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1.唐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团,可参决朝政。该机构的职责与唐代哪一部门相同(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军机处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导致第二级现象出现的选拔制度是A.察举制 B.科举制 C.军功爵制 D.世卿世禄制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趋势是A.强化专制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监察权力 D.加紧对农民的控制4.依据“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的史实,你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B.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C.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D.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5.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进而开始实行两税法。材料所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史实是A.均田制开始推行 B.租庸调制的实施 C.安史之乱 D.商品经济的发展6.《晋书》中记载,东晋明帝为了稳定政权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由此可知①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②东晋延续了前代选官制度中对家世的重视③家训通过自身本质特征成为选官的重要条件④其出发点为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稳固统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8.汉末“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曹魏时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隋唐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这一变化说明了A.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隋唐选拔人才的标准变得相对公平C.能否考中进士成为升官的唯一途径 D.世家大族在地方选官的影响力消失9.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10.“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A.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深受避讳影响11.《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A.务虚不务实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C.履行丞相职责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12.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相权的分割牵制C.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皇权的不断强化13.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

)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 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14.北宋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人中,以布衣入仕者占5.11%;一品至三品官员中,出身布衣的约占53.67%,到北宋末年更达66.44%。据此可知,宋代的选官制度A.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了平民参政素质15.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调整,废除“公荐”之制,确立殿试制度,抑制权贵子弟,实行“锁院”制度,实行糊名、誊录法。这些举措A.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B.有利于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C.解决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D.不利于权贵平民的合理竞争16.唐朝初年科举考试报考资格规定: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规定要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唐朝后期则规定“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唐朝A.教育管理体系日趋规范 B.科举考试弊端日益突出C.科举成为入仕唯一通道 D.严厉打击违法乱纪考生17.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18.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参考答案:1.C2.A3.A4.A5.C6.D7.D8.B9.D10.B11.A12.C13.C14.B15.B16.A17.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2)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18.(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