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大学强人总结的新闻专业考研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湖南大学强人总结的新闻专业考研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一、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消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二、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三、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四、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五、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也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没有广告。(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六、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七、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八、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九、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范围广。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邮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十、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宋代的邸报内容FI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土子们对信息的需要。小报的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十一、塘报: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通报何时何地发生了战事以及战况、战果。十二、《万历邸钞》: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十三、《天变邸抄》:是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十四、《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己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十五、民间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十六、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十七、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匕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十八、揭贴:是一种传单,可张贴、传闻,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十九、京报:是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的通称。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京报也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名称。二十、清朝邸报分为:宫门抄、谕旨、章奏。二十一、清代出现了提塘小报,也称小钞,这是前代没有的。二十二、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飞A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二十三、辕门抄: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住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第一节外报在中国境内的快速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体裁多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新闻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转载京报的内容。开辟市价篇,报告广州市场行情。已经有了走出宗教报纸的倾向。(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四、《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麦都思创办、主编,1826停刊。五、《天下新闻》:1826年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教士基德主编,各式像报纸,但仍为宗教刊物。1829年停刊。六、《各国消息》1838年在广州创刊,月刊,石印。麦都斯、奚礼尔、理雅各编辑。主要内容是国外新闻和广州市场行情。七、依泾杂说八、《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由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创办。该报为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九、除了《蜜蜂华报》外其他的葡文报纸有:《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报、《澳门政府公报》、《商报》、《真爱国者》、《澳门灯塔报》这些葡文报纸最关注的是澳门当地和葡国内部的事情,对中国的时局的评论不多。十、外文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英文报纸,首批在华的英文报纸在广州出现。十一、《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性、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十二、《广州周报》1835年创刊,是英美自由贸易派的报纸,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重视中国当地新闻。但是同《广州记录报》一样,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魏源的海国图志部分译自该报)同时,该报在发表了关于清政府禁鸦片的号外,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十三、《广州杂志》1831年创刊。十四、《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美国人的报刊,1831年创办,创办人伍德。此报与广州记录报展开了论战,其实质是英美商人的不同利益,但是在侵华的观点上二者是一致的。1833年停刊。十五、《中国从报》:1832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以刊载文章为主,也刊载新闻。主张采用强有力的决定性的“炮口的交锋”来使中国屈服。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第二节外报在华的扩展十六、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被迫开放口岸与各地,鸦片战争前的不准传教的禁令被打破了,因此,外国人的创办的中文、外文报纸从鸦片战争前的20家发展到300多家。十七、由于香港被英国殖民,因此成为外报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比较著名的有中文报刊《遐迩贯珍》,英文报刊《德臣报》、《孑子剌报》。十八、上海外报于19世纪60年代超过香港,香港列居第二。在上海比较著名外报有:19世纪60年代:《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六合丛谈》,由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19世纪70年代:《万国公报》《申报》十九、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其他口岸城市的报纸发展:1、广州:《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广州新报》2、天津:《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以及英文版《中国时报》3、宁波:1854《中外新闻》4、汉口:1866年《汉口时报》二十、《中西闻见录》:1871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72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处良主编。内容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报道各国的近事与商业信息。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二十一、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在华主办的报纸《香港天主教记录报》后改名为《天主教记录报》是天主教在华的第一份报纸。《益闻录》,《圣心报》1887年创刊,1949年停刊。二十二、鸦片战争后的教会报纸不再像《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那样热衷于阐发交易,而是大幅度的增加商业新闻,时事报道,广告也越来越多。二十三、《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二十四、《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得中文刊物。1879年3月16日创刊,由半月刊转为周刊。李林主编,以时事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以文汇报》,1899年简称《汇报》。在政治上支持和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二十五、《六合丛谈》(上海地区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对中国这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任主编。该报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内容。二十六、《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事版的《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外国宗教中文报纸)二十七、简述《万国公报》的内容及其影响(1)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2)及时反遇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除每期开辟'‘各国新闻”专栏,报道国际新闻外,还发表“论说”、“时评”,对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评述。(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主要表现在发表多篇对中国政治议论的文章。如《中西关系论略》等。一、《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打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1864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主要刊登商情、船期和广告。之后脱离《丹剌报》常年岗位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二、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伍德主编。是英文报刊《北华捷报》的中文报纸。三、《申报》:(外资中文报纸)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担任主笔。该报将创办利作为首要目的,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四、《申报》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英国商人美查于请同治初年来到上海,在上海经营茶叶和棉布生意亏损后,与其朋友合资创办《申报》(1872.4.30)。它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内容却是多方面的,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广告较多,又可以看成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国人阅闱,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五、申报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第二,也重视新闻。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当时各报的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常信笔点染,由传奇之风。《申报》一开始也未能免俗。后来《申》逐渐开始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几件特殊新闻的处理,使之声名大振,销量也随之上升。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报道后其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是《申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行量也随之陡增。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第六,扩大报社业务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⑴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三种月刊时间相继,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⑵办白话新闻报《民报》。1876年3月30日创刊,每周二、四、六出版。专为妇孺、工人、小贩以及下层劳动人民所设,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⑶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创办了《寰瀛画报》,不定期刊,中国画报之祖。1844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编,旬刊。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六、《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申报》率先使用中国人当主笔,满足了中国读者的要求,聘任了蒋芷湘、钱欣伯等主笔。而《上》的主编一直都是伍德、林乐土的外国人。2、《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同时《申报》注重管理,有明确的分工。3、《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并且带有宗教色彩,读着圈子小。《申》既有新闻、评论,又有文艺作品、广告。受读者欢迎。4、《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七、《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八、《新闻报》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1893年2月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九、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报(申)、新闻报(新)、字林沪报(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十、申报同时代其他城市的日报:天津《时报》、北京《顺天时报》、奉天《圣京时报》。十一、香港的外资外文报纸:英文:1、《中国之友》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2、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香港钞报》于1843年由《中国之友》合并改名《中国之友与香港公报》。在众多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德臣报》、《行剌报》、《南华早报》《土熊西报》.1、《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2、《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FI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3、《南华早报》1903年创刊,日军侵占香港时起停刊,战后复刊,至今继续出版,是香港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4、《土建西报》:又译《香港电讯报》1881年6月15日创办。主编英商史密斯,故得名。1916年被《南华早报》收购,成为其晚刊。1950年停刊。十二、上海的外文报刊:英文:《字林西报》、法文:《上海新闻》、德文:《德文新报》、日文:《日文新报》美国:《上海新闻通讯》十三、《字林西报》:北华捷报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十四、《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办。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十五、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而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8)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十六、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上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上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十七、外报对中国报刊的影响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东西洋考》发表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刊的文章。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国人自行办报。(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外报是按西方报刊的体制和方法设立的,在编辑、采访、广告、印刷、发行以及管理得更方面为中国人办报提供了经验。(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机和印刷机均是从外国进口的。(4)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但是这种条件是经过艰苦斗争得来的。十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刊的文章。十九、国人对报刊的认识:(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二十、国人办报具体建议:(1)“参省全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详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这些建议虽不为请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二H^一、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①对报刊的认识②办报方法、经验③技术、设备)1、主要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2、具体建议:(1)“参省全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详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这些建议虽不为请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二十二、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二十三、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同时,同样属于译报汇编的有上海的《西国近事》。并汇编成册称《西国近事汇编》,不定期发行,仍为不定期刊。二十四、《香港华字日报》: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据说该报虽由英人报馆出版发行,但报纸方针与文字工作主要由英国人负责。因此,该报时刻努力体现华人的立场与见地。1941年该报停刊。*《中外新闻七日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二十五、《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二十六、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麋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二十七、《新报》1876年创刊,名为商报实为官报。由上海道台冯燧光拨库银资助。以腹部官方新闻为主,关于官府衙门的报道很多,外省与外国的新闻多与本埠新闻,经贸报道突出,没有社会新闻。二十八、在广州影响较大的两个报刊是:《广报》《述报》1、《述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84年创刊。特点:中法战争期间用2/3的篇幅对战争进行报道和评论,还将刘永福的照片和越南的地图印成单页,随报附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根据内容分两册发布:新闻部分《中西近事汇编》,译稿部分《格致便览》。在我国的报纸中首先使用石印。1885年停刊。2、《广报》1886年创办,创办人邙(kuang4)其照。早期新闻多为琐事,偶尔揭露问题,曾因暴露科举舞弊遭报复。1891年更名《中西日报》,1900年因发表义和团消息遭禁,改名为《越崎纪闻》。二十九、《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主笔。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实际上是中文报纸最早的晚刊。三十、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生平:1828年生,自动好学,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丛谈》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是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度要菱有《遁叟词言》、《弓叟园文录》、《国外录外编》等。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先导作用。三十一、19世纪70年代起,外国通讯社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最早的是英国的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首先采用路透社电的是《字林西报》第二章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一、《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分别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职能: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宣传必须维新变法。京师强学会成立以后,1895年12月16日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其中一原因: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二、《中外纪闻》: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我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从内容到形式,《中外纪闻》都是《万国公报》的发展。1896年初,在李鸿章的策动下,被迫停刊。三、《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19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四、《强学报》的特点:《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其次、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五、《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其次、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六、1、国人版报热潮(1896-1898),报纸105份,70%以上是维新派创办。最活跃地区:上海、湖南。2、代表报刊:A、上海:《时务报》B湖南:a、1897年《湘学新报》(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b、《湘报》C、四川:a、《渝报》b、《渝州新闻》c、《蜀学报》D、天津《国闻报》E、浙江杭州《经世报》F、安徽《皖报》G、广西桂林《广仁报》H、澳门《新知报》3、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报刊:《指南报》最早的消闲小报,上海。《农学报》、《算学报》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上海。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七、《时务报》它是变法维新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光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部主笔。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时务报》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在《时务报》的宣传影响下,改良派政治团体在全国纷纷建立,维新运动也在各省市先后开展起来,各地维新报纸也纷纷创刊。八、《知新报》由康有为策划,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徐勤任总撰述,1901年2月自动停刊,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知新报》特色:1、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者;2、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报刊。九、《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十、《湘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该报社由董事会。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十一、谭嗣同及其办报思想: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人。积极参加维新活动,使南学会的组织者,也是《湘报》的核心成员。谭嗣同的办报思想:1主张办报求日新。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十二、《国闻报》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参地新闻、外详新闻等。至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1898年戊戌政变后,《国闻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卖于日本人。十三、《国闻汇编》是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严复及办报思想: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1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2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他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3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十四、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1、1896T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1)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2)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是不多,特色不鲜明;(3)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2、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王韬是最早的的国人办报者之一,但是他没有正当意识。而维新派人士则不同,他们组织政治团体,开展推动以朝廷变法为目标的政治活动。(3)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新闻思想是源自西方,阐述了不少论述报刊的专文。在文风上,他们从采用浅显的文言文到提倡半文半白的“报章体”,也开了风气之先。十五、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味,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2)在经济匕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十六、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1、生平: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从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2、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①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②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③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④关于舆论的论述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十七、“新文体”及其特征?1、“新文休”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2、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3、新文体的历史渊源: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4、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竞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子。十八、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中国日报》: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报,其最大特点是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开智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1900年11月日在横滨创刊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主报》,内容和《清主报》相似。三、《译书汇编》: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1903年更名《政法学报》,1904年停刊。该刊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的激烈主张,在政治上与改良派界限也不是十分明确,但他刊登的译著却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已呈现出向革命报刊转化的倾向。四、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五、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六、1903年前后上海革命派的报纸《大陆》《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七、《大陆》:革命派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个报刊,1902年创办,创办人戢(ji2)元成。该刊以质论为主,涉及方面广,版面多变,出版3年。八、革命派为了宣传革命创办的有影响的白话报纸《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九、《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章士钊等创办。此报继承了《苏报》宣传革命的办报方针,被称为“《苏报》第二”。但因内部矛盾,1903年12月1日自动停刊。十、《警钟日报》前身为1903年12月15日“对俄**会”创办的《俄事警文》日报,蔡元培主编,为拒俄运动作宣传工作。1904年2月26日,改为《警钟日报》,以抵制外侮恢复国权为宣传宗旨。1905年3月25日被强行封禁。十一、《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创刊,林白水主编。初为半月刊,后为旬刊,用白话进行革命宣传。该刊特点是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民众宣传政治、报道时事。1904年10月8日停刊。十二、《杭州白话报》1901年创刊,创办人项藻馨,初为旬刊后为日报1903年开始倾向革命。1910年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白话报刊。十三、《安徽俗话报》1904年在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办报的目的是使用俗话来警醒安徽人,中国人。1905年停刊。十四、《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十五、“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十六、《清议报》——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两份报刊。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该报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而停刊。十七、《新民丛报》它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科技文明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同靡报界和文坛。十八、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报刊:日本《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香港《时报》《香港商报》(当时还有继续出版的《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维新日报》)。澳门《镜海丛报》《濠镜报》(当时还有继续出版的《知新报》)。美国《文兴日报》《大同日报》《维新报》《新中国报》加拿大《日新报》澳大利亚《东华报》新加坡《天南新报》《南洋汇报》印尼《泗水日报》《苏岛日报》缅甸《仰光新报》《商务报》墨西哥《墨西哥朝报》菲律宾《益友新报》泰国《启南日报》十九、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刊《时报》《香港商报》《国事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二十、《时报》: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该报从创刊始,就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我大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的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二十一、《时报》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1在国内首创时评《时报》设“国内大事”、“各埠要闻”和“本埠要闻”三个时评专栏,分别由陈景韩、宙奋和包天笑主持。这些时评栏目很有特色,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简洁明了的短评。短小精悍、形式多变、文字洗炼、可读性强,且适应时人的文化水平及对时事政治新闻的需求,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业务改进。2发表创作和翻译的新小说《时报》主张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益于社会,要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这在当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观点的指导下,《时报》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介绍进中国。3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时报》首创对开报纸,并将报纸分为四个版面。编排上力求醒目。使用不同字号,标题皆加以圈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受到读者、尤其是知识界人士的喜爱。对同时期国内报纸业务工作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公报》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二十二、《大公报》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总揽经营和编务。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由莫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2)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二十三、《京话日报〉〉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该报政治上主张保皇立宪,从一创刊就宣传它是中国人办的报纸,“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保受读者信任和赞许,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权贵。二十四、《东方杂志》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负责编辑工作。该报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内容除自己的社论外,还经常选录多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奏折等,资料性较强,类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后,逐渐采取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兼容包的编辑方针,仍坚持改良主义,但它宣传欧美,也译载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文化的运动后,保守反动。五四运动后又进行改革,社会科学论著增多,科技文章减少,介绍时政。1948年停刊。二十五、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政论》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是梁启超创办的政党性质新闻社的机关报。蒋智由主编。宣布以“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为目标,鼓吹立宪。1908年停刊。《国风报》《国民公报》1910年创办,是立宪进入高潮,徐佛苏在北京创办。二十六、《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桂任总编辑。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主”的政治纲领是其办刊宗旨。其宣传内容主要有:(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此外,它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二十七、《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讨战结果是《民报》欧胜,《新民丛报》失败。这次论战的意义:a、此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b、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c、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展。论战性质:(1)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2)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残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3)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八、革命派在国外创办的报纸(见书139—140页)最重要《民报》二十九、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上海:《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神州日报》《中国女报》《大陆报》《天铎报》香港:《中国日报》《日日新报》《东方报》《社会公报》《真报》《新少年报》《人道日报》《珠江镜报》《时事画报》广州:《据约报》《时事画报》《群报》《珠江镜报》《二十世纪报》《南越报》《平民日报》《可报》《天民报》最值得一提《可报》《时事画报》武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北京《帝国日报》《国风日报》天津《忠言报》《北方日报》《克服学报》《民国报》《民意报》(影响最大)河北《直隶白话报》四川《重庆日报》《国民报》《共和日报》三十、《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中国女报》以白话为文,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为宗旨。此报虽然仅出版两期,但在新闻史与妇女运动史上却有其积极意义。三十一、《神州日报》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社长于右任,总主笔杨笃生。该报日出对开3大张,广告与文字各占一半。此报鉴于《苏报》被禁的教训,不明言革命。采用旁敲侧击、迂回宣传的方式,新闻报道主张“有文必录”。但其革命倾向极为明显。创刊不久《神州日报》就成为当时上海最畅销的报纸。不过于仅主持该报80天,就因报馆失火,人事失和而宣布辞职。《神州》由他人接办。一年后杨笃生也离开报社。此后《神州》与革命组织的关系不及前期密切。民国后,这张报纸几易其主,前后历时40年,虽仍以《神州日报》为名,但宗旨已与昔日传播革命思想的《神州日报》大相径庭。三十二、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在实践上蝉联,性质相同,因此被称为“竖三民”。1《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自任社长,范光启、徐血儿、戴天仇等人撰述。以“为民请命,大声疾呼”为宗旨,言论比《神州》激烈。该报批评时政,抨击贪官污吏,揭露官场黑幕,故而引起当权者的仇恨。于右任遭陕甘官吏的诬告,被捕入狱。《民呼日报》也于1909年8月14日被迫停刊。2《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创刊,实际负责人仍是于右任。但由于他被租界当局驱逐,不能公开出面,所以形式发行人朱少屏,社长范光启。《民吁日报》创刊时,正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民吁》连苏发表报道、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行径。伊藤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民吁》连续发表数十篇报道和评论,对安重根的行为表示赞赏与歌颂。日本驻沪领事要求上海道查处,上海道遂与租界勾结,查封了该报。《民吁日报》前后仅出版48天。3《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社长于右任。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也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联络点。此时该报人才济济,宋教仁被于右任聘为总主笔,是主要的社论撰写人,并由此名噪一时,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当时以“四捷”著称的陈其美以及近代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张季鸾也都参加过该报的工作,并在这个时期显示了他们的才能。同时该报还很重视国际新闻的报道,聘请了一些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做他们的兼职记者。该报创刊之初,较为稳健内敛,站稳脚跟后,言论转趋激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但仅隔两天,《民立报》便用极大篇幅对起义进程进行了报道,同时发表有关时局的短评。读者竞相购买,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民立报》出至1913年9月4日停刊。三十三、“竖三民的创办人和主编人,它们的创办过程,作用和影响“竖三民”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主编人《民呼日报》1909.5.15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吁日报》1909.10.3上海租界于右任《民立报》1910.10.11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呼日报》是在《神州日报》被焚后,由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的,后因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报馆被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20余天后,他又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后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后,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创办了《民立报》。“竖三民”的创办发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三十四、《大江报》文学社机关报1911年1月3日创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宫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三十五、“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两篇文章引暴湖广总督。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三十六、《中华民国公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由牟鸿勋出任第一任社长。该报主要内容是刊载军政府和下属各部门以及各革命团体的公告,报道有关武昌起义及各省光复消息,评论革命形势和军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逐成为黎元洪控制下的舆论工具。三十七、《大汉报》1911年11月15日创办,创办人胡石安。该报的新闻报道对保卫革命成果、稳定革命形势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存在着新闻失实。三十八、《大清印刷物专律》,清廷制订的第一部有关印刷出版物的专门法律。1906年7月颁布。主要规定:特设“印刷注册总局”专责管理事版品的注册登记,凡印刷出版物都必须有印刷人和印刷所所在地;固定讪谤条款,凡印刷出版物令人阅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室或皇族政府者,或煽动愚民违背章典、国制者,即为讪谤,须判以10年以下监禁或5000元以下的罚款。《大清印刷物专律》是针对一般出版物的。为加强对日益增多的革命报纸的控制,清政府又补充制订了《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则》三十九、《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颁布;《报馆暂行条规则》,1907年颁布。两规则主要规定为:新开报馆必须经过巡警所同意;严禁报刊登载诋毁宫廷、妄议朝政、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涉及内政外交秘密的文字。四十、《大清报律》,是清廷参照日本报纸法拟具的正式报律,1908年3月14日颁布。主要规定:1采取保证金制度,规定创办报纸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2实施事前检查制度,规定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审;月报、旬报、周报在发行前一日上午12时以前送审;3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之语,违者处20日以上两年以下监禁,附加20-200元罚金,永远禁止发行。其情节严重者,仍照刑律治罪。四十一、《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颁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做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四十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a、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b、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c、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d、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e、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f、记者应该先知先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因此,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与战斗性。四十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一)历史背景: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1906年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规来钳制新闻事业。然而,这些措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给了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二)代表性刊物列举:《民报》、《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三)报刊活动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中的两大党派改良派与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了长期论战。(2)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了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也占到了主导地位。(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是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与敌对思想作斗争。(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5)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这些副刊内容多是直硬时弊、揭露清廷、批判康梁、宣传革命的,使报纸的内容、形式活泼引人。评价: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四)业务改进(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有“社论”、“时论”、“时评”等。(3)编辑工作进步,有的报纸庄、谐并重,版式有了很大改进,促进了文艺副刊的发展。(4)大多数报纸结束,“报”、“刊”不分时代,由近代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的时期,并且出现了新闻失实的现象。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理论,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四十四、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里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从报》;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革命派:国外:《民报》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四十五、这一时期的两个重要报人(自己总结)1、章太炎办报活动: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2、于右任的办报活动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浙江绍兴市中医院赴温州医科大学招聘应届医学类毕业生7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2篇)
- 《孔乙己》说课稿10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聘与培训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社会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兰亭文苑C座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语言维数组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前厅运营与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体育赛事组织服务合同
- 江苏省第二届数据安全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试题库(附答案)
- DL∕T 5362-2018 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
- 期刊编辑的学术期刊内容创新实践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专业短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 四种形态课件
- DL-T5054-201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
- 国有企业学习解读2024年新《公司法》课件
-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宠物器械使用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