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小麦的储藏一、小麦的储藏特性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其中白皮小麦的吸湿性比红皮小麦强,软质小麦的吸湿性比硬质小麦强。吸湿后的小麦籽粒体积增大,轻易发热霉变。后熟期长:小麦有明显后熟期,一般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可达6-7个月,冬小麦后熟期相对较短,也为1-2.5个月。红皮小麦又比白皮小麦的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期间,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代谢旺盛,轻易导致粮堆"出汗"、发热和生霉现象。能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水颁17%以下的小麦,在温度不超过54°C时进行干燥,不会降低发芽率,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所以小麦可以采用高温储藏。呼吸特性: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红皮小麦的呼吸作用又比白皮小麦低。由此可见,小麦有较好的耐藏性,一般正常条件下储藏2-5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易受虫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蟓、麦蛾等为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二、 小麦在储藏期间易出现哪些问题?麦堆结顶。小麦在后熟期间呼吸作用旺盛,放出大量湿热,使麦堆上层粮温增高,水分加大,易引起结顶和发热霉变,其部位一般发生在粮面下30cm处,这是保管新麦要非凡注重的问题。热粮储藏到深秋季节,粮温高于气温,粮堆内外存在温差,湿热扩散引起粮堆水分转移,使上层粮食水分增加,同时也使霉菌大量发生和进展,造成粮堆发生结顶现象。褐胚。小麦在储藏期间另一主要劣变现象是胚部变褐(与小麦褐胚病不同),着主要是储藏方法不当和储藏时间过长造成的。另外,微生物的危害也是形成褐胚的重要原因。三、 小麦的储藏方法严格控制水分:由于小麦吸湿性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重降水、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重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高温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麦方法。通过日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能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由于害虫的灭绝,小麦含水量和带菌量的降低,呼吸强度大大减弱,可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50左右,延续2小时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散堆压盖,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0以上持续10天左右,日晒中未死的害虫全部死亡。达到目的后,根据情况,可以继续密闭,也可转为通风。低温密闭储藏: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续储藏长时间也会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小麦还可以在冷冻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如干燥的小麦在-5°C的低温条件下进行春化,有利于生命力的增强。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C左右,而后趁冷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并能延缓外界高温的影响。由于小麦收获时下值高温夏季,有利于日晒降水.一般小麦水分在12.5%以内,如加强治理,及时翻动粮面,可以避开结顶现象。小麦保管一年后,储藏稳定性显著提高,其品质有所改善。一般认为在常规保管条件下,小麦品质优变期为5-6年,优变期过后,品质开始趋于劣变,所以小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管5-8年。严防害虫感染。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等。麦蛾、印度谷蛾成虫发生在粮堆表层,活动于空间,而玉米象在秋凉后则隐藏于麦堆深处。热密闭与冷密闭储藏是防治小麦害虫的有效方法,要加强治理,严格做好防止感染害虫的工作。小麦为防止害虫为害,入仓时也可用谷物保护剂处理。在储藏期间如发现害虫,宜采用磷化铝熏蒸杀虫。四、常规储藏入库后有什么要求?(1)常规储粮检查检查粮温检查时间:粮温受仓暖和外温的影响,所以检查粮温必须同时检查仓暖和气温。检查温度最好在上午八、九点钟,因为这时的温度比较接近全日的平均温度。检查部位:确定取样点可将粮仓平面划分为若干区段,每区段为100平方米,取四角与中心五点。粮堆高度不超过20米可分两层检查,上层在粮面下30——50厘米,下层为能检测到的底部;粮堆超过20米应分三层检查,中层介于上下层之间。包装粮温的检查:检查原则是定层定点。以一个垛为单位。分层设点,四面和中心都要设点,一般12包堆高的应由下至上检查第3、6、9包或2、5、8包。面粉底部2——3包轻易压实结块,必要时“挖井”检查。简仓(低下仓)及囤装粮温的检查:一般设五点三层,5米以上可酌增测温点;地下仓拱脚部位、露天囤的朝阳面及入囤时下风部,检查温度时要非凡注重。检查温度和水分温度的测定: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一般只检查气暖和仓湿。普遍用毛发湿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计进行测定。水分的检查:新入库的粮食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层、点取样测定水分,并混合化验出原始水分。在储藏过程中,安全粮每月测定一次;半安全粮每三天测定一次。粮温不正常和有虫、霉情况的部位,要单独测定水分。虫害的检查有活的害虫才算是感染了害虫,发现死的害虫可归入杂质一类。但由于死的害虫的存在,需要更精密地反复检查分析其感染性,非凡也好分析潜在的感染性,即分析卵、幼虫和其他虫期的内在情况。检查害虫与螨类可有筛检,其中粉螨可用具有圆孔的实验室筛套,上面筛孔直径2.5毫米,以下筛孔直径为1.5毫米,其下为底部。用每分钟约120次的循环运动筛检3分钟。检查玉米象和其他害虫用筛孔2.5毫米的筛子来筛,然后计算通过筛孔及留在筛上的活虫数,用头/公斤来计算虫口密度。隐蔽性害虫可以用染色法、照明法来检查,但用刀切开籽粒检查的剖粒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检查期限,当粮温在15°C――25°C时,15天至少检查一次;粮温高于25C,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危险虫粮在处理后的三个月内,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第二部分:玉米的储藏玉米的储藏特性玉米很难保管,被叫作”黄老虎”。玉米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东北和华北是主要产区,产量很大。河南、山东等省,一般收获的玉米能及时晒干,故水分低,破碎料粒少。而东北、内蒙和XX、新疆的部分地区,玉米在收获时天气已冷,干燥较慢,所以水分较高<(一) 呼吸旺盛。玉米的胚是禾谷类粮食中最大的,占总重量的10〜14%,占总体积的30〜35%,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玉米比其他禾谷类粮食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和呼吸强度。正常玉米呼吸强度是正常小麦呼吸强度的8〜11倍。(二) 吸湿性强。玉米种皮和外胚乳很薄,胚部组织疏松,且胚中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三) 轻易酸败。玉米胚部较大,几乎占全粒体积的1/3,约占全粒重量的10%〜12%。由于胚部吸湿轻易,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当贮藏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很轻易生霉。玉米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四) 轻易生霉。玉米由于胚大,脂肪含量高,带菌量大,在温度、水分条件适宜时,轻易发生霉变。(五) 轻易生虫。玉米胚部组织疏松,营养丰富,大部分害虫喜欢侵害玉米。(六) 耐储性差。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我国玉米产区在北方,每年玉米收获时天气已冷,故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35%。由于同一果穗,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导致玉米粒的成熟度不均匀,加上脱粒时玉米轻易受损伤,这样未成熟粒与破碎粒的存在,增加了玉米贮藏的难度。二、玉米的储藏方法玉米要安全储藏的要害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粮食水分。由于各地的气温、气湿有较大差异,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储藏措施。•分等级:分水分不同入仓。玉米入仓时要做到按含水量不同、按等级不同分开储藏。为安全储藏打下初步基础。水分含量高的玉米入库前应进行烘干。•低温密闭:根据玉米的储藏特性,适合低温、干燥储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燥密闭,一种是低温冷冻密闭。南方地区收获后的玉米有条件进行充分干燥,在降低到安全水分之后过筛入仓密闭储藏。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后受到气温限制,高水分玉米降到安全水分是很有困难的,除有条件进行烘干降水外,基本上可采用低温冷冻入仓密闭储藏。其作法是利用冬季严寒干燥的天气,摊凉降温,粮温可降到一10°C以下,然后过筛清霜、清杂,趁低温晴天入仓密闭储藏。°玉米果穗储藏:玉米不脱粒,果穗储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很早就为我国农民广泛采用。由于果穗堆内孔隙度大(可达51.7%),通风条件好,又值低温季节,因此,尽管高水分玉米果穗呼吸强度仍然很大,也能保持热能代谢平衡,堆温变化较小。在冬春季节长期通风条件下,玉米得以逐步干燥。当水分降到14.5%〜15%时,即可脱粒转入粒藏。玉米果穗储藏,籽粒胚部埋藏在果穗穗轴内,对虫霉侵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穗轴内的养分在初期仍可继续输送到籽粒内,增加籽粒的养分。三、影响玉米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玉米在储藏期间有无发热霉变是玉米储藏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导致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玉米质量、玉米水分和粮堆内相对湿度、储藏环境温度以及粮堆气体成分等。(一) 玉米质量。中心储备粮治理规范中明确提出中心储备粮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标中等以上标准。即:玉米容重>685g/l、杂质<1.0%、不完善粒W5.0%、水分<14.0%。玉米质量的好坏对发热霉变有根本性影响。玉米属于耐储性较差的粮食品种,假如不熟粒多、杂质多、水分高或不均匀,其生理活性较强,就轻易发热霉变。另外,粮食破碎粒和杂质多会增大粮食自动分级,破碎粮食和杂质聚集在一起,轻易引起虫霉滋生和大量繁殖,导致热量难以扩散出现发热现象。(二) 水分和粮堆内的相对湿度。水分是粮粒内部发生各种生化反映的介质。粮食水分增高,导致酶活性加强,呼吸旺盛,储藏物质分解等等,降低粮食储藏稳定性。粮食水分大小还影响粮食对虫、霉以及其他不良外界条件(如高低温)的抗性,水分大的粮食对所有不良外界条件的抗性均显著减弱。实践证明,超过安全水分的玉米最易发热霉变,而且水分越大,发热霉变越严重。但是,有时安全水分的玉米也会发热霉变,其原因一是玉米从空气中吸收水气,二是空气对流和湿热扩散使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局部玉米水分过高。一般讲,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常规储藏能保持粮食处于稳定状态的水分称为粮食的"安全水分”。由于粮食能否安全储藏受各地气候条件及储藏条件和方法的影响,因此各个地区不同粮种的安全水分并不相同。有关资料显示,XX省长期沿用的玉米安全储藏等级为:安全水分<13.5%,13.6V半安全水分<15%,危险水分>15%。如水分在13.0%以下,温度不超过35°C,一般可以安全保管。但由于目前玉米多以机械入仓散装为主,根据XX中储粮直属库的保管经验,提出玉米新的安全储藏等级为:安全水分<13.0%,13.0V半安全水分<14.5%,危险水分>14.5%。(三) 储藏环境温度。导致玉米直接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呼吸作用和虫、霉的大量繁殖,由于温度对粮食本身的呼吸作用以及虫、霉的生长和繁殖影响较大,因此大气温度、粮食本身温度以及粮粒之间空气的温度都是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性因素之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粮食呼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大多数储粮害虫最适合生长温度在25〜35C,最低生长温度在10〜25C;对储粮危害最大的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一般在20〜40C。因此,控制粮食储藏环境温度在适当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粮食发热霉变。但由于依靠温度单因子完全控制真菌在粮食上的生长发育需要在0C以下,因此防治微生物对粮食危害需要同时控制水分。(四) 粮堆气体成分。粮食和微生物都对气体成分具有忍受力,但超过一定的界限,粮食和微生物的呼吸代谢都受到抑制,从而抑制推迟发热霉变的进展。如刚收获的高水分玉米碰到雨天的密闭储藏,就是利用粮堆内气体成分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积累),推迟发热霉变的进展。四、玉米储藏治理要点(一)入仓前的工作1、严把玉米入库质量关。保证入库玉米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是实现玉米安全储藏的首要条件。要严格做好玉米采购、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检测和监控把关工作,拒绝接收超标玉米。虽然中心储备粮直属库对跨省移库玉米不作质量要求,但为安全治理起见,建议在入库中对玉米进行质量跟踪检测。2、 严格检测水分。入仓玉米水分最好控制在本地区玉米安全储藏水分以内,最高不要超过14.0%。入仓玉米要做到“五分开”,非凡是不同水分的玉米要严格做到分开堆放,避开由于水分再分配而造成安全隐患;水分过高及水湿玉米要凉晒或烘干处理后再入仓。3、 做好清理杂质。杂质含量原则上要控制在1%以下,对破碎率过高、杂质过大的,要采取过筛处理后方可入仓。4、 做好仓房预备。高大平房仓要铺设地上笼;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空仓消毒和防护;仓角(地面与墙壁交接处)可放置包装稻壳或油毡等材料进行防潮处理;墙角部位可放置竹笼、通风管道或地上笼等提高墙角部位的通风性能。5、优化入仓流程。由于粮食输送机械(如吸粮机、埋刮板机)是造成粮食破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散装玉米入仓时要优化粮食入仓流程,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吸粮机、埋刮板机等机械,以减少玉米的破碎。(二)粮食入仓1、 做好粮食进仓的质量检测工作,把好进仓之前最后一道关口,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仓库具体实际情况按“五分开”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储存方式。2、 保护好仓内设施。高大平房仓散装玉米入仓中要防止通风笼漏粮和移位,保证通风系统畅通;立筒库、浅园仓入粮时要防止测温电缆移位和拉断。3、 减缓自动分级。高大平房仓散装玉米入仓时,可常常改变入粮点的位置,并在入粮间隙安排人员耙平粮食;立筒库、浅园仓散装玉米入仓时,在入粮间隙也要适当应用抽心倒仓或安排人员耙平粮食。4、 把握入仓时机。玉米进仓时机宜把握在春节前后的干冷季节。此时可通过自然通风达到降低粮温、均衡粮温的目的,为春防工作打下基础。玉米进仓尽可能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在春雨季节进仓,玉米表层极轻易吸湿,造成表层水分增加。同时轻易出现水湿粮,假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清理,进仓后粮堆将很快出现局部发热;在6〜9月高温季节进仓,粮温较高,轻易在粮堆内形成积热,进仓作业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点,秋冬季节轻易造成局部发热导致结露和霉变。5、 春季高温多雨季节尽可能缩短入仓时间。在春季高温多雨季节入仓,一般来粮温度较低,应尽可能缩短入仓时间,避开粮食入仓后温差过大(10°C)而加速水分转移。(三)入仓后的处理1、 平整粮面,检测粮情。粮食入仓后要及时平整粮面,分区、分层定点取样,检测粮食水分、虫害情况和各项品质指标,做好基础粮情的记录。水分较高以及破碎粒、杂质聚集的地方,要尽可能增加温度检测点,增加温度检测频率,保证异常粮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均衡粮温,密闭粮堆玉米入库一般在高温高湿的春季,北方来粮温度较低,做好均衡粮暖和密闭粮堆工作非常重要。玉米入仓后最高点粮温若低于20C或温差不大,可立即使用麻袋或稻壳等压盖粮面,并使用薄膜密封粮堆。最高点粮温若高于20C或温差过大,可使用谷冷机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通风,以降低、均衡粮温,然后压盖粮面并使用薄膜密封粮堆。3、 密闭仓房,控制湿度。玉米在春季入仓后,要使用薄膜将门窗、通风口等设施密闭,并可在仓房内、粮堆中以及通风地槽、地上笼中放置生石灰以降低空气湿度。4、 做好仓房隔热保温措施。仓房门、窗以及通风口可使用聚苯乙烯泡沫板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仓底通风口也可以使用稻壳进行隔热保温处理,降低外界温度对仓温、粮温的影响。5、 高大平房仓散装水分偏高玉米,最好使用薄膜压盖密闭粮面,采用膜下投药方式,以保证气密性,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6、 对于粮情复杂的,玉米进仓完毕后,要及时进行密闭处理,严格检查仓房的气密性,适时采用6〜12g/m3磷化铝进行熏蒸杀虫(投药量也可进一步加大)药剂一般采用布袋或食品袋,每袋不超150g。建议第一次投药量可适当多点,第二、第三次可适当降低,但要以浓度检测为依据。(四)储藏期间的治理1、 加强粮情检测。除进行正常的温度、水分、害虫等粮情检测外,应在一些易于发热、生虫、霉变部位增加检测点,如四面墙角、高温点、高水分点、杂质区、表面等。2、 及时排除仓内空间积热。非凡在进入高温季节时,可利用夜间低温时段使用轴流风机进行通风,排除仓顶空间以及吊顶与粮面之间的积热。适时熏蒸和灭菌处理,抑制微生物、霉菌生长,防止玉米发热。对于高水分玉米,在粮食发热前,根据粮情具体情况,及时采用间歇环流熏蒸或缓释熏蒸法保持磷化氢浓度在300ppm以上,并适时跟踪浓度变化,及时补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液压与液力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派遣员工关系管理考核试卷
- 租赁设备选型与配置考核试卷
- 纺纱工艺对纱线柔软性的调控考核试卷
- 上海高三语文各区作文题
- 毛皮制品的工伤保险制度考核试卷
- 毛皮制品加工车间布局设计考核试卷
- 有机化学原料的绿色化学标准制定考核试卷
- 电视设备智能安全防范技术考核试卷
- 胰岛素皮下注射团体标准解读
- 废弃物生命周期评估与管理
-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150道及答案
- 2024年全国执业兽医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解析)
- CJT 216-2013 给水排水用软密封闸阀
- CJ-T250-2018建筑排水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及管件
-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民宿管家》课件-民宿管家之预订接待
- MOOC 软件质量保证-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农业推广》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5《当环境改变了》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