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_第1页
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_第2页
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_第3页
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_第4页
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三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范文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入。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别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理论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理论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理论相结合。老师实行“教学做合一”,老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才能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才能,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爱自己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开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开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开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才能形成的心理根底。老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老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照顾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淘气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场,进展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挖苦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进步了。作为一名老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爱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他创立了合适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奉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承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根底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程度。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老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老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老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保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保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一样的。我们做老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老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ソ逃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可以激发人安康向上的情感,可以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方法得当,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种方法就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简单、幼稚。要不断地观察学生、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直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到达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说理要动之以情,管理要晓之以理。要到达以上目的,我们做老师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外,更重要地要拥有一颗爱心。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仁爱之心。像陶行之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心底把老师工作视为一份崇高的事业来追求,每时每刻都对这份事业打心底倾注我们对它的爱,那么,教育——这座人类开展进程中的文明大厦,就一定会建造得更加宏伟、壮观。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效劳于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我以先生为典范,始终把理解学生、关心保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气氛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如今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似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似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消除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别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别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似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似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如今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但凡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方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微妙为学生一齐创造?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创造,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终究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历,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可以利用这种经历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历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但凡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假如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可以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如今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复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别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兴旺,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导丰富,学生能多得些好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