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_第1页
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_第2页
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_第3页
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_第4页
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1、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2、了解世界的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教学重难点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教学过程:投影:七大洲和四大洋填图:七大洲和四大洋动动手:两笔画“世界”一、海和洋的区分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渤海是中国的内海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东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被欧、亚、非大陆包围的地中海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二、 世界四大洋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地理位置 面积 形状 温度 水深 海岸线 岛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 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 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 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 “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 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 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 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大西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 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 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 3626米,最深处达 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 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 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印度洋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 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 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 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 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 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 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 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 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北冰洋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 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 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 1.2%;平均深度 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 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 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 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 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 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 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 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三、海、海峡、海湾1.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2.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 、地层陷落 、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举例分析曼德海峡全称巴布-埃尔-曼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海峡宽约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间分散着一些火山岛,丕林岛最大,面积13平方公里,扼红海南端的门户。1875~1936年间曾是重要的加煤站。岛北部有机场。该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小峡在亚洲一侧宽约3.2公里,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峡中主要航道;大峡在非洲一侧宽约25.8公里,水深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岛。靠近非洲海岸还有索瓦比群岛,也叫七兄弟群岛。由于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2)海湾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过程:投影 地球圈层结构图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 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一、教学目标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了解海洋对大气、陆地海岸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海洋表层海水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盐度的概念、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二、教学建议关于地球上的海洋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图,了解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 然后,引出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的热源和水源, 并且积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与大气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最后, 读课本《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表,了解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 这里也是人口集中, 经济发达的地区。 人类通过沿海工业、农业、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同时,海岸带地理环境的变化, 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人们要研究海洋环境,探索海洋水温、盐度的变化、海水运动的规律,解决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样就与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形成了自然衔接, 为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关于海水温度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 分析海洋的热量收支状况;然后,读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太平洋西经 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 图,找出海水温度随纬度和深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讲解气象、洋流、沿岸地形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最后,从海陆热容量的对比方面,分析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关于海水盐度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水中所含的盐类物质成分,由此引出盐度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值,并指出在海洋中的总盐量基本稳定,但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盐度值是不同的。接下来,引导学生读《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找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海洋表层盐度随时空变化的因素。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观看录象:《海洋探秘》〖地球上的海洋的教学〗1.读图:《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2.提问:世界海洋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储量的比重是多少?3.讲解:世界海洋的面积有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1%,因此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世界海洋每年蒸发总量为450000立方千米,其中约有10%的水汽由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到地面,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海洋。因此,海洋还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海洋不仅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而且积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地球上的气候形成和陆地径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在陆地上,距离海岸60千米的沿海地带,居住着世界50%以上的人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海岸带的陆海相互作用。4.读表:课本《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表5.讲解: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海岸带不断提供充足的海洋水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气候的恶化、海平面的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都会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类要对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使海洋的生态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6.板书:地球上的海洋:①面积占 71%,储水量占 96.53%②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③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海水温度的教学〗1.读图:课本《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2.提问:海洋热量的收入从哪里来, 热量的支出消耗在哪里?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讲解: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消耗于海水的蒸发。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在低纬度的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海水温度较高;在较高纬度的海区,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 海水的温度较低; 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 表现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另外,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状况,还受气象、沿岸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同纬度的海区相比较,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比寒流流过的海区的水温高些。4.读图:课本《太平洋西经 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5.提问:世界海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有什么特点?6.讲解:从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看,

由于海水的导热率很低,

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表层海水的温度随深度而递减;而海深在 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的水温,基本上差别不大,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7.板书①收支项目②分布规律③影响因素〖海水盐度的教学〗1.提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学生回答海水中含有盐分)你知道海水中含有哪些盐分吗?2.讲解: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的多少,用盐度来表示。盐度是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如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既每100克海水中含有约 3.5克的盐类物质。世界海洋中的总盐量是基本稳定的, 但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观测到的盐度值是不同的。3.读图:课本《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4.提问: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 具有哪些特点?试分析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5.讲解: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降水和蒸发、河川径流、洋流等。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海区, 海水盐度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比关系。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升高,如红海蒸发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水盐度降低。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如波罗的海因有陆地河流注入,蒸发量又小,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而且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着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在同纬度的海区,暖洋流经过时海水盐度升高,冷洋流经过时海水盐度降低。板书:海水盐度:①概念②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特点③影响因素四、板书设计海水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的概念;理解潮汐及各种洋流的成因。能力:分析某些地区风暴潮形成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德育:认识到海岸植被对海堤的生物保护作用,增强环保和防灾、减灾意识。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教学难点:潮汐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设想:“海水运动”是本单元中的重点和基础内容,是人类了解、开发海洋必备的知识。在学习“波浪、潮汐”时多联系实际,了解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学习“洋流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洋流的成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导入:由海水的温度、盐度等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差异,导入海水的运动。新课教学:一、海水运动形式[指导自学]思考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成因及对人类的影响。[讨论、归纳、板书 ]首先归纳海水的运动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大潮、小潮)洋流[出示投影片] 列表分析成因及对人类影响。1、波浪1)风浪首先理解风浪的形成。[思考]风浪对人类有何影响?[讨论归纳](1)航海;(2)对海岸的破坏,形成海岸地貌。2)海啸首先分析成因: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联系实际、德育渗透 ]教师介绍 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大地震引起的海啸,增强防灾、减灾意识。2、潮汐(1)、概念及成因[自学]理解潮汐的概念和成因。[引导读图]理解海水涨落的周期变化。[引导读图]出示投影片——大、小潮成因示意图,分析大、小潮的成因(与月相的变化结合起来) 。[归纳]大、小潮的成因——与三球的位置有关。(2)、潮汐对人类的影响[分组讨论]潮汐对人类的影响。[联系实际]教师介绍钱塘潮的概况。[启发思维]然后提问为什么钱塘潮声势如此壮观?试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原因。[师生讨论、归纳 ][德育渗透]介绍南方红树林在保护海岸方面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3、洋流理解概念[导入]从洋流的一些概况(规模、影响) ,导入下一部分的内容——洋流的形成、分布、影响。二、洋流的形成[指导自学]掌握洋流的形成因素、成因分类和性质分类。[讨论、归纳、板书 ] 形成因素——定风向 .密度差异.陆地形状.地偏力;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分类——暧流、寒流。[分析]1、形成因素—简单说明各自对洋流的影响(略) 。2、成因分类(1)风海流[引导读图]出示投影片,首先复习全球的风带, 再推导出相应位置的风海流, 从而理解掌握风海流的成因和分布。2)密度流首先理解密度流的概念。[投影片]出示世界地图,寻找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指导读图]出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思考问题:海峡表层和底层海水流向有何差异?为什么?[分小组讨论]略[师生共同归纳 ] 表层:大西洋 地中海;由水位差所致;底层:地中海 大西洋;由密度差所致。[知识运用]进一步讨论:据此推测,还有哪些海峡会有密度流?(3)补偿流先理解概念,然后得出补偿流的类型 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上升流、下降流) 。[训练]学生上黑板在风海流模式图上填出水平补偿流。[联系实际]教师介绍南美秘鲁沿岸上升流的成因。[思考]秘鲁沿岸上升流对海洋生物有何影响?[讨论、归纳]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性质分类理解概念:暧流——比周围海水温度高;寒流——比周围海水温度低。[质疑]暧流的温度一定比寒流高吗?[训练]在上面洋流模式图上找出暧流和寒流。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1、能利用有关地图、照片、文字等学习资料对沃克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2、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3、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4、通过对比读图,比较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并能适当表达;5、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应对策略。教学重点、难点1、沃克环流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教学过程过 程 设 计1、课前: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

设计意图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2、引导回顾:(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知道了海洋是地球的 “热量储存库”和“大气的水源地 ”,这引导学生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并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海洋表层水温出现异常有很强的相关性的原因。(2)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它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引入新课:漫画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种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就是“沃克环流”。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沃克环流3、引导读图4.5(P41),并归纳。(1)区域选择: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0—50S之间)的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运用区域比较的学习方法2)结合图例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海水温度的数值,并加以对比。4、引导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同时由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尝试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名词解释:介绍地理科学史,激发学生热爱科[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学,积极探索的欲望6、结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内容的阅读,归纳“沃克环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归纳和表达的形成机理,并完整表达。的能力7、设问承转: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稳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环流”,那么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探(1)若东、西部温差变为 0,沃克环流是否还能存在呢?究,并引出新知2)若东部的海水温度大于西部的,沃克环流将是怎样的呢?3)若东、西部温差变小时,又将怎样变化呢?(二)、厄尔尼诺现象8、引导读图4.7(P42),并归纳。通过读图、比较,发现差异,引出(1)区域选择: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热情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00—50S、800—1200W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00—50S、1400—1600E(2)比较A、B两区域的温度距平值::温度距平值大(正值),温度升高B:温度距平值小(甚至负数),温度降低结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 沃克环流减弱。设问: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为何减小?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过 程 设 计9、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1)分析原因2)讨论影响10、设疑承转: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时,沃克环流将会增强。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呢?它又会有何影响呢?(三)、拉尼娜现象11、引导读图 4.10(P44),并由学生结合学案归纳。1)拉尼娜现象的含义2)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四)、我们的态度讨论对策六、本课小结:(框图略)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影响的感性认识;认识区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提供有效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海岸带的开发课标解读1、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一是了解海岸带与海岸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二是了解海岸带的生产活动,除了通称的海洋产业之外, 还包括陆地上的农业和临海工业等。 三是认识海岸带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对其开展研究、加强保护和实施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结合当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2、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一,海洋自然景色变幻无穷,加之空气清新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臭氧等,开展疗养度假、观光、娱乐以及海上运动等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身心健康。海洋旅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为沿海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海洋旅游业属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和海上旅游业。前者是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岸类型多样,气候适宜,以及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发展滨海旅游的良好条件。后者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第三,发展海洋旅游业要因地制宜。由于海洋资源具有提供多种开发用途的多宜性特点,其使用价值的大小也是可变的。例如,海滨地区既可建旅游码头和旅游度假村等旅游设施,也可以兴建输油港或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水养殖等,因此在开发中要依靠科技,从全局出发,在海洋开发的多种用途之间决定取舍,确定资源开发的优先次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力求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有序进行,以谋求人类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创造海洋开发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教学目标1、了解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2、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教学重点1、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2、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教学难点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教学过程复习旧课画海岸带示意图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1)定义: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海岸在地图上呈线状,所以称作海岸线。实际上海岸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它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一定宽度的浅海区和陆地区,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特殊,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带,环境压力比陆地或海洋地区都大得多。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在我国,1980~1986年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时曾经规定,海岸带的范围特指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 10千米、向海域延至 -10~-15米等深线的区域。而在我国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中,则把沿海占有海岸线的县级行政单位或市的市区,作为海岸带的陆域范围。这一个狭长的“黄金地带” ,起着对外、对内两个辐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枢纽,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地。特别是从海洋开发和向海洋进军方面来看,我国的海岸带既是前沿阵地,又是后勤供应基地。我国沿海地区现有 4亿多人口,其工农业总产值达全国的 60%,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海岸带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围绕海港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海工业、创汇农业、海水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和其他产业。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1)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通常直接利用滩涂进行养殖的,以贝类、海藻类(如海带、紫菜等)为主;经整治或改造后建成潮差式、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鱼港进行养殖的,以鱼居多。(2)港口建设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 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 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 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 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 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 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⑤上海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 (河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 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了淡水;保证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所需的空间;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致使河道流量分散,泥沙容易淤积航道。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3)海洋旅游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形状2、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教学重点1、中国主要盐场的分布2、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形状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教学过程:导入:在当今全球粮食、 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海洋水资源利用1.海洋水资源利用原因:水荒方式:①海水直接利用农业 →问题工业②海水淡化利用方法:优点缺点分布2.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80多种。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1)盐场区位分析: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便于海盐晒制;气侯晴天多,降水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泥质海岸有利于提高产量2)长芦盐场我国海盐产量最大。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条件:渤海海湾沿岸,地势平坦宽广、多泥质海岸温带季风气候,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接近天津盐化工基地,市场条件优越技术和交通条件优越(3)布袋盐场台湾省最大的盐场。 在台湾岛西南沿海。条件: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加之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有利于蒸发;台西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4)莺歌海盐场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位于乐东西南海滨。条件位于热带、光热充分、海水含盐度高地势低平、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3.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提供食物、药物原料和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红树林、珊瑚礁开发利用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2)渔业资源分布: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4.海底矿产资源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目前海底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海底金属矿产资源既包括近岸带滨海砂矿中的金属矿产,也包括广泛分布在深海大洋底的锰结核和多金属软泥,其中滨海砂矿因分布广泛,矿种多,储量大,工业品位要求低,开采方便,选矿简单,投资小等优点,成为产值仅次于海底石油,而列居第二位的海底矿产资源,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2.了解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情况,以及围海造陆等扩大生活空间的状况。3.了解海洋环境问题。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综合分析法,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来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2.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预防、解决措施,提高和增强海洋意识。德育目标1.通过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2.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教学重点1.海洋空间利用和港口建设。2.海洋环境保护。●教学难点1.海洋港口建设与交通运输、经济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应注意其关联性。2.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学方法1.联系初中学过的内容,了解海洋运输的主要航线、海峡、运河等内容,深化知识。2.结合现实事例,包括用图片、新闻等资料,具体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程度与范围。3.结合事例,进一步了解海洋污染事件及造成的危害,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教具准备1.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海洋空间的利用状况,也可制作一些动画图形,显示海上主要航线及海峡、运河的分布位置。2.注意搜集资料,包括文学资料、图片资料等,以具体事实深化对海洋环境的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第一部分,源的状况和利用潜力, 重点讲述了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的情况,中的自然资源。本节课,我们学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第二部分,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讲授新课]

主要学习了两种海洋资是主要侧重于海洋重点学习海洋空间资5.2海洋资源(二)(板书)一、海洋空间利用 (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以下三方面内容: (课堂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一些电教设备与手段,学会多媒体技术的操作,遇到一些简要问题,可及时用电脑打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可预先储存进一些课堂中所用到的图形、图片、补充资料等等,到时及时选择)。(多媒体投影

)(1)开发海洋空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3)海洋空间利用领域的拓展。学生看完这部分内容后, 老师可进行简单提问和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形式。同时,我们应组织学生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新闻资料和发展现状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景观图片、 模拟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为学好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打下基础。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越来越显得拥挤。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参阅图4.9“未来的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环境,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海洋空间利用领域的拓展。与传统的海洋空间利用形式相比,现在人们对海洋空间的利用已扩展到各个方面。凡是在陆上进行的产业活动, 都有可能在海洋中进行。 例如,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陆、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总之,海洋环境比较独特,开发利用的空间也广阔,我们可通过下表进行简单对比:位置海上海中、海底

不同点多变的海洋气象和海水运动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相同点海水腐蚀性强,海水破坏力大

开发利用交通、生产、通信、电力、储藏、文化娱乐(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海洋环境的开发利用状况的资料,包括图片资料,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发展动态。补充材料1:海洋空间利用形式(1)交通运输空间 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缺点是速度慢,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2)生产空间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冷却水充足,取排方便,价格低廉,可免遭热污染危害。缺点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3)储藏空间 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4)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 主要指海底电缆。通信电缆包括横越大洋的洲际海底通信电缆、陆地和海上设施间的通信电缆;电力输送电缆主要用于海上建筑物、石油平台等和陆地间的输电。(5)文化、生活、娱乐空间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 利用海底、海中、海面进行娱乐和知识相结合的旅游中心综合开发建设。如日本东京附近的海底封闭公园, 游人可直接观赏海下的奇妙世界。 美国利用海岸、海岛开发了集游览和自然保护为一体的保护区公园。(承转)上面我们概括了海洋空间利用的几种形式,大致了解了海洋空间利用的状况。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即海洋运输、港口建设、围海造陆。二、海洋运输 (板书)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15世纪以前,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 15至16世纪,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 19世纪,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 20世纪初,又开通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增长,大型油轮得到了发展。集装箱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 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现在, 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的海域 (如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 ”)。总之,海洋交通运输由近海向远洋拓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海洋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海洋运输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广, 效率越来越高。而现代化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使人们能够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 减少危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讨论、活动)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行官,海洋交通运输不仅是我国海洋空间利用的重点,也是发展国家海洋经济的重要手段,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组织学生,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适当补充事实材料, 以数据或图表的形式说明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展示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成就与前景,激发学生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热情。(投影展示)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海港的分布,以加强对海洋运输的理解。补充材料2: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1)北大西洋航路 由美国佛罗里达起,沿美国东海岸北上至加拿大纽芬兰,横跨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成南北两线。 南线入地中海沟通西欧、 南欧和北非各国; 北线入波罗的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 1/3的商船航行在这条航线上。(2)亚欧航路 也称苏伊士运河航路,连接西欧和亚太地区,途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出红海后分成三条航线, 第一条进波斯湾, 第二条经马六甲海峡至东南亚和东亚的各国,第三条由红海或印度洋直达大西洋各国。 它是经非洲好望角, 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3)南美航路 也称南大西洋航路, 最南至阿根廷和乌拉圭。 它是欧洲国家输出工业品,从南美运进粮食、肉类和经济作物的海上通道。(4)南北美航路 也称巴拿马运河航路,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至美国东海岸具有特殊的意义。 委内瑞拉的石油和铁矿石、巴西的咖啡、智利的铜矿、美国的工业品多由此航路转运输出。(5)北太平洋航路

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6)南太平洋航路 南北美洲西海岸各国与亚太地区国家贸易往来的通道。(7)非洲航路 也称好望角航路。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惟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和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路。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

它对(承转)在海洋运输中,离不开沿海港口,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三部分。三、港口建设 (板书)港口是指位于江、河、湖、海或水库沿岸,具有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往来停靠、办理客货运输或其他专门业务的地方。我们这里所学的港口,主要是指沿海港口,即海港,是建筑在海湾边上的海岸港。 它一般利用海湾、 岬角等自然屏障, 或建造防波堤等水工建筑物构成港区水域;或利用河口段的有利条件辟筑。港内有锚地、码头等一定的设备条件,可供船舶停泊,上下客货,补给燃料、淡水,躲避风浪,或办理其他专门业务。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与港口有关的名词:港口腹地 指为港口城市提供出口物资和销售出口商品的该港口的背后内陆地区。腹地面积和经济潜力大小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有的港口,背面为高大山地所阻挡,腹地范围只局限于沿海狭小地区, 绝大多数国家港口的腹地范围, 只限在本国领土, 而有些国家港口腹地范围大大超过了本国领土的疆域。 如荷兰鹿特丹港口的腹地扩及莱茵河流域的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东北部等广大地区。自由港 也称“自由口岸”。指划在一国关税国境以外的港口或海港地区。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货物可以免征关税进出该港, 一般可以进行加工、 贮藏和销售等。但外国船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规章。自由港范围可以限于某港口的特定地区, 也可以扩大至港口的附近地区,该地区称为自由区。自由贸易区 性质与自由港相同的特定区域,一国划在关税国境以外的部分,可以是海河港口或其附近地区, 也可以是国内其他任何地方。 对该区的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 并准许在区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等。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称 “对外贸易区”。我国的保税区实际上就是自由贸易区。下面我们以荷兰鹿特丹港的建设和发展为例, 分析荷兰人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展鹿特丹港的。鹿特丹,荷兰的第二大城市,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它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的入海口,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中心。荷兰人民早在 14世纪就建成了鹿特丹市,并筑港修码头进行港务作业。之后, 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此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莱茵河穿过市区,把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有多座桥梁、隧道和渡船联系。市内有很多大型造船厂、 化工厂、机械制造厂和炼油厂。 还有营业额很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由于运输繁忙和自由竞争等原因,码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分为杂货码头、客运码头、石油码头、散装货码头、粮食码头和化工品码头等。近年来发展了集装箱,有集装箱码头、自装自卸船码头等。鹿特丹港大约有30多公里长的深入航道,直接与北海相连,航道两岸码头长达80公里。港口设有很多雷达导航站,为进出港区船舶提供方便。同时,港区有很多铁路、公路联系欧洲各大城市。鹿特丹港迅速发展成为大海港,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通过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它与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工业发达国家联系,这些国家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使鹿特丹自然地成了这些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4.10)。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其港口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每年有了3万多艘远洋海轮和30多万条内河船只进出鹿特丹港。补充材料3:法国的东方门户 ——马赛港马赛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濒临地中海的最大商港,西北距巴黎 773千米,距里昂 313千米,包括郊区人口达到 110万人。马赛是法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马赛港水深港阔,腹地广阔,设备现代化,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万吨级轮船可畅通无阻。全港由马赛、拉事拉、福斯和罗纳 —圣路易四大港区组成,年货运量为 1亿吨。作为法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门户, 马赛港主要承担原油和石油制品的进出口,另有矿石、 热带农产品、机械、食品等产品。繁荣的海上贸易促进了马赛工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法国炼油工业和造船工业的中心,造就了发达的机械、食品、电子、纺织等工业部门。誉为“东方之港”的马赛,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城廓、浴池、广场、剧场和竞技场等遗迹。拥有众多的风格各异的中世纪建筑物。(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了解了两者对一个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方式, 也就是课文的第四部分内容 ——围海造陆。四、围海造陆 (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这部分内容, 对照图片,了解围海造陆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并以澳门为例,了解澳门历史的土地变迁及填海造陆的成就,了解人工岛、海上城市等现象。对这部分内容,老师应多加列举具体事例, 以实例分析围海造陆的方式、 意义等,这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这部分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逐步扩大。 使得陆上居住地日益减少, 人们因而产生了向海洋扩展居住空间、 在海上建立城市的想法,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也由于海洋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 向海上移民已经成为缓解沿海大城市拥挤状况的有效手段。 尽管海上城市建设要占用巨额资金, 工程浩大,但它仍是解决陆上城市土地紧张、地价昂贵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荷兰人从 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 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 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设备。人工岛是人类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建造的海上生产和生活空间, 是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在人工岛上,可用于建造石油平台、深水港、飞机场、核电站、钢铁厂等。人工岛的工程建设,大体上包括围堤的建筑、岛身的填筑和岛陆交通建设三个部分。目前,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海上城市是指海上大面积建设的用来居住、 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的海上建筑, 其规模大、功能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日本是建设海上城市进展较大的国家之一, 除了它建的神户人工岛外, 日本还提出了再建 700个人工岛的设想,计划新增国土面积 1.15万平方千米。(日本神户人工岛见图 4.11,并配有小字体说明,配以多媒体电脑使用,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海洋国土意识。 )最后,我们以澳门为例,了解澳门地形轮廓的变化及其历年来土地面积的变化 (参见课文中图4.12“澳门历史填海范围 ”及表4.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进行强占,1999年回归祖国。(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 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 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 1倍,这对澳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承转)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给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是,一个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在悄悄的滋生和蔓延。别以为污染只是发生在高空中、陆地上,要知道,它最终都要归到海洋中去的。因此,海洋环境问题,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我们学习海洋环境的保护。课文首先提出了海洋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产生的原因, 让我们对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类型有所了解,这是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基础知识。同时,课文以石油污染及其监测防治为例,分析了石油污染的主要产生源地以及对泄漏石油的处理方法。下面,我们再分别学习这部分内容。五、海洋环境保护 (板书)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 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 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并未发生严重污染问题, 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 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 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 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海洋污染(板书)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 (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理过程 (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 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 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 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海洋环境容量是海洋环境质量控制和产业规划的一个依据。在海洋污染中,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例如, 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 排出含有汞的废物。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 逐渐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人们捕获鱼类和贝类作食品,传递给人类,最终导致 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除了上述的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以外, 还有哪些污染物会导致海洋污染?在同学们讨论、回答、列举一些会污染海洋的情况后,老师再加以概括、总结:除了上述的工业污染物污染海洋以外,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 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 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泥, 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 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等等,都会造成海洋污染。总之,在进入 20世纪以来,人类及其日益发展的技术,给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过来,海洋污染又对海洋生物资源、 工业用水质量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海洋污染的物质来源,从类型上来说,危害较大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等。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另外,海水中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污染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古代曾有赤潮现象的记录,但是,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承转)我们了解了海洋环境问题的第一部分 ——海洋污染状况,了解了它的产生原因、特点等内容,下面我们再学习海洋环境问题的第二部分 ——(二)海洋生态破坏

(板书)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 (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的围垦、滥捕现象 ),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例如,在地质历史时期,世界海平面曾有多次变化。据联合国的有关报告,自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海平面开始上升, 到2030年海平面在全球范围内估计将平均升高 20~30厘米,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威胁都将是严重的: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尤其是沿海城市受到的威胁更为严重。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 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原始海岸一般都有曲折的形态, 这种形成是极其缓慢的。 表现为生物与环境能够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 而当前人类开发海岸通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像围海造田、港口建设等工程周期一般为几年到十几年。这种短时期内对局部海岸的激烈改造,必然导致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此外,人类对某些传统经济鱼类的过度捕捞,往往导致这些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同时导致部分非经济生物由于天敌锐减而大量繁殖。如大西洋鳕鱼产量在1963年为400万吨,到1974年时已跌至280万吨,而且鱼的个体变小,我国吕四渔场的小黄鱼资源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遭到破坏,到60年代末已基本失去捕捞价值;一个多世纪以来,鲸、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被肆意捕杀,已濒临绝灭的危险。总之,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转)同学们,我们现在以课文给出的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海洋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三)实例分析(板书)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较大的一种。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们对矿物燃料特别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开发和运输迅速发展,海洋中石油溢出事件无疑会更加频繁,由此可知,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现实影响和长期影响表现为:

(1)破坏海洋生态;

(2)危害渔业生产;(3)破坏海滨娱乐场所; (4)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在治理石油污染的过程中,通常有以下六种方法可供选用,请同学们参照表解其防治措施:

3.4,了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但这种化学物质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容易对渔场造成影响或是二次污染水域。(2)沉降: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但这会危害海底生物,造成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吸收: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这只能是在静水的环境中进行。(4)围栏: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这也需要在静水环境中进行。放任: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这是受目前的技术等限制,但这种分解的时间较长。(6)燃烧:油层厚达 2毫米时即可用燃烧去清除。但这种方法比较困难。为了使石油污染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正在试验新的原油载运方法。有些国家还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一些有关海洋环境遭破坏的消息,比如油轮泄漏、近海赤潮等,培养学生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促进人地 (海)关系的协调发展。[课堂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学习了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开发建设情况,重点了解了海洋运输的发展情况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港口建设情况,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人们在选择最佳航线时, 还要考虑中途停泊的港口服务机能与设施、对外政策等,以达到最大的方便, 这也是荷兰鹿特丹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的原因。 围海造陆也是人们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当今世界, 人地矛盾突出,人们的生存空间狭小,势必把目光转向海洋。此外, 海洋环境保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围绕海洋环境问题,我们应注重了解海洋环境的污染状况,从其产生的原因、 污染范围和程度,到我们应如何治理。总之,我们应认识海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5.2 海洋资源(二)一、海洋空间利用1.开发海洋空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科技、资金投入大、难度高,风险大。3.海洋空间利用领域的拓展 ——交通运输、通信、电力输送、储藏、娱乐。二、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1.海洋运输的意义2.港口在海洋运输中的作用和地位三、围海造陆1.围海造陆的目的和条件2.实例分析——澳门、荷兰、日本神户等。四、海洋环境保护全球变暖,海面上升1.海洋生态破坏 工程建设破坏过度捕捞,生物资源遭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油轮泄漏2.海洋污染 分布区——大港口、航海沿线危害性——危害海洋生物、危及人类健康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2、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教学重难点:1、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2、赤潮形成的原因3、海平面上升带来 的影响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读图引入: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2.提问: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1.讲述: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海洋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本身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的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受到的破坏。海洋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污染的来源: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2.阅读:课本《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3.提问: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4.讲解: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破坏海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工程建设;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 缺乏科学论证的围海造田工程; 都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 甚至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如海底火山爆发、海啸、海底地震等,也会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改变。但是,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为突出。(二)海洋生态破坏1.产生原因:①人类生产活动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赤潮: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①地理、生物、化学: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 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 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 5—10月。赤潮的危害: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 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