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宋室南迁,二程之洛学南传闽地。洛学在闽地的主要传人是杨时、罗从彦、李侗,史称“南剑三先生”(都是南剑州人)。朱熹是北宋灭亡四年后出生的,祖籍徽州婺源,生在福建尤溪,曾从学于李侗,比二程小差不多100岁。朱熹19岁中进士,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一生出仕作官的时间仅9年,在67岁时卷入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朱熹死于1200年。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拜李侗为师,在建阳考亭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赞赏二程的“性即理”说,其理学主要特点:①建构了较为完备的理气论;②就心、性、情、理及其关系作了全面的阐发,建立了完整、精致的心性学说;③把儒家思想哲理化,经学义理化,道统体系化;④把儒家学说大众化(化民成俗)。“庆元党禁”公元1195年,宋宁宗登位,是为庆元元年。当时宰相赵汝愚与外戚韩侘胄争权失败,朱熹同受牵连,59人被列为“奸党”,刻石于碑。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朱熹十大罪状,道学被定为妖学,禁止流传。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侘胄北伐失败被杀,朱熹亦在政治上翻身。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朱熹被追谥为“文”,称为“朱文公”,此后至元、明、清不断追封,从祀孔庙。朱熹的“天”理论以太极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抛弃了无极说;太极之理就是“天理”:太极只是一个“浑沦”的道理,是“理之极至”或“极至之理”(“理一”);“太极”是形上之道,“阴阳”二气是形下之器,“太极”与阴阳二气是不即不离的体用关系;太极之理寓于阴阳之中,实际是阴阳动静之理,太极之理通过阴阳动静表现出来。太极之理是“理一”,太极与阴阳“体用一源”。“太极”↗
体:形上之道
“动静阴阳之理”↘用:“阴阳”二气形而下之器太极只是一个“理”:阴阳五行之理的全体
太极之理始终寓于阴阳之中
“太极”与阴阳二气不即不离(“体用一源”)朱熹的“天”理论的特点在本体论上,朱熹不是单纯地讲理,也不是单纯地讲气,而是理气合起来讲。但朱熹并不是二元论者,因为在理气关系上,毕竟理先气后,理为形而上的本体,气为形而下的“器”,它们是体用关系。“理”和“气”的关系上,用形上和形下、体和用、道和器来说明,是“体用一原”的方法。宇宙本体的“太极”(理一),物物各具一“太极”(分殊)。未有天地,便有天地之理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此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韦政通:朱熹与先秦儒学朱熹对以前的儒学整理、消化、融摄与批判,赋予儒学新的生命,使儒学变得有条理有统绪。孔子以六艺教人,六经是主要教材,重行于知;朱子以四书教人,讲“知行相须”,入手处以知为重,要求博学(学不博则约不可守)。唐以前周孔并称;宋以后孔孟并称。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朱子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独尊地位。韦政通:朱熹与“四书”北宋理学家由“易传”、“中庸”逼近“论语”、“孟子”,二程开始四书并重,朱熹作集注。朱熹对四书除“论语”外都有批评:“论语”只说事实;“孟子”说心,以致后来人得了心病;“大学”只是一个纲领,工夫还要人去做;“中庸”都是往上达说,下学说得少,说得无形影。读“四书”应先读“大学”定规模;次读“论语”立根本;次读“孟子”观发越(发挥);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妙。韦政通:朱熹对“仁”的理解《仁说》贯通天地人物而言仁(仁为生德):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言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仁之为道,就是生生之道,万物生生不息,人能“体而存之”,那么,“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就在这里。朱子说“爱自是情,仁自是性”(性本论)。韦政通:朱熹的理气论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一个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一个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此理。朱熹讲的“理”,相当于老子讲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所以理不离气,按朱熹的说法是,理必须有一个“挂搭处”。朱熹的心性思想朱熹把“心”分为“道心”、“人心”:什么是“道心”呢?朱熹对“仁”的解释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指天地之“生意”、“生理”,天地“别无所为,只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在“心”有体、用的前提下,提出“心统性情”(心统摄、兼有“性”和“情”)。“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化: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无非是一阴一阳,这是一切生命创造演化之理(“太极之理”,即“理一”);各正性命:万物各自禀受“太极之理”而有自身的规定性(属性、性质),具有各自的性命之理——人禀受了天理而有“气质之性”。因此,人性、物性的实现,都要靠人“尽其性”,要人“裁成辅相”、“参赞化育”。
朱熹人性论的特点
①发展完善了“气禀论”:阐明恶欲来源于人的“气质之性”;②通过“格物致知”保持人性之善。朱子肯定人人都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之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知其性、全其性。恶欲源于两方面:①“气稟”之偏(蔽),遮蔽了本性;②私欲或私意之累,即心为物事所系。心性修养工夫:①致知明理;②涵养体察。工夫:“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
朱熹认为,《大学》的主旨在“格物致知”,即具体地接触事物,以“事物之理”印证“吾心之知”,以求至乎其极,用力既久,而豁然贯通。致知:对“事物之理”与“吾心之知”加以扩充和发挥,推致于事事物物——内外贯通的方法。涵养主敬:涵养未发;收敛,不使身心放纵散逸;谨畏,使内心处于一种敬畏的状态;惺惺,使内心处于警觉、警省的状态;整齐严肃。理解:“心有体用”与“心统性情”“心有体用”:本体之心(体)与认知之心(用)。“心统性情”:心兼性情和心主性情。认知之心是指知觉运动灵明之心,“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心对视、听、言、动等知觉运用的主宰、范导作用。“心统性情”:心统摄、兼有“性”和“情”。“心之官则思”;心既“灵”且“虚”,“具众理而应万事”;“心官至灵,藏往知来”。道心:先验的道德意识;人心:人的情感欲念。朱熹对二程的继承发展
继承:天理论;道统思想;“由经穷理”,“经所以载道”;“性即理”思想;格物致知论;公私义利观;理欲之辨;对佛道的批评与吸取等。发展:发展了天理论和道统论。在天理论上,有张载的“气”论思想;有二程的“理”论思想;有周敦颐的“太极”、“体用”思想。发展了心性论:二程提倡“心即性”,而朱熹把“心”分成“人心”、“道心”,本体之心与认知之心;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外兼修。原著阅读:《朱子语类·卷第五》
问:天与命,性与理,四者之别:“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则就其流行而赋於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是如此否?”曰:“然。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据某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朱子语类·性情心意等名义》
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情是性之用。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赋者命也,所赋者气也;受者性也,所受者气也。道即性,性即道,固只是一物。然须看因甚唤做性,因甚唤做道。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生之理谓性。性只是此理。心与理一
所知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防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样本(2篇)
- 2025年家委会校长致辞范例(2篇)
- 移动广告平台竞争格局-洞察分析
- 胃酸过多的营养调理-洞察分析
- 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认同的研究-洞察分析
- 企业短信群发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年北京车指标租赁及代购服务综合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商标共许可与品牌形象维护协议
- 北京市2025年度劳动合同及员工加班费支付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产业股份发行投资合同
- 制造车间用洗地机安全操作规程
- 陕西2020-2024年中考英语五年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9 阅读七选五
- 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方案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的风险应对案例探析》8200字(论文)
- 肝断面引流管护理
- 医疗器械销售合同模板
- GB/T 44713-2024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指南
- 2024年形势与政策 第一讲《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