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_第1页
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_第2页
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_第3页
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_第4页
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袁枢是哪个朝代的人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史学家。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世称西ft先生。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在故乡南桥上曾题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袁枢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239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关于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袁枢,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乾道七年(1171)除太学录,出为严州教授。撰《通鉴纪事本末》成,以大宗正簿召,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淳熙九年(1182年)迁军器少监(同上书),事贬秩。光宗绍熙元年(1190)知常德府。宁宗庆元元年(1195),知江陵府,寻罢,自是闲居十载。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八九有传。托袁枢关于章惇的传记多加文饰。袁氏驳斥,曰:“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在严州任职期间,“乃自出新意,辑抄《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就《通鉴纪事本末》一书。《通鉴纪事本末》他的历史巨著《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自为标题,共记二百三十九事,另附录六十六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宋人杨万里曾评判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读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更作《通鉴本末序》。朱熹看过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有批评:“错综温公之书,乃国语之流”、“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章学诚称赞:“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具详,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见。”袁枢以后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历史者,所在多有。如: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到了明清时际,纪事本末体大为流行,如冯琦、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与《金史纪事本末》,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以及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袁枢晚年喜读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枢。《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记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同司马迁的纪传体,司马光的编年体同为史学上的三大巨作。列为历史上的三大体裁,与司马迁,司马光并且驾齐驱。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写有极大的帮助。独力成篇。422001362239论著。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这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抱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袁枢为人正直,关于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史·袁枢传》)当时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同上)。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1300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239130042可为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关于于灾异、符瑞、图谶、占提出劝告的,如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事本末叙》)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簿。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通缺陷。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填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关于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关于《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校勘。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校出异文30003为现有较好的一种版本。《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陷。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原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关于于整个历史不能勾划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鲜明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关于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等。袁枢编成此书后,800多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称许。城章惇曾以同乡的情谊,命家人送阅自传,请为润饰,被袁枢严词拒绝,并且说:“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天下公议。”当时宰相赵雄总管史事,感叹说:“无负古良史矣”。乾道七年(1171言孝宗有宠任武士,厌薄儒生,猜疑大臣之心,想使近侍参与军国大事。孝宗感悟,关于他说:“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袁枢在朝任职不畏权贵。任大理寺少卿时,有通州民高氏因产业一案,交大理院审理,殿中侍御史冷时光受贿包庇,袁枢公然揭露。同列官员都怕他招祸,而袁枢不加顾虑,大胆陈奏,孝宗根据奏本,立即罢免冷时光。所以有宋代以朝臣弹劾御史事例,自袁枢开始的说法。宋史评之为“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袁枢任江陵知府,江陵在长江沿岸。如遇水灾,人民就要流离失所。江陵原有楚的故城,名“楚观”。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