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_第1页
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_第2页
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_第3页
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_第4页
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历史选择题技术性命题之技巧一、题干1.读懂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主旨;2.注意材料显性或隐性的时、空、人,尤其是时间。3.抓住材料关键词或敏感词。4.注意材料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引号的强调、括号的说明、破折号及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等。5.如果是复句或句群,要注意分句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看是联合式还是偏正式,抓住重心所在。大多数联合复句要求前后句并重,如平列式并列复句“既-又”,递进复句“不但-而且”等;对举式并列复句“不是-而是”侧重“而是”。大多数偏正复句要求重“偏”句,如有条件式条件复句“只要-就”“只有-才”、一致式假设复句“如果-就”、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既然-就”等;但偏正复句中的转折复句“虽然-但是”,特殊的无条件式条件复句“无论-都”、让步式假设复句“即使-也”,重“正”句。二、选项1.选项本身:①选项本身或在题干特殊时空下(尤其是时间)不符合史实;②用并列词语或标点符号并列两个以上内容的选项,应审慎;③有片面化、绝对化词语的选项,应审慎;④有标志性、开端性词语或意思的选项,应审慎;⑤带阶段特征的选项应注意验证。选项之间:有两个及以上选项需要排除。①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应选本质;②选项之间是根本(主要)与直接(次要)的关系,一般应选根本(主要);③选项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般应选整体;④选项之间是对等关系,肯定全错;⑤选项之间是矛盾关系,必有一正确(对立关系不一定);⑥一般应选主干知识或熟悉知识的选项;(没办法才用)⑦尊重第一印象的选项(符合记忆规律)。三、题干与选项的关系1.选项与题干要求无关(题干未提及、未体现);2.选项不符合题意,甚至相反;3.选项未能体现题干主旨要求(仅体现部分要求);4.选项放大或缩小了题干要求(以偏概全);5.选项故意混淆了题干要求(偷换概念或论题,即张冠李戴);6.选项与题干因果颠倒或无因果(尤其是时间上);7.选项立场不符合题干立场(阶级、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试题直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此类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主要因素”“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重要原因”“因为”“背景”“直接原因”“原因在于”“主要动力”;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作用”“重要影响”“结果”等。“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3.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因素,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选择题大多会涉及到“根本原因”的考查,但因其观察角度及思维维度的单一性,新课程高考选择题逐渐舍弃这一设问方式,而注重在非选择题当中通过原因的全面分析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缜密性。4.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也就是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客观原因”则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外在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三大秘籍:一是需要注意主要原因一般就是指根本原因,诀窍在于假设答案A、B都是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或者根本原因,如果A的结果是B,答案选A,反之选B;二是关于目的类最佳项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目的,而A是B的目的,答案选A,反之选B;三是关于深远影响类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影响,而B是A的影响,B属于深远影响,是最佳答案,反之选A。(1)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主观原因: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它与客观原因相对应。(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引起结果发生的诸因素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次要原因是指在引起结果发生的诸因素中起非主导和非决定作用的因素。(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向;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4)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5)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规律总结: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原因。3.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但有时候题干没有“影响”、“结果”一类标志性词语,但在备选项中有“……了”的语句搭配或其他表示结果或影响的词语,如“引起了”、“导致了”、“增强了”“导致”、“有利于”等。另外,在一部分“反映、体现类”、“表明、说明”类试题也存在因果关系。这类试题没有“原因”、“目的”、“为了”等一些明显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或搭配,但通过题意可以得出是题干和题肢是“因果关系”。这类试题方法除了运用“因果类”试题分析思路之外,还需要用到其他题型的分析方法。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4)11.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答案】B【解析】“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体现了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所以导致“悲惨之城”形成的原因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即资产阶级的贪婪,故选B;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波旁王朝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时间在16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教会势力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更不能形成统治局面,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和教会统治的腐朽无关,排除D。故选B。3.(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4.(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中叶”、“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以判断出是西尔维乌斯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A正确;启蒙运动发生时间是17、18世纪,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信仰对教育的作用,C排除;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主张,D排除。故选A。5..(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6.(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7.(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亚非拉国家为了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动地位而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因此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故选择B项,世界多极化目前还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遏制了”过于绝对,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改变了”与当时两极格局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8.(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明中叶,曲学大家魏良辅、大剧作家梁辰鱼等成功完成了昆腔演变成昆曲(正式剧种)的历史性改造。昆曲剧目多是出自文人雅士之手,是精英文化、宫廷文化、贵族文化、小众文化,它的艺术品味和文化格调自然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欢迎和推崇,统治阶层也借此来宣示他们文化身份和艺术格调的精致和文雅。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恰恰反映出明清时期昆曲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与推崇,因此无论宫廷重要活动还是士大夫宴款均有昆曲演出以示高雅,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动摇了明初以来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在江南一带的文人圈中兴起了摆脱礼教束缚、倡导个性自由的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文坛和曲坛风气的改变,推动了昆曲传奇的创作,间接推动了昆曲的流行,故A项错误;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其后各剧种的诞生均汲取了其精华,其中京剧就是吸收昆曲等剧种的精华于道光年间形成,故B项错误;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根据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9.(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B【解析】B20世纪60~7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农产品统一价格、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这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正式启动,1951年结束,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人们思想较为开放的地区,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故A项正确;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差异,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在近代表现为东西差异,原因在于近代东部地区较早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当时反清的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主要集中在两广一带,到武昌起义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才转移到长江流域,且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尚未建立,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项错误;1896年,清政府驻日公使裕庚带领唐宝锷等13人抵达日本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变法上谕“兴学堂,奖游学,停科举。”1903年清政府颁布《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促使赴日留学的学生以倍数速度猛增,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到日本留学,且无省份限制,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是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1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4)表一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解析】茶叶、石油、可可和天然橡胶多属于资源类和初级产品,因此材料反映的国际组织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这些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55年至1970年,恰好是殖民体系瓦解时期,据此可以推断从事此类生产的国家大多属于新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为应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利局面,新兴独立国家加强彼此经济合作而成立行业国际组织,故B项正确;这些行业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无关,且材料未体现资源紧缺,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一开始就出现在生产领域,而不是二战后,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材料中行业国际组织的成立侧重于行业跨区域联合,突破地域限制,且行业国际组织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12.(2016·全国新课标卷II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B宋朝开历史之先河“田制不立”,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故B项正确;北宋实施“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缘于从经济上补偿和笼络因中央集权而失去权力的各级官僚、兼并之家为“为国守财”的“田主”观念影响以及地主经济的高度发展。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尤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农民失去土地,故C项错误;租佃制发展较快是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且宋代对租佃制也进行了规范,《宋刑统》和敕都确认租佃制度,这说明政府管理未失控,故D项错误。13.(2016·全国新课标卷II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只可保证农民正常生产,但不能实现粮食增产。当时国内战争主要发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广大国统区农村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之下,国民党多次组织由一省或几省组织的“进剿”、“会剿”,统一调动全国军事力量的“围剿”。在这样严酷的军事对抗中,根据地政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军事斗争才是工作重心。故C项错误;根据地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使根据地基本能够做到自足自给,使根据地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不可能的,故D项错误。1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解析】A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的能源和材料以煤和铁为最大宗,生煤乃是18世纪到20世纪初取得动力的最主要能源。生煤的燃烧,使得工厂附近的环境整天笼罩于黑雾之下。而城市工人必须拥挤地居住在空气恶劣的厂区附近,于是,工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死亡率也相应地提高。材料中19世纪工厂集中的城市死亡率上升就佐证了这一结论。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于工业革命中后期,但还不普遍且污染较轻,成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粮食产量、畜牧的产肉量都提高了,从海外进口的粮食也增加了,到1830年代以后人口膨胀,出现食物短缺,政府又通过大量移民海外。所以,当时一些城市死亡率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死于饥饿或者营养不良。同时工业革命是一场技术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食物供应量在增加,故C项错误;焦泽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加快人口的增长也起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本国农牧业生产的提高,而且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出口贸易急剧增加,使大量进口粮食和肉类成为可能,使食物供应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使英国减少了饥荒之虞。工业革命也带动了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故D项错误。15.(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故B项正确;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崇尚儒家,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16.(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南朝末年萧子云书法中体现出的“无丈夫之气”书风不符合大唐刚健、昂扬的时代要求;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且其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又顺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且“朝代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项错误。17.(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农民只能按照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组织农业生产,缺乏自主生产经营和产品分配的权力。这种体制下的农业生产很难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经营权扩大,生产积极性提高,因而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出现了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1980年,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仍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不久,1983年才在全国推广且未完成,故C项错误;1980年,国家尚未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真正彻底取消统购统销政策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1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关。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收益的增加导致农产品丰富,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因果颠倒,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规模小且脆弱,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土地兼并现象,故D项错误。19.(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前期,美国继续奉行对华敌视和孤立政策,而苏联也推行霸权主义损害中国的主权,中苏两党也由分歧、论战发展到关系破裂,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一改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始改善。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中国与资本主义大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双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中苏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与部分东欧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促使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重心进行转移,主要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故A项错误;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情况,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的经济封锁。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成功开展反封锁、反禁运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20.(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表明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但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且汉代抑制相权的主要方式还是皇帝任用身边的人参与决策,使丞相成为外朝官,故A项错误;“家天下”的观念指的是帝王将国家当作私产,世代传承的观念,外戚干政反而不利于皇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且存在于汉初,武帝后同姓诸侯王势力被削减,非题干中的两汉时期,故D项错误。2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唐宋江南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原因复杂,但最终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土地的开发与耕作、农田亩产量的提高,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且不独在南方,因此不是促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海外贸易的拓展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在全国或江南经济总量中不占主要份额,因此也不是促成全国经济格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故D项错误。2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1953~1957年,中国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方向的工业化战略,而工业化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直接来自于农业,由此带动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巨量需求;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还带来城市人口的剧增,而这些原本属于农村的人口,其粮食消费也转而需要国家供应。此外,因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缺粮农民数量增加,他们亦需要国家供应粮食。“粮食定,天下定。”1953年10月,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的决定,这项以保障工业化建设和城市粮食供应为出发点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对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被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制度化,形成了贯穿计划经济年代的计划票证制度,故B项正确;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模拟训练题:1.(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二新高考卷·7)根据表1信息(部分),中国近代大部分租界收回的主要原因是()表11917年,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天津奥租界1943年收回上海美租界1924年,收回天津俄租界;1925年,收回汉口俄租界1943年收回上海、天津、广州英租界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45年收回苏州、沙市、福州、汉口日租界1929年收回镇江英租界;1930年收回厦门英租界1945年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杭州、厦门、天津日租界,天津意租界,北平东交民巷使馆区,上海公共租界1931年收回天津比租界;1941年收回重庆日租界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B.欧美列强自身实力不断下降C.抗日战争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前,是欧洲举足轻重的毛制品生产和出口大国。1770年棉纺织品占纺织品的5%,毛纺织品占整个工业生产的1/3,但工业革命没有从毛纺织业开始,而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棉纺织品市场需求迅猛增长B.圈地运动提供廉价劳力C.毛纺织品生产工艺成熟D.棉纺织业出现技术革新3.(2021·湖南永州一模·14)图2中,美国联邦政府农业直接补贴1936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图2A.经济危机彻底消除B.农业政策出现严重失误C.政府财政负担加重D.农副产品售价急剧下跌4.(2021·湖南永州一模·7)1894年,我国民营资本为723万元,占国内资本总额的8%,同期外国资本为5434万元,占61%,国营资本为2797万元,占31%。到1913年,民营资本为15499万元,增长21倍,占国内资本总额的10%,同期国营资本为14888万元,占资本总额的1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奖励和保护实业发展B.民间实业救国爱国热潮的推动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5.(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传统观点认为,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不在制,而在政,秦的暴政引发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近来又有学者提出,秦人文化与山东六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是秦灭亡的原因。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越来越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D.传统观点与秦朝历史较近更为可信6.(2021·河南顶尖名校高三10月联考·20)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倡导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D.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不高7.(2021·河南顶尖名校高三10月联考·8)189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给幕僚叶大庄的信中写道:(洋人)“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所以“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这一建议得到清廷认可。促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是()A.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B.西方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C.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D.西方国家获投资设厂特权8.(2021·云南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备考联合会高三质量检测二·28)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茶叶出口增加,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茶园面积,都一度迅速扩大,80年代以后,茶叶的输出量逐渐减少,茶农亏本,茶园荒度,茶叶生产衰退。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南方各省B.中国茶叶生产日益衰退C.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D.欧美的茶叶需求量减少9.(2021·云贵川高三10月联考·32)雅典拥有悠久的竞技传统。公元前6世纪后,以摔跤、游泳、赛船、马拉松等为代表的有组织的竞技逐渐融入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雅典()A.竞技种类的增多B.城邦范围的扩大C.商品经济的活跃D.民主政治的发展10.(2021·吉林吉林一模·1)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B.“彼一时,此一时也”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D.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11.(2021·河北承德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9)宋宁宗时,知湖北汉阳军的黄榦因病请求离任,希望将职事交给次官刘宣教,但刘宣教并不接受。究其原因,在于刘宣教“既不曾被受交割郡事指挥”,而黄榦“所授省札亦无交割与次官明文”。这一事例说明当时()A.地方机关行政效率低下B.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严格C.官僚内斗导致政治混乱D.专制体制下官员不作为12.(2021·山东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14)表3为1913~1928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3年份产量是1913年的%是1925年的%1913510100—1925553108.41001926652127.9117.91927581113.9105.11928749146.9135.5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13.(2021·吉林长春一模·23)1945年9月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二战胜利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D.苏联率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14.(2021·吉林长春一模·4)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D.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15.(2021·吉林长春一模·2)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图1)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图1A.无为而治的政策B.民本思想的影响C.保障制度的成熟D.等级秩序的弱化16.(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12)《欧罗巴百年:从仇恨走向和解》中显示在1914年—2014年这100年间,西欧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引起仇恨,却最终达成和解,走向联合。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A.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B.西欧联合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发展D.为了加强西欧与苏联的经济联系17.(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9)图2为1927年5月前后中国革命形势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图2A.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建立北京政权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C.“宁汉合流”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统一D.国民党在南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18.(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6)19世纪末,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点,如广译西方书籍,把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求开辟译书阵地,加快译书的速度和效益,在注重政教翻译的同时,开始顾及小说翻译等,其直接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B.清末新政的促使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知识分子的觉醒19.(2021·安徽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21)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有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克林顿第三条道路等对策。资本主义度过数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持续稳定发展B.固守自由放任政策C.生命力还没有枯竭D.适时调整经济政策20.(2021·安徽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14)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21.(2021·山东高三开学质量检测·10)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22.(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9)自1820年开始,英国废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海关所用经费由政府发放,从而避免了海关通过进出口牟利。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放弃了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英国这些做法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的发展B.殖民地反英斗争激烈C.工业革命的推动D.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23.(2021·河南信阳一模·17)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24.(2021·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15)1922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47万多家。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经济,1923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但从20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年终止。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25.(2020·北京平谷区一模·13)下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时间贸易改革1786年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1813年183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6年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1849年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1860年《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B.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C.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6.(2021·河南八市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15)梭伦改革的最大着眼点是政治改革。他首先开展了人口调查,并以调查为依据,制定了个人权利与其所拥有的不动产成正比的政策。这政策产生的影响是()A.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担任公职B.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C.雅典公民的参政权得到空前的扩大D.使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确立了起来27.(2021·河南八市高三上学期百强名校领军联考·8)据统计,从1871—1873年,中国进口的棉布价值32013727元,棉纱37791担;1891—1893年,中国进口棉布价值4911705元,棉纱704877担,到1890年汇聚于上海的外洋棉纺织品达三千万关两以上。这历史现象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C.导致家庭手工业中纺织、织耕的分离D.诱发了列强在华投资开矿设厂的欲望28.(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1928年8月,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三时期”理论,认为这个时期将是“大规模阶级搏斗的时期”。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失去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29.(2021·湖北武汉黄冈六校高三10月联考·3)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BBADC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BABABA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答案BCCCDBCDD【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收回租界,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数量较少,在1943、1945收回了大部分租界,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租界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牺牲和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选C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即“短暂春天”出现在一战前后,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所以租界回收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牺牲和贡献,符合欧美国家战争时期的国家利益,并非欧美列强自身实力下降,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在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解析】与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而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但与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与毛纺织品生产工艺成熟无关,排除C项;棉纺织业出现技术革新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排除D项。【答案】C【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早日渡过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通过银行业、工业和农业的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政府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但在1936年由于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导致政府农业直接补贴减少,故选C项;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绝对经济危机不会彻底消除,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由于政府实行了减耕减产,农产品生产受到限制,产品售价不会急剧下跌,排除D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我国民营资本占国内资本总额上升,国营资本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间实业救国爱国热潮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国民政府奖励和保护实业发展与国营资本的减少不符,排除A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1914年一战爆发以后,排除C项;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发生在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之后,排除D项。【答案】B【解析】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秦朝灭亡原因,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宽,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也渐趋全面,故选B项;此项认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从制度、暴政、文化冲突三种视角分析秦朝灭亡原因,没有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排除C项;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能因为与秦朝历史较近就说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排除D项。【答案】A【解析】据材料“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当时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公共资源供应严重短缺,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缺少资金投入,中央政府提倡“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小城镇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故选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和乡镇企业形成这种布局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迅速,排除C项;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与材料中所述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类型形成原因无关,排除D项。【答案】D【解析】据材料“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可知张之洞的信的内容表达的是对西方在中国设厂的担忧,希望清政府能出台保护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一认识与《马关条约》中允许西方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条款有关,故选D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涉及的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清廷认可所产生的影响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排除C项。【答案】C【解析】据所学,19世纪60至80年代初,通商口岸的开放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凭借茶叶优势对外出口增多,国内产茶扩大,8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发展茶叶生产,国际竞争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减少,茶叶生产衰退,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增大,故选C项;太天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至1864年间,对80年代茶叶生产不产生影响,排除A项;中国茶叶生产衰退主要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排除B项;欧美茶叶进口地转变与茶叶需求量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答案】D【解析】由材料“公元前6世纪后,以摔跤、游泳、赛船、马拉松等为代表的有组织的竞技逐渐融入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的参政意识、公共意识、城邦意识等不断增强,参与竞技的热情也随之提高,因而竞技逐渐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竞技种类的增加,排除A项;城邦范围的扩大与竞技在民间普及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孔孟二人皆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彼一时,此一时也”意即时势不同,情况发生变化,策略应随之调整,可知B项与此相符,故选B项;孔孟二人具有共同点,皆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可知与其本人的个性差异无关,排除A项;题干设问的是造成孔孟行为差异的共同原因,而C项只论及孟子个人,排除C项;儒家秉持“君君、臣臣”,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解析】由材料“希望将职事交给次官刘宣教,但刘宣教并不接受。究其原因,在于刘宣教既不曾被受交割郡事指挥,而黄榦所授省札亦无交割与次官明文”可知宋朝要求权力交割转移,需要有朝廷下达的正式文书任命,官员之间并不能随意移交牌印,表明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控,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交接,并未提及官僚内斗,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权力交接过程中的原则,不能说明官员的不作为,排除D项。。【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25年到1928年,西伯利亚的粮食产量呈总体上升趋势,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经过几年的实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故选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在斯大林模式之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与题干表格数据不一致,排除C项;题干表格数据反映的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而不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情况,排除D项。【答案】B【解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大国,苏联是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为维护两国的国家利益,美苏在外交关系上容易出现对立的状况,故选B项;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意味着美苏不能合作,与材料中“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不符,排除A项;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仅体现美国单方面的状况,不能作为相信美苏战后合作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冷战开始于美国的杜鲁门主义,苏联率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颜真卿的作品“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蔡京和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可知书法作品能否被人们推崇受作者道德品行的影响,故原因是道德观念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故选A项;从材料“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可知颜真卿的作品价值高,不是因为其艺术成就难以超越,而是其中表达的为国忠贞情感,排除B项;民众对于道德品行好的人喜爱,对于卖国自私的人厌恶,故民众好恶也是依据人的道德品行,故民众好恶不能体现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道德品行不同的人的书法作品也不是单纯从艺术角度评价,带有了道德褒贬的色彩,故没有涉及到唐代的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排除D项。【答案】B【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中统治者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答案】A【解析】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源是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即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西欧的联合有助于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从而冲击了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