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课件教案讲义_第1页
《国有资产管理》课件教案讲义_第2页
《国有资产管理》课件教案讲义_第3页
《国有资产管理》课件教案讲义_第4页
《国有资产管理》课件教案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有资产管理讲义(30学时)参考书目国有资产管理概论马海涛国有资产管理程思公共财产管理丁学东国有资产管理教程魏杰本讲义采用的教材国有资产管理新论毛程连著前言本教材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系(1)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2)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目标与具体方法(3)把握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规律性问题(4)把握国有企业的规律性问题本教材的组织体系与内容基本经济理论体系(1)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2)基本的公共财政理论(3)企业理论具体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1)盈利性国有企业管理问题(2)国有资产结构调整问题(3)非盈利性国有企业管理问题(4)国有事业单位管理问题(5)公共行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问题(6)环境和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问题(7)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书的主线是:通过内部配置结构的调整,来优化提升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率第一章国有资产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与国有资产管理学1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产生了现代经济学。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这时要求的政府是“廉价政府”,财政学也由此产生。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学在政府制度和企业制度上的研究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即财政学也发展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了政府制度应有的作用方向,二是现实中政府政策生成的客观性,而这为国有资产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的一部分。企业制度理论为理解和判断国有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应有的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3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成本——收益”分析,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第二节经济研究的基本要素、框架与国有资产管理学经济研究的基本要素:一、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个人的经济动机内容主要是极大化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在实践中,把什么资产归属于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又如何动作,都是许许多多“经济人”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二、经济制度在社会中绝大部分人所遵循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称之为制度。经济制度目的是在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们的共同力量,改造自然,实现人们之间的经济公平。1市场制度,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货币媒介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2政府制度,它的特征就是通过非货币的政治强制力的方式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现在的经济意义上的政府制度往往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是从属于政府制度的,是政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企业制度,由于我国现有国有资产存量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国有企业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对企业制度的深入研究是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处理一个经济问题上使用多种经济制度工具的时代,就被称为混合经济时代。经济制度的具体作用一般认为是配置与分配。三、经济决策众多个人的经济决策通过一定的集体决策机制的汇总又会形成某些公共的决策,当公共决策的范围大到整个国家的时候,这一经济决策就成为国家的经济政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决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同样具有客观性。四、经济目标与经济结果经济学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基于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为着眼点的,通常认为包含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的内容。1效率,人们在生产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所要表明的是人们如何能够更好、更节约地利用自然来更有效地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公平,是指如何对一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更为合理的分割,以使得更多社会成员感觉精通这种分割是合理的。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同样不可偏离上述的效率与公平的目标,五、经济评价对于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的合意性进行判断即经济评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人技术和资源制度配置功能,与物的关系经济制度非经济制度分配功能,人与人关系市场政府企业经济目标公平效率经济分析框架图即分析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基本工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人技术和资源制度配置功能,与物的关系经济制度非经济制度分配功能,人与人关系市场政府企业经济目标公平效率第三节财政学与国有资产管理学市场制度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制度经济主体行为政府制度经济目标结果企业制度其他制度财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主体行为—政府制度---经济目标结果之间的关系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国有资产管理学又是财政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家对政府制度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政府收支的考察来实现的。财政收支中的一部分是为了形成国有资产或者是为了管理好存量的国有资产而发生的,通过对这一部分财政收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不排除政府中除财政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也会有一些自收自支的收支活动。这就是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分。以整个政府的收支作为我们考察的基础。同样,国有资产形成和管理中所形成的费用收支也并非完全通过财政部门发生的,但这并不影响国有资产管理学是财政学的一个分支的实质。第四节资产与国有资产一、资产经济学中的资产概念引导人们要注意的则是全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二、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该国全体人民通过国家机构来拥有的资产、体现着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国有资产是一个庞大的资产系统,考察它的变化,必须全面地来看,而不能孤立地、零散地来看。国有资产是社会公共资产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根据国有资产的类型,我们可以分为:1企业性国有资产(1)盈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2)非盈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不应以盈利最大化为企业运作的目标。2非企业性国有资产(1)环境与资源性的国有资产(2)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3)履行国家基本职能的政府部门中的国有资产第二章政府制度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第一节规范研究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与“坏”提出判断。规范分析的首要任务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目标提出一个最优化解,也就是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有三种不同的公平状况1起点公平,所有的社会成员在竞争的起始点上处于完全相同的资源占有状况,起点公平也被为禀赋公平。禀赋就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原始的资源占有状况,它既包括一个人的出生时拥有的财产,也包括他自身的体力和脑力,还包括社会关系等其他无形的但有利于他在竞争中比他人占优的资源。2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是指在竞争的过程中每个人所被要求的竞争规则是一致的,不允许对某些人给予特别的照顾,而对另一些人设置特别的障碍的情况发生。3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在竞争的终点上,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经济成果是一致的。对经济制度作规范研究的模式一般是首先设定一个能够达致最优化经济目标的规范性经济制度模型,即设定最优化理论规范标准。第二,将现实中的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与之相比较。第三,对现实中的经济过程各个方面的合意性从绝对和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出判断,明确改进方向。第六节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范围国有资产在规范的意义上应包括下述的内容:1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纯公共品就应归属与国有资产,许多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品也可作为纯公共品来处理,有些物品属于混合产品,根据不同的提供方式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形成范围。政府还负有提供优值品的任务,为此,同样需要政府掌握相应的国有资产,2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政府应拥有一部分社会资产,以便完成社会保障等任务,所以政府还应将社会保障一类的资产应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之中。第七节实证研究实证分析就是关于确定经济的运行“是怎样”的研究,它探讨的是经济活动的客观性。没有规范研究,就会失去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样,没有实证研究,不把握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性,我们的主观努力也无法成功。从实证研究的内容看,可分为两类,一类实证研究所要确定的客观事实基本上是通过我们的观察、感知所能够直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复杂一些,可能还包括一些经过技术处理的统计数据,这一类研究统统称为经济实证研究。另一类实证研究则是通过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直接感知所不能直接完成的,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来回答这些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根本原因,需要经过科学的抽象和科学的思辨才能够得到。这一类实证研究我们称之为理论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实证研究的一般方法是首先通过某些合理的“假定”,将研究对象中所包含的一些次要矛盾过滤出去,从而产生一个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室环境”,以便更加清晰地对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假设,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纯净化了的、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主要矛盾的经济模型,通过对经济模型的仔细分析和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经济表象后所隐藏着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性。从实证分析的时间顺序上来看,实证分析研究又可以分成事前的实证分析、事中的实证分析和事后的实证分析。事前的实证分析指的是当某些经济结果还没有出现时,我们可以凭借现有的客观事实基础去合理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实的客观内容,我们有两条实证分析的途径,一是进行比较简单的经验分析来进行预测,另一条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内部各要素运行规律性的分析来得出预测的结果。事中的实证分析是指对目前正在发生的经济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以确定其状况,这要求我们对经济问题必须全面、深入地来观察。事后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以往的经济活动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第九节财政政策和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有资产无非是在财政收支流量中形成的一部分存量资产,不论是国有资产的增量的形成还是存量的管理都决定于财政的客观活动。一、财政政策概述1广义财政政策与狭义财政政策限于财政预算收支之内或财政部门(包括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其他相关收支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财政政策,是狭义财政政策。广义财政政策所涉及范围除财政当局权力所及之预算内外收支之外,还应包括货币政策、公共管制政策等。在这里强调两点:其一,经济学中政府的概念是人微言轻一种经济制度理解,不等同于政治学中的政府概念。其二,公共管制政策可能由行政与立法、司法部门中的各具体事务部门分别实施,但这些差别都并不影响我们对广义财政政策所作的前述界定。2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狭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即财政部门的经济活动据以依据的政策,其着眼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变量---总供给、总需求与经济增长速度等----造成某种预定的影响。着眼点在经济中的微观因素---主要就是经济人动机、经济制度、经济决策、经济结果和目标---给予影响,我们称之为微观财政政策。两者可能是矛盾的,即扩张财政可能是微观上非效率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与财政学发展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从长期来看,着眼于宏观的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宏观经济的失衡是经济中深层次矛盾引发的一种表象,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必须在宏观经济处于可判别性极为明显的严重失衡状态(如西方世界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进行,才是有理由的,在一般情况下,即便要对宏观总量加以干预的话,也应采取审慎的“微调”政策,而慎用“逆对经济风向”的政策。狭义财政政策不仅能对总量起调控作用,更能通过针对性的支出与收入政策对中观的结构问题与微观的制度、配置与分配问题起作用。财政政策在这一侧面的作用定义为微观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的规范性与实证性。财政政策的规范性体现为目标是效率与公平。财政政策的实证性则说明了在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面临着客观的制约,当然,在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上,财政政策还有能力对不合意的经济制度环境加以改善,并通过这样的一种改善,为短期的政策创造更好的政策动作环境。财政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其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客观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说明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有某种程度的偏差。财政政策的运行结果是有其可判别性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对政策的生成和动作环境有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回答政策是如何生成的问题,那么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财政政策的备选方案就明了了;如果我们又能较好地预计到各备选方案的可能效应,那么再结合规范分析,各方案的优劣也将得到判明。财政政策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矛盾还表现在公共品上,政府提供公共品同样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制度的能力限度。二、宏观财政政策1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中观与微观。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的范围只在于国民生产总值、总就业水平、总价格水平、总投资水平、总储蓄水平、总消费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等这样一些总量指标的分析上。微观经济分析集中在经济学中四个最基本问题上,即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假设,经济制度运行的基本机理,包括市场制度、财政—政府制度、企业制度等。经济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是什么,对目标与结果的合意性的评价。有关经济结构,如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归属于中观经济分析。2传统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重大逻辑缺陷。仅考虑效率问题时,政府制度往往不如市场制度表现得那么好,即存在政府缺陷。3宏观财政政策的制度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又都普遍地进入到一个收缩经济制度中过分地扩张的计划——政府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去,转而再一次强调市场制度的作用,就是一个证。如何保证不因临时的宏观财政政策而导致不良的制度效应(旧体制的复归),是我们在运行宏观财政政策时所必须仔细斟酌的。一个好的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对经济制度的改善施加影响,从而持久地对微观、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起作用。4宏观财政政策手段。在当今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即使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宏观变量的影响方面,也往往可以通过比较迂回的途径以达到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只有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减少平均税率等手段直接地影响宏观总需求。在分析有关宏观财政政策的问题时,不探讨宏观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是不行的;那些注重于通过改善微观和中观的经济环境从而最终水到渠成地产生良好、持久的宏观效应的财政政策手段很可能比那些直接针对性地改变总量的财政政策手段对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更为长期和根本性作用。三、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制约条件1宏观经济经济状况的正常与否,往往首先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得以反映。宏观失衡是中观与微观失衡的表象,微、中观失衡是宏观失衡的原因。这有助于确定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与手段选择。2中观结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导致宏观问题,结构问题又大都可归为制度方面的问题3制度问题。制度问题既是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制约性因素,同时,又应该是财政政策的一个着眼点。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短期的狭义宏观财政政策不仅可能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还可能会带来某种类似计划体制下旧制度形式的复归,这是不能不予以重视的。4技术、资源条件。公共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重大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大致的正相关关系。5地域差异性。面积狭小,全国性公共品数量较多,地域差异性大,则地方公共品数量多。如何完善地方公共品提供的相应决策程序既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也是解决地方公共品及私人品合理配置的关键。6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方面对投资和消费的状况起作用,从而影响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情况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状况的一个反映。7现有财政制度。现有的制度一旦形成,同样也就成为影响财政政策生成与执行的一个外部条件。如何较好地配置公共品与私人品,取决于二者之间的机会成本比较,而公共决策程序的效率将对此的取舍产生影响。怎样更好地形成政府经济行为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与监督机制也是财政政策制定与贯彻的关键之一。财政政策的运行环境也构成财政政策达成目标的路径,通过对这些中介的作用,财政政策将努力地去达到自己的规范性目标。四、我国财政政策的着眼点1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均衡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与宏观失衡。2财政政策应着眼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完善给予压力与动力。财政政策无论对何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应一视同仁。3财政政策应有利于完善市场制度的建设,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4审慎推进公共投资。保持社会产品恰当的公私比例。在经济紧缩的时期,暂性的宏观调控需要和比较长期的高效率经济发展要求之间保持适当公私比例可能会产生矛盾,这就同样要求我们在财政收支上应长期以收支平衡原则为主,慎重对待扩张性财政政策。5应大力完善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制度6鉴于我国地域差异性较大的特征,应给予各级地方政策以规范性的地方财政投融资权力。7不断推进政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高效、民主的财政决策体制。以上财政政策的着眼点与我国未来的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发生密切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正确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战略布局,而这从根本上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将一部分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产通过资本市场予以削减,而相应增加国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数量。第三章企业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在我国,国有独资企业及含有国有股份的企业中存在的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相当的比重,因此有必要了解和把握企业制度理论,并运用于对实践问题的分析中。第一节企业制度1企业制度经过古典企业阶段和现代企业阶段,古典企业是所有者、管理者与工人三者合一,自动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生产力发展后,古典企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许多产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规模经济水平,而且要求形成的规模经济的速度高或起始就要有规模经济,这使通过企业自身积累不可能实现,必须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即股份制才可能实现。要么通过政府制度安排实现资金规模与速度,实践证明,在私人品上,政府效率低于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组合。二是现代企业所需知识不是一个人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这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客观上的不可避免,企业效率的高低在整个管理团队,更甚在于企业机制,即发挥所有人的智慧的(民主)决策机制。3从古典企业制度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收益大于成本的过程,但同时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即管理者侵占所有者的权益。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出一种恰当的机制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4现代社会仍存在大量的古典企业组织形式,这在于企业要求的规模与技术方面。许多东亚家族企业的失败证明,只有公开化和民主监督的公司制度,才是现代企业制度理想化的发展目标。5在研究模式上,对于古典企业,无需将企业这个“箱子”打开,而作为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来处理即可。而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分权效应的存在,在企业内,活动着许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同的个体,正是由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些个体各自寻求的目标是不相一致的。因此,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有必要将企业这个“箱子”打开来,将现代企业作为一个制度的框架,通过研究在这个框架下活动的个人,或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利益集团的行为,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的改进尽可能地使得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集团行为符合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第二节企业制度的目标一、效率1对竞争性企业而言,只能能够很好地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就是在最好地帮助社会实现效率的目标。因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机制,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将达到最优化。前提是企业遵守竞争的界限。2如果企业从社会的整体利益着眼,势必使得社会利益主体之间所作的贡献和收益产生不均衡,这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企业的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组织。3政府在公共品和混合品方面比企业制度更有优势。4存在一个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互相比较与替代问题。企业的实质无非是将原先经由市场制度连接的一些经济利益主体改由企业制度来进行连接。经济过程由市场还是由企业来连接决定于采用何种组织形态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经济任务。5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说明。市场买卖与企业内部连接在本质上,都存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实际利益交换,在市场上以货币交换形式进行,在企业以实际分配多少体现。6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①搜寻成本。为寻找对象的各种差旅费用、电脑网络、电话、业务培训、人员花费等。②谈判成本。比如股票发行交易,存在巨大的承销费、律师费、审计评估费用等。还有为减少直接交易费用而建立的标准化交易合约方式,如证券所、期货交易所、金卡工程、金网工程等。这些为更好达成交易的成本同样应计入谈判成本。③履约成本。要保证合同的执行要有经济仲裁部门、经济审判部门、经济警察部门及会计师、律师等。7企业内部交易费用表现为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来确定企业中的利益主体所应获得的份额。如果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与一般工人双方就劳动合同发生矛盾,而不能达成谅解,那么就要诉诸企业外部的仲裁如法院、公安及律师、会计师等。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费用越大。8是通过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连接的交易行为取决于市场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随着时间或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所做的选择也会发生反反复复的变化。要使企业高效,一要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尽可能减少企业交易费用,同时,要站在企业外,看此类经济事务究竟应该采取市场制度还是企业制度来处理。二、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规则公平与结果公平。1按资分配,虽然不公平,可通过公有化改进,但实践证明效率不高,可通过所得税、遗产税、转移支付来调节。2按劳分配,虽然公平,由于信息不充分,经营者职工与所有者股东存在利益竞争,但存在一个适度激励机制。实现双赢如图所示,工资水平为OB时,实行按劳分配,企业业主利润最高。3均等分配,在目前的社会物质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点仍需时日。4结果公平,一是国有化有负面影响,二是人天生不同5就企业内部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化,按劳分配。但都受客观条件制约。三、公平与效率1如果以某种方式改进公平将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寻找一个能改进公平而不造成效率的损失或较少地招致效率的损失的方法。2对企业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应仅仅限于企业内部来考察,而应将其放在整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经济制度作一个更大范围综合比较和考察。当公平与效率不能两全时,更多关注效率改进,只有提高了生产效率,才为公平解决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三节产权与企业治理结构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路径归结为“明晰并保证产权”。产权是经济利益主体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权利,所有权强调的是被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强调的则是实际的经济利益。产权在当代经济分析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法律上所规定的拥有某种经济资源的权利和实际上通过对这种经济资源的利用而获得的实际利益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产权概念正是经济利益分析中的核心问题。2通过对现实中的产权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贡献状况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一个经济实体的效率状况,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应使用该经济主体的各利益主体所作的贡献与所获得的收益相对称。3产权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是实物的占有上。事实上存在或有的产权。4科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对产权、交易费用及经济效率的关系有精辟的分析,如图所示,假设一个人拥有一块草地与另一人拥有一群羊。发生了羊吃草的情况。P87有说明。设养羊者放弃吃草的边际成本为MC1,养草者赎买草的边际收益为MR2,则均衡点为A,赎金价格为P1,羊吃草的数量界限为Q1。如果草的产权归养草的人,则货币由养羊者向养草者支付,而在上例中,则是由养草者向养羊者支付。5根据上述可知无论产权如何安排,就整个社会效率而言,其效率没有遭受损失,在两种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使得资源的利用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点上,所不同的只是收入分配情况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可说,当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如何界定是不重要的。6对工厂污染一事,将产权定义在居民一方,同时又有足够有效的法律机构对居民的权利加以保护的话,那么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将要比产权定义在工厂那一方的情况下小得多。7即便初始的产权的界定有不合理之处,通过有效的、自愿的交易,将会有助于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非效率状况的消除,促进社会效率的实现。也就是说在交易费用不大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无需外力的介入来改变现有的产权状况以提高效率,而应充分发挥自愿交换机制的作用,因为外力的干预显然也是需要成本的,有时往往还是很高的成本。只有当外务介入的成本更小,那么采用外力介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值得考虑的。8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第一,当交易费用较小时,我们应尽量通过自愿的交易方式来改善因初始产权设置不合理而引起的诸如外部性等非效率问题。第二,当交易费用巨大时,我们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产权保护和调整机制,以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9关于政府制度与市场制度的相对地位问题。当市场制度能够较好处理问题时,通过市场解决,当交易费用过于高昂时,市场交易受阻碍,政府制度的介入才是应被考虑的。10对完善企业制度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则必须明晰企业内部的产权,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边界究竟在哪里。产权的边界都是确定的,而这就为双方通过交易来解决各自的问题并最终达致整体的最优效率奠定了基础。11为确保市场中各交易主体的产权明晰,就需要设立各种政府机构来加以保证和进行调整。这有可能发生两方面的费用:一是有关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转所需花费的成本,二是政府机构的运转发生错误时所需发生的成本。企业内部同样如此,12在考虑交易费用现实存在的前提下,对企业产权明晰的程度也应有一个适度的把握。企业产权的明晰同样存在着一个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当递增的成本超过了因产权明晰而带来的收益时,对产权明晰的努力客观上就应停止下来。总之,一个好的企业治理结构,首先要尽可能保证产权是明晰的,其次,如何具体地界定产权也是重要的;同时,在明晰和界定产权的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将会发生的成本和选择适当的改进途径。第四章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历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同样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概述一、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中国之前的国有资产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而论,以往的国有资产管理既是不公平的,也是效率低下的。二、新中国国有资产的形成与管理1我国建国后形成了大量企业性国有资产(1)没收旧政权和官僚资本的企业形成的。成为建国初期企业性国有资产的最主要来源。(2)赎买民族资本,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的。(3)建国后由国家投资兴建国有企业形成的国有资产。(4)原有解放区的公营企业转变而来。(5)新股溢价发行,企业中原有的国有资本因资本公积大幅增加,把相当私人资本转化为国有资产。2履行国家基本职能所需的国有资产(1)从旧政权手中没收取得。(2)由历年财政拨款投资兴建。3环境和资源性的国有资产。这部分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国家颁布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现的方式取得的。4国家持有大量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并由国家来组织生产的原因有三(1)生产资料公有化可最大限度消除因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状态。(2)希望以一种完善的制度形态来替代市场制度,避免市场失灵。(3)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积聚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实现赶超战略。5实践证明其绩效不佳。(1)从效率的角度来看A存在信息失灵问题。计划经济把许多只需要通过两两交换方式来处理的信息改由远为复杂得多的程序来加以处理,这就人为地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信息费用。这些信息费用达到许多在两两交换情况一有利可图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不可能。B激励失灵问题。计划机制对个人或企业努力程度进行考核的指标在市场价格这个指标面前都是非常苍白无力的。(2)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如果社会生产效率受到阻碍,那么社会公平从根本上也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调整禀赋公平的方法并不限于将社会生产资料国有化一途,在许多国家中常用的超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遗产税制、社会救济等制度安排也都是解决禀赋分配不公的有力武器(3)从经济结构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把绝大部分的资源投资于重工业,未必是一条好的道路。通过发展农业、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并进而逐渐积累资本,再逐步实现产业的更新,被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4)盈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运作总体上的运行效率不够理想,使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建设和管理上有不少的欠帐。三、改革开放后的国有资产管理11979年以来,在企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上的形式是分权式的国有企业的模式。(1)从效率角度看,分权化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形成了以各自的利益为导向的现实格局,要克服市场竞争出现的无序状态很难实现。从公平角度看,分权化的国有企业以实际利益而论,在相当程度上归属于与该企业紧密相关的人员。理论研究证明,分权式的国有企业与各自主管的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利益上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存在着一个“裁判员”有意无意偏袒某些特殊“运动员”的问题。所以,分权式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和政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关系,将导致整体经济效率方面的一系列问题。(2)由于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不再占有像以前计划经济下的那样大的份额,因此,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模式势必要进行调整。重新确定调节国家与企业间关系的制度形式,就是一个客观的要求。(3)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其他企业资产,二是由于履行一般企业职能的国有经济和履行国家应有职能的国有经济分权的客观事实,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就被集中地提了出来。80年代国家专门设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98年机构改革,有关职能又并入财政部。同时地方相继设立了国有资产的专门管理部门,如国资局,国资委等。90年代初期,又普遍展开了以“授权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以图在分层管理的体制中减少管理层次,更为集中地把握关键的信息信号,以便减少信息费用,强化激励机制,最终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4)通过财政对盈利性企业的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少,从原来几乎百分之百的国有资本金构成的国有资产结构转向高负债率的国有资产结构。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银行贷款上的倾斜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在不可能让大型国有银行破产的前提下,这些负担又迟早要转移到财政的身上。由于过多地把资源投注于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对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我们在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上投入的远远不够。第二节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1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笥国有资产的规模有了较快地增加,但总体来看效益不佳。概括地讲主要是由以下三类问题所致。(1)国有企业治理的有关体制问题还有许多有待理顺的地方。国有资产的股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问题。(2)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问题。企业担负着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绩效构成负面影响;基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受到的优惠待遇。(3)将原来并非属于国家的资金通过被管制的金融管道投入于金融企业中,而这样做的一个必然结果必然使得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畸高。2在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上无论是存量管理还是增量投入,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公共品不仅增量投入不足,而且存量损耗严重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偿,这样就使得这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3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由于没有遵循公共财政理论的指导来分清国有资产管理的应有范围,因此在其理论体系中存在着管理对象不清、管理目的不明的缺点。因而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研究也就只能限于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或局部的某些“点子”,而不能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产生、发展的进程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预测,4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考核机制和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对于从事公共品提供的国有资产绩效的考核与对提供私人品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考核所遵循的标准截然不同。转型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更注重于无法以会计价值计量但确实有着重大经济价值的集体经济利益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具体架构。5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尚待提高。需要大批精通公共管理而非一般工商管理人员来管理国有资产中比例日益增大的非盈利性国有资产。6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规有待进一步地规范和完善。尤其是在许多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第三节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1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方向。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明确和保护产权,在市场交易各方之间充当“裁判员”的角色。(2)从事市场和盈利性企业不能提供或很少能提供的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配置任务。(3)当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不均衡状态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节。(4)保障社会公平。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分工,困难来自于观念上的问题,是否承认公共财政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客观经济运行状况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利益分析的方法及公共选择理论是分析政府制度变革的客观途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变革的方面:其一,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不同。其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不同。其三,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不同。其四,管理方式不同。其五,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设计不同。市场经济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学更注重对现实利益格局的分析,以及现有的客观技术资源条件的分析。2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规范方向,充分考虑现有利益格局和技术资源条件的制约,选择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可行途径,逐步地完成国有资产管理结构的战略调整。除了现有的利益格局外,制约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是较为困难的财政局面认为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也就搞好了整体经济的推想在逻辑上是存有疑问的,是一种经济分析中所应极力避免的“合成谬误”唯有依靠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是化解目前问题的唯一客观的途径。3国有盈利性企业的退出途径:第一,国有股回购,第二,国有股变现,第三,拍卖,第四,破产。第五章国有盈利性企业的管理与改革1发展大量的盈利性国有企业,从效率上讲,纠正市场失灵。从公平上讲,以公有制消除禀赋不公2鉴于大量国有企业构成我国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内部效益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第一节国有盈利性企业的财务结构问题1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是符合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水平的,这样,企业的利润必然会被高额的债务结构所带来的财务费用所侵蚀,而难以取得良好的净资产收益率。从边际上来讲,平均利润率都将是趋于零的。2不论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还是通过更好地构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其前提是使国有企业的整体负债率降至一个普遍能够接受的水平。关于降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个人认为,从一个长期水平来说,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要高于银行等额贷款的利率。否则企业没有生存的意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变成贷款资金的价值形式获得相应利润,无须冒险搞实业。企业的净资产要获得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否则,过高的话,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过低的话,就会有资本流出。使社会资金达到动态平衡。银行业者通过存贷差获利,其净资产收益率亦应为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由此可知贷款利率要低于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企业总资产利润率要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相对来说,企业借得越多,企业财务杠杆作用越大。例如,总资产100万,利润率为10%,贷款利率为5%,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则企业的净资产利润为(100*10%-50*5%)/50=15%,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0%,则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为(100*10%-80*5%)/20=30%。相对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所以关键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要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否则没有生存的意义。由此得出,债转股,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少企业的财务费用,不是国有企业的生存之道。关键是企业总资产的利润率要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即通常所说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强。3国有盈利性企业资产形成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前是财政,改革开放后主渠道是银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私营企业最初主要也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投入而发展起来的。随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用于投资的国民储蓄结构由过去的政府和国有企业储蓄为主改变为居民的储蓄为主,将国有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的重任交付给市场,股票发行上市的过程非但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而是国有资产通过资本动作大幅值的过程。4要改变高资产负债率的财务结构,在于使企业的制度组织形式与企业的出资者相称起来,简而言之,就是谁有钱,谁出资,谁监督。第二节国有盈利性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1改革开放,增加国有企业活力,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企业股,要么转化为国有股,要么转化为个人股,企业不能自己拥有自己的股票,法人代表是企业的代表人,是经营权的体现,如果行使企业股权,则是所有权的体现,实质是个人利益代表。由经营者决定自己的收入,存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和分配的平均化倾向。国家的大头由于信息劣势,必然实现不了。2承包制为主,国有企业一元化的目标,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权掌握在经营管理者手中,企业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将承包指标定得较低,承包制下,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仍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充分地搞清楚。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全面展开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要保证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有效进行,就必须首先保证从股东到管理层的激励监督机制是有效的,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而带来的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耗股东的利益,必须本着收益-成本对比的客观的态度来冷静分析并寻求改进的途径。我们必须区分理论上制度模型的能力限度和实际中现实制度的可实现改进限度。如虽有董事会,但高层人员仍由政府行政任命。这就与有缺陷的现实理论模型的差距。国有企业从股东到管理层这样的一委托——代理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个多极代理的问题。国有企业在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以后,就治理结构而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企业的利益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为企业内部人员以及从终极的委托者——全体人民到企业的管理层这一连接过程中的有关人员的利益。至少,“强管理者”和“弱所有者”都面临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制约。我们无法确定国有企业因为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所引起的问题究竟是非常严重的抑或是无足轻重的。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正在进行中,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可以作理论上实证评判的规范程度,因此就眼前的绩效比较来说明问题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在进行着一种简化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性的分权改革,通过委托授权经营的方式,企业的相关利益更多地可能被与这些企业直接相关人员或利益群体分得,而并不能完全地体现全民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相关者的利益,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如果企业和市场的结构都是较好的话,那么股东的利益在一定或相当的程度上还是能够得到反映的,不能因国有企业不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全民利益就简单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仍然无法得出即使国有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其治理结构的效率就一定劣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结论。从国有企业的绩效来考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与其他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相比较而言的优劣问题,目前我们仍然无法得到确凿的答案。如果创造条件使得现有的国有企业充分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进行改革的话,那么,这部分企业的治理结构将比现在更有效率。第三节国有盈利性企业的外部环境问题1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好比裁判员,这就要求裁判员首先不能再去充当运动员,其次,裁判员不能与运动员中的某些特殊运动员有着特定的利害关系。当面临着无论是发展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都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推动国有经济导致经济发展的绩效不如其他非国有经济来发展经济取得的绩效大时,虽然客观上就存在着发展国有经济的机会成本,但该机会成本往往是容易被公众忽视的,也是很难证实的,因为实践中只有一次政府优待国有企业的弊端有(1)将会使其他企业的竞争性受到影响,由政府主导式的科研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军事科研的目标是确定的,而面对市场的科研目标在市场作出评价之前是谁也无法预知的。市场中一家抓住了市场的方向取得成功,从社会整体来看,其所得抵补另外九家企业的失败还有余,但政府的投资就无法利用这种分散的模式来分散风险。(2)将会扭曲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正常交易关系,从而影响经济效率。政府通过对金融管制的方法使得国有企业占据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大部分,必然使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发生扭曲。房价降不下来,因为国有企业获得了超过市场力量之外的支付,也就是政府的支付,使得开发房地产失败的国有企业不必按时偿付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下必须到时偿付的贷款本息。从而使价格呈现刚性,市场效率的损失就将是更大的。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或唯一股东,那么它必然要关心国有企业的利益,因此,片面地过分强调生产者的利益就有违市场公正的原则,最终必将损害整体经济的效率。(3)对国有企业的过度扶植和保护,从根本上也会损害国有企业自身。认为只要扶植个别的几个厂家使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那么整体的民族工业就算是振兴了,这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错误。市场经济的精髓就在于竞争,政府的作用就是竭力维持最充分的竞争,破产而引起的失业,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是社会保障制度。(4)无论是通过容忍甚至是一定程度上支付垄断的做法,还是通过补贴或限价的价格支持的办法,以有资金、税收方面支持等的办法来扶持全部企业中的某一部分,从长远来看,都是不适宜的,声称按比成本更低价格进行销售的行为就是不正当竞争的说话是可笑的。2避免发生类似裁判员照顾特殊运动员的设想有两个,一是设法将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职责和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责区分开来,并相应设立职责分离的机构予以管理,二是将现有百分之百股份的国有企业都改造成为国家只持有一部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效率方面来考虑,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也就是一个必然的解决办法。第四节国有盈利性企业的改革1国有盈利性企业存在的一个理由是公平的要求,但公平的程度取决于社会效率的提高。还有一个国家控制力的问题,这在于掌握的资产是否能够最好地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税收等处理政府与企业收入分配关系完全可以在国民收入中控制相当大的份额。国有盈利性企业在相当程度上退出竞争性领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客观要求。2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的转出是有阶段性的,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全面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减少国有经济在竞争必领域的比例,使微观经济的效率有所提高,二是通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得在国有盈利性企业仍然占有较大比例的情况下,裁判员越位问题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第六章国有盈利性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资产重组国有盈利性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资产重组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现实意义。第一节国有盈利性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一、设计企业制度设计的三个阶段*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就在于控制企业内部人员利用相对于股东的信息优势而占取不应当获得的利益。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未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股东对管理层的制约机构主要表现在《公司法》、企业内部的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当问题发生时的外部裁决机构等。根据一般的公司制度,投资者即使不满意管理者的管理,也是不能够撤资的,最多只能将其持有的股份转让,而且原有的股东还有接受转让的优先权,这就使得通过退出的办法来实现较好的监督效果的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2)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受到更为严格的诸如信息披露制度等法规的制约,从而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成本大大地节约了;另一方面,公司的上市也为股东创造了又一有利的监督机制,即“有脚投票”机制。当公司管理层同时又居于公司50%以上股份的绝对控股股东地位时,“用脚投票”机制就不会发生作用;(3)对管理层或职工进行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两权分离,因此,适当地弥合这两者之间的分离程度,无疑是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的,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对管理层和职工进行期权激励的根本目的。期权激励的着眼点在于股份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在期权制度激励下,管理层和职工通过拥有股权而获得财富价值的多少是由市场价格确定的,期权激励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如果期权安排的期限过短,那么管理层有可能采取有利于股价在短期内攀升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行为使自己在短期内可以兑现来自于期权安排的潜在利益。二,是即使在公司的资金净利率已达不到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将公司的利润所得向公司股东发放红利,而将其留在公司中继续运作,从而使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得以保持较高的水平,以利于自己期权得以较高价格的兑现,这其实是以公司股东的利益为自己谋私利。二、我国国有盈利性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也将大致遵循这样三个阶段1从形式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构架,即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两种情况,一是国有独资或单一国有控股,存在多极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有困难。二是多元国有股制衡,这两种制度形式下,管理者的定价不是由市场作出,因此隐含比市场定价更大的失误可能性。2积极推进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进程,以竞争促进发展。推进上市公司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动力在相当程度上来自外部,只有当市场能够真正按质论价时,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才不会那么宽裕,而是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样,也才能焕发出其改善自身治理结构的内在动因。*降低上市门坎,将能够由市场判断的问题交由市场的智慧去判断,而不仅仅依靠某些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来判断,才是正确的方向。*3对上市的国有企业应逐渐引进期权激励方法。对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管理层不应给予任何形式的股权奖励,因为在多极代理关系下,这很容易引起黑箱操作,滋生庞大的寻租空间,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第二节国有盈利性企业资产重组的动因和效应1资产重组就是对企业的权益资产和债务资产的结构进行重新组织的经济活动。一、资产重组的动因分析我国的国有盈利性企业在最近几年中,广泛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其客观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1从主观上讲,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活动的动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来自企业方面和来自政府方面。二企业重组的效因分析*正面效应表现1有利于企业通过实物资产结构的改变,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有利于企业改变财务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3有利于企业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4如果市场的竞争是完善的,那么通过资产重组提高的企业绩效将会对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作出贡献。*负面效应表现1有可能降低重组后的企业经营效率2企业重组有可能使某些企业的规模膨胀到足以妨碍竞争的垄断地位。三、国有企业重组与“抓大放小”问题*1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是由于国有盈利性企业的战线过长,因此试图全面地依靠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进国有企业的重组进程不仅面临财力捉襟见肘的困难,而且,从信息费用的角度来考虑,也意味着极其高昂的成本。但是,在“抓大放小”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政府在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不清状态下,易诱发的国有企业垄断趋势。2如果不依靠垄断地位,那么即使由政府主导形成了某些“航空母舰”式的大型企业集团,那么,我们很难相信,这些没有经过市场拼搏考验的大型企业集团就能够在真正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大不等于强,强大的企业集团必须是在市场考验中成长起来的,在市场的逼迫下,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地进行收购兼并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人造”形成的。第三节国有盈利性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一、国有盈利性企业的收购、兼并*1评价企业收购兼并的成功与否,往往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够下结论的。一般而言,相同行业的企业相互收购兼并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些,而不同行业的企业相互收购兼并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整合原有企业的差异上所需付出的交易费用往往是极其高昂的。*如果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代价大于规模化带来的收益,那么收购兼并的方式显然不值得考虑。2在有关关联交易方面的法规设计很不完善,就使得一些试图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并借助于不正当的交易,获取某些不应该获得的利益。*3政府在收购兼并活动中充当着裁判员的角色,这一角色主要应履行两个任务:一是对收购兼并中的产权予以保护,当发现欺诈、胁迫、不当得利行为时予以制止;二是防止收购兼并中的垄断化倾向。4企业收购兼并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收购兼并财务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的企业,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这时被收购企业的潜在的不能以会计计量的价值要超过其净负债还有余,*5当前国际上还流行一种经理层融资购并的做法。按照一般的理论,管理层融资并购有助于缩小企业经理层与企业股东之间的差距,从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绩效。但是我国当前一般不应鼓励使用该方法,因为,大部分国有企业为非上市公司,当管理层进行融资并购时,缺乏透明的、有竞争性的报价机制,这样,在没有或缺乏其他主体竞争的情况下,并购的价格容易被低估;其次,由于现有的银行也大都是国有银行,这就使得当银行对特定的企业管理层融资时,其他潜在的收购兼并竞争主体面临着不利的融资条件,从而更进一步缺乏竞争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管理层融资并购极易滋生巨大的寻租空间,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二、国有盈利性企业的分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分拆主要是为了通过分拆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从政府的角度看,当某些公司违反有关反垄断法规时,政府可选择的一个办法就是强制分拆这些公司。三、国有盈利性企业的上市四、国有盈利性企业的债务重组*1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改变债务的利率结构和期限结构等,二是削除部分债务乃至免去全部债务。三是债转股。债务重组后的一系列后续手段有:在改善了企业财务结构并达到上市标准后,将目标公司重组上市,从而有效地利用民间资本充实国有资本,或者,通过债务证券化并将其包装上市等金融创新方法,将原由国有银行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的债务由社会负担,从而真正达到债务重组的目的。五、国有盈利性企业的托管*1托管就是将一个企业委托给其他的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并根据经营的绩效,由被托管企业的股东向受托管理的企业或个人支付相应的托管费用。2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国有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良好的管理,对经济的整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六、国有盈利性企业的其他重组方式*1比如,资产置换的方式,回购的方式,国有企业的租赁经营。2短期内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而扩充国有经营性资产规模,而从长期看,国有资产集中在经营性领域中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3从客观上看,由于国有收入分配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重组国有企业所必需的增量资金大部分将来自于非国有的社会资金,因此,只要我们充分给予民间投资以平等的市场参与权,那么国有盈利性企业的重组就能够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辩证统一。第四节国有金融企业的重组*1国有金融企业是我国盈利性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金融企业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证券公司、国有信托投资公司、国有保险公司以及国有财务公司、国有金融租赁公司等。*2绝大部分人士认为,几乎所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不到国际一般的标准,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一、国有银行1事实上,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银行储户的存款予以保证,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该机构用于应付风险局面的的资金则来源于各银行平时正常经营时所获得的利润中的一部分。相当程度上消除了银行经营中的外部性效应,其实,一些大企业或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问题也同样会导致社会的信用风险,我国的三角债问题就是一个证明。*2提高现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并逐渐地转换其经营机制,应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当前,可考虑的途径有:第一、财政资金的注入。第二、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剥离银行的不良债务。具体是由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向国有银行购买不良资产,然后采取债转股、拍卖、租赁、回购、重组上市等方法进行消化处理,这样的做法实质是将银行的债务负担在相当程度上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身上,然后再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设法利用社会资金对其加以消化。3债转股的影响,原国有银行的负担转为财政来负担,尽管这有利于国有银行财务结构的改善,但同时却增加了财政的负担,整体国有资产的负债结构并没有改善。作为财政而言,如果依靠债务收入维持对国有企业的债转股投入,那么不管这种债务收入的取得是依靠一般的国债发行方式,还是向有关银行发放专项国债的方式,或者在财政部担保下资产管理公司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那么势必将增加财政本已很沉重的负担。因为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利率都是高于当前银行利率的,而之所以要“债转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及不上银行的利率,所以,要使“债转股”后股权收益率超过国债融资利率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负担下,要使财政长期承担“债转股”的负担必然对整体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后,尽管改善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但却无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其所增加的利润无非是来自于减少的财务费用,即利润的取得主要不是依靠做大馅饼而是重新分割馅饼而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债权转成股权无疑增加了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中的涉入程度,与国有资产结构改革的战略性方向是背离的,因此,“债转股”只能是短期中的过渡性做法,在通过“债转股”恢复了企业的竞争力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最终将寻求退出的途径。目前签订的债转股协议就大都要求企业在完成债转股后的一个规定期限内将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债转股股份全部回购,否则资产管理公司将把这些股份出让或拍卖,从而使原有企业的控制权易手。所以,归根结底的问题是,能否通过“债转股”真正激励企业改善其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唯有提高管理效能,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竞争力,产生真实的对社会的增量贡献,而不仅仅停留在“做帐游戏”上。4重组国有银行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社会资金铁参与,可采取的途径无非是两条,要么是让社会资金承接银行的债务,要么是让社会资金注入银行取得一部分银行股权并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第三向社会筹集股本金,以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至今为止,依靠社会资金儿童节结合股份化改造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可以避免在财政比较吃紧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财政的负担,从而进一步导致发生财政风险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儿进行股份化改造,有助于国有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更好地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从而在根本上确保银行能够形成一个保证稳健财务结构的良好机制,以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防范并化解银行经营风险;最后,依靠社会资金注入银行,也有助于避免财政资金过多涉入竞争性领域,从而保证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正确方向。二、国有证券机构1服务于直接融资领域的、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机构,除证券公司外,这类机构还包括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2在证券机构的重组中,有必要将政府作为证券市场裁判员的角色与作为证券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角色用制度设置的方式分离开来。避免国有证券机构的垄断化倾向。3理应允许社会资金参与到该行业中来,人为限制虽然使国有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较好,但不通过严酷的竞争竞争环境来锤炼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企业就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三、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在重组中,确保其他社会资金铎金融业的充分参与,避免形成国有金融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从而在竞争中真正锻炼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国有金融企业从长远来看退出竞争性领域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七章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1提高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资本市场是一条途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布局要利用资本市场,对社会保障基金等新形成的,用于社会公共需要目的的同时流动性又很强的国有资产,也必须借助于资本市场。债务收入也必须经过资本市场实现。第一节资本市场及其功能*1社会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的过程中,有两条途径可取,一是间接融资,二是直接融资。*2在直接融资安排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或者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尽管形式不同,但两者的核心问题都在于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如何确定。3产生出的股权和债权进行后续交易的市场,对这样两个有关直接融资交易的市场,统称为资本市场。资金供需双方进行交易的市场称为一级市场,而衍生出来的实现进一步交易的市场则称为二级市场。资本市场的含义就是直接融资市场*4资本市场的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5原来那些技术和管理领先的企业变得不再那么领先时,出于对其未来的不良预期,原来持有该股权的投资者就意欲抛出这部分原先过高估价的股权,而购买者的出价也同样会降低,这就会阻止有限的资源再进一步地流向这些变差的企业,对于落伍的老产品,资源的被阻止流入是因为厂商在其市场价格下挫后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在股票二级市场中降低了的股票价格之所以会阻止资源进一步流入该企业,是因为随着股票价格的下降,该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将被削弱。*6我们在对市场的认识上,经常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政府应对“不恰当”的市场定价进行干预,并认为这是一种“市场化”的间接调控行为,但这其实往往比指令性计划的效果更差。总之除了在极个别的市场状况,如在垄断市场状况下,有必要引入政府定价机制外,那些由市场进行基础性配置的领域一般不宜再由政府对价格的波动施加干预,这应是市场和政府职能划分的一个准则。*7在资本市场这样一个自然状态下应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却未能成为普遍的认识,由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参与者众多,大多数的参与主体希望维持一个较高的股价水平,并将其进一步抬升,再加之其他众多因素的作用,往往使得股市的整体定价水平演变为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这就使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受到了扭曲。其中,供给未能充分地放开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二节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问题1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第一,它使得社会资金能够通过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及时转化为社会投资,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第二,通过市场的运作,对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有资产结构的调整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第四,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各种法规建设也日趋完善,投资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其一,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不能流通。其二,市场监管中的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的矛盾。从一级市场来看,发行额度审批制固然是出于调节市场价格水平的需要,但实质上对政府在市场准入问题上面对着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竞争时,是否能够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提出了考验。在一级市场中,能否让买卖行为中的另一方,即不同的买者,享有平等的权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问题集中体现为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不能流通而造成的市场定价机制的扭曲,以及现有的利益格局对这种定价机制的维护。第三节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一国有盈利性企业(包括国有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努力必须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1由于国有盈利性企业和国有银行普遍面临着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结构不理想的问题,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可供社会投资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积聚于广大居民个人的手中,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成为一种必然的客观选择。原有的通过财政和银行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模式就有必要转换为主要依托资本市场来进行的直接融资的投资模式。*2尽管在最近的金融创新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如债权证券化等方式使得银行的债权也能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其广泛的推行仍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总的来看,今后银行业的业务将主要转向针对消费者的小额贷款服务领域,比如住房按揭、汽车消费贷款等。而生产企业的融资则主要将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经由资本市场来完成。*3我国国有盈利性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中,资金来源将更多地依托资本市场来解决,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4只要它们诚实地披露有关的信息,不论这些企业亏损与否,资产质量好坏与否,而对其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判的权利都应在于市场,而不应由政府的某些主管部门来掌握。所以,股票价格的决定权归根结底还是要由市场来掌握的。5资本市场对解决我国银行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率较低的问题,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让国有银行到资本市场融资,注入非国有资本,以改善银行的财务结构和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将银行的不良债务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予以剥离。发重组上市、债务证券化等使这些债务进行良性循环。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结构性调整,也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进行*1将国有资本集中于某些特定的领域是必然的选择,这样的一种存量调整,依托资本市场来进行,有助于增加各种重组中的交易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效率,以及避免寻租行为的产生。2变现国有股所得的资金仍然应该投入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中,这一意见的担心对现有股价的冲击。如果投资者着限的是公司股票所内含的公司价值,那么国有股的变现对股价的冲击充其量只是短期的。许多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等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在认为市场价格被低估时,也是要投资到资本市场上来,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因此对市场而言,不应把国有股的变现看成单纯的市场资金流出。三、许多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今后要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第八章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管理与改革1只有首先使现存的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现实存在调整到符合规范标准的范围上,才有可能对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绩效作出进一步的评价。第一节国有非盈利性企业存在的必要性*1对于一般的垄断和外部效应等问题,尽管需要以政府管制的方式加以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政府同样是不必要以直接生产者的角色来介入其中,因为这样做的效率低于由市场生产加政府管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效率。2传统上认为只有自然垄断待业和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的特殊行业要由国家来组织生产,这两个方面就成为国有非盈利性企业所介入的范围。一、自然垄断行业*1传统经济学认为,对自然垄断行业,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采用价格管制的方法,对付自然垄断另一个值得考虑的办法就是由国家代表全民的利益来掌管自然垄断企业,以确保这此企业的运行不是指向企业内部人员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为全民利益最大化服务的。*2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首先,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制度的重新安排,可以使得原来认为是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某些行业所面临的成本曲线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这些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成为一般性的竞争市场或寡头竞争的市场。其次,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函数的改变,同样是市场细分从而改变传统自然垄断格局的一个重大因素。总之,随着技术的改进,制度安排的改变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绝对自然垄断的企业将仅在很少的领域中存在,大部分的情况将改变为既因为各自的特色而形成一定的垄断局面,又因为一定的相互替代性而存在着竞争格局。二、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一些特殊行业第二节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绩效考核一、国有自然垄断企业*1在企业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来考察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效率呢?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要把握收益和成本两大要素。首先,如果政府能够确切地掌握自然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变化状况的话,那么,按照一般的理论,以边际成本来定价就是满足社会整体效率的最优选择。·2在实际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却往往缺乏对企业成本的充分信息。二、有关国家安全的国有生产企业第三节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问题和改革1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划分还缺乏确定的标准。其二,对非盈利性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不清。*2对非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分清盈利性国有企业和非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界限。第二,设计好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考核标准。对于非盈利性国有企业,企业的考核应是建立在全民利益最大化而非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第三,调整好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管理体制。第四,寻找适宜的改革途径,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秩序渐进地完成对国有非盈利性企业的改革。第九章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1企业之外的国有资产,我们称之为非企业性国有资产。它包括了许多种类,比如,国有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环境和资源类的国有资产,以及行使国家基本职能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等。第一节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的种类一、国有事业单位行使其职能所必需的国有资产*1事业单位是指那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这类机构尽管在运作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收费收入,但一般来说是不足以抵补其全部开支的,差额部分需要由国家财政拨款来解决。二、资源和环境类的国有资产1环境和某些特殊类型的资源由于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其列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中来。三、行政部门为履行其职能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第二节非企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和意义一、国有事业单位为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国有资产1经济学的方法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