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
总结了许多大体符合的那个时代要求,符合汉语文教学规律的经验,如集中识字,广泛阅读,多读多背,熟读深思,多做多改等等。(多选)
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是在研究语文教学法。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个学个也相应开设该小儿科的教学法课。于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逐步地发展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总结中文学语文教学经验,安所中学语文教学规律为己任,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规律,体现食物的必然性。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任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语文教学原则是对语文教些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阐明语文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基本关系,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
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未来科教学规律的认识。规律的认识就是构成我们教学思想或则说教学思想就是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1)为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2)第二层含义,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潜质,能够借鉴、学习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并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运用。
第二节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当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中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应当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经常观摩和研究其他老师的教学,以便从多方面吸收营养。第三,学习本课联系实际的第三个重要途径是多多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来分析自己的教学,从中领悟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他运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
作为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法属于教育科学范畴:
1、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中学语文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是心智活动的过程,心理科学
就必然是中文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理论。
3、语文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更为密切。(心理学科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语文教学时社会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活动。母语的学习,始终是在社会应用之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语言环境,而应力求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的语言应用联系起来。
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语文学科的特点:(1)技能性(2)实践性(3)思想性(4)人文性(5)社会性(6)综合性建国前定名为“语文课”。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教育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单选)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
最初,在新式学堂中,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梁启超、蔡元培等人认为将此学科称作“中国文学”名实不尽相符,于是提议定名为“国文”。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下令将这门功课一律称为“国文”。在小学、初中设“国文”课,小学专教白话文,初中兼教白话文与文言。高中仍沿用“国文”,教文言文。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说明:“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第二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首先,应该明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其次,对“工具”应当如何理解?
语文——语言及其书面表达——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文是文化载体,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无可替代的它无微不至地表现人类文化成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能力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模仿、记住、积累、应用、纠错、领会、吸收、理解、交互作用,往复循环,学习语言大体是这样一个过程)
(学语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字、词、句、篇,都要有较丰富的积蓄)(多选)(学语文必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1、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
2、从语文课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来看(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单选、多选)
3、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核心是通过语言理解内容的能力)
循文求意:“循文”,就是先要读明白词句篇章,不要迈过词句篇章去任意发挥。“求意”,就是要求达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不能质停留在词句篇章的表层认识上。
4、从运用语言的态度与作风看(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的表现着大于世界。它渗透一切,故而它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学科。(
1、从学科外部关系看,每个学科都是用语文表达的,每个学科都包含有语文教育的因素。
2、从学科内部关系看,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核心是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个核心,德育,智育美育的目标交织综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也提出了一系列课题。(
1、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语文习得的基础。
2、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带来了丰富与灵活,但与教学目的的要求明确集中构成矛盾。)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
学习的目的任务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
一、确定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2)学科内容和特点(3)社会需要(4)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语文教学大纲对目的、任务的提法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语文学科要增进学生的知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要陶冶审美情趣,要进行社会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摒除了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意味的措词。(4)重在打好基础。
第二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第一节教学大纲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
一、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纲领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领的形式来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二、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2)(3)国情的特点(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三、教学大纲的稳定性和时代适应性
教学大纲的内容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稳定性也只能是相对的,它还必须要考虑时代的适应性;否则,时代在发展,教学大纲的内容如果不随之调整和充实,形成僵化的、凝固的框框,就会束缚学科教学自身的发展。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兴办新式学堂,实行分级分科教育的新体制,肇始于19世纪末。
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将所拟订之《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刊布(雏形)
所谓“课程标准”,其完备的形式应该包括“为什么教”(宗旨或目的任务)、“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原则和方法)、“最终达到怎样的程度”(标准)等四个方面。1949年8月,叶圣陶为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草拟了《中学语文课课程标准》
直到1955年以后,才先后制定出教学大纲
自新中国建立以后,“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等名称已停用,一律改称为“教学大纲”。
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语文学科以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为自己的主要任务(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规定教学目的的时候,一般总是从知识、能力、思想等三个不同侧面来表述的(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规定教学内容,应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分课内和和课外两个施教空间。在课内,主要教学内容是课文讲读、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个方面;在课外,则是各种语文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单选、多选)
课文讲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三条选材的标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
知识传授,是语文学科应有的教学内容。大纲规定,语文在
基础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几个主要方面。课文的讲读、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能力训练服务的(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
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1)三种不同的基本框架:
1、分体式框架
2、合体式框架
3、合体加附录式框架
第三节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单选)
一、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
二、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论述)(1)终端性明确
新编的大纲试用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这种终端性:一是在“教学目的”的表述方面。这个“教学目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突出强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二是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的作出明确的规定(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应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因此任何学科的教育大纲都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里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多选)新编大纲试用本,在向“素质教育”转轨方面倾注了必要的心力。一是把“思想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要求”。二是把“能力训练”列入“教学内容”并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三是对汉语基础知识作了某些调整。四是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简答)(3)注意导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新编大纲试用本力图在以下一些主要方面体现出它的导向作用:(1)强调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2)强调在语文能力训练中要重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3)强调思路的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简答)
教学大纲除了导向性外,还应当注意灵活性,即注意给教材的编者和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以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第四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制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
“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一些方面:
(一)智德启迪
(二)语文历练(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培养”,要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即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选择)
(三)语言积累
(四)知识扩展(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还包括指社会的、自然的、人生的百科知识。一个在校的学生,他获取知识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一条是学科学习)(多选)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一)范文系统(范文,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单选)
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
(1)示例作用(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单选)(2)凭借作用
(二)知识系统(“知识”,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单选)
我国过去在私塾学馆中所使用的旧式读本,大都是所谓“纯文选型”的,它只有一个系统,即范文系统:
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有人把原来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语文知识,稍加剔选、整理,编进了语文教科书。(从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大致包括读写听说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逻辑知识(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思维科学方面的内容)、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五个主要领域。
(三)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的作用,从消极方面说,是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从积极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兵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在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插入一些评注的话。这些文字,对读者读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以称作助读材料。)(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1.两分法即把教学内容分别编织成两套教科书。例如,文言和白话分编。(2)多分法即把教学内容分别编制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教科书。分编法的优点: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列性也较强;其极限则在于:一个教师使用多套教科书,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二)合编型(所谓合编型,顾名思义,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在一套教科书内)合编型教科书也有多种类型。(
1、范文选编法。
2、主次配合法
3、综合组元法)合编型教科书的优点主要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第五节
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教师面临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条件、学校条件和学生条件其中主要是学生条件)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一)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二)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三)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使每一课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紧紧扣住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做到与教科书编者的心灵相通。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体现)
(一)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二)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
▲五项原则: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它反映一定前提下的客观的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当前,我国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一般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一方面,它要接受一般教学原则的指导,体现出共性;另一方面,它又要反映中学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个性。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既是一般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特殊规律的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离不开一系列教学原则的指导。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
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第一节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为什么?)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这项原则是根据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根据语文训练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根据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特点确定的,在一个方面体现了语文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①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②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黑格尔)课本77页
③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二)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第斯多惠78页
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三)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叶圣陶79页
德育、美育内容在语文中不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课不可能按照德育、美育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体系。所以,德育、美育的实施不应该脱离语文,而应该渗透在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
(四)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因素广泛存在。语文的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怎么做?)
(一)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把智育、德育、美育联系在一起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多选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读解课文应该抓住三个主要环节: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评析。
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
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第二节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一)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互相依存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离不开思维。
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二)语文训练和智力训练同步进行
从信息论角度看,语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转换过程。
从心理过程来看,语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是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一)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四)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思维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情感和意志。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勤能补拙”,智力水平一般,如果主观上努力奋斗,也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范进中举》
第三节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为什么?)
(一)读、听和写、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二)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听、说活动中逐步挺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能力。
(三)社会的发展与听、说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口头语言在交流思想感情、传播社会信息方面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状况已经改变。
(四)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读、写的地位: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先听、说后读、写。(如刚出生的婴儿)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怎么做?)
(一)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
(二)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四)寻找结合点,进行多项训练
第四节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
它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这项原则在克服“班级授课制”局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定的。
(一)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7世纪时,夸美纽斯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促进等等。不足: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20世纪初,我国学校普遍推行了“班级授课制”。其时,蔡元培等人提出了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
“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的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大语文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认为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应由“一体两翼”组成,要求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确定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
(二)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语文的基础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以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是,课堂教学受时间、教学内容等的局限,其中承载的社会信息量有限,只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吸收大量的语文信息,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语文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必须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仅仅依靠课内实践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才能为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㈠
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必须做到: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㈡
语文课外活动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㈢
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内容的指导:首先要求思想内容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其次要求活动内容同课堂教学有配合关系。方式方法的指导: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学生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第五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
(一)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93页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的优缺点
(二)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征、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
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
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
(二)提出教学总体设想
(三)划分教学过程、阶段
(四)选择和配合教学方法
第四章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一节
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方语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魏书生很重视18世纪德国莱辛的一段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三、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第二节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⑴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思想方法⑵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学习方法
⑶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⑷
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预习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复习方法的指导,应用方法的指导。
⑸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阅读的方法:
①
从文章的构成要素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途径,最根本的方法,是一切阅读法的基础)
循文入意、披文入情、据义品文、评义发意②
从读物的种类特点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
③
从学习需要或阅读时的思维特点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浏览读:是一种大略地看,泛泛地读的读书方法。精读法
扩展阅读法:是指围绕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某方面,去“读更多的书”(朱熹语),以巩固和加深原有知识,取得新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其有两种类型:一是为加深理解而扩展阅读;二是为满足兴趣而扩展阅读。比较阅读法
出入阅读法:是指深入理解读物、领会主旨、产生共鸣,再回到阅读者立场上,对读物进行客观评价,以批驳谬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最初是南宋学者陈善提出的。
厚薄阅读法:指阅读过程中,先用已有知识不断丰富读物内容,以求得全面深入理解,再抓住读物内容的本质进行消化,以便系统掌握的阅读方法。分两步:第一步,先把书“由薄读厚”;第二步再把书“由厚读薄”。
发现阅读法:指的是在正确理解读物愿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要开发读物的新意,关键的一点就是紧密联系目前的情景,抓住与之有关的内容反复精读。所谓“联系目前情境”,包括联系阅读的时间、地点、个人的认识、兴趣、情感等等,但其中主要是指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以及谋求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目标。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二、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
(一)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简答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二)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1、培养其较完善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其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其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其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而会用。
具体做法:
1、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2、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
3、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第三节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师本人要坚定地树立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并把它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二、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掌握语文学法的观念和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观念
三、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在一切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如何学
四、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自学体会,交流学法学习的经验
五、教师本人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方面的学习第五章阅读教学(上)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阅读的性质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阅读的本质特征)
2、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
3、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二、阅读的能力结构
阅读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
(一)认读能力
学生阅读,首先要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来了解它所包含的表面的直接的意义。
(二)理解能力
真正的阅读是从理解开始的,理解文章的词、句、段、篇。
理解: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物、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这种能力,就是理解能力。
1、对词的理解。学生理解词的过程,是记忆的重现和选择的过程。
2、对句、段的理解。影响理解句、段的因素主要有:①词序、句序②语义情境
③段首、段尾的概括性语句④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
A、转换操作能力
B、表象的重现和重建表象:即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3、对篇的理解。影响对篇的理解因素有:①题目
②首段和尾段③材料的详略④语言表达方式
⑤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
(三)鉴赏能力
鉴赏是阅读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影响着阅读主体的鉴赏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作品语言的形象可感性。语言的形象可感性是影响人们感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
其次,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是影响鉴赏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是指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评价的基础是理解、鉴赏,因此评价能力离不开理解过程、鉴赏过程的一切心理能力。但是,评价尤其要求具有严密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同时,阅读主体的思想观点、审美情趣等,也是影响评价能力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认知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点、方法——这是影响阅读能力的根本性因素。
(二)知识、技能、习惯——这是影响阅读能力的基本因素。
(三)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这是影响阅读能力的基本智力因素。此外,兴趣、情感、意志这些非智力心理因素对阅读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
(一)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
叶圣陶的话语“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是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智力的发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统一的,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独立阅读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学生智力的发展,但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还需熟练掌握一系列阅读技能,如筛选关键词语的技能,迅速抓住重要语言信息的技能等。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训练,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
(二)初中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略第二节阅读教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承载着的任务主要有:
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提高听、说、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培养他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和意志力;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及其结构
构成:单元提示、课文若干篇(包括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作文训练、汉语基础知识和与课文相关的百科小知识,四部分。
(二)单元教学的过程
1、明确目标和教学计划
2、教读课
教读课有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选择最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点的课文作为教读课文,讲解过程中,又要处处考虑到学生自读的需要,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使教读课在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3、自读课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目的的课型,但也不排除教师的辅导。
4、总结和测试
二、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编写的体例、结构
(二)课文教学的过程
▲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
无论教师按照怎样的基本程式去操作,从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来说,都不能逾越以下五个环节——这就是:(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五环节教学理论)1.认读
教学一篇课文,第一步工作是教学生认读。
△认读:即把字音读准,把生僻的词弄懂,做到通篇没有不认识的字,没有不懂得的词(这里当然是指词的基本意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教师的一般做法是:
(1)事前布置了预习字、词的作业,课堂上以检查、订正的方法加以强化。
(2)课堂上安排默读,要求边读边看注释,查词典,作笔记,然后教师围绕重点字、词,即时检查、订正。
(3)课堂上安排朗读,然后正音、解词。2.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过程是:全篇→部分→全篇。教师所采取的做法一般有六种:(1)教师直陈。
(2)检查预习,请学生复述、概括。
(3)从解题入手,概括课文大意。(4)利用阅读提示或课后练习。
(5)用提问启动阅读中的思考,达到概括大意的目的。(6)阅读内容相近的文章进行类推。3.对课文内容作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划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根据课文结构层层划分。
(2)根据教学重点(有时往往把难点与重点结合起来)来划分。4.归纳、总结和扩展
教师对全篇作归纳、总结时,要考虑两个问题:一要与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相照应,二要与处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构相照应。具体做法,一般有以下五种:
(1)在对课文作划分、理解之后,安排一个环节,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分别作归纳、总结。
(2)根据课文结构,适时进行归纳和总结。(3)从作者、读者的角度对课文作总结。(4)在比较中作归纳、总结。
(5)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总结,常与内容分析结合在一起。5.练习和留作业
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的类型大体有以下3种。
(1)
有关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知识、作业。(2)
理解课文的练习、作业。
(3)
结合课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的练习、作业。
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见第四节阅读教学技能”第三节阅读训练的方式
▲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四种方式,即精读、略读、朗读和速读。其中精读是最基本的训练。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精读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
精读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理解得精深、细致,达到“纤屑不遗”的程度。精读训练是其他几种阅读训练方式的基础。(地位)
精读训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的能力,其基础、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极而正确的理解能力。
(一)词语的教学1.词语教学的内容
(1)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
(2)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3)一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鲜而生疏的词语。(4)在文中具有对照、比较和呼应关系的词语。2.词语教学的方法
(1)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解词(2)字形、语素、结构分析法(3)同义互释(4)述源释义
(5)补充形象,丰富感性认识(6)从语境推断词义
(7)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词
(二)句、段的教学1.句、段的教学内容
(1)在篇章中,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或在一段中,具有概括性的句子(2)内涵丰富,表达凝练的句、段(3)关系复杂的句、段
(4)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句、段2.句、段教学的方法①语法分析的方法②逻辑分析的方法③修辞分析的方法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补充必要的知识⑤运用各种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三)篇章的教学1.篇章教学的内容
①认真研读集中表达中心内容的段落
②综合思考各局部之间的关系2.篇章教学的方法①解题
②理清结构
③对通篇内容作综合思考
④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作辩证的思考⑤根据文章体裁的特点来阅读
二、略读训练
对“略读”的含义理解,叶圣陶先生话语,176页。
▲略读:就是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略读训练的要求
略读训练仍要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同时要求较多的阅读速度。这二者就是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效率。
▲
(二)略读训练的内容(简答题)1.培养迅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2.培养迅速抓住长句主干、理出复句层次的能力。3.培养迅速摘出重点句、段的能力。4.培养迅速而准确地概括全篇的能力。
▲概括全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心思想;二是主要写作特点;三是对分散在全篇中的某些相关内容作综合。
5.略读训练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略读训练的方法
⒈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编写全文结构提纲,并概括中心。
⒉对重点段、精要处,要反复读;或准确把握主要事实,或揣摩其中的道理,或体验其中的情感,或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
⒊从确定的训练目的出发,就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做,既是对略读质量的检查,也是一种思维和表达训练。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需要做摘要。
三、朗读训练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简答)
首先,中学生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有重要作用。
第三,学生通过认真的反复的朗读,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自己的,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朗读也就可以起到培养思想品德,陶冶情操才的作用,同时也将有助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㈠朗读训练的内容
培养朗读能力,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二是表达技巧。二者之间,理解是关键。朗读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种:⒈重音;⒉停、连;⒊语气。㈡朗读训练的方法
⒈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⒉重视课堂的朗读指导⒊朗读与背诵结合
四、速读训练
▲速读:快速阅读。△一般的阅读过程是:从视觉中心到语言中心,到说话中心,到听觉中心,再到大脑阅读中心;速读则要求建立新的联系,即从视觉中心直接到大脑阅读中心。▲㈠速读训练的内容
⒈变读书为看书,养成默读习惯。⒉努力扩大视觉广度。⒊努力减少回视⒋养成变速阅读的习惯
㈡速度训练的方法
(计时阅读和限时阅读;开展阅读竞赛;进行固定程序的阅读训练)第四节各类课文的教学
一、记叙文教学
㈠理清记叙文顺序㈡从分析材料入手,掌握中心思想㈢分析记叙文的结构㈣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二、说明文教学
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和说明的主要内容㈡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㈢分析说明的方法
①举例和描摹;②图标和数字;③分类和比较;④下定义和作诠释㈣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主要是说明。
三、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语言㈠根据文章题目或议论文结构的特点,找出论点㈡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㈢分析论据㈣分析论证方法㈤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文言文教学
学生阅读文言文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语言问题——读不懂。
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实词的基础知识有哪些;二是如何指导运用,将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
第六章阅读教学(下)
▲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一系列心智活动(借助于内部语言的操作)中形成并发展的,其外显的行为表现则是通过每节课的导入、展开、结束这三个环节反映出来的。
第一节阅读教学技能概述
一、技能及其分类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主要有:动作技能、心智技能)
二、阅读教学技能
▲心智技能又分为一般的和专门的。心智技能:借助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的,我们称之为心智技能。(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三、阅读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一切技能都是习得的。
▲怎样才能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呢?简答
1、学习关于阅读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
2、合理安排掌握技能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练习、实践。
3、注意及时反馈,以不断矫正和强化对某种教学技能的掌握(反馈方法:录音、录像、讨论、调查、对评价记录作量化统计)录像范例对于学员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1)帮助学员把所讲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2)帮助学员认识各种教学技能的特征,从而有助于掌握技能;(3)使学员形象地认识到教学技能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强化对掌握教学技能的认识
第二节阅读教学技能分析
一节课是由导入、展开、结束三阶段构成的。
我们研究阅读教学技能,主要是以下三种技能——导入、提问和结束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1、什么是导入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
2、导入的类型(简答)▲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4)渲染气氛,调动情感(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3、导入的结构
导入的结构是研究导入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在表达时的顺序是什么。(1)集中注意。(强度、变化、重复、新奇、)
(2)引起动机。(鼓励、及时了解个人成绩、明确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满足、共同讨论的影响、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3)建立联系。
▲
4、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的内容要精选。(2)导入的语言要推敲.(3)导入的时间要控制。(不超过5分钟)
。
二、提问的技能
1、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展开阶段,教师最基本被教学技能就是提问的技能。(作用)提问是使学生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
2、提问的类型
(1)记忆型提问(2)了解型提问(3)理解型提问(4)运用型提问(5)评价型提问
3、提问的结构
▲(1)教师提出问题。其需要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3、提问要有难有易,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力。
4、提问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顺序。
5、提问要斟酌语言)
对学生的反应、回答,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
1、学生的反应、回答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
3、个别学生的反应回答与全班的关系)⑵意图决定(介入阶段)
⑶教师的相应行动,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示
2、追问
3、再次提问)在提问的结束阶段,教师要运用的技能主要有两种(
1、评价
2、小结)
三、结束的技能
△
1、什么是结束255页▲
2、结束的类型
(1)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整理归纳,强化记忆
(2)以作品评价为主的结束,目的是进行思想观点、方法的教育
这一结束的特点是评价文章的现实意义,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对待现实问题。
(3)以学习为主的结束(包括作业指导),目的在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培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3、结束的结构
课堂的结束阶段,大体有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即归纳小结——鉴赏评价——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
4、结束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结束的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
2、要注意安排学生活动。
3、要控制好结束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
第七章
作文教学
作文训练的内容包括(积累材料的训练、砥砺思想的训练、写作技法的训练、文体写作的训练、写作常规的训练、写作速度的训练和作文育人的训练)
作文训练的方式(口头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供材料作文训练、单项作文训练、自由作文训练以及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评讲、作文课后辅助活动等环节)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各年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结合阅读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计划并认真实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与要求
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与要求,是作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
(二)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
(三)在社会实用方面的意义
二、作文教学的任务
(一)完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任务,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发挥作文教学多种功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社会效应益。
三、作文教学要求
(一)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
(二)与听、说、读相结合。
(三)同生活密切结合。
(四)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第二节
作文训练的内容
一、积累材料的训练。
(一)定向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二)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二、砥砺思想的训练(指的是作文训练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分析、综合、联想、探索等等的训练)
砥砺思想的训练,主要包括:
(一)透过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训练。
(二)辩证地认识生活、全面地认识生活的训练。
(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训练
三、写作技法的训练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
(一)记叙的技法。
(二)描写的技法。
(三)抒情的技法。
(四)说明的技法。
(五)议论的技法。
(六)构思的技法
四、文体写作的训练
文体是约定俗成的各类文章的表达体例、模式,写文章要有文体感。
(一)记叙文写作的关键
(1)写清楚。(2)写具体。(3)写好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1、多作砥砺思想的训练
2、向学生讲授有关的作文知识
3、指导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二)说明文体的写作(
1、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安排好说明的条理
3、表达得准确、科学)
(三)议论文体的写作
1、要指导学生学会立意(1)抓主旨求准法(2)反向求异法(3)多角度求新法(4)多发掘求深法(5)横向联系求广法。
2、要指导学生学会阐述、证明自己的论点(1)引例说理,才能使论点具有说服力。(2)分析要得当,才能充分阐明观点。(3)要指导学生讲究些论证的艺术。
(四)应用文体的写作
1、端正认识,激发写作动机。
2、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分析好例文。
3、和其他教学、教育活动互相配合,尽量增加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机会。
4、严格要求。
五、写作常规训练
作文教学中常规训练,指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审题,选材剪裁、构思谋篇、编写提纲、语言表达、文面书写,标点运用、文章修改等方面的训练。即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训练。
六、写作速度的训练
怎样训练学生写得快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其次,要指导学生建立写作的材料仓库,丰富自己的知识。再次,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下面介绍几种提高写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一)构思速度的训练
(二)行文速度的训练
(三)思维敏捷的训练
七、作文育人的训练(简答、论述)
(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作文训练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作文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新鲜活跃,情绪记忆的持久强烈,感情积累的深厚丰富,艺术想象的自由奔放,信念意志的坚定倔强等,一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文德文风(中
学生作文中文德文风不正的表现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虚而不实,为追求分数,编造假话,说谎:二是:呆板落套,学生八股;三是:华而不实)
建立“四真”作文观,即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有真知灼见,写说明文要有真知实识,归根到底是写作文要有真才实学。
(五)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三节
作文训练的方式
作文训练的方式,从运用语言表达的形式看,可以分为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从命题的方式看,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从训练要求看,可以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从教学方式看,可以分为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一、口头作文训练(多选)
(一)口述片断。
(二)扩展描述
(三)讲述梗概
(四)接续补充
(五)口述全文
二、命题作文训练(名词解释)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命题作文训练的价值(1)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
(二)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批改。
(三)有利于密切配合读文教学,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
(二)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三)要写好命题作文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一是激发感情,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铺设台阶,使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四)命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近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在作文命题研究方面,大致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1、扩大题材范围的命题阶段
2、发展学生智力的命题阶段
3、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命题阶段)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四、单项作文训练
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的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
五、自由作文训练
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设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自由作文的主要形式有:(多选)(日记、随笔、手抄报、自由拟题作文)
六、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一)创设情景作文训练
所谓情境作文训练,就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多选)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乐趣呢?
1、创设特定情景,激发观察乐趣。
2、捕捉疑惑情景,激发想象乐趣。
(二)一题多练作文训练(教师有计划地把一道道相关的作文题,按一定原则连环相套,分类组合起来,然后一题一题地指导习作,或者利用单一的题材,进行多体裁、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第四节
作文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文教学计划的制订,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和作文课后的辅助活动等。(这些环节的关系是这样的:作文教学计划的制订,规定了作文指导,作文批改和作
文讲评的内容和方向;作文指导是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的依据和前提;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发展,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和准备;作文讲评则是作文指导和批改的总结和提高)作文教学过程可分下列几个阶段。
一、作文教学计划的制订。
二、作文指导(作文指导是指教师依照作文教学的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
(一)作文前的指导
(二)作文时的指导
三、作文批改
(一)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内容兼顾形式,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因材施教)
(二)作文批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精批细改、全收略改、全收轮改、当面批改师生共同批改、学生互改)
批的方式,有眉批和总批两种。
眉批:指写在作文旁端的批语。眉批的内容,多属局部性的问题。
总批:指针对全文的优缺点做总的评价和指出努力的方向,多属整体性的。
(三)认真写好作文批语(批语要实事求是、批语要突出重点、批语要有启发性)
四、作文评讲
作文评讲是继作文命题、作文批改后,针对全体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点缺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面向全班进行总结性的评论讲述。
二、作文讲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
五、作文课后的辅助活动。
第八章听话与说话教学
听话与说话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听说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听说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听说能力,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
▲在中国,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只以书面文卷取士,一生运命在文章,口语训练越来越被忽视。语文教学渐渐只剩下读写二字。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呢?(论述)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一个正常的人,固然会听会说,但要达到听得精确,说得得体、准确、简洁、流畅,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话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
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听话与说话的过程,既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又是智力锻炼的过程。一个人聪明与否,与这个人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实际上也是培养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听话与说话,都要综合运用人的智力的多种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等。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三、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第二节听说训练的要求与内容
一、听话、说话的要求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对初中阶段听话与说话教学要求是这样提的:听话能力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说话能力
说普通话。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
“大纲”所列的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是基础性的要求;是“少而精”的;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也体现出训练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应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二、听话、说话训练的内容㈠听话训练内容举要1.听话的态度
听话是人际交往中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有声语言吸取信息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而口语又具有一闪即逝的流动性的特点,所以听话的态度十分重要。
“大纲”提出“与人交谈,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融德育于听话训练之中,也要以这种训练为基础。
“耐心、专注的听清别人说话”,是与人交往中应有的礼貌。与人交谈,应当专注于谈话内容,以诚恳的态度侧耳倾听。“耐心”,是一种修养。2.听话的能力
听话能力,是人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听话能力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为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⑴语音辨识的能力
语音辨识能力,是指对特定语音序列和构成语音各要素的辨别和感知能力,如对音素(元音和辅音)、音位、音节组合规则的感知和辨别,对语音音波(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感知和辨别。
⑵听话的记忆能力⑶听话的理解能力⑷听话中的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一种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感觉语言的正误、文野、雅俗、工拙、庄谐,以及语言风格中的种种特色。㈡说话训练内容举要⒈说话的态度
⑴说话应诚实而有礼貌
⑵说话应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⑶训练说话能力应谦虚好学,勤于反思⒉说话的能力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⑴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⑵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
⑶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⑷提高语音的控制能力
第三节听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朗读训练——听说训练的基础㈠准确㈡停顿㈢吐字归因㈣营造交流氛围
⒈开始,不要忙忙慌慌地出口。
⒉中间,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与停顿。
⒊结束,不一定是高潮,可以是平平的结尾,但说话者的语气、目光都应含着向听者致意的信息。
二、语文课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多选题)㈠课文复述
㈡课堂谈话、讨论
㈢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三、课内听说训练与课外活动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训练相联系
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示范: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所谓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是在听说能力上,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大体上都能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一些。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以鼓励为主。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㈠要根据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大体会经历一个由简单——丰富——简练的过程。㈡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说话的个性,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长处,克服它们的短处㈢重视班集体中学生间的互相影响
(略看)第九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联系语言运用实际,结合课文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重视语文练习,使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真正转化为语文能力。第一节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大纲”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内容的基础性,知识的实用性,体系的简明性,使知识教学能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上多下功夫,以利于形成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发展思维能力。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任务㈠教给学生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㈡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音正字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㈢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第二节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该力求内容精要,通俗易懂,联系实际,这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确实有作用。
▲
一、增强语文知识教学的针对性,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际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
“好懂”就是要深入浅出,讲授得法,使学生容易领会,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有用”是指知识教学切合初中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实际,训练内容有效地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关键在于处理好知识的系统系和教学的针对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紧密结合课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
三、练习读、写、听、说的实际,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第三节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一、知识短文的课堂教学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㈠课型
①讲授型它是以讲述新知识为主,以必要的练习为辅的课型。②练习型这是以学生练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课型。
③复习型这是一种以巩固深化语文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课型。㈡课堂教学的程序起始→展开→总结㈢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文知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有讲述、谈话、练习、答疑等。教学方法必须服从不同教学内容,服从每个环节的具体目的。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具体教学方法⑴温故知新
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⑵选材举例
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中的概念、规则和方法,都是从具体材料中概括出来的。⑶重视“操练”
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任何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一定要防止“学语言,不言语”的偏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让他们手、脑、口、耳不停地活动,在运用语言的操练中掌握语言。⑷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⑸文理渗透
语文知识教育,应该适当地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内容,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为学好数理化等学科服务。
第四节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练习
一、语文练习的功能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须经过理解、模仿、运用、创造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不同的练习。㈠理解语文知识的练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练习大多属于诠释、识别、再现、举例、分类等方式。㈡模仿语言范例的练习
模仿性练习包括:配对、组合、仿句、模写(段、篇)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搬远工合同范例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师基本功小学教师口语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环境数值模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灯具合伙合同范例
- 陕西师范大学《微波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居间合同范例 买卖
- 2024年组合冷藏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外国商铺合同范例
- 购买金蝶软件合同范例
- 2024年半盒式铝合金遮阳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安警察工作汇报模板下载
- 模拟电子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威海)
- 网络新闻评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南交通大学
-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压疮病例分享
-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MOOC 技术经济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专项练习-计算题50道含答案(综合卷)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 2024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江西富达盐化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