共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比照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比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现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纳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现、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训练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讨论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预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供应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由于替李陵辩白,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奇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大事上亲密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猛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据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屡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顿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应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现)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争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现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著名

完璧归赵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

②赵迟疑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③缪贤推举相如出访

④相如主见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担当理亏之过,亦不行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荐出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⑥赵王派相如出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高傲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欣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见(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②赵王可怕强秦,不愿前去

③廉颇和相如皆主见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脆弱害怕

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消除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疆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登记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登记

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绩,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绩,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②远远观察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由于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灵英勇,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正的崇高品行(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细心研读课文

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其次课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完璧归赵:梳理冲突,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访秦国后,与秦国围围着和氏璧绽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比赛?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犯难的冲突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欲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犯难,相如不易,冲突愈锋利,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沉着应对的大智大勇冲突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绽开了三个回合的比赛: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比照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终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逼对方,利用秦王贪欲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其次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行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实行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手段,并理直气壮地告知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成功,化解了赵王的困惑,打击了秦国的威严,保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尝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见状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马上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还击胜利,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比照:一是秦赵双方比照,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比照,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比照,秦国君臣高傲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行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愿击缶,蔺相如一句话,转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示意”两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示意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示意,秦王除了听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比照反衬手法运用比照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亮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现文章构造)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许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冲突,后一件反映国内冲突,人物性格就在冲突的进展中得以表达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一局部(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状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著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比照鲜亮,为下文两人冲突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缘由之一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士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行崇高,才能出众)

其次局部(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擅长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士气虚实明暗相衬托,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三局部(1416段)渑池之会

第四局部(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清楚,详略得当的?

明确:依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实行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亮、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灵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加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气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正,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根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大事经过的表达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局部,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三课时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熟悉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珍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加,留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索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灵英勇、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正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争论,将争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沟通本组争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举蔺相如,从他的推举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比,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衬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武气氛,衬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灵英勇的性格

③在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冲突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状况下,蔺相如一番恳切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坚决机灵的性格特征出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冲突更加锋利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大方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比赛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灵英勇的共性魅力制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冲突冲突中,蔺相如机灵英勇的共性和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共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大事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很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大方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觉;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示意对方;有时怒不行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喜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大事中,他从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特别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正,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得意

3、选取典型大事(前面已总结)

第四课时

一、查阅争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相互争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终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现)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观察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来宾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认真

B.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当)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①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运)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士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于)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忧)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处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裂)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担当)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耻辱)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别句式

a.推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讲解:在学生归纳的根底上,教师订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忙学生把握这些根底学问)

二、比照阅读

1.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特别大事,为什么一个胜利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讲解:比照阅读是一种比拟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问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展更深入的思索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5

教学目的

一、正确熟悉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熟悉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悟作品中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需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索。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熟悉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熟悉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行停留在外表浅薄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仆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肯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日,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以下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稳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忙)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解释①”,圈点勾画,思索: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仆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可怕变革,阻碍社会进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需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快速进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竭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竭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挖苦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谈论分段落

学生思索: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依据情节进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局部?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终失败,根据情节的进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局部: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终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掩埋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很多“别里科夫”(最终两段)。

4.讲析第一局部。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索: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