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WorldHealthDay–7April2011
Antimicrobialresistance:noactiontoday,nocuretomorrowAntimicrobialresistanceisnotanewproblembutonethatisbecomingmoredangerous;urgentandconsolidatedeffortsareneededtoavoidregressingtothepre-antibioticera.Drugresistanceisbecomingmoresevereandmanyinfectionsarenolongereasilycured,leadingtoprolongedandexpensivetreatmentandgreaterriskofdeath.Underthetheme"CombatDrugResistance",WHOcallsforurgentandconcertedactiontoslowdownthespreadofdrugresistance,limititsimpacttodayandpreservemedicaladvancesforfuturegenerations.Theworldisonthebrinkoflosingthesemiraclecures.ForWorldHealthDay2011,WHOisintroducingasix-pointpolicypackagetocombatthespread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WorldHealthDay–7April2012MeasurestocombatdrugresistanceWHOispublishingapolicypackagethatsetsoutthemeasuresgovernmentsandtheirnationalpartnersneedtocombatdrugresistance.ThepolicystepsrecommendedbyWHOinclude:developandimplementacomprehensive,financednationalplan制定并实施广泛的全民筹资计划strengthensurveillanceandlaboratorycapacity加强监督和实验能力ensureuninterruptedaccesstoessentialmedicinesofassuredquality确保连续获取优质的重要药物regulateandpromoterationaluseofmedicines规范和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enhance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fosterinnovationandresearchanddevelopmentfornewtools.鼓励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Measurestocombatdrugresist32011年世界卫生日:抵御耐药性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比较严重。滥用抗生素可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在医院里、在社区中,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各种“超级细菌”频繁出现,被喻为“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定时炸弹”。近两年来全球超级细菌呈现放大性增长,传播迅速,的确到了“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程度。目前,耐药性正变得愈发严重,很多传染病难以治愈,这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昂贵,同时还使死亡风险上升。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世卫组织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减缓耐药性的蔓延、限制其现有影响并为后世子孙保存医疗进展。在2011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推出六点政策一揽子计划,制止抗菌素耐药性的传播。后抗生素时代如果来临,人类感染上病菌之后,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病菌已经强大到无药可医,等待人类的只有死亡。2011年世界卫生日:抵御耐药性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4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品种200余种,抗菌药过多使用及滥用普遍存在据统计一些医院中抗菌药物约占门诊处方的21-57%全国178家医院统计,住院病人中使用抗菌药者平均占床位数的57%(个别高达97%),联合用抗菌药者占41%国内门诊普通感冒患者中约75%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外科患者手术前预防用抗菌药者达9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5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太松2.过度应用为主要倾向重复使用过大剂量使用过长时间使用过多联合使用3.对抗菌药物了解不足抗菌活性抗菌谱药代药效特征毒副反应4.利益驱使5.抗生素自由购买6.患方因素: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太松6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60%-90%广谱抗生素和联合用药>58%住院药费占总额比例>50%我国ADR(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20万人/年,其中40%~抗菌药物我国3万儿童/年药物性耳聋,其中>95%~氨基糖苷类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60%-90%7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抗菌药物比例(%)-内酰胺类50.9头孢菌素类31.9青霉素类19.0喹诺酮类19.6氨基糖甙类8.4大环内脂类4.0其他17.1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8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10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11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1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13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14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15(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6(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17(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三)给药途径:18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19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20(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21(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22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23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4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25抗生素分类:A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B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C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D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抗生素分类:A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26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A+B=协同,即作用加强。
A+C=拮抗,即效果降低。
B+D=协同或无关。
C+D=累加,即作用互补。
A+D=累加或无关。
C+B=累加或协同。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A+B=协同,即作用加强。
A+C=拮27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协同作用1+1>2相加作用1+1=2无关作用1+1=1拮抗作用1+1<1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获得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避免拮抗作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协同作用1+1>2相加作用1+1=2无28抗菌药物协同的机制两药的作用机制相同-如SMZ-TMP两药的作用机制不同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治疗肠球菌感染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如抗结核药抗菌药物协同的机制两药的作用机制相同-如SMZ-TMP29联合用药的条件抗菌谱应尽可能广,这对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尤为重要联合应用的两药中,至少一种对病原菌具良好活性,另一种也不宜为病原菌对之高度耐药者病原菌对两者无交叉耐药性,联合药敏呈协同或累加两药具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联合用药的条件抗菌谱应尽可能广,这对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尤为30临床常见
的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临床常见
的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311.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从理论上讲,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均为杀菌剂,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另外,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减低其肾毒性。1.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20世纪40年代,32
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Zenliman等证实高于MIC(最小抑菌浓度)浓度的苯唑西林与次抑菌浓度的链霉素合用可明显增加细菌细胞内链霉素的摄入。当链霉素在高于MIC浓度时,苯唑西林的存在不能增加[3H]标记的链霉素的摄入,联用后只能产生相加作用。此外,对产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的粪链球菌而言,阿米卡星与青霉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考虑与此时氨基糖苷类产生的抑菌作用有关。
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Zenlima33
然而,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证据均支持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例如:Paul等对64个比较单用β-内酰胺类与联用氨基糖苷类效果差异的随机临床试验进行综述,发现联合用药对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并无优势。
然而,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证据均支持这两342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仍有争议,从药理学角度说,作为杀菌剂的β-内酰胺类主要通过与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紧密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水分等物质渗入导致细胞膨胀、变形,最终破裂溶解。因此β-内酰胺类在繁殖期效果最好,细菌生长越活跃,需要合成的细胞壁越多,β-内酰胺类就越能发挥作用;而大环内酯类为快速抑菌剂,主要通过不同途径阻断细菌蛋白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影响β-内酰胺类的作用。2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35但在临床中,常常将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一线用药。北美建议对所有因CAP住院患者的初步治疗均可采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单药治疗。Woodhead研究了欧洲四个国家的CAP治疗指南,均建议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但在临床中,常常将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36Martinez等研究了10余年来β-内酰胺类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方案与肺炎链球菌菌血症之间的关系,409名患者中共有238人接受了该方案治疗,经过多变量分析发现四个与死亡有关的独立因素,其中包括初期治疗中未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规模较大的为Gleason等共分析了12945位住院患者,发现最初治疗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非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三种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的独立因素。Martinez等研究了10余年来β-内酰胺类基础上加用大环37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作为治疗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措施。然而,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显示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之间为拮抗作用,至少非协同作用。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38如何解释临床与体外、动物试验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医学专家建议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是基于临床的回顾性研究,存在很多混杂因素,而良好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几乎没有,这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而体外及动物试验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上面所述,检验临床药敏的方法较多,但同类方法在结果判定的标准上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联合作用的结果。Lalitagauri等研究了体外试验中青霉素与红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杀菌曲线判断协同、拮抗作用,发现两种药物联用后的协同、拮抗作用与判定结果的标准有关。因此,建立统一的联合药敏试验判定标准非常重要。如何解释临床与体外、动物试验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39
(2)无论体外还是动物试验都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而体内则有很大不同,例如β-内酰胺类在临床中的用量远大于试验中的剂量。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高于其血药浓度。
(3)各欧美国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调查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非典型病原菌的覆盖为肺炎链球菌第一,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菌占相当比例。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近期资料较少,但一般认为肺炎链球菌仍占第一位,非典型病原菌亦占有相当的比例。
(2)无论体外还是动物试验都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40
(4)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体外试验证明大环内酯类可减少致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素的产生,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减轻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存在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
(4)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41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助于β-内酰胺类充分发挥杀菌作用。考虑到两药可能存在拮抗现象,有些学者提出,如果对联合应用存在质疑,为慎重起见,可先应用杀菌剂β-内酰胺类,再应用抑菌剂大环内酯类。究竟两种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对相互作用有无影响呢?Ortega等发现在体外试验中,青霉素或头孢噻肟与红霉素联合对肺炎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依赖两种药物应用的顺序。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42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素中介、红霉素敏感菌;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菌,研究显示同时联合应用青霉素及红霉素时三组菌均表现拮抗作用。当先给予β-内酰胺类,2h后加用大环内酯类时,抗菌活性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相似。先用红霉素,2h后给予青霉素时与单用红霉素效果相似。Johansen等研究发现在老鼠腹膜炎模型中,细菌接种后90min给予红霉素,1h后再给予青霉素,死亡率可明显升高,表现为拮抗作用。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43
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不表现拮抗作用,但若为非红霉素诱导耐药链球菌,两药的拮抗作用仍然存在,考虑为诱导红霉素耐药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环内酯类对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的拮抗。
综上所述,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的相互作用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体内试验中药物先后顺序的影响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完善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443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抗菌活性也有所不同,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此外,临床中还可见到一些其它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易被人体近端肾小管细胞刷状缘中的去氢肽酶破坏,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联合应用后,可因药物灭活量减少而取得良好效果。3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454
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发挥杀菌作用。同一种细菌中可存在多种PBPs,因此,当联用的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Mainardi等-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有人推测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4μg/m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4
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46
相对于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之间的协同作用,两种β-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到,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拮抗作用有时也会看到。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仍需慎重。
相对于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之间的协同作用,两种β-47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1)病原菌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备注草绿色链球菌青霉素+链球菌(或庆大霉素)用于心内膜炎患者肠球菌属氨苄西林+庆大霉素;万古+链(或庆大)用于血流感染及心内膜炎金葡菌MSSA氯唑西林±庆大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同上MRSA万古霉素+磷霉素或利福平用于MRSA感染李斯特菌属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庆大霉素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1)病原菌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48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病原菌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备注布鲁菌属四环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本病易发,宜用多个疗程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第三或四代)适用于严惩感染者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或头孢他定,或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PIP/TAL(或CPZ/SUL)氨基糖苷类+亚胺培南联合药敏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严重感染者新形隐球菌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两性B剂量宜酌减肺孢菌SMZ+TMP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病原菌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49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后果使耐药菌株增多使疗效减低不良反应增多(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浪费药物,增加医药费用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贻误正确治疗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后果使耐药菌株增多50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5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52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53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54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55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56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57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58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59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60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61(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62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632、肾功能减退时剂量的调整依据肾功能损害程度抗菌药物肾毒性的大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经血透或腹透清除的程度2、肾功能减退时剂量的调整依据肾功能损害程度64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肾功能试验正常值肾功能减退轻度中度重度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90-120>50-8010-50<10血肌酐(umol/L)53-106133-177177-442>442血尿素氮(mmol/L)2.5-6.47.1-12.512.5-21.4>21.4血非蛋白氮(mmol/L)14.3-2528.6-42.842.8-71.4>71.4轻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2~2/3中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2~1/5重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5~1/10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肾功能试验正常值肾功能减退轻度中度重度内生肌65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1.用正常剂量或剂量略减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螺旋、柱晶白霉素)、利福平、克林、多西环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部分品种。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则宜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决定用药,并减量应用。剂量须适当调整者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多数品种、氧氟及左氧氟。3.剂量必需按肾功能减退程度而调整,有条件时及某些患者做TDM(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治疗药物监测)。氨基糖苷类、多黏(少用)4.不宜应用-四环素类(多西环素除外)、呋喃类、萘啶酸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1.用正常剂量或剂量略减66肾功能减退时给药方案的调整根据肾功能试验结果(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剂量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肾功能减退时给药方案的调整根据肾功能试验结果(反映肾功能损害67也可自血肌酐值按下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140-年龄)×标准体重(kg)
-------------------------------------=内生肌酐清除率(男,ml/min)血肌酐值(mg/dl)×72内生肌酐清除率(男)×0.85=内生肌酐清除率(女)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查表也可自血肌酐值按下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68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和中毒浓度(ug/ml)药物治疗浓度范围可能中毒浓度峰浓度谷浓度峰浓度谷浓度庆大、妥布、奈替米星5-80.5-1.5>10>2阿米卡星、卡那、异帕米星15-251-4>30>5链霉素205>40两性霉素B>2氯霉素*20<5>25SMZ>115TMP>3氟胞嘧啶>80*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早产儿、新生儿避免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和中毒浓度(ug/ml)药物治疗浓度范69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利福平克林霉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甲硝唑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氟康唑吡嗪酰胺可应用,治疗量需减少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调整给药方案四环素土霉素呋喃妥因萘啶酸特比萘芬不宜选用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氨苄西70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71(1)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
处理:慎用或减量。大环内酯类(除外酯化物)、林可、克林(2)主要经肝或相当量经肝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或代谢物排出减少导致毒性反应。
处理:避免应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氨苄西林酯化物、异烟肼、两性B、四、磺、酮康唑等(1)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72(3)经肝、肾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血浓度增高,如同时有肾功能减退,血浓度增高更明显。
处理:严重肝病时减量。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氨曲南)、喹诺酮类(氟罗、环丙、氧氟、诺氟等)(4)主要经肾排泄
处理: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万古、多黏(3)经肝、肾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血浓度增高,如同时有肾功能73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按原治疗量应用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氟罗沙星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林可霉素培氟沙星异烟肼*肝病时减量慎用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氯霉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磺胺药肝病时避免应用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氧氟沙星按原74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75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76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77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78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79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80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81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82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氯霉素灰婴综合征肝酶不足,氯霉素与其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升高磺胺药脑性核黄疸磺胺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喹诺酮类软骨损害(动物)不明四环素类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药物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肾清除能力差,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致血药浓度升高万古霉素肾、耳毒性同氨基糖苷类磺胺药及呋喃类溶血性贫血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新生儿抗菌药物用后可能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氯霉素灰婴综合征肝酶不足,氯霉素与其83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84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85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86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87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88妊娠期患者用药
FDA妊娠期用药分类A类:在孕妇中进行的研究无危险性;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无足够资料,或动物中有毒性,人类研究无危险性;C类:动物实验有毒性,人类研究资料少,但药物的应用可能利大于弊;D类:已证实对人类的危险性,但药物的应用获益可能大;X类:人类中可致胎儿异常,危险性大于受益。妊娠期患者用药
FDA妊娠期用药分类A类:在89抗菌药物在孕妇中的危险性分类(根据美国FDA分类)药物分类药物分类药物分类氨基糖苷类D利奈唑胺C磺胺药/TMPCΒ内酰胺类B大环内酯类B四环素类D氯霉素C克拉霉素C万古霉素C喹诺酮类C甲硝唑B两性霉素BB克林霉素B呋喃妥因B氟胞嘧啶C磷霉素B吡咯类C抗菌药物在孕妇中的危险性分类(根据美国FDA分类)药物分类药90FDA分类抗微生物药A.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动物中研究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甲硝唑呋喃妥因C.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磺胺药/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利奈唑胺乙胺嘧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D.已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仍可能受益多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X.对人类致畸,危险性大于受益奎宁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
FDA分类抗微生物药A.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动物91妊娠期、哺乳期:利巴韦林
1.本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本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妊娠期、哺乳期:利巴韦林1.本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92(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93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94
给药方案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适应证 绝对适应证
相对适应证 无适应证
药物对细菌敏感 中介度敏感 耐药预防用药 术前﹤2h
手术当天
术前﹥1d
术后﹤3d 术后﹤7d 术后﹥8d应用疗程 ﹥3d,﹤7d ﹥2d,﹤10d ﹤1d,﹥10d配伍 两种以内
三种
三种以上
有协同作用无禁忌有禁忌剂量 合适 较合适 过高或过低给药途径 正确 相对合理 不正确不良反应 无或轻 中等度 严重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95谢谢各位
谢谢各位96思考题1.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2.外科手术预防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4.简述FDA妊娠期用药分类思考题1.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971.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1.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982.外科手术预防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3.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2.外科手术预防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99
给药方案
合理
适应证 绝对适应证
药物对细菌敏感
预防用药
术前﹤2h
术后﹤3d
应用疗程
﹥3d,﹤7d
配伍
两种以内
有协同作用剂量
合适
给药途径
正确
不良反应
无或轻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1004.简述FDA妊娠期用药分类A类:在孕妇中进行的研究无危险性;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无足够资料,或动物中有毒性,人类研究无危险性;C类:动物实验有毒性,人类研究资料少,但药物的应用可能利大于弊;D类:已证实对人类的危险性,但药物的应用获益可能大;X类:人类中可致胎儿异常,危险性大于受益。4.简述FDA妊娠期用药分类A类:在孕妇中进行的研究无危险101THANKYOU!再见!THEENDTHANKYOU!再见!THEEND10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03WorldHealthDay–7April2011
Antimicrobialresistance:noactiontoday,nocuretomorrowAntimicrobialresistanceisnotanewproblembutonethatisbecomingmoredangerous;urgentandconsolidatedeffortsareneededtoavoidregressingtothepre-antibioticera.Drugresistanceisbecomingmoresevereandmanyinfectionsarenolongereasilycured,leadingtoprolongedandexpensivetreatmentandgreaterriskofdeath.Underthetheme"CombatDrugResistance",WHOcallsforurgentandconcertedactiontoslowdownthespreadofdrugresistance,limititsimpacttodayandpreservemedicaladvancesforfuturegenerations.Theworldisonthebrinkoflosingthesemiraclecures.ForWorldHealthDay2011,WHOisintroducingasix-pointpolicypackagetocombatthespread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WorldHealthDay–7April201104MeasurestocombatdrugresistanceWHOispublishingapolicypackagethatsetsoutthemeasuresgovernmentsandtheirnationalpartnersneedtocombatdrugresistance.ThepolicystepsrecommendedbyWHOinclude:developandimplementacomprehensive,financednationalplan制定并实施广泛的全民筹资计划strengthensurveillanceandlaboratorycapacity加强监督和实验能力ensureuninterruptedaccesstoessentialmedicinesofassuredquality确保连续获取优质的重要药物regulateandpromoterationaluseofmedicines规范和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enhance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fosterinnovationandresearchanddevelopmentfornewtools.鼓励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Measurestocombatdrugresist1052011年世界卫生日:抵御耐药性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比较严重。滥用抗生素可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在医院里、在社区中,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各种“超级细菌”频繁出现,被喻为“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定时炸弹”。近两年来全球超级细菌呈现放大性增长,传播迅速,的确到了“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程度。目前,耐药性正变得愈发严重,很多传染病难以治愈,这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昂贵,同时还使死亡风险上升。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世卫组织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减缓耐药性的蔓延、限制其现有影响并为后世子孙保存医疗进展。在2011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推出六点政策一揽子计划,制止抗菌素耐药性的传播。后抗生素时代如果来临,人类感染上病菌之后,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病菌已经强大到无药可医,等待人类的只有死亡。2011年世界卫生日:抵御耐药性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106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品种200余种,抗菌药过多使用及滥用普遍存在据统计一些医院中抗菌药物约占门诊处方的21-57%全国178家医院统计,住院病人中使用抗菌药者平均占床位数的57%(个别高达97%),联合用抗菌药者占41%国内门诊普通感冒患者中约75%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外科患者手术前预防用抗菌药者达9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107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太松2.过度应用为主要倾向重复使用过大剂量使用过长时间使用过多联合使用3.对抗菌药物了解不足抗菌活性抗菌谱药代药效特征毒副反应4.利益驱使5.抗生素自由购买6.患方因素: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太松108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60%-90%广谱抗生素和联合用药>58%住院药费占总额比例>50%我国ADR(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20万人/年,其中40%~抗菌药物我国3万儿童/年药物性耳聋,其中>95%~氨基糖苷类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60%-90%109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抗菌药物比例(%)-内酰胺类50.9头孢菌素类31.9青霉素类19.0喹诺酮类19.6氨基糖甙类8.4大环内脂类4.0其他17.1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110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11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112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113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114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115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116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117(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18(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119(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三)给药途径:120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121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122(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123(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12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125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126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127抗生素分类:A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B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C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D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抗生素分类:A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128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A+B=协同,即作用加强。
A+C=拮抗,即效果降低。
B+D=协同或无关。
C+D=累加,即作用互补。
A+D=累加或无关。
C+B=累加或协同。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A+B=协同,即作用加强。
A+C=拮129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协同作用1+1>2相加作用1+1=2无关作用1+1=1拮抗作用1+1<1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获得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避免拮抗作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协同作用1+1>2相加作用1+1=2无130抗菌药物协同的机制两药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堡坎承包工程合同
- 环保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合作协议
- 标准房屋买卖合同
- 项目解决方案实施与进度跟踪报告
- 高级烹饪食材采购及供应责任免除协议书
- 北京液化石油气钢瓶租赁合同8篇
- 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4-3 以三维全景图形式发布-教学设计
- 教学计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电子证据存证保全协议
- 第4课 认识大数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江摄影版
- 2025劳动合同法重点法条导读附案例详解
- 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及答案详解
- 工厂生产区清洁流程及安全规范
- 化学丨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1月一轮复习联考(五)化学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酒店服务赛项)备赛试题库(500题)
- 工程建设项目培训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青海省西宁市市级名校2025届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小学班会-交通安全伴我行(共25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