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_第1页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_第2页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_第3页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_第4页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指导;中华家庭教育网心理咨询研究指导中心首席指导。工作地点:上海市闵行区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七莘路568号304室)联系方式:;:丁洪海家庭教育需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一、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效应对各年龄段社会心理危机的过程。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效平衡内心冲突的过程。三、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一、孩子的成长是有效应对各年龄段社会心理危机的过程。

认为人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要面对社会所提出的发展任务,面对新的挑战,会产生心理紧张与压力(“社会心理危机”)。如果能顺利应对,适应良好,就会提高能力,为下一阶段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否则发展就会停滞或退缩,成为以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等人最全面论述了人一生的成长,提出“心理社会危机”理论。危机(挑战、考验)困难解決,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机遇,一个人就会顺利继续发展。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持续存在,如果一直累积,就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可視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心理社会危机”是好事还是坏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伴随在他们左右的成人都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因此,学校的老师、父母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哪怕我们陪他的只是短短的一小段,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举手之劳说不定就能带给他转机,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而影响他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得孩子在不同时期都能积极适应,形成积极的品质。年龄心理社会危机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信任<>不信任婴幼儿期(18个月至3岁)自主<>羞怯与怀疑幼儿期(3岁至6岁)主动创造<>内疚学龄儿童期(6至12岁)勤奋<>自卑青少年前期(12岁至18岁)团体认同<>疏离青少年后期(18岁至22岁)个体认同<>认同混淆成年早期(22岁至34岁)亲密<>孤立成年中期(34岁至60岁)创生<>停滞成年晚期(60岁至75岁)整合<>绝望老年期(75岁至去世)永生<>消亡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对人信任

<>对人不信任 与照顾者的相互关系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行为退缩,焦虑不安

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他遇到的第一个社会问题是与养育者的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如果养育着能够满足婴儿对食物和爱抚的基本需要,能够使婴儿有着具备一定节律和规律的生活,能让婴儿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婴儿会通过对母亲的认识,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表达了对婴儿的喜爱,则婴儿认为自己是被信赖的。

1、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从出生后到18个月)。而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如果母亲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另外,婴儿似乎能感受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如果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会传递给婴儿,所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婴儿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母爱的缺乏比食物的缺乏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佛洛伊德的弟子斯皮茨进行了以下观察:出生后6个月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一直相伴的母亲的身边。离开母亲的孩子拒绝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出现了睡眠不良、体重减轻、动作缓慢等症状。分离3个月之后,变得对于外界的刺激(人的声音或者玩具的声音)没有反应了。这种症状是一种特殊的忧郁症(依存性忧郁症),是由于原来的依存对象母亲突然间离开了自己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密切亲子关系。

这是和宝宝心灵交往的开端。新生儿来到人间,在母亲的搂抱与爱抚中立即感受到母爱与安全,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母亲的柔情细语、逗乐声能引起宝宝的听觉反应。母亲微笑的脸能吸引宝宝视觉集中。母亲面对面和他讲话,张嘴闭嘴多次重复的动作会诱引婴儿模仿张口动嘴的兴趣。诱发他跟着母亲的精神联系。

为什么要重视母乳喂养?生理作用:天然最佳安全配方。营养齐全(100多种营养成分);易于吸收;增强孩子免疫力(很少患哮喘、湿疹,很少患感冒、耳朵发炎、尿道感染等)。利于母亲产后恢复身材、防癌、壮骨等。

面对可爱的宝宝,大人每天需不厌其烦地与他(她)“对牛弹琴”:这是小手,小脚,那是帽子,手套。边说边做,重复数次。

专家点评:启发宝宝尽早开口,是与你沟通的良好办法。不用担心幼儿听不懂,心灵自然明。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跟婴儿说话有没有用?

婴幼儿期(18个月至3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自主<>羞怯与怀疑 模仿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自我怀疑,行为畏首畏尾在第二个阶段,大部分孩子已会走路,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孩子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开展“自主的”行动。他们开始讲“我不要”、“我自己来”之类的话,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他们试图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然而,这种自主感会遇到能力不足的限制,也会受到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威胁。因此,这个时候的孩子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地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婴儿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2、自主对害羞与怀疑(大约18个月到3岁)。

如果父母或者总想保护他们,怕他们的自主探索会有危险,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或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个别的失误,动辄指责甚至处罚;或者对他们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饶(例如尿床或尿湿裤子),批评过剧,都会导致他们羞愧自卑、缩手缩脚、被动等待,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产生无能感。并导致自我怀疑,不知所措,缺乏自主感和主动性。另外,如果婴儿缺乏成人照料,进而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动性――因为没有人指责和约束;但其发展程度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得不到成人的关怀、指导和帮助。对于2到4岁的孩子,一要照顾好,保障他的温饱和安全,二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他们的自主探索,父母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

这时的孩子已把自己和父母分割开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他们总想自己驾驭自己。所以当他在干一件事时,父母如想让他干另一件事,往往会引起他的强烈的反抗,他会用自己认为有效的全部手段来对付成人。第一反抗期为什么三岁孩子爱说“我不要!我自己!”?

孩子第一次洗脸洗不干净,甚至边洗脸边玩起水来。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弄脏了衣服,满桌狼藉……

孩子第一次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孩子第一次洗脸洗不干净,甚至边洗脸边玩起水来……大多数德国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动手吃饭弄脏了衣服,满桌狼藉……德国家长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

孩子第一次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1、认为照顾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学习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改正错误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离成功之路越来越远。得不到成功的机会就会丧失自信心。2、认为由自己代劳,省事、省时、省心。实际是对孩子缺乏耐心,忽视孩子的长远利益。善意忠告:关心孩子的长远发展。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成长起来。不要急于求成,要理解孩子的独立要求。

中国家长为什么喜欢包办代替?

幼儿期(3岁至6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主动创造<>内疚 认同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3、主动创造对内疚(大约3到6岁)

随着能力的增长,幼儿获得更多的活动自由,建立了更宽的活动空间,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逐渐形成了“进取“的意识,试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幼儿对于活动的主动性要求也越来越强。如果他的主动活动得到了鼓励,他就会有一个愉悦的感觉,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更加强调自己的意图。他会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更为积极地探究,会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而且,迅速发展的语言技能,也使得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探究成为可能——例如询问。由此,形成基本的主动感——行为更加主动。

如果他的主动活动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感到似乎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缩手缩脚。在这个阶段,对于幼儿特别重要的人物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也包括承担教养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是在与所有亲密成员的交往中,在这些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更为精确的自我感觉,形成主动感或内疚感。在这个阶段,幼儿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你会怎么办?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突然喊:“妈妈,你快来看!”。你跟着他来到客厅墙边,发现孩子在粉刷一新的墙壁上用铅笔画了一个电脑桌面那么大的弧线,孩子说:“这是马铃薯!”有次,4岁多的孩子将浸泡过洗衣粉的水泼在拼木地板上,你会………

学龄儿童期(6至12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勤奋<>自卑 教育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待人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放弃努力学习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家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当孩子刚刚迈入小学校门时,他们几乎都是勤奋的。为了不落后于同伴,他必须勤奋学习。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对勤奋的不同感觉:如果他的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认为勤奋对于他来说是有用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反之,如果孩子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卑感,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4、勤奋对自卑(大约在6到12岁)。吴辉(春欣幼儿园)20090714

我想可能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主动去练琴,所以过了新鲜期后我女儿(将上一年级)也开始讨厌练琴。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你说我烦不烦,奶奶叫我弹琴,爸爸叫我弹琴,爷爷叫我弹琴,连弟弟也叫我弹琴,每个人叫一次加起来我每天要听多少次啊!”我听了忍不住笑起来,对她说:“嗯,烦的,如果我是你也一定觉得很烦。那你喜欢弹琴吗?”“喜欢!”我接着说“其实大人只是想提醒你一下,都是好意。那你觉得你不要大人提醒,自己每天能练琴吗?”她自信的回答:“能!”我又笑着说:“那你自己想想怎样让大人们知道你每天都在认真练琴了呢?你做得很棒了,大人就会放心,不那么烦了?”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可爱和学习的乐趣校园是可爱的师长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同学是友好的我是很行的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乐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自信。是取长补短呢?还是扬长避短呢?龟兔赛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应试教育的恶果:学生:越学越苦,不少好学生作业也要做到晚上11点钟。50%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教师:越教越累,师生冲突频繁发生。高考名校的秘诀:“搞,死搞,往死里搞!”家庭:亲子冲突、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块毒瘤!最大恶果:造就了很多厌学的孩子,造就了无数人的自卑。重视“素质教育”,轻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学生做“人中人”,是要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而“应试教育”是教育学生成为“人上人”“一分压千名”,总之,是教人自私自利。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应试教育”评价标准有一个硬指标“考试分数”、“考试名次”。

素质教育重视“生活教育”,要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应试教育强调“紧扣课本”“死扣考纲”,学生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上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面貌是自主、创新;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上是“题海战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面貌是“神经高度紧张”“不敢越雷池一步”。素质教育是为了国计民生,是真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应试教育”是名义上“对学生负责”实质“学生是考试的机器”。青少年前期(12至18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团体认同<>疏离 同伴压力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忠诚孤立、隔离寻求团体加盟和团体认同,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他们要询问自己:“我是谁?”;“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现实中的我,理想中的我”?“自己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如果以上问题能把握,能够正确把握自己,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是有关联的、是连续的,不管怎样,自己是同一个人,“我是我自己”。能够把各种“我”同一起来。如果这个阶段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自信,形成忠诚的品格。这个阶段如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形成孤立、疏离感。

5、团体认同对疏离(12到18岁的中学生)孩子离家出走、逃学是什么原因?“少年犯罪团伙”?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不沉迷网络,可以沉迷什么?)青少年后期(18至22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个体认同<>认同混淆 角色尝试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自我观念明确 生活缺乏目标追寻方向肯定感到徬徨迷失6、个体认同对认同混淆(18到22岁)相当于大学时期。这一时期考虑职业,尝试多种角色,广泛阅读,参与多种培训等;考虑婚姻,约会也是一种角色尝试。强烈的心理动荡是痛苦的。认同对认同混淆的危机,促使先前的认同、现时的价值和未来的目标融为协调的自我概念。发展顺利则努力方向明确、踌躇满志;发展不顺则生活缺乏目标,时刻彷徨迷离。成年早期(22至34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亲密<>孤立 同伴间的感情共鸣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成功的感情生活 孤独寂寞,无法奠定事业基础与人亲密相处

成年期初期的重点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个人必須愿意跨越自己的藩篱,使自己透明化,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以便与他人建立关系。这个阶段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友伴、性伴侣、竞争与合作伙伴。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会使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与人群的亲密感。那些害怕或逃避亲密关系的人将感到孤立疏离。7、亲密对孤立(22到34岁)成年中期(34至60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创生<>停滞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创造性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放纵,不顾未来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夫妻双方。成功的标志是共同承担家务,在完成子女繁衍教育的同时,事业上再有成就。在成年期中期,创造生产与对社会有贡献是极重要的。中年人关心创造生产、社会公益及对下一代的照顾提携。若只关心自己一个人,则他会停滞成长,且人际关系会愈貧乏。若自我膨胀,不能发展创生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颓废迟滞)和人际关系贫乏。8、创生与停滞(34到60岁)。成年晚期(60至75岁)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整合(完善感)<>绝望 内省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旧事,失望焦虑9、自我整合对绝望(60到75岁)。

接近生命终点时,人开始回顾反省这一生的意义与价值,若滿意于这一生的生活方式,此刻会以“统整”的眼光去回顾。这一阶段适应良好就会安享天伦之乐,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反之,若视此生是一连串的挫折与错失良机,则“失望感”油然而生,也随在世的时间愈來愈短而愈焦虑不安。老年期(75岁至去世)

心理社会危机 核心过程

永生<>消亡 社会的支持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幸福宁静,安享天年 悔恨失望、焦虑恐惧10、永生对消亡(75岁到去世)这一阶段尽管认为死亡是自然现象,但人类思想中普遍不愿意彻底认识死亡并仍然盼望永生。这种愿望也许是有适应意义的,因为有希望总比失望更有适应意义。随着步如高龄,在接受死亡和获得永生的希望之间产生了冲突。老年人努力寻找他们生存的意义。社会支持系统是老年人获得永生感的一个基本成分。社会支持系统肯定了老年人的价值,让他们有被关心、被重视、被尊重、被爱护的感觉。与子女的积极交往促进了个人生命仿佛透过子女得到了延续,与社会成员交往特别与那些乐观开朗、温暖关爱,具有喜庆特质的人交往,可能是经验超越的时刻。

年龄心理社会危机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信任<>不信任婴幼儿期(18个月至3岁)自主<>羞怯与怀疑幼儿期(3岁至6岁)主动创造<>内疚学龄儿童期(6至12岁)勤奋<>自卑青少年前期(12岁至18岁)团体认同<>疏离青少年后期(18岁至22岁)个体认同<>认同混淆成年早期(22岁至34岁)亲密<>孤立成年中期(34岁至60岁)创生<>停滞成年晚期(60岁至75岁)整合<>绝望老年期(75岁至去世)永生<>消亡小结

人的社会生活进程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孩子成长大致遵循这样的历程:首先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然后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建立密切关系,再与非亲属的成人、同伴建立关系。孩子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并要依次解决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认同感、亲密感等心理危机,保障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家长的责任在于,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孩子顺利渡过这一心理危机给予适当的帮助。(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效平衡内心冲突的过程。

为什么老师刚上课跟学生打招呼时本该说:“同学们好!”,却说成:“同学们再见!”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例如,我们有性欲的冲动、有贪生怕死的冲动、有贪图享受的冲动等等。这些本能冲动,我们可以在动物的身上形象地看到。本我的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一时的满足。新生儿的人格全部由“本我”组成,在与现实社会接触过程中,“本我”会收到抑制和干涉,通过现实的限制逐渐分化发展成“自我”。

本我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自我

自我——当人的本能需要和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时,“自我”便开始出现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要符合现实的要求。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起到使个人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与现实要求相一致的调整作用。超我

超我——是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是理想的自我。它遵循道德标准,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大学生张华因救掉进粪抗的老人而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张华之所以能在那时刻奋不顾身地跳进去救人,主要是受他潜意识中的超我的影响。

情景:小孩跟着妈妈在超市,看到货架上的棒棒糖…………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去拿………想到,超市的东西不可随便拿……….请求妈妈:“帮我买一个吧!”……..

11岁的小女孩康洁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

健康的人格状态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组成部分必须是均衡、协调的。也就说,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有一个完善、健康的人格,我们就应该学会平衡和协调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三者的关系,否则就会失调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健康的人格状态就是——“自我”成为精神的主体,一边将“本我”的欲望适应于“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一边又满足这种欲望的状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家庭教育什么启示?家长咨询?我的女儿11岁,近期早上她要提前1个小时到学校,为的是在校门口等一个男孩子。她爸爸气得恨不得要将她痛打一顿……我们该怎么办?青春期性教育开始关注异性,在性方面觉醒。由于性冲动的产生而感到焦虑。鼓励异性正常交往,不要“谈性色变”“与其让孩子走在暗处,不如让孩子走在明处”不是“早恋”,是“早练”。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里,儿童得到来自成人的宽容和尊重,能够受自己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使得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孙瑞雪创办的蒙特梭利幼儿园里,5岁左右的孩子能够和老师、同学客观、理智地探讨、处理逼近成人的爱恋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已经能够很理智处理诸如怎样向异性表达喜欢、结婚要具备什么条件、爱上对方却不被对方爱怎么办、如何面对失恋的挫折等问题。不过他们的这种感情是精神层面的。一个人爱上你和一个人不爱你,不是你能决定的,但到18岁时再来理解这一问题就晚了。婚姻和爱的敏感期发生在童年,孩子们自然产生这种情感,也能承受其中复杂的内容。孩子们需要在早期学会健康文明的表达方式。马斯洛:心理健康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人本主义学派食物、空气、水、性衣服和房屋等爱情、友谊、团队感情等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个人需要层次论(马斯洛1943年)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还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一座美丽的城市遭到暴徒的打砸抢烧,安定的局面顷刻间狼烟四起。法国《欧洲时报》副总编辑梁扬说:“……..上千名暴徒烧、杀、抢、砸,其针对无辜民众的暴力令人发指。当一个儿童被石头活活砸死之际,我们难以将这种景象与所谓的民族问题引起抗议的说法相联系,‘七.五’暴徒应该受到的是‘反人类罪’的审判。”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任何一个民族的正常人都不愿意破坏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哈吉希拉伦丁陈广元:“暴徒的行为严重地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伊斯兰教教义,杀人是严重的罪行:杀害一个无辜的人,就等于杀害了全人类。”陈广元强调,伊斯兰教的宗旨是讲和平,讲中庸,讲人道,伊斯兰一词本身的意思就是和平与安定。伊斯兰教主张反对杀害无辜,而暴徒这一次居然杀死了156名无辜群众(197人遇难),致使上千人受伤。宗教宗旨:去恶行善、珍爱生命、和平博爱、和谐幸福我们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严格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比较拘谨,开明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都相当自由、活泼……似乎觉得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性格有莫大的影响力。我们由此会想,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最佳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既自由活泼,又不会过于任性?究竟什么样的教养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往成功的路上走更加顺利?(三)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心理学家黛安娜.包姆林德(DianaBaumrind)在一九七O年代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性格作了关联性研究,显示父母教养风格和孩子性格与成就有显著的关联性。在探讨各种教养风格的异同之前,我们先来举个例子,说说以下这个情景中不同的父母呈现什么教养方式。A、告诉他赶快去睡觉,叫他不要那么胆小,不过就是一个噩梦而已。B、假装没被摇醒,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回去睡觉。C、赶快起来安慰孩子,如果孩子一直不愿意回房间睡觉就一直陪着他,虽然自己觉得很困也会陪他。D、想办法让孩子逐渐安静下来,问他以前是否有做过快乐的梦,告诉他等一下回去后可以换作之前做过的快乐梦,让他能够安静地再度睡着。如果你的孩子半夜被噩梦惊醒,跑来找你,这时睡眼惺忪的你会:专制型(权势型)忽视型(疏离型)放任型(溺爱型)权威型(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特点教养方式类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高、低)父母对孩子的回应(高、低)权威型放任型专制型忽视型高要求高回应低要求高要求低要求高回应低回应低回应

权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这类型父母不仅对孩子有坚定的要求与规范,同时能够给予关怀与支持。相对于专制型教养方式,虽然也强调服从,但比较能够认同并尊重孩子的需求,试图给孩子讲道理,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方式行事。属于高要求、高支持的类型。父母倾向于控制、惩罚、严酷和冷漠,他们的话语就是法律。他们崇尚无条件服从,并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放任型父母忽视型父母这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完全相反。放任型父母很能够接受孩子的冲动与欲求,虽然关心孩子的情绪起伏,但不太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属于低要求、高支持的教养型态。这类型父母容易忽略孩子,对孩子几乎没有兴趣,和孩子的互动不多。不太管教孩子,也不太能够了解孩子的情绪与感受,因而不能常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淡,有较大距离。父母特定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差异父母类型孩子行为倾向专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忽视型父母权威型父母性格内向,拘谨,较少社交,依赖;具有攻击性,脾气暴躁,反抗性强。依赖;喜怒无常,缺少自制力量,容易冲动,不懂得感谢礼让,社会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