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_第1页
高中物理教案_第2页
高中物理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教案高中物理教案作为一名为别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预备教案,借助教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珍藏。高中物理教案1名师导航●重点与分析一、自在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考虑: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能否一样?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遭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而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遭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在落体运动,快慢一样.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虽然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一样.3.自在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在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在落体加速度1.自在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在落体加速度的方向老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在落体加速度都一样.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在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在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由于自在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在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Δ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一样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测?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遭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全部下落经过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只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全部下落经过较慢些.问题2自在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能够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在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首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怎样捉住问题中的重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在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样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在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典题与精析例1下列讲法毛病的是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在落体运动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C.自在落体加速度的方向老是垂直向下D.知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在落体运动精析:此题重要考察自在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在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讲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在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在落体运动.答案:ABCD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略高度和水滴落地前霎时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如何估算的吗?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在落体,g取10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vt=gt=10×1.5m/s=15m/sh=gt2=×10×1.52m=11.25m.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点理论,所以在学习中要重视理论联络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能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详细分析.例3一自在下落的物体最后1s下落了25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在下落?〔g取10m/s2〕精析:此题中的物体做自在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而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s的位移为25m,假如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m,由等式h=ggt2和h-25=g〔t-1〕2就可解出h和t.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h=gt2①h-25=g〔t-1〕2②由①②解得:h=45m,t=3s所以,物体从离地45m高处落下.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在落体经过分成两段,寻找等量高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经过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升实验技能和探寻求索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提升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难点】实验探究的经过。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经过(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通过发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考虑,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遭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测: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水平有关等等。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视。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水平有关。5.沟通讨论:共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一样,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卫器材问题等等。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判定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讲明。回答: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够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机会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三)稳固提升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定摩擦力方向。(四)小结作业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作业:课下继续探寻求索,拓展科学知识。高中物理教案3【学习目的】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学习重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确实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经过】1.什么是曲线的切线?阅读教材33页有关内容,明确切线的概念。如图1,A、B为曲线上两点,当B无限接近A时,直线AB叫做曲线在A点的__________AB图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括哪几层含义?3.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___。4.曲线运动中,_________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况不断发生变化。5.假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假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同步导学】1.曲线运动的特点⑴轨迹是一条曲线⑵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①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②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⑶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⑷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遭到外力作用〕例1在砂轮上磨刀具时能够看到,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飞出,为什么由此推断出砂轮上跟刀具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沿砂轮的切线方向?2.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1专心爱心用心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例2关于曲线运动,下面讲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状况改变着,它一定做曲线运动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况一定在改变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和所遭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3.关于物体做直线和曲线运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①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则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恒力时,物体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变力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③合外力不为零,且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当合外力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例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组共点恒力F1、F2、F3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况,如撤去F1,试讨论物体运动情况如何?【稳固练习】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下列讲法中正确的是()A.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老是沿着曲线并坚持不变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它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点运动的轨迹垂直C.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点的切线方向D.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但速度的大小坚持不变2.如下图的曲线为运发动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讲法正确的是()A.为AB的方向B.为BC的方向C.为BD的方向D.为BE的方向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变力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条直线上〔第2题〕专心爱心用心2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D.曲线运动可以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的合外力方向垂直C.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一致D.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6.下面讲法中正确的是〔〕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必变化B.速度变化的运动必是曲线运动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7.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A.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改变;B.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能够不变;C.速度能够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改变;D.速度能够不变,加速度可以以不变。8.下列讲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C.物体在恒力或变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9.如下图,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忽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改变而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这里力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讲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B.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b运动;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D.物体可能沿原曲线由B返回A。b1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忽然遭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A.继续做直线运动B.一定做曲线运动C.可能做直线运动,可以能做曲线运动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高中物理教案4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2〕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一样〔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一样,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把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2、经过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教学难点:惠更斯原理教学方法:课堂演示,flash课件一.引入新课1.蝙蝠的“眼睛〞:18世纪,意大利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是靠高频率的尖叫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这种尖叫声在每秒2万到10万赫兹之间,我们的耳朵对这样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是听不到的。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借助物体反射回来的回声,就能判定出所接近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2.隐形飞机F—117: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的,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而,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能够计算出飞行目的的位置。雷达确定目的示意图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很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因而全部飞机外表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一.波面和波线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二.惠更斯原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能够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能够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二.波的反射1.波碰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2.反射规律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反射角.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一样.波碰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三.波的折射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折射规律:(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B点会发射子波,经⊿t后,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处D点,A点的到达C点,高中物理教案5一、核式构造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二、玻尔理论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②能量状况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况中,这些状况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况叫基态,其它状况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况时,固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③跃迁假讲: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觉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3)假如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考点分析: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考点:h=Em-En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考点:原子的能量包含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电子的动能:,r越小,EK越大。高中物理教案6一、知识与技能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互相作用力的认识经过。2.知道电荷间的互相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经过与方法1.经历“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经过,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苦与喜悦。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学重点】1.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难点】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以“电荷间互相作用怎样发生〞、“怎样描绘叙述电场的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展开,详细操作思路是:1.学生自学电场,培养学生阅读、吸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实验模仿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3.通过练习稳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讨论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教学设计】一、复习发问、新课导入〔5分钟〕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略老师:我们未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投影展现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间隔这种互相作用是怎样产生的呢?难道能够不需介质超出空间?投影展现“探究影响电荷间互相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老师:这幅图大家不生疏,那么一样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讲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库仑力的大小与间隔有关。老师:其实质原因又是什么呢?〔投影展现问题2〕老师:带着这两个疑问,本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第三节电场强度。〔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35分钟〕〔一〕电场老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自学“电场〞内容。〔1〕电荷间的互相作用是怎样发生的?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叙述一下什么是电场?〔3〕电场有什么本事?学生自学,师板书“一、电场〞。学生回答:〔1〕略;老师:法拉第同学们曾记否?学生〔集体〕回答:电磁感应现象。老师: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对事物的实质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在电学上有着突出的奉献。根据法拉第的观点,我们怎样描绘叙述电荷A、B之间的作用力。师生共析。〔2〕略;老师启发引导:场是“物质〞──它和分子、原子构成的实物一样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电视机、收音机信号的发射与承受就是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特殊〞──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电荷四周〞并板书。〔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四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老师: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3〕学生回答: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静电力的作用。〔二〕科学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方法老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依次投影问题:①一样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其实质原因是什么呢?〔对照“探究影响电荷间互相作用力的因素〞图片讲明〕学生回答:电场强弱不同。②那么怎样来描绘叙述电场的强弱呢?老师启发:像速度、密度等寻找一个物理量来表示。③怎样来研究电场?〔学生考虑〕老师启发引导:电场的本事是对场中的其他电荷具有作用力,这也是电场的最明显、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而在研究电场的性质时,我们能够从静电力下手。〔板书研究方法〕老师:对于像电场这样,看不见,摸不到,但又客观存在的物质,能够根据它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老师:还需要什么?学生回答:电场及放入其中的电荷。多媒体依次展现,老师简述:①“探究影响电荷间互相作用力的因素〞中的试探电荷;②场源电荷。师生共析对试探电荷的要求。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模仿实验的动画演示,并描绘叙述你看到的现象讲明了什么。多媒体动画模仿:①不同位置偏角不同;②增长试探电荷带电量偏角均增长。学生回答:不同位置受力不同;同一位置试探电荷带电量增长,受力增大,但不同位置受力大小关系不变。老师:下面我们再通过表格定量地来看一看:将表格填完好,并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看你能否得出怎样来描绘叙述电场的强弱。多媒体展现表格,学生回答后依次填入:①F1、F2、F3及F1<F2<F3;②2F1、3F1、4F1、nF1等。表一:〔P1位置〕试探电荷q2q3q4qnq静电力F12F13F14F1nF1表二:〔P2位置〕试探电荷q2q3q4qnq静电力F22F23F24F2nF2表三:〔P3位置〕试探电荷q2q3q4qnq静电力F32F33F34F3nF3〔学生考虑并沟通讨论〕学生回答:〔1〕不同的电荷,即便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所受静电力也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来表示电场的强弱;〔2〕电场中同一点,比值F/q是恒定的,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同一张表格〕〔3〕在电场中不同位置比值F/q不同。〔三张表格比较〕师生共同小结:比值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与电荷q的电荷量大小无关,它才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老师: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并板书。〔三〕电场强度1.定义:老师: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物理量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学生回答:略。老师:从它的定义,电场强度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N/C老师介绍另一种单位并板书。2.单位:N/C或V/m,1N/C=1V/m老师结合板画: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同种电荷受力方向不同,讲明场强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集体〕回答:矢量老师结合板画:电场中同一点放入正电荷和负电荷受力方向不同,怎样确定场强的方向呢?老师:在物理学中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板书〕3.方向: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的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一样。老师:根据这个规定,假如放入电场中的是负电荷呢?学生回答:与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反。投影练习:练习1〔加深对场强的理解,讨论点电荷的场强大小与方向〕点电荷是最简单的场源电荷。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与之相距为r的A点放一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为+q。〔1〕试用所学的知识推导A点的场强的大小,并确定场强的方向;〔2〕若所放试探电荷为-2q,结果怎样?〔3〕假如移走所放的试探电荷呢?〔请两位同学板演前两问后,共同完成第三问〕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点电荷电场的场强大小与方向。〔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向确实定方法〕2.电场强度是描绘叙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在静电场中,它不随时间改变。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完全由电场自己决定,与能否放入电荷,放入电荷的电荷量、电性无关!辨析和的关系,强调的适用条件。练习2〔讨论场强的叠加,稳固对场强的理解及公式的灵敏运用,加强计算能力培养〕如下图,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间隔r相等,r=0.1m。求:〔1〕电场中A点的场强;〔2〕在A点放入电量q=-1×10-6C,求它受的电场力。老师:题中场源电荷不止一个,怎样来确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学生:平行四边形定则〔请两位同学板演〕老师: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对于一个比较大的不能看成点电荷的带电物体产生电场的场强怎样确定?学生考虑后回答:无限等分成若干个点电荷。老师:根据以上方法,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外部产生电场的场强,怎样求解?学生考虑后回答:等效成电荷量集中于球心的点电荷。三、小结〔多媒体依次投影,并简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荷间的互相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四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具有力的作用。恰是利用电场的这一特性,我们通过研究试探电荷的所受静电力特点,引入了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它是矢量,有方向。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是电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研究方法和定义方法也是物理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四、板书设计一、电场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二、电场强度1.定义:E=F/q2.单位:3.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一样三、点电荷的电场1.推导:2.大小:3.方向:四、电场强度的叠加五、布置作业教材P16-171、2、7考虑题:完成课本P173,比较电场强度E=F/q与重力加速度g=G/m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六、教学反思探究描绘叙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应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并让学生互相沟通讨论,老师还可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另外,探究时间很难控制,在内容处理上应做到详略得当,发挥学生的自动性,如对电场及练习题的处理,尽可能由学生完成。高中物理教案7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重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绘叙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全部教材体系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布置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主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主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络在了一起,具有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构成部分。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承受能力尚欠缺,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毛病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三、教学目的【知识技能目的】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讲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经过方法目的】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互相联络,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络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寻求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尽头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进行举例讲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怎样落实〕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六、教学经过1.引入回首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发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考虑,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高中物理教案8学习目的: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怎样选择参考系。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重要内容: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宏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远恒久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物体和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此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领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②质点没有体积,因此质点是不可能迁移转变的。任何迁移转变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能够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2.物体能够看成质点的条件:假如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别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能够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3.突出重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问题: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迁移转变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3.原子核很小,能够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能够看成质点〔〕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课堂训练: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2.下列各种情况中,能够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小木块的翻倒经过。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的时。三、参考系1.定义: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远恒久的运动之中,在描绘叙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需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考系。一个物体一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需以为它是静止的。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例二】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车厢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___的。3.参考系的选择:描绘叙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能够任意选取,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绘叙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讲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以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4.绝对参考系和相对参考系:【例三】对于参考系,下列讲法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需选择地面。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需选定参考系。课堂训练: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是〔〕A.一定是静止的。B.一定是运动的。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D.无法判定。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下面讲法正确的有〔〕A.研究和描绘叙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需选定参照物。B.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绘叙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C.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需选地球为参照物。高中物理教案9教学目的1、知道两列频率一样的波能力发生干预现象;知道干预现象的特点。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预现象的特征。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对干预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预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留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预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预现象?由于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老是得到加强或老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预现象,不能构成稳定干预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预图样.请老师阅读下表:项目备注概念频率一样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而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互相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产生稳定干预条件(1)两列波的频率一样;(2)振动情况一样.产生的原因波叠加的结果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假如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构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如何?请学生留意观察演示实验。一、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霎时完成,学生看不清楚,老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明什么是波的叠加。老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合图下列图解释此结论。解释时能够这样讲: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讲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由于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可以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讲明原因)问题:假如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假如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一样。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预图样的解释中,十分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一样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具体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列图所示。在解释和讲明中,十分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老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老是减弱的。让学生考虑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预的定义:〔老师板书〕频率一样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构成的图样叫做图样。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要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能够产生干预现象吗?〔不能够〕为什么?〔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能够进行叠加,但只要两列频率一样〕总结:干预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应用请学生考虑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能否碰到过现象,举例讲明:例1、水现象。例2、声现象。三、课堂小结高中物理教案10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二〕经过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精确地记录实验数据,领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经过的主要作用。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经过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擅长把物理学习与生活理论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定和弹力方向的判定。2.弹力大小的计算。3.实验设计与操作。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定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预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高中物理教案11一、教学目的1.物理知识方面:(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2)把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把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经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3.浸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二、重点、难点分析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悟,突破难点。三、教具1.转台、小伞;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3.向心力演示器。四、重要教学经过(一)引入新课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复习发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进一步发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学生举例老师补充)电扇、风车等迁移转变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老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板书:匀速圆周运动(二)教学经过设计考虑: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考虑: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能够描绘叙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学生自在发言)板书:2.描绘叙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一样,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考虑:讲明什么?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霎时,由于惯性要坚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此表示清楚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讲出并看书完成)板书:(师生共同完成)考虑: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能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一定遭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观察并考虑:①小球受力?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怎样?(发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需使物体遭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高中物理教案12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把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能力目的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绘叙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考虑与讨论做为铺垫.教法建议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迁移转变或皮带传动装配)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遭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迁移转变快慢及周期之别,有需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绘叙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能够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坚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讲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绘叙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此物体沿圆周迁移转变的快慢可以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绘叙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迁移转变的快慢还能够用迁移转变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绘叙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领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坚持不变的圆周运动.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绘叙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络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重要设计:一、描绘叙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二)展现课件1、齿轮传动装配课件2、皮带传动装配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考虑和讨论(三)展现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一)从新展现课件1、齿轮传动装配.让学生领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一样,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一样,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绘叙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很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而,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老师怎样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主要。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遭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以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以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遭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能够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能够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遭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承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老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遭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承受。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欠好,因而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遭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承受,师生互动较为活泼踊跃。高中物理教案13一、预习目的预习“光的干预〞,初步了解产生光的明显干预的条件以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二、预习内容1、请同学们回首机械波的干预现象以及产生的条件;2、对机械波而言,振动加强的点表示清楚该点是两列波的,该点的位移随时间〔填变化或者不变化〕;振动减弱的点表示清楚该点是两列波的;3、不仅机械波能发生干预,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预,所以光若是一种波,则光也应该能发生干预4、相干光源是指:5、光的干预现象:6、光的干预条件是:7、杨氏实验证明:8、光屏上产生亮条纹的条件是;光屏上产生暗条纹的条件是9、光的干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立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鄙人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的1.讲出什么叫光的干预2.讲出产生明显干预的条件3.精确记忆产生明暗条纹的规律学习重难点:产生明暗条纹规律的理解二、学习经过(一)光的干预探究一:回首机械波的干预1.干预条件:2.干预现象:3.规律总结探究二:光的干预条件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1.光产生明显干预的条件是什么?2.产生明暗条纹时有何规律:〔1〕两列振动步调一样的光源:〔2〕两列振动步调正好相反的光源:〔三〕课堂小结(四)当堂检测1、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假如〔BD〕A、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用红光照耀一条狭缝,用紫光照耀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D、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2、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将授予对激光研究做处出色奉献的三位科学家。如下图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双缝干预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预条纹。已知入射激光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间隔相等,假如把P处的亮条纹记做0号亮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纹相邻的是1号亮纹,与1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2号亮纹,设P1处的亮纹恰好是10号亮纹,直线S1P1的长度为r1,S2P1的长度为r2,则r2-r1等于〔B〕A、5λB、10λ.C、20λD、40λ课后练习与提升1.在双缝干预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一样,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1=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2=地方出现暗条纹;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3=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4=地方出现暗条纹。2.用白光光源进行双缝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的滤光片遮盖另一条缝,则(A)干预条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B)产生红光和蓝光的两套彩色干预条纹.(C)干预条纹的亮度将发生改变.〔D)不产生干预条纹[D】3.双缝干预中屏幕E上的P点处是明条纹.若将缝S2盖住,并在S1S2连线的垂直平分面处放一高折射率介质反射面M,如下图,则此时[A](A)P点处仍为明条纹.(B)P点处为暗条纹.(C)不能确定P点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D)无干预条纹.高中物理教案14【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经过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天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构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实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稳固知识→达标提升【自立预习】1.天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全部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3.不同物质的微观构造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在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在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要自在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要在移动.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互相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经过中,电荷量的总量坚持不变.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经过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埋没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经过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讲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互动沟通】考虑问题1、初中学过天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如何定义的?它们间的互相作用怎样?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2、电荷的基天性质是什么呢?一.电荷1.电荷的种类:天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2.电荷间互相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问题一:考虑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能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构造是如何的?考虑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本质是什么呢?〔1〕原子的核式构造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含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本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1.摩擦起电产生?结果?本质:摩擦起电本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失去电子,带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由于〔〕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问题二:考虑a:接触带电的本质是什么呢?考虑b: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如何分配呢?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a.两个带电荷的物体互相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b.两个一样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从新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2.接触带电产生?结果?本质:自在电子在的转移。例2.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问题三:〔1〕考虑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2〕【演示】考虑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讲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考虑b:假如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讲明什么呢?考虑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讲明了什么呢?〔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本质什么呢?3.感应起电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导体时,能够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经过。本质:自在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规律:近端感应种电荷,远端感应种电荷。静电感应的原因?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构造,分析起电的实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使导体上的自在电子被吸引过来,因而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例3.如下图,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实质三.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表述一: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老是坚持不变。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老是守恒的;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老是守恒的;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犯电荷守恒定律;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料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四.元电荷阅读课本并回答〔1〕电荷的多少怎样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符号:2.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单位。元电荷的值:e=,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定。留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讲,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3.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与其的比值。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C/㎏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下面讲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能够为任意实数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由于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16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五.验电器和静电计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定物体能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构造和功能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2、考虑:能否只要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随堂检测】1.下列讲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经过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经过中玻璃棒得到电子D.物体不带电,表示清楚物体中没有电荷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下列讲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讲明机械能能够转化为电能,也讲明通过做功能够创造出电荷B.摩擦起电讲明电荷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讲明电荷能够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D.感应起电讲明电荷能够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4.如下图,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只要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要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5.如下图,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间隔,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下面讲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B带负电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而且电荷量大小相等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坚持不变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经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阐述正确的是:〔〕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C.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教后记:1、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剧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电荷,毛皮带电荷.当橡胶棒带有3.2×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1.6×10-19库仑的电子有个从移到上.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外表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下图.现使b带电,则()A.ab之间不发生互相作用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C.b立即把a排挤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挤开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能够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老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定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定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高中物理教案15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怎样描绘叙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下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领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绘叙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互相沟通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需要和特别主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定线速度的方向。2、经过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构成经过,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喻法的运用。3、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