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1页
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2页
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3页
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4页
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资料汇编

目录1、汽车连接器行业分析:新能源黄金赛道_汽车连接器量价齐升2、2022年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分析3、2022年新能源车险与传统燃油车险差异对比分析4、2022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延续国产化、新能源化、智能化5、纯碱行业专题报告:新能源拉动需求增长_纯碱景气度持续向好

汽车连接器行业分析:新能源黄金赛道_汽车连接器量价齐升一、价: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的车载连接器价值增量1.1汽车连接器成为最大细分领域根据Bishop&Associates,2020年全球连接器市场销售规模627.3亿元,2010~2020年CAGR为2.7%,预计2023年将超过900亿美元。2019年,汽车领域超越通信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23.7%。分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放量为汽车连接器增长提供持续动能。根据Bishop&Associates预测,2025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94.5亿美元(141.5亿美元,2020年)。1.2电动化、智能化热潮引领车载连接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使得汽车的动力系统、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系统、娱乐影音系统都发生了变革,车载连接器的使用量和要求同步提高。目前适应新能源汽车的连接器分为2类:1)高压连接器,主要运用于车内高压电流回路,与动力电机、配电盒、逆变器和电驱动单元有关,也包括充电/换电系统;2)高速连接器,包括射频连接器和以太网连接器,主要用于辅助驾驶系统内传感器、摄像头的数据传输以及娱乐终端。传统低压线束连接器负责刹车系统,车门线束,变速和转向系统等其他车身控制领域。传统汽车连接器以低压为主,单车价值量约1,000元,新能源车电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对高压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的需求,单车价值量将增加至3,000~5,000元。1.3高压连接器:应运而生的连接器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使用大容量锂电池,其工作电压的范围从传统汽车的14V蹿升至400~600V,且电驱单元、电气设备数量大量增加,对连接器的可靠性、体积和电气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压连接器主要使用在新能源车整车高压电流回路(包括充电系统和整车系统),同导电线缆同时作用,将能量通过不同的电气回路,输送到整车系统中各高压部件,如电池包、电机/电机控制器、PDU、充电系统、DCDC转换器、空调压缩机、PTC加热器等车身单元。新能源车高压连接器单车价值量达1,000~3,000元。1.4高压连接器:充电桩供不应求根据Bishop网站披露的数据,单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均价为2万元,而其中连接器的造价大约为3500元,充电桩连接器价值占比较大。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1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04.4万台。如果算上私人充电桩数量,截止今年9月份,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私人)累计数量为222.3万台,同比增加56.8%。截至2021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78万辆,目前车桩比为3.05:1。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加速攀升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充电配置合理的1:1车桩比,市场空间非常广阔。1.5高压连接器:换电模式催生的新需求受制于当前技术水平,纯电动汽车连续行驶里程有限,换电模式弥补了这一缺陷。当前主流纯电车型电池容量以70kWh居多,单次充电续航里程约500公里,但充电时间较长,直流快充也在30min以上(充至80%)。而蔚来换电站更换电池仅需5分钟。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应用上,换电连接器是电池包唯一的电接口,需要同时提供高压、低压、通信及接地的混装连接;在快速换电过程中,电池与整车配合存在误差,换电连接器需要具备浮动补偿能力;此外,因为更换电池频率较高,换电连接器还需要满足高寿命、低维护成本的要求。换电连接器单套价值量较高,千元左右,以蔚来为例,需要汽车内1套连接器,换电站10套+以实现功能。换电得到政策大力支持,车企和换电运营商推出换电站建设计划,2025年预计国内换电站规模超1.5万座(截至2021年9月,全国890座)。1.6射频连接器:深度受益ADAS和汽车智能化汽车智能化趋势下,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车载传感器用量增加,数据传输要求(高速高频大数据量)相应提高,车载射频连接器使用量也随之增长。车载射频连接器包括FAKRA和HSD连接器,FAKRA连接器源自罗森博格,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FAKRA已成为汽车行业通用的标准射频连接器,被业界广泛应用。罗森伯格作为领导者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对FAKRA连接器升级迭代,目前主流包括FAKRA、HSD、miniFAKRA,单车价值量达到1,000元。1.7以太网连接器:新时代的高速车载网络架构随着汽车处理器运算能力和硬件的高速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中占比与日俱增,连接ECU的网络带宽需求也相应的增大,这一需求将远远超出CAN(FlexRay)等传统车载网络的容量极限。此外,伴随着车辆网联化、智能化的推进,云和大数据的运用,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普及,构筑新电子网络总线平台已经成为新一代汽车的必然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总线技术,车载以太网不仅可以满足汽车制造商对带宽的需求同时降低车内网络成本,是未来整车网络架构设计的趋势。车载以太网系统的出现,大大缩减了连接器和线束的使用数量和重量,但也对连接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罗森博格以及国内的电连技术,立讯精密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以太网连接器产品,根据电连技术的统计数据,以太网连接器的单车价值量将达到1000元左右。目前车载以太网主要用在ECU诊断更新、车载娱乐系统以及驾驶辅助系统(视频、雷达数据),以及基于域的主干网。二、量:乘新能源汽车东风,连接器成长曲线换轨加速2021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54.2万辆,同比增长182.1%,其中乘用车241.3万辆。10月单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39.7/38.3万辆,同比增长133.2%/134.9%,再次刷新单月历史纪录。渗透率来看,2021年1~10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两位数,达到12.1%,其中乘用车达到14.3%。10月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为16.4%,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8.2%。预计,2021年全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突破300万辆,2022年提前达到新能源车占比20%(约500万辆)的目标。ADASL2及以上渗透率未来5年将提升至接近50%。GGII数据,2021年1~6月,国内新车前装ADAS(L2)搭载率15.38%,其中新能源品牌Tesla和理想搭载率100%,小鹏77.69%。根据罗兰贝格预测,2025年全球L2级别渗透率达到36%(10%,2020),L3级别及以上渗透率10%。因此,未来L2及以上的智能驾驶系统搭载将是主流,合计占比46%。汽车高速连接器需求将随ADAS系统的渗透率提升而增加。三、竞争格局:内资企业加速追赶国内连接器市场规模全球最大,占比30%以上。2020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为202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32.2%,相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国内市场仍将维持全球最大的规模占比。中国连接器市场自2011年的118亿美元增长至202亿美元,2011~2020的CAGR为6.2%,远高于全球水平2.3%。考虑到下游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发展迅速,未来将持续推动汽车连接器、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尽管国内需求在全球占比最大,但供给端主要份额仍被海外制造商占据,且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前十大连接器制造商的市占率从1980年38%提升至2020年的61%,且在2015年后长期保持60%的占比,头部集中格局稳固。行业CR3>35%。前三大巨头泰科电子、安费诺和莫仕市占率超过35%,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全球龙头地位。日本矢崎(Yazaki)、JAE(航空电子)、JST(压着端子)等也是领先的制造商,带领着行业技术潮流,并在高端市场具有垄断地位。过去40年,全球前十大连接器厂商经历过并购变迁后,美国厂商的数量下降,台系鸿海精密及中国大陆的立讯精密成为全球前十大规模的连接器制造商。这归因于大量EMS厂商兴起,亚洲的供应链、劳动力成本、消费量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立讯精密的全球市占率也仅4.6%,同海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作为最大的需求市场,占据三分之一的全球连接器需求份额,而供给端同海外差距明显,巨大的供需差距成为厂商实现国产替代的空间。中国连接器行业起步较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偏低,且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中国政策积极的引导以及下游汽车、通讯等领域的需求促进下,中国连接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正处于快速追赶中。国内连接器厂商以通信/消费电子类产品为主,这同手机等终端产品产业链向亚洲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医疗、工业、汽车等高端领域被海外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尽管汽车电子布局较多,但规模及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如2020年,泰科电子汽车类收入49.03亿美元,安费诺14.62亿美元,而国内汽车连接器规模较大的得润电子汽车业务收入36.45亿元,多数企业不超过10亿元规模,营收体量同海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报告节选:

2022年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分析1电力设备与新能源业绩总结1.12022H1电新板块整体业绩弥坚在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板块,我们共统计了265家A股/港股上市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整体来看,受益于板块整体景气度较高,2022H1共实现营收15422.88亿元,同比增长53.27%;2022Q2,265家公司实现营收8023.00亿元,同比增长52.99%。归母净利润方面,2022H1电新板块265家上市公司共实现1861.86亿元,同比增长86.81%;2022Q2整个板块共实现955.84亿元,同比增长81.70%。1.2盈利能力区间稳定,各细分领域景气分化板块整体盈利能力区间稳定。盈利能力方面,行业内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基本维持在25%-30%的区间内。具体来看,2022H1行业整体毛利率为25.70%,同比稍降1.43Pcts;2022Q2毛利率为25.78%。2022H1年行业整体净利率为11.29%,同比稍降0.97Pcts;2022Q2净利率为11.78%。各主要细分领域分化明显。2022H1电新板块各细分领域营收及净利分化明显,新能源车产业链中铜箔、结构件、电解液、负极等环节,新能源发电板块中的光伏硅料、光伏电池片等环节,在供需格局偏紧的情况下量价齐升,实现营收、净利同比双高增。储能板块受益行业景气度提升,22H1业绩显著增长。2新能源汽车板块中报概况我们按照电池、三元正极、LFP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结构件、零部件等14大板块对主要企业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其中电池10家、三元正极10家、LFP正极7家、负极6家、隔膜5家、电解液10家、零部件4家、结构件7家、铜箔2家、氢燃料4家、设备10家、锂资源5家,共计95家上市公司(另有电驱电控7家、两轮电动车8家)。新能源车板块业绩显著增长。进入2022年行业需求景气延续,二季度影响有限,企业复工复产顺利且下游需求饱满,2022H1上述新能车板块中的95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6646.53亿元,同增68.57%;实现归母净利润779.50亿元,同增121.85%。单季度来看,2022Q2实现营收3965.60亿元,同增116.49%;归母净利为461.99亿元,同增121.93%。主要环节增速有所分化。2022H1,细分领域看,营收增速最高的2个环节依次为电池、三元正极,营收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08.04%、100.46%;归母净利润同比皆实现增长,其中电解液、负极增速居前,上半年增幅均超100%。2022Q2,各环节业绩高增长态势延续;营收方面,电池、LFP正极、三元正极表现突出,分别同比增长110.85%、97.50%、95.60%。归母净利方面,负极与电解液依旧维持高增速,同比增速高达78.16%和76.34%;铜箔Q2盈利承压,同比下降29.47%。随转好,各环节排产回暖。据最新数据,7月动力电池产业链大部分环节排产环比继续向上,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环比同比增幅均为最大。主要源于:1)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各环节生产完全恢复,供应链流通加快,同时先前政府刺激举措已显成效;2)下游新能车市场需求旺盛。我们选取的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不同环节样本企业排产环比分别变动

-5.6%/5.3%/1%/3.8%/0%/14.1%,同比分别增加85.2%/124.6%/48.5%/60%/53%/91.9%,在散去与政策激励的双重驱动下,排产有望继续提升。各环节毛利率:2022H1,隔膜厂商、负极厂商、设备厂商分居前三位,毛利率分别为36.16%、31.38%、28.40%。单季度来看,2022Q2隔膜厂商、设备厂商、电解液厂商位居前三位,毛利率分别为36.84%、27.52%、26.09%;此外,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部分板块毛利率环比微降,其中设备厂商Q2毛利率环比下降4.85Pcts,电解液厂商环比下降18.7Pcts。2.1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一:电池动力电池2022H1盈利水平大幅提升。在95家上市公司中,从事动力电池业务的主要有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欣旺达、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科力远、德赛电池、珠海冠宇、蔚蓝锂芯、亿纬锂能10家。2022H1该10家公司合计实现营收1878.10亿元,同增108.04%;从归母净利来看,10家企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108.33亿元,同增39.7%。22Q2实现营收1043.82亿元,同增25.11%;归母净利为84.09亿元,同增246.82%。毛利率下降趋势有所放缓。自2016年开始,行业毛利率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价格端和成本端的双重压力。2022H1受上游原材料波动影响,毛利率略有下滑,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5.06%,较2021年全年下滑1.29Pcts。从10家公司2022H1毛利率对比情况来看,宁德时代毛利率最高,为18.68%;其次为珠海冠宇,毛利率为18.27%。其中,珠海冠宇产品PACK占比提升,产品单车价值量有所提升。受影响Q2需求承压,动力电池装车量环比微降,同比高增。2022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253.7GWh,同比增长175.6%。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99.5GWh,占总产量39.2%,同比增长121.90%;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153.8GWh,占总产量60.6%,同比增长227.1%。动力电池装车量方面,2022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34.3GWh,同比增长110.6%。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55.4GWh,占总装车量41.3%,同比增长55.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78.7GWh,占总装车量58.6%,同比增长180.9%。宁德时代占据半壁江山,行业集中度高。根据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TOP10企业装车量合计为142.54GWh,累计市场占比总额高达90.3%。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超过其他9家的总和,市场份额过半,占比52.10%;比亚迪装机量达25.06GWh,市场占比为16.20%;TOP3中创新航装车量为9.05GWh,市场占比达5.90%。2022H1,前TOP10合计装车量为104.3GWh,合计市占率为94.7%。2.2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二:正极材料2022H1正极业绩同比高增。三元正极方面,主要包括当升科技、容百科技、长远锂科来等9家企业。2022H1,9家企业实现营收1035.47亿元,同增100.46%,实现归母净利合计为67.59亿元,同增67.84%。LFP正极上市公司主要为德方纳米、龙蟠科技等8家企业,2022H1合计实现营收617.36亿元,同增110.22%,归母净利合计为70.12亿元,同增57.30%。其中德方纳米增速最快,22H1营收为75.57亿元,同增492.89%;归母净利为12.8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847.47%。上半年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趋于稳定。尽管正负极材料的价格自2019年来略有波动,但由于正负极材料从技术出发,高镍化、石墨化等路线叠加降本增效和规模效应,产品成本也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因此毛利率总体维持稳定。2022H1,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4.12%;LFP正极材料行业平均毛利率为26.69%。其中,三元正极方面,2022H1毛利率TOP3分别为振华新材、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毛利率分别为18.69%、17.75%以及17.27%。LFP正极方面,TOP3分别为湘潭电化、龙佰集团以及德方纳米,毛利率分别为38.87%、35%以及27.81%。2.3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三:负极材料负极上市公司主要为璞泰来、中科电气、贝特瑞、翔丰华、杉杉股份来等5家企业。2022H1该5家企业总计实现营收308.42亿元,同增59.96%;归母净利合计为43.31亿元,同增75.53%。其中,营收方面,中科电气增速最快,22H1实现营收20.33亿元,同增147.07%;归母净利方面,杉杉股份表现更为突出,22H1实现归母净利为16.61亿元,同增118.65%。2022Q2合计实现营收172.94亿元,同增27.65%;归母净利合计实现22.70亿元,同比增加10.17%。毛利率维持稳定,波动幅度较小。2022H1负极环节平均毛利率为25.20%。其中,璞泰来、杉杉股份以及中科电气位居前TOP3,毛利率水平分别为37.45%、25.36%以及25.20%。2.4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四:隔膜2022H1隔膜行业营收净利稳步增长。隔膜上市公司主要为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中材科技等5家企业,2022H1隔膜企业总计实现营收195.86亿元,同比增长24.19%;实现归母净利润46.13亿元,同比增长41.33%。其中,恩捷股份2022H1实现营收57.56亿元,同比增长69.62%;星源材质实现营收13.34亿元,同比增长60.63%。2022Q2该5家企业总计实现营收105.78亿元,同比增长18.17%;实现归母净利润26.46亿元,同比增长28.51%。其中星源材质22Q2实现营收6.69亿元,同比增长63.97%,恩捷股份实现营收31.64亿元,同比增长62.21%。毛利率水平提升明显。隔膜2022H1行业平均毛利率为36.16%,同比提升6.10Pcts。2022Q2行业平均毛利率36.84%,其中毛利率最高的企业为恩捷股份(51.23%),排名第二的企业为星源材质(50.08%)。隔膜毛利率在各环节属于领先水平,主要原因为隔膜行业设备门槛较高,行业供需较为紧张,且头部企业规模化效应明显,单平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5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五:电解液22H1行业高速增长,22Q2业绩增速维持高位。电解液行业共统计了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多氟多、天际股份等10家上市公司。2022H1电解液行业实现营收585.91亿元,同比增长57.94%,实现归母净利83.93亿元,同比增长156.55%。2022Q2,电解液行业实现营收298.00元,同比增长41.45%;实现归母净利润35.28亿元,同比增长76.31%。头部企业毛利率领先优势显著。电解液行业毛利率从2016年开始持续下降,主要源于电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而由于电解液采用原材料+加工费模式,短期内可以完全传导六氟磷酸锂、VC等添加剂涨价压力,2022H1,电解液行业平均毛利率提升至31.38%,同比增长2.58Pcts,整体法下毛利率约为24.46%,同比增长2.26Pcts;领先企业毛利率集中在30%-40%区间,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天赐材料2021毛利率为35.40%,2022H1毛利率提升至43.04%。市场格局相对集中,双龙头效应明显。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锂电池以及电解液需求高增长。15-21年全球电解液产量从11.08万吨增至56.8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其中2021年同比增幅达68.6%全球市场格局相对集中,2021年CR3、CR5份额为52%、63%,天赐材料与新宙邦的双龙头效应明显,原因有:(1)行业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的特性影响,新势力进入门槛低。(2)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供应紧缺,行业产能释放受限。2.6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六:铜箔铜箔主要企业2022H1营收净利同比增加,Q2盈利承压。铜箔行业主要统计了两家上市公司,诺德股份和嘉元科技。2022H1,铜箔行业总收入为39.87亿元,同比增长24.10%;实现归母净利润4.91亿元,同比增长10.10%;其中诺德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嘉元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2.88亿元,同比增长18.03%。2022Q2,铜箔行业净利润为1.90亿元,其中诺德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下降44.12%;嘉元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14.93%。毛利率略有下滑。2022H1,由于电解铜价格剧烈波动叠加停工影响下游需求,行业盈利承压,体现在Q2毛利率略有下滑。其中,2022H1诺德股份毛利率为23.52%,嘉元科技毛利率为27.51%。单季度来看,诺德股份毛利率为23.12%,嘉元科技毛利率为24.90%。锂电铜箔行业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电解铜箔产能的快速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可知,2017-2021年,我国电解铜箔产能年均复合增速达17.64%,已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电解铜箔产能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锂电铜箔产能建设,2017-2021年,锂电铜箔产能占比从30.04%提升至43.82%。3新能源发电板块中报概况海内外需求共振,整体业绩表现可观。新能源发电板块共有107家上市公司列入统计。由于“双碳”目标的制定以及新能源发电经济性的提升,新能源发电板块尤其是光伏和储能相关企业营收和净利增速较高;2022H1,该板块合计实现营收8215.02亿元,同比增长53.27%;归母净利润966.20亿元,同比增长79.09%。单季度来看,2022Q2实现营收4351.62亿元,同比增长56.83%;归母净利润454.50亿元,同比增长77.72%。3.1新能源发电细分行业一:光伏光伏行业景气依旧,利润同比高增。光伏行业共有62家上市公司列入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2022H1实现营业收入5103.12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721.92亿元,同比增长109.19%。毛利率维持稳定,资产负债率整体上行。毛利率方面,光伏行业毛利率自2017年以来波动较为平缓,2021年平均毛利率较2020年小幅下滑至25.36%,2022H1毛利率为23.88%,主要受制于上半年影响及原料价格波动。而从资产负债率来看,由于光伏行业高度景气,各环节企业纷纷展开扩产计划,光伏行业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2021年标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7.91%,2022H1标的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9.83%。国内光伏装机持续高景气。2022年8月,国内推出多项利好政策,1-7月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37.73GW,同比+110%;其中6月新增装机量达到7.17GW,同比+131.3%,环比+5.0%;7月新增装机量达到6.85GW,同比+38.9%,环比-4.5%,需求持续高景气。国内装机分布式持续向好,集中式增速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30.88GW,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11.22GW,分布式光伏19.65GW。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8.91GW,同比增长51.5%。分布式方面,由于其对高价组件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居民分时电价机制的改善、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方案将推动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户用光伏方面,尽管安装交付在部分地区受到消纳的制约,但是整体来看高景气度仍在持续;集中式方面,尽管硅料价格高企影响了部分集中式地面电站装机,但随着产业链价格预期高点回落,我们认为集中式电站尤其是大基地项目的开工量有望持续向好。3.1.1硅料供需紧张价格上行,硅料企业实现量利齐升。硅料板块共有大全能源、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4家公司纳入统计。2022H1板块营收为1065.37亿元,同比增长123.80%,归母净利为291.20亿元,同比增长291.20%,盈利水平大幅上升。盈利能力方面,硅料环节延续2021年上涨势头,2022H1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达到52.37%、41.57%。硅料价格方面,根据硅业分会8月31日最新数据,复投料、致密料与菜花料价格分别达到30.72、30.51、30.25万元/吨,依旧维持上涨趋势。产能逐步释放,硅料价格有望在Q4进入下行通道。硅料属于重资产行业,技术门槛高,且扩产周期大约需要一年半左右,相较于下游的硅片、电池片与组件来说较长。目前虽然硅料在稳定释放产能,但是光伏需求持续向好,且部分硅料厂近期进入检修阶段,形成供需紧平衡,这是导致目前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2022年,下半年随着多晶硅企业新建产能的逐渐放量,我们预计2022年四季度硅料供需紧张将边际缓解,价格有望进入下行通道。3.1.2硅片龙头企业强者恒强。硅片环节选取隆基绿能、TCL中环、上机数控和京运通作为标的公司。2022H1板块营收达到985.67亿元,同比增长68%;归母净利润113.62亿元,同比增长46%;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达到18.38%和11.26%。从出货量来看,隆基与中环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出货量分别达到39.62/34GW。硅料和高纯石英砂仍是限制因素,龙头有望受益强供应链管理能力。除了硅料仍为限制因素外,预计高纯石英砂今年将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尤其内层砂预计供不应求,影响部分硅片开工率,而龙头企业有望受益更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此外,从头部企业频繁调价可以看出龙头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受上游原材料涨价与紧缺的影响程度小于二三线企业。3.1.3电池片电池片板块选取的标的公司为通威股份、钧达股份和爱旭股份。2022H1营收达到807.51亿元,同比增长137.33%;归母净利润达到130.93亿元,同比增长350.35%。从个股来看,爱旭22H1实现营收159.85亿元,同比增长132.76%;钧达22H1实现营收44.27亿元,同比增长644.28%。从利润上看,爱旭与钧达在2022年均实现扭亏为盈,22H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6亿元和2.73亿元。爱旭目前产能持续扩张,在义乌、天津等基地持续加大投入,且推出了新款ABC电池产品,该产品正面无主栅,且使用无银技术,未来爱旭有望实现量利齐升;钧达于2021年9月收购捷泰科技进军光伏行业,并计划于今年置出汽车饰件业务,未来将致力于N型电池的发展。下游业主接受程度较高,新技术有望获得高技术溢价。从硅片、电池片环节来看,目前N型硅片成本更高,且电池片非硅成本考虑设备折旧、银浆、良率等因素,成本仍高于P型Perc。然而,从转化效率而言,瓦数的增多将有利于组件非硅成本和电站Bos成本的摊薄,同时,全生命周期发电量的提升将为业主带来收益率的提升。从年初至今已公布的招投标情况来看,N型组件溢价超过0.1元/W,下游业主对搭载新电池技术的组件溢价的接受度较高。未来随着技术工艺和设备成熟度的提升,量产转换效率提升,良率的持续改善,新一代电池技术有望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3.1.4组件需求持续攀升,一体化厂商盈利能力强。组件板块我们共选取东方日升、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中来股份6家公司。2022H1板块实现营收1652.77亿元,同比增长68.80%,实现归母净利润110.93亿元,同比增长60.37%。从盈利能力上看,隆基作为最早开始一体化布局的厂商,净利率达到12.87%,显著高于其他企业,一体化优势尽显;其次是一体化企业晶澳,净利率为6.22%。总体来看,组件环节技术壁垒相对不明显,除品牌与渠道外,成本也是关键竞争因素,一体化厂家有望通过强大的供应链管控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3.1.5金刚线盈利稳步增长。金刚线板块选取的标的公司为美畅股份、高测股份、岱勒新材、三超新材、东尼电子、恒星科技。2022H1板块营收为65.19亿元,同比增长69.22%,归母净利为11.18亿元,同比增加102.66%。金刚线是硅片切割的主要材料,硅片切割需求占比超90%,22年随着下游装机量的增加带动硅片需求高增,以及硅料原材料逐步回归理性,金刚石线盈利有望向好。3.1.6胶膜胶膜价格上涨,盈利稳步提升。胶膜环节主要选取福斯特、海优新材、鹿山新材、上海天洋、赛伍技术、爱康科技共6家企业。2022H1胶膜环节实现营收184.87亿元,同比增长74.37%;归母净利13.90亿元,同比增加24.49%,胶膜收入增速亮眼主要得益于自21年10月粒子价格上行和胶膜单环节由于粒子紧缺而价格上涨。3.1.7逆变器营收净利持续稳定增长,高景气有望持续。逆变器板块选取的标的公司为阳光电源、锦浪科技、上能电气、禾迈股份、固德威、德业股份。2022H1板块营收为194.83亿元,同比增长45.50%,归母净利为20.29亿元,同比增加37.47%。逆变器为光伏系统核心部件,目前光伏+储能持续高景气,下游逆变器需求旺盛。加之IGBT国产化不断推进,国内逆变器企业有望通过渠道的持续扩张与降本增效的推进,加速海外市场渗透。逆变器环节未来预计产销两旺,盈利能力持续向好。3.1.8焊带龙头加速产品迭代,坐享高景气。焊带板块选取的标的公司为宇邦新材、同享科技、威腾电气。目前国内光伏焊带生产企业约80多家,其中同享科技、宇邦新材、威腾电气等7家位于第一梯队,2020年市占率已达53%,行业集中度较高。受益于光伏下游高景气,焊带行业需求攀升。2022H1光伏焊带板块营收达到23.85亿元,同比增加57.50%;归母净利为1.01亿元,同比增加0.83%。板块主要企业毛利近年来呈现略微下降趋势,主要系原材料、辅料等价格波动,以及疫情影响物流费用等因素影响。未来随着光伏焊带板块新品迭代加速,该板块公司盈利能力或将稳步向上。3.1.9接线盒行业较分散,领军企业持续加强差异化。接线盒作为光伏组件的连接和保护装置,目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组件环节的技术迭代对接线盒产品迭代速度提出更高要求,未来下游客户对接线盒的质量与寿命的高要求将使得接线盒环节实现尾部出清,行业集中度提高。2022H1光伏接线盒板块实现营收24.39亿元,同比增长30.56%;实现归母净利营收1.87亿元,同比增长29.07%。毛利短暂承压,未来有望修复。2021年接线盒板块毛利受主要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毛利率出现剧烈下降态势。以通灵股份为例,21年毛利下降至15.40%,22Q1毛利持续下降,随着公司向上进行产业链管理大量增加原料自供率,接线盒供不应求业绩略超预期,叠加大宗商品价格回归理性,成本压力有所缓解,22Q2毛利有所回升。随着公司22年下半年开始加速推挤募投项目扩产至年底日产能有望超25万套,叠加芯片接线盒在下游客户端的认证加速,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3.2新能源发电细分行业二:风电上半年板块整体业绩承压。风电行业共有26家上市公司列入统计。从统计结果看,2022H1实现营收1512.55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归母净利润130.45亿元,同比增长8%。22H1风电行业整体增速显著降低,主要是下游需求受到了海风抢装结束、、机型改换、行业季节性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基本面探底,拐点已现。分季度来看,本身风电业绩在年内就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业绩高点集中在三四季度,一二季度表现较平淡;此外还受到海风抢装叠加陆风20年抢装的遗留订单拉高21H1基数、、抢装结束后行业竞争格局和竞争策略出现一定变化等因素影响,最终2022Q2业绩较去年同期表现不佳,实现营业收入829.62亿元,同比下降4%,实现归母净利润63.38亿元,同比下降2.68%。但环比看22Q2整体营收已较22Q1增长21.5%,同时考虑到三季度开始行业成本端和需求端的压力逐渐释放,量利修复的逻辑有望逐步兑现。3.2.1主机厂主机环节共有明阳智能、金风科技、运达股份、三一重能4家公司纳入统计。2022年上半年板块营收为417.60亿元,同比增长9.88%,归母净利为54.60亿元,同比增长41.80%;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22年上半年主机厂有电站转让出售增厚利润。3.2.2铸锻件将主要铸锻件企业合并考虑后,我们把振江股份、广大特材、日月股份、恒润股份、新强联、宏德股份共6家公司纳入统计。2022H1板块营收为73.41亿元,同比下降8.89%,归母净利为5.12亿元,同比下降55.76%;利润下降主要原因在于:1)2022年一季度钢材价格环比继续上行,二季度中下旬才有所改善,传导到盈利改善预计需要到三季度;2)风电进入平价时代,下游主机厂招标价格下降压力向上游传导;3)抢装期过后,短期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叠加和机型改换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增长不明显。3.2.3塔筒/管桩塔筒/管桩环节共有天顺风能、海力风电、大金重工、润邦股份、天能重工、泰胜风能等6家公司纳入统计。2022H1板块营收为91.47亿元,同比下降24.26%,归母净利为9.61元,同比下降54.74%;该环节业绩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1)2022年上半年,该环节公司仍持续受到上游原材料钢材等高价位和下游主机厂商降本趋势的双重压力。2)海风需求骤减,短期内企业为保持开工率,导致陆上塔筒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承压。3)上半年,部分地区受影响,影响到塔筒厂的来料和出货以及风场的开工。3.2.4海缆海缆环节共有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汉缆股份、起帆电缆、宝胜股份6家公司纳入统计。2022H1板块营收为791.70亿元,同比增长2.46%,归母净利为39.88元,同比增长55%;利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该环节重点公司中天科技22H1净利润相对于2021年回归正常且增长明显,2021年中天科技计提高端通信相关资产减值36.78亿元,净利润仅为1.72亿。从毛利率水平来看,东方电缆上半年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受海风需求下降、产品交付等级和交付量随着下降等因素影响,但仍保持行业领先。3.3新能源发电细分行业三:储能储能行业持续高增。储能行业共有22家标的公司列入统计,其中包括固德威、阳光电源、南都电源、宁德时代、科士达、星云股份、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派能科技、青鸟消防、英维克、鹏辉能源、国安达、禾望电气、上能电气、同飞股份、盛弘股份、高澜股份、申菱环境、万里扬、宝光股份、智光电气。从统计结果看,2022H1行业实现营收1752.02亿元,同比增长106.86%;实现归母净利润124.41亿元,同比增长35.51%。2022Q2营收、净利均高速增长,实现营收994.97亿元,同比增长107.00%;实现归母净利润91.30亿元,同比增长109.88%。毛利有所下滑,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毛利率方面,储能行业平均毛利率自2016年-2020年波动较为平缓,基本保持在32%左右的水平,自2020年后毛利率开始下滑,2021年为26.84%,2022H1下降至24.46%。被统计公司中,2022H1毛利率TOP3分别为国安达(51.58%)、盛弘股份(42.68%)、青鸟消防(37.75%);而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储能行业资产负债率整体略有上升,2022H1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82%,同比上升8.22Pcts;其中上能电气、宁德时代、阳光电源资产负债率较高,均在66%以上。4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中报概况2022H1业绩稳定增长。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共有75家上市公司列入统计,2022H1合计实现营收2261.61亿元,同比增长25.40%,实现归母净利润231.54亿元,同比增长25.42%。2022年上半年,在反复及大宗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下,龙头企业仍保持较强盈利能力,带动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业绩稳中有升。盈利能力方面,2022H1行业整体毛利率及净利率受及大宗商品材料价格等因素影响有所下滑,22H1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为29.74%,同比下降2.06Pcts;22H1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为9.94%,同比下降2.87Pcst。2022H1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子领域分别为特高压、电缆与附件、工控;2022Q2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子领域分别为特高压、工控、充电桩及UPS。4.1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细分行业一:特高压特高压迎来建设热潮,业绩进入高速上升期。特高压行业主要包括6家上市公司(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平高电气、许继电气、长高集团、保变电气)。2022H1特高压板块实现总营收593.04亿元,同比增长45.12%;归母净利润79.13亿元,同比增长99.66%。2022Q2实现营收333.82亿元,同比增长35.92%;归母净利润79.13亿元,同比增长373.33%。毛利率维持稳定水平,梯队差距显著。利润率方面,2022H1特高压板块平均毛利率24.58%,同期上升3.11Pcts。分公司来看,受硅料收益影响,特变电工2020年以来盈利水平快速提升,22H1特变电工毛利率为38.33%,位居第一,长高集团毛利率为33.16%位居第二,两家公司与第二梯队拉开10Pcts的差距。4.2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细分行业二:低压电器配电网投资加速,行业增长平稳。低压电器行业共统计了6家上市公司,包括公牛集团、正泰电器、众业达、天正电气、宏发股份和良信股份。2022H1低压板块实现营收451.36亿元,同比增长24.06%;归母净利为43.38亿元,同比下降0.17%。单季度来看,2022Q2低压板块营收同比上涨19.1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81%。分公司来看,以良信股份、正泰电器、宏发股份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稳定增长,领跑行业。4.3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细分行业三:工控营收净利增速放缓,龙头企业拉开差距。工控行业统计了包括鸣志电器、汇川技术等在内的14家上市公司。2022H1行业合计实现营收241.72亿元,同比增长17.58%;归母净利为32.07亿元,同比增长8.77%。背景下,国内工控板块业绩稳定增长,21年及22H1主要受到及大宗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单季度来看,2022Q2工控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1.88%,归母同比增长18.76%。分公司来看,龙头企业在营收与增速方面与拉开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22H1营收同比增速TOP3企业依次为捷昌驱动(+42.81%)、麦格米特(+39.59%)、禾望电气(+37.9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TOP3企业依次为蓝海华腾(+32.75%)、汇川技术(+26.36%)、捷昌驱动(+21.97%)。毛利率波动下行,逐渐趋于稳定。近年来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呈波动下行趋势,2022H1平均毛利率为33.06%,同比下降2.08Pcts。分季度来看,2022Q2平均毛利率为33.25%,同比下降1.2Pcts。2022H1毛利率TOP3企业依次为维宏股份(53.86%)、雷赛智能(40.31%)、蓝海华腾(38.99%)。4.4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细分行业四:配网智能化营收净利增速维持稳定。配网智能化板块共有21家公司列入统计。2022H1行业共实现营收408.25亿元,同比增长13.79%;归母净利润实现42.14亿元,同比增长6.49%。2022Q2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84%和6.89%。行业毛利率水平波动下降,基本保持在30%以上水平。2022H1行业平均毛利率为32.21%,同比下降2.8Pcts。其中,毛利率TOP3的公司分别为杭州柯林(59.58%)、远光软件(58.13%)、宏力达(51.94%)。

2022年新能源车险与传统燃油车险差异对比分析1、从车因素:核心零部件电池风险突出1.1动力电池高成本高风险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三电指,电池、驱动电机、整车电动控制器)约占整车成本的60%,电池系统约占整车成本的40%且技术成熟度还在不断优化过程中,风险因素相较传统燃油车较高。新能源汽车若遭受碰撞,可能无法局部修理而需要更换整个电池组,增加小事故的修理费用。同时,新能源汽车目前仍未形成有效且低成本的维修体系,送修成本较高,车企议价能力较强,与此前传统燃油车下保险公司与4S店实现送修资源互换的模式存在差异,不利于保险控制控制维修成本。动力电池有一定的自燃风险,与其防水、防热、电量衰减等性能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及储能系统包括电芯、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用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能。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根据电芯的正极材料主要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较低,电池安全性高但续航能力弱,若电池在行驶过程中断电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续航能力强但安全性弱,有自燃风险。1不过需要客观指出的是,随着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驾驶员驾驶和充电习惯不断优化,自燃风险或将逐步降低。2021年磷酸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装车量逐月增长,2021年前10月累计装车量分别同比上升316%和100%。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年内呈持续上升态势,主要原因为对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减少,车企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以节约成本。但市场上将有一定自燃风险隐患的三元锂电池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占比仍高达50%。《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统计了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平台上车辆对应的故障,将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主要分为电子系统故障、动力电池故障、充电故障、制动故障和其他故障,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专用车与动力电池相关的故障(包括车载储能装置过压或欠压、单体欠压、一致性差、SOC跳变)占比较高,分别为32%,39%和41%,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问题。近年来电池成本面临价格上涨压力,向下游传导间接转嫁至维修费用。

由于锂、镍、钴等锂电池原材料供不应求,动力电池价格持续攀升。动力电池由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组成,根据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的正极主要为镍、钴、锰、锂四种元素以不同比例混合,一般来源分别为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以及碳酸锂。截至2021年11月30日,磷酸铁锂的价格达到8.7万元/吨,同比去年上涨142%,涨幅超过一倍;硫酸钴和碳酸锂的价格分别达到9.4元万/吨和20.4万元/吨,同比去年上涨71%和364%,正极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一般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今年价格亦呈上升趋势,截至11月30日三元锂电池电解液价格分别达到11.28万元/吨,同比去年上升232%。负极材料石墨在10月之前保持相对稳定,但受限电限产政策影响导致供应量紧缺,11月30日成本被急剧拉升至5.6万元/吨,单月同比上升7%。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传导至下游动力电池成本,进而抬升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导致其案均成本上升。

动力电池性质特殊且集中储存,增大运输和仓储成本。由于动力电池性质特殊且存在技术壁垒,在过量充电、剧烈碰撞、高温或潮湿环境中易发生自燃,因此储存需在常温5℃~30℃范围内,且每隔3个月对产品进行一次充放电以保证电池处于40%~60%SOC(StateofCharge,电池剩余可用电量占总容量的百分比)之间的状态;运输需防止剧烈冲击和日晒雨淋,在装卸过程中严防摔掷,翻滚、重压和倒置。贮存和运输要求极为苛刻,增加了专业人力和物力的成本。同时,由于动力电池等零部件库存大部分集中于一二线城市,需要运输至零部件压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增加的运费成本将转嫁至车主的维修费用,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金额显著大于传统燃油车。

1.2车电分离下风险因素变化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兴起,改变新能源车险的风险因素。2019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政策补贴大幅退出,制造成本难以消化导致整车销售价格上涨,同时车电一体模式存在电池衰减快、充电效率不足、充电桩安全风险高、电网配合扩容难度较大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成为新发展分支。车电分离模式指车身和电池产权分离,在换电模式基础上,车主向整车制造企业购买不含电池的整车,并支付电池的租赁费用以获得电池使用权。相比于车电一体,车电分离具有两大优势:1.整车成本下降,电池系统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采用租赁电池的模式降低平均购车成本;2.补能效率提高,充电模式下快充需40分钟,而换电模式能将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且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电费,集中监测以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电池安全性。202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出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采用“换电模式”的产品除外,明确鼓励车企积极发展换电模式。目前换电模式仍存在前期重资产投资高、电池标准化程度低、车企配合难度大等问题,充电和换电模式两者优势互补,未来应是两种模式共同主导新能源汽车市场。车电分离模式下,或将使得底盘所有者和电池所有者不同,使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为复杂。车电分离模式在承保标的、承保风险范围、赔付责任等方面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车电一体模式的承保标的为新能源整车,车电分离模式将承保标的细化为车身和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一旦出险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赔付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运输储存成本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价格和案均赔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车电分离模式成熟后,动力电池系统大概率可以附加险的形式分开投保。同时,车主仅拥有车身的所有权,其保险诉求为保险公司赔付意外事故中电池造成的车辆损失、电池造成本车人身伤亡、第三者责任。1.3工时费和配件费较高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维修工时费和配件费用高、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导致理赔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中国银保信2018年发布的风险分析报告显示,新能源私家车案均赔款比传统燃油车高431元。案均理赔成本较高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工时费和配件费高于传统燃油车。在工时费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异于传统燃油车,且涉及机械维修、电子维修、信息系统维护等诸多领域,导致维修人才的巨大缺口和维修工时费上涨。《2019年汽车后市场乘用车维保行业白皮书》显示,在汽车保养方面,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193元和757元,前者价格为后者的25.5%;而在汽车维修方面,两者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1329元和931元,前者价格为后者的1.4倍。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工时费为461元,约为传统燃油车的2倍,这部分费用将间接转嫁至车主和保险公司,提高其车险保费和理赔成本。新能源汽车工时费高于一般燃油车的原因可总结为:1.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不同于传统燃油车,而维修工人未受过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培训,导致维修人员供给跟不上订单需求,推动维修工时费的上涨;2.维修人才培养输出较少。在配件费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约占整车成本的60%,电池系统约占整车成本的40%,维修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电池损坏后整体更换大于局部检修的概率,使其更换成本明显高于对应燃油车的维修成本。目前车企对本品牌车辆的维修价格议价能力强,且各车企有较大的维修定价差异,增大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和对不同汽车保费定价的难度。根据对F6汽车科技系统中汽车的抽样结果,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材料费平均为868元,约为传统燃油车材料费的1.3倍。新能源车的配件成本高于燃油车的原因可以总结为:1.新能源汽车检测(包括电池安全性检测、循环寿命检测、软件风险的检测等)、定损(包括电池组的定损)和理赔标准尚未统一,造成事故责任认定困难,定损流程复杂(在实务中新能源汽车出险,一般需返回主机厂进行车损鉴定,再返回保险公司进行车辆理赔);2.大部分汽车维修店未配备其特有零部件,车主只能到对应汽车厂家的直营店进行维修,新能源车企利用技术壁垒形成垄断,在车辆维修方案和价格上都处于主导方,提升了保险公司风控难度和赔付成本;3.新能源汽车若遭受碰撞,可能无法局部修理而需要更换整个电池组,增加小事故的修理费用;4.近年来,受海内外新冠疫情和供需矛盾的交织影响,电子零部件产能不足,抬升车载芯片价格,导致维修时间和成本上升。2、从人因素:驾驶习惯存在差异2.1驾驶习惯:操作者未适应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单踏板模式和动力回收系统,改变驾驶员传统刹车习惯而增加其刹车失误的风险。单踏板模式指驾驶员通过控制在油门上的力度,控制汽车实现加减速的操作。研究表明,在遇到危险时,人体通常会因为紧张而下意识地用力而错误判断。驾驶员习惯这种驾驶模式后,由于平时使用刹车的频率低,在需紧急刹车时可能会下意识地重踩油门,进而引发交通事故。2021年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针对特斯拉刹车失灵和突然加速的投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评估事故是由于司机错踩加速踏板导致。动力回收系统指当驾驶员松开油门踏板或者轻踩刹车踏板时,车辆本身向前的动能将转化为电能回收利用,但同时产生了两个安全隐患。1.在动能回收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的减速度小于传统燃油车,导致刹车灯不亮,易使后车发生误判,增加追尾事故发生的概率。2.由于每次刹车时动能回收系统的制动强度不同,比如坡道和平路的效果差异较大,在驾驶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驾驶人无法准确预判车辆刹车强度和距离,对车辆制动的效果没有百分百的信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减速不足而发生交通事故,增加了汽车制动时的风险。尤其是需要紧急刹车的情况下,驾驶员由于驾驶习惯的改变,可能会忽略或延迟踩下刹车踏板。新能源汽车在低速行驶时的噪音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在车辆启动或低速行驶时易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所忽略,增加与车辆碰撞的风险。汽车噪声源主要为动力系统震动和轮胎摩擦,前者根据动力源可分为发动机噪声和电磁噪声,新能源车产生的噪音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车辆启动时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噪音与道路噪音差约4.5dB,与传统燃油车的最大噪音差达到20dB。车速大于30km/h时,轮胎摩擦声音起决定性作用,两者的噪音差随车速增加而减小。驾驶员可能因为隔音效果好而错过道路紧急情况的提示,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者习惯于传统燃油车启动时的噪声大小,可能未及时察觉周边新能源汽车的启动,进而发生碰撞触发商业三责险。尽管我国在2019年颁布实施了《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规定了车速在20km/h以下的新能源汽车需开启低速提示音系统以提醒周边行人,但是此系统并非强制安装且可被手动关闭,潜在风险仍大于传统燃油车。2.2驾驶用途:营运车占比高新能源车中用于营运车占比相对较高,暴露在道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据统计,2019年用于营运的新能源车上牌量近25万辆,约占市场总量的27%,新能源车市场中的营运车辆占比明显高于乘用车整体市场中营运车辆占比。除此之外,2019年在地方出租车和网约车电动化政策的激励作用下,个人用途的新能源汽车中用于网约车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2020滴滴平台绿色出行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在滴滴平台注册的纯电动车约为96.9万辆,在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超过31%。由于营运车辆平均每日出车时间约为8小时,使用频次和行驶时间长于非营运车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险的概率。图:2017年各类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出险频率从出险频率来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总体出险频率高于传统燃油车。根据中国银保信统计,2017年在运营车辆中,新能源出租车的出险频率高达44.6%,在所有车型中最高且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出险频率40.7%,而城市公交和公路客运的出险频率本身较低,在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之间区别较小。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新能源家用车出险频率(31.2%)显著高于传统燃油家用车(24.5%),且在所有车型中出现率仅次于新能源出租车。近年来网约车的快速发展,引起更多开展网约车业务的新能源汽车以家用车的车辆种类进行承保,整体行驶时长的大幅增长会直接导致其出险频率显著提高。近年来,新能源车险出险率仍在提升,我们预计新能源车家自车出险率超过40%,新能源营运车出险率甚至高于50%,但不同用途车辆的出险率有较大差异。从案均赔款来看,不同驾驶用途的车辆存在明显差异化定价。2017年新能源出租租赁和城市公交车的案均赔款分别为6067元和7290元,显著高于对应传统燃油车的案均赔款(4782元和5363元),而新能源公路客运车的案均赔款低于传统燃油车,但在整体上新能源运营车的案均赔款高于传统燃油运营车。因此承保运营车占比较高的新能源车险,保险公司面临潜在更高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2.3驾驶人特征:呈现年轻化在年龄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年轻群体对新能源汽车有更高的包容度,但同时由于经验相对不足而增大其驾驶风险。根据公安部数据,2020年全国驾驶人中,年龄为18-34岁的44.81%,而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驾驶人中18-34岁的车主占比49.2%,相较于传统燃油车驾驶人有年轻化的特征。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人群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具有年轻化的特征。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包括:1.由于政策补贴,新能源车均价相对燃油车较低,很多年轻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一辆车;2.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更高,能更快熟练掌握新能源汽车信息系统操作。研究发现,25岁以下群体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2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将导致出险概率的上升。当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养护和修理知识的匮乏,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养护不当、充电不当、不良驾驶等问题,进而电池老化速度加快、使用年限缩短,增加性能损耗引起的车辆自燃等风险。3、从地因素:充电桩风险需要行业共同破题3.1充电桩:风险因素存在外部性充电桩缺乏行业规范使新能源汽车风险复杂化,公共充电桩风险高于私人充电桩。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补贴的重点转向充电设施建设,存在个别企业为骗取补贴而不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使得公共充电桩市场质量水平良莠不齐。目前缺少关于充电桩得强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从而衍生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的多种风险。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充电桩168.1万台,同比增长37.9%,车桩比达到3:1。按照国家规划的车桩比1:1的目标,我国充电桩数量将继续呈逐年增长态势。近年来私人充电桩的增速显著高于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占比自2015年起逐年下降,自2017年之后稳定在45%左右。由于公共充电桩电压更高,且无强制性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其相对于私人充电桩有更大的安全风险。同时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公布的数据,充电故障(包括SOC低报警,SOC过高报警和可充电储能系统不匹配等)对插电式乘用车和插电式客车是主要故障问题之一,占所有故障的比重为81%和23%,相较于纯电动车故障占比更高。《专属条款》通过包含充电过程的主险责任以及两款专属附加险来面对充电桩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专属条款》中新能源汽车损失保险、新能源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的主险责任中均包括了新能源汽车在使用,包括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中的风险,因此充电桩对车身、第三者责任和车上人员的风险均在主险范围内。《专属条款》中涉及两处与充电桩相关的专属附加险: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和附加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其中附加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主要在责任范围包括“被保险人的符合充电设备技术条件、安装标准的自用充电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被盗窃或遭他人损坏导致的充电桩自身损失”,保险金额为2000元、5000元、10000元或20000元共计4档。附加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主要在责任范围包括“对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从条款表述来看,此处提到的“自用充电桩”主要针对私人充电桩。图:新能源汽车公共和私人充电桩数量及公共充电桩占比充电桩使用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第一是自燃风险,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原因中,处于充电和充满电静置状态下发生自燃事故占比分别为38%和24%,特别是当电池荷电状态(SOC)超过90%时,占到发生的自燃事故数量比例达45%。尤其在雷电天气中,若新能源车在露天充电,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线会传输出大量的电流,下雨时电线会处在潮湿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如果发生雷击,极有可能会击中正在充电的充电桩,尽管充电桩接连地线,但是击中充电桩后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压,进而造成电池的损坏。第二是漏电风险,充电桩的高压与人体接触,引起自身或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主要情形包括:1.部分充电桩输出电压高达770伏,远超安全用电标准,若操作失误引发触电致伤或致死风险;2.充电桩内部金属部件未完全接地,使其表面甚至充电桩的刷卡、按键部位旁边的金属部件仍有电压,误触或距离过近引发风险;3.充电枪电子锁未锁紧,使得充电枪插头未插入汽车充电口时就已开始供电,当人拿充电枪时易发生危险;4.充电桩防水、防锈、密封性能不好,水汽与导电部件接触,导致腐蚀或外部导电。3.2自动驾驶:风险较大,专属附加险存在行业争议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环境和数据风险,增大新能源汽车出险概率。自动驾驶指通过汽车自身感知环境因素,及时决策并执行的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量产汽车的自动驾驶等级正从L2到L3过渡,即从系统对多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援,到系统在有条件情况下提供驾驶决策。由于自动驾驶系统缺乏和环境的交互功能,如和行人或同行车辆的手势或语言,可能导致他们对车辆行为的错误判断而发生交通事故。除此之外,若交通情况复杂或遭遇恶劣天气,自动驾驶系统可能无法对交通标志和周围环境作出正确判断。有研究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车辆进行分析发现,自动驾驶被动脱离的原因包括车辆对外部物体或其他道路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的错误感知(6%),标线模糊不清的车道(5%),无法准确地处理交通信号(4%),施工区域(2%)和行人影响(2%)等。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成熟可能导致对道路判断错误或者系统意外退出,甚至引起人身事故。由于自动驾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覆盖率远大于传统燃油车,在其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除此之外,在智能交互方面,因为技术成熟度不够,存在外部接口安全、隐私数据泄露、数字财产损失风险等潜在数据风险。2021年8月《专属条款》首次征求意见稿的“附加智能辅助驾驶软件损失补偿险”于11月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删除,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在风险仍处于行业讨论中。

2022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延续国产化、新能源化、智能化1.2021-2022年乘用车销量稳步增长,零部件企业业绩拐点明显预计2021年全年乘用车销量小幅正增长。在经历了2018-2020年的连续下滑后,2021年1-10月乘用车零售销量1687万辆,同比增长8.8%,预计全年销量将实现正增长。新能源车贡献了乘用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增量,传统燃油车基本跟2020年持平。2021年1-10月份,新能源车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140万辆,是乘用车销量增长的主要来源,燃油车跟2020年同期销量基本持平。缺芯带来的供给不足影响行业复苏,芯片更多向新能源车倾斜。2021年汽车芯片晶圆和封装两大环节先后受疫情冲击导致芯片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到了乘用车供应;整车厂在缺芯过程中把更多芯片资源向新能源车倾斜保证了新能源车的供给。消费者结构变迁+拿芯能力双重影响下,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90后&0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偏好助力自主品牌份额的持续提升,同时自主品牌获取芯片的灵活机制也有助于市场份额的提升,从2020年的40%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45%以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正面竞争刚刚开始。新能源车市场中,AOO级别的纯电、B级纯电占都比在30%左右,新能源车市场增量效应更加明显;随着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混动车杀入燃油车主战场,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直面竞争刚刚开始。多方巨头加速入场。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迎来多位重量级玩家:科技巨头华为、百度、大疆、苹果等,电子&家电巨头小米、富士康等公司。它们涉足汽车行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造车,二是作为服务或者零部件供应商为传统车企赋能。全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汽车行业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的竞争逐步演变成了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的,传统汽车巨头、造车新势力、消费电子巨头等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里打造了很强的流量效应,在汽车产品在制造端差距在缩短的情况下,借助流量效应在新的品类进行品牌再塑造。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对乘用车企业尤其是零部件企业带来成本压力。2021年乘用车多种原材料包括芯片、钢铁、铝材等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Q2\Q3,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较大冲击。国际运力紧张,对运费和交付能力都带来了影响。2021年国际海运价格大幅上涨,大幅提升了约定到岸价交付的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紧张的运力也限制了产品的交货。批发+零售端补库存双重驱动下,乘用车行业有望延续复苏。整车厂和经销商当前的库存量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随着缺芯问题的逐步缓解,整车厂先开启补库存周期,随着优质车型供应恢复,终端销量也将看到好转。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仍将维持,对乘用车销量带来边际增量。复苏程度受到消费领域整体景气度影响。2021年以来,在疫情影响消费需求整体偏弱,乘用车在批发和零售补库存后,终端的需求复苏也会受到整个消费景气度的影响。收入端下滑+费用端加大,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企业凭借稳定的中国市场,加速推进市占率的提升。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对于重资产行业影响较大,同时新能源化加智能化要求企业投入不断加大,双重压力下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零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