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1页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2页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3页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4页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张山人归嵩阳白居易黄昏惨惨天微雪,修行坊西鼓声绝。张生马瘦衣且单,夜扣柴门与我别。愧君冒寒来别我,为君酤酒张灯火。酒酣火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答云前年偶下山,四十馀月客长安。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朝游九城陌,肥马轻车欺杀客。暮宿五侯门,残茶冷酒愁杀人。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天色昏暗、微雪飘落、鼓声断绝,寥寥数语,凄神寒骨,为下文叙写张山人出场作了铺垫。B.得知友人来访是为辞行,诗人羞愧不已,“火暖”与“冒寒”相对照,又写出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关切之情。C.“五侯”和“九城”对举,“肥马轻车”和“残茶冷酒”对比,写出张山人客居长安四十馀月的生活经历。D.本诗写作者与张山人主客对答,以人物自身语言揭示其情感起伏和命运变化,更显生动传神、感人肺腑。2.诗中“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和《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写回归自然,请简析这两处结尾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③徂徕:山名。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4.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唐】李白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春光白门①柳,霞色赤城天。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注】①白门:南朝宋都城建康宣阳门的俗称,亦为南京的别名。5.“风流”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诗歌的结尾借“贾生泪”抒发了诗人对友人______和临别难舍的感伤。6.“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宋]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①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注释】①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市南,衡山七十二峰之首。传雁飞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7.词的上阕“______”直接点明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______”表现了别后独处的痛楚。8.赏析下阕的抒情艺术。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③【宋】苏轼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注】①庾开府、鲍参军均为南北朝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浙一带。③苏轼因与掌权者政见不合,出京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此词作于席上。9.对两篇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前两联突出李白诗歌的地位,赞美其诗像庾开府那样清新,像鲍参军那样俊逸。B.杜诗尾联既包含诗人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C.苏词首句用典,以“李白”“江东”自况,抒发了对“草堂”(代指友人)的深切思念。D.苏词下片点题,与友人扬州重逢有惊喜之情,而“衰容”“梦魂”亦有悲苦迷惘之意。10.两首诗词的划线句子都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之苦,请简要分析其写法的不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11.作者送朋友入蜀的季节是;词中用“如椽笔”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1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连接着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B.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C.颈联中作者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D.尾联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了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14.本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谪仙怨①[唐]刘长卿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注】①这首词大约是作者被贬睦州司马途中,经苕溪,在宴集上为远谪的梁耿寄赠而作。②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15.上片中“解携”的意思是_____,与下片中“_____”字相照应。16.请赏析本词最后两句“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杜牧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C.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D.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18.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河阳桥送别【唐】柳中庸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送韦评事【唐】王维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注】①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贵族的封号。19.两首同为送别诗,柳诗称友人为______,王诗称之为______,由此可知友人的不同去向。20.格律诗注重“起承转合”,其中的“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分别分析这两首诗“转”的艺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谭孝廉赴举李咸用【注】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22.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苗发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注】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23.从首联中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词,就可以看出友人深受皇帝的信赖与恩宠。24.请赏析颈联巧妙的艺术技巧。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小题。送李端卢纶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25.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26.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杂诗三首(其三)【唐】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送魏大从军【唐】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②上,惟留汉将功。【注】①魏绛:春秋时人,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②燕然: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27.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_。第二首诗既可称为边塞诗,也可依其写作目的称为________________。28.两首诗歌都以征战为背景,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注】王缄:苏轼亡妇王弗之弟。其时苏轼因受排挤被谪任密州知府,此词作于苏轼夫人王弗去世十年,其内弟王缄从家乡来苏轼任上看望苏轼的时候。29.“孤客自悲凉”中的“悲凉”的感情有哪些?30.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一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唐代〕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31.本诗首联采用____________(填叙述顺序),极为得势;“初渡河”,采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32.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宋】吴潜②红玉阶③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注释】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宮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B.“过垂虹”“鲈堪煮”,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D.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3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许时用还剡①[明]宋濂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青云②诸老尽,白发几人归。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③。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注:宋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①剡:今浙江嵊州市一带。②青云:比喻高官爵显。③鹤氅衣:鸟羽做成的外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35.本诗题材是_______诗,宋濂“因君动高兴”,“高兴”是指兴致、念头,借助全诗,说说宋濂动了_______念头。36.请赏析颈联“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①【宋】黄庭坚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作新年欢计,断送②春色。桃李成阴,甘棠③少讼,又移旌戟④。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西州⑤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会须醉倒,玉山⑥扶起,更倾春碧⑦。【注】①彭文思使君:曾任州郡长官,即将调任他处,与作者交游甚好。②断送:度过时光。③甘棠:语出《诗经》,用以称颂美政。④移旌戟:指官员调任。⑤西州:彭赴任之地,具体不详。⑥玉山:形容人醉后的姿态。⑦春碧:美酒。37.上阕写彭使君在任期间_________、________,赢得了良好声誉。(每空4字,不抄原文)38.本词如何表达对彭使君的不舍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40.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参考答案:1.B2.白诗结尾的情感:①长安不容此身,写出张山人求官不得反遭冷落不得不归去的失落、无奈、愤懑;②幸有云泉可容此身,写出张山人尚有山林可归的些许宽慰;③明日将去今来辞,写出朋友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陶诗结尾的情感:①以“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流露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②以重回田园生活、自然怀抱的满心欢喜,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无限热爱。【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诗人羞愧不已”错误。“愧”应理解为惊讶不安,而非羞愧不已。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白诗结尾的情感:偌大的长安容不下张山人,“五侯”和“九城”对举,“肥马轻车”和“残茶冷酒”对比,写出张山人客居长安四十馀月的生活经历,写出张山人求官不得反遭冷落不得不归去的失落、无奈、愤懑;“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写到幸有云泉可容此身,明日就辞别你归去,写出张山人尚有山林可归的些许宽慰;天色昏暗、微雪飘落、鼓声断绝,张山人马瘦单衣的来与我辞别,写出朋友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陶诗结尾的情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追悔自己“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3.B4.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说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果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所以这两句是写初到平原的感受和体验。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看甲诗。由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来看,诗人本是依恋不舍故乡,却说故乡的山水不舍自己,“送”的对象是山水,是山水“送”“我”,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动作,这是使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由此可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表达的是对故乡的不舍之情。再看乙诗。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写李白送别杜甫。“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说明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且前一句说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这是近景,后一句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这是远景,远近结合展现了风景之明媚,用明媚之景体现了二人分别时的豁达之情,所以就有了尾联“且尽手中杯”的豪放举止,感情豪迈而爽朗。5.风行,流传

志向难酬的同情6.①意象选用别出心裁。“柳”寓别离,“霞光”见暖,色彩绿红相映,明丽温暖,有翻新之妙。②意境营造别具匠心。运用融情于景(列锦)的手法,借绿柳依依、红霞掩映的明丽春光营造了和乐、欢快的离别氛围,抒发诗人的惜别之情和美好祝愿,意境开阔,襟怀豁达。③照应诗题。以“白门”“赤城”点金陵,以“柳”“霞”意象关照离别,不言别而意自现。④承上启下,形成突转,使情感抒发更有张力。由叙事过渡到抒情,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反衬了离别的伤感、人生不得志的悲伤以及诗人与之同病相怜的人生感慨。【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一句的意思是:你本家张翰的“黄华如散金”的诗句,风行了五百年。故“风流”的意思是“风行、流传”。“空馀贾生泪”中“贾生”指西汉的贾谊,贾谊才学很高,但命运不济,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司马迁将其与屈原合传,都寄予同情。李商隐曾有诗言“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写了贾谊被汉文帝宣室召见,夜半倾谈的情节,写其不能为文帝赏识贤能,所以此处作者以贾谊类比张十一,是抒发对友人志向难酬的同情。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此句在意象意境以及表达上都独具特色。“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句的意思是:春光将白门柳染绿,正好送行;霞光熏红了赤城天,天也热情迎客。“柳”是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折柳”代表相思,所以“柳”这一意象含有相思之意,代表不舍的离情。但与一般营造悲伤的离别气氛不同,诗人又运用了“霞光”这一意象,“霞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同时在色彩上绿红相映,明丽温暖,既运用了传统意象,又有翻新之妙。其次,此句在意境的营造上也别具匠心。作者将四个意象展开,运用列锦的手法,融情于景,既有代表别离的“白门柳”,又有表现欢快的“春光”与“霞色”,此处作者将以往悲切的别离场面用和乐、欢快的氛围所取代,抒发诗人的惜别之情和美好祝愿,意境开阔,襟怀豁达,颇有新意。同时,作者在这一句中还点明送别的地点,“白门”是南京的代称,让读者一眼就看出送别的地点,而“柳”“霞”意象关照离别,让读者知道这是送别的场面,不言别而意自现。这样就照应了诗题“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最后,这两句在结构上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造成情感的突转,使情感抒发更有张力。此句之前,诗歌内容均是叙事,情感平和。但此句之后,“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四句这是抒情,所以这两句由叙事过渡到抒情,反衬了离别的伤感、人生不得志的悲伤以及诗人与之同病相怜的人生感慨,前后形成鲜明对照。7.

相留相送

把酒沃愁肠8.①借景抒情。“漏声残”“灯焰短”暗示词人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春将暮”“斜阳”描写晚春日暮之景,表现词人漂泊之久、跋涉之远及对故人的思念。②比喻。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赶赴潇湘,表现旅人的孤寂、愁苦无依。③对比。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团聚与此时的“海角天涯”“魂梦凄凉”形成对比,写尽离别之愁与思念之情。④直抒胸臆。“凄凉”“无语”等直接表明离别的伤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相留相送”写即将离别的两个人谁也不愿先离开的难舍难分之情;“把酒沃愁肠”,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来浇灌我的愁肠。用一“沃”字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极有分量。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词中大量攫取景物如“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可判断为借景抒情,表现词人漂泊之久、跋涉之远及对故人的思念。再看修饰“漏声”是残,“灯焰”是短,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2)“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恍若那漂浮的云朵,飞舞的柳絮,又将拖着孤独疲惫的身子向潇湘而去。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赶赴潇湘,表现旅人的孤寂、愁苦无依。(3)“多少风前月下”,这一生不知有多少风前月下的日子。“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漂泊流离、羁旅天涯,连梦境都是那样的凄凉。前后形成对比,写尽离别之愁与思念之情。(4)依“凄凉”“无语”等词语判断为直抒胸臆,再从“相送”可知惆怅的原因是离别,直抒离别之情。9.C10.杜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杜甫在渭北独对春天树,思念李白;遥想李白在江东远望日暮云,也正思念着诗人:两句时空重叠,蕴含着双方深重的离情。苏词运用了象征、夸张、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写到两个手法即可)“花开又花谢”象征时光流逝,突出离别之久;“几千重”夸说离恨之深,化抽象为具体。【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以‘李白’‘江东’自况,抒发了对‘草堂’(代指友人)的深切思念”理解错误。“李白”“江东”代指友人,“草堂”是自况。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在杜诗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句的意思是: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此处,作者杜甫身在渭北,所对树木是实有此物,所以是实写。而遥想李白在江东远望日暮的云彩,此处对李白此时的情景是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所以此处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不同的时空重叠,作者此时思念李白,也想象此时李白也在思念自己,所以这一句蕴含着双方深重的离情,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而苏词中“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的意思是:花谢花开,我们分别了多少年月,离恨重重。“花开又花谢”象征时光流逝,花一开一谢代表一年的过去,“花开又花谢”代表了时间之长。而“离恨几千重”则是夸说离恨之深,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能体会到二人的离别之苦。这一句作者运用象征、夸张、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将与友人的分离时间之长,思念之深的情感形象的表达了出来。11.冬天

才华(文才)出众12.①借用诸葛亮上《出师表》、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才华肯定与激励;②“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③“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④“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正梅花万里雪深时”可知,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可见作者送朋友入蜀的季节是冬天。“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意思是,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夸赞朋友才华(文才)出众。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檄,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借用诸葛亮上《出师表》、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才华肯定与激励。“赤壁矶头千古浪”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词人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暗含此行之艰难,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儿女泪,君休滴”借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13.D14.①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②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并通过“鹊噪”“蝶飞”以动衬静,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③卒章显志,结句写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呼应标题、首句,结尾“驿站”与题目首句遥相呼应,使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结句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说法错误。结句写驿使下马奔向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地嘶鸣。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为送别诗。作者送别好友,诗中“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等内容都是对潜水驿周边环境的描写,对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潜水驿是作者的送别之地,作者通过对其周边景色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此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观察潜水驿,描写的是远景,“蝶飞秋草畦”则是对作者眼前景象的描写,是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写法。而“鹊噪”“蝶飞”则是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表现秋天潜水驿的安静,既是视听结合,也是以动衬静。通过对动物花草的描写,突出了送别场面的祥和景象,从而突出了作者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尾联“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描写了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这里既有对朋友远行的担心,也有对朋友平安的祝福,饱含着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起到了卒章显志的效果。最后,在结构上,标题、首句、结尾相互呼应,“驿站”作为作者书写的中心,是诗歌的线索,将整个诗歌串联起来,让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15.

离别或分手

独16.①用典。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表达梁耿和自己共同遭贬的痛苦。②化抽象为具体。以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十分深长。③以景结情,用春草茂盛的画面来结束全词,更写出了愁之多愁之乱。④暗合词牌“谪仙怨”。把友人、自身遭贬的痛苦及离别之思与“怨”字相呼应,前后圆合。⑤直抒胸臆。一个“恨”字直接点明了送别远谪的凄婉悱恻之情。(答出3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词语意思和内容的能力。本诗为送别诗,是诗人被贬睦州司马途中,经苕溪,在宴集上为远谪的梁耿寄赠而作。“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意思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解”,解开;“携”,离开。朋友与诗人天各一方,从此孤独惆怅,因此“解携”与下片“独恨长沙谪去”中的“独”字照应,写出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关键句的能力。“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结合注释可知,“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江潭春草萋萋”在诗歌末尾,又描写江边繁茂的春草杂乱而无际的景色,因此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通过写春草繁茂和杂乱表达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遗恨之多、之乱,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恨”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绪,诗人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写春草的繁多来状写内心之恨,用春草的杂乱写遗恨的乱,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此外,“独恨长沙谪去”用“恨”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送友人远谪后内心的凄婉悱恻、孤独惆怅之情。结构上,尾句的“恨”照应标题的“怨”,既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谪的愁苦,也包含着友人远谪,好友分别的“怨”“恨”。17.D18.(1)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2)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错误。通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友人回上都。颔联的景物描写是洛阳城雨过天晴的景象,并不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情。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中,“故人”指自己的朋友郑处诲,“容易去”,指容易离开,所以“故人容易去”表达了朋友难长守的伤感之情。“白发等闲生”指平白多了许多白发,表达了人生易老之情。尾联中,“期君晦盛名”中“期”,希望的意思,“晦”,隐匿,韬光养晦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您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根据注释可知,当时发生了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所以诗人希望朋友隐匿盛名,韬光养晦的目的是躲避祸患。所以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19.

归人(晋国归人)

汉使20.(1)柳诗前两句实写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场景;第三句以“若”字转入虚景,想象友人在风雨中驱马千里远行的情景,由实入虚,情感由惜别转入对朋友的牵挂。(2)王诗以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开篇,表达对友人一腔豪情的赞美;第三句以“遥知”一词转入虚写友人在萧关见到的悲凉景象,情感转为对友人从军远行的担忧。【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柳诗“晋国归人此路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诗人送友人回归山西故里,故称“晋国归人”。王诗“遥知汉使萧关外”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结合题目“送韦评事”可知,“汉使”此处指韦评事,表达了对友人出塞远行的关切之情。可见称友人为“汉使”。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可知,“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据此,从诗歌中找出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之处,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分析柳诗:前两句“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写出了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依依离别之情,属于眼前实景的描写。“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若是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往之地,一定可以看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若”字提示我们,这两句写的是望中想象之景,是虚写:友人别去之后,诗人傍着栏杆,遥望友人远去千里。这样,全诗写景由实入虚,情感也由惜别转入对朋友的牵挂,形成艺术上的突转。分析王诗:“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起笔写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遥知”提示我们下面转入虚写,把笔锋一转,写友人所见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这样,全诗由从军者立功边塞的豪迈激昂、慷慨雄壮,转入思乡怀归的愁情,形成艺术突转,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21.C22.①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来的,年轻人不要为求轻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贫贱有命,但疏懒怠惰会一事无成。②启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勇于奋斗;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错,“善开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嘱谭孝廉好好应答公卿的提问,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23.

中岁

两朝24.(1)运用了数词,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深情。(2)既有对分别情境的实境描绘,又想象与友人的万里相伴,虚实结合,将不舍之情渲染到悠远的空间。(3)对仗十分工整,节奏鲜明。【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是说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两朝趋陛谒承明”,是说友人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从“中岁”和“两朝”两词,可以看出友人深受皇帝的信赖与恩宠。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颈联“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写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作者写分别时的场面,运用了数词“三秋别”“万里行”,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深情;颈联既有对分别情境的实境描绘,“亲知握手三秋别”;又想象“几杖扶身万里行”,与友人的万里相伴。虚实结合,将不舍之情渲染到悠远的空间;作者用字凝练,对仗工稳,节奏鲜明,景象壮阔,向来为人所欣赏。25.C26.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错误,应为感叹自己。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掩泪空相向”意思是“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结合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在送别李端,而且尾联后一句说“风尘何处期”,身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可见二人相见无期,这“泪”中包含相见无期之痛。因为是诗歌尾联中的“泪”,所以还需结合上面几联内容作答;如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思是“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绝少知音,现在终于认识了一个友人,却又要别离,表现出与友人相见恨晚之悲。如首联前一句“故关衰草遍”,意思是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这是为故园衰败而悲,后一句“离别自堪悲”意思是“与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这是为即将与友人别离而悲伤。27.

五言律诗(五律、律诗)

送别诗(赠别诗)28.相同点:借景抒情。沈诗借照耀闺中与营中的同一轮明月传达了征夫与少妇的两地相思。陈诗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雁山位置之重要与飞狐塞地势之险峻,表达了对魏大此行责任重大的激励。或:用典。沈诗借龙城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有良将在,一举克敌,早日结束两地分离之苦的期待;陈诗借魏绛和戎的典故,抒发了对魏大从军、保家卫国的赞赏(又借汉代将军窦宪的典故,希望魏大将战功记录在燕然山上)。不同点:沈诗借事抒情,借(听闻)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表达了强烈的怨战情绪。陈诗直抒胸臆,“怅别”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和内容的能力。第一空两首诗都是五言八句,并且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所以可以填:五言律诗。第二空由题目“送魏大从军”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或者赠别诗。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注意问的是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沈诗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陈诗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表达了对魏大此行的激励。都运用了典故:沈诗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运用了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也有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作者借典故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陈诗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运用了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不同点:沈诗借事抒情,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作者借(听闻)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表达了强烈的怨战情绪。陈诗直抒胸臆,“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诗人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怅别”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29.思念亡妇的悲痛,思乡之愁,政治上的受排挤的失意之愁30.用对比的手法,“君未见”与“断无肠”形成对比,写出内弟匆匆离去,使苏轼难以为怀,在酒宴上,作者自持没有将其表露,但送别归来,内心的痛苦将有不可胜言者。“归来语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愁肠皆以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既包含思乡之愁,也有政治上的失意。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君未见”与“断无肠”形成对比,让读者似乎看到了酒宴上的苏轼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正常、平常,但是实际上内心早就情潮翻滚,一直到送走内弟,才在独处中放开了感情的闸门,情绪一下子几近崩溃,内心苦不堪言。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31.

倒叙

拟人32.(1)“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突出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非常自然。(2)“催”字运用拟人手法,营造寒气逼人的氛围,更见推敲之功。【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写霜能够像人一样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此句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而“寒”是只能感知无法看到的,诗人却通过“树色”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寒气的逼近,这是视觉形象;“砧声”指捣衣声,是母亲或妻子在为远行之人准备寒衣。而傍晚砧声之多,只突出了“御苑砧声”,通过听觉形象表达了有魏万离去的不舍和离别的悲伤。“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突出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非常自然。“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33.D34.“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半帆烟雨”,烟雨迷茫,意境迷离,暗扣作者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错误,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B.“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错误,这两个用典,意思是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不得已而辞官的无奈之情。C.“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错误,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三句的写景,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描绘了一幅茫茫湖海之上,沙洲上鸥鹭翔集,一叶扁舟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的景象,营造出辽远、空阔、自在、舒适的意境;这是作者想象友人飘然离去之后,于五湖四海上泛舟出行,与鸥鹭为伴,自在潇洒的情景,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和友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景物也有象征暗示意义,如“半帆烟雨”中,迷蒙的烟雨一如迷蒙的人生,流露出怅惘之情;又与后文“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那种报国无门的怨愤心情相呼应,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前路未卜的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