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闽南文化的精神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延伸报告人:林华东(泉州师院二级教授)地点:丰泽区实验小学报告厅时间:2011年8月1日上午/22日下午零、引言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总结概括在古代经典名著中,延承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开班仪式上我提到:《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今天燃照我们前行的火炬。我还举了个例子:《论语·学而》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慎重对待亡灵,追寻远祖,老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厚重起来。孔门的这些经典语言,表现了中华民族“重乡崇祖”的观念。国学——中国古代传统的学说。既总结了中华文化,又引领中华文化前行。文化是民族思想、民族内涵的体现。例如,中国的“年”——是一个深深烙在国人心中的家概念。(泉州崇福寺的传说)(2008年的那场雪)国学教育:可读原著,由深至浅;可谈文化,由浅至深!今天我们走后者!我谈闽南文化,因为她是中华文化的延承闽南文化这个题目很大,我无法在一个半天把它讲清楚,今天只能讲两个问题:1.闽南文化的历史(闽南人、闽南社会、闽南文化的形成)2.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四个内涵、四个特性)闽南文化这个题目很大,我无法在一个半天把它讲清楚,今天只能讲两个问题:1.闽南文化的历史(闽南人、闽南社会、闽南文化的形成)2.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四个内涵、四个特性)一、闽南文化的历史讲四个问题1.闽与闽南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演变2.闽的民系族群流变——闽人,闽越人,汉人,番人百越民族——闽越人——高山族——东南亚诸民族?——沙捞越(马来语:Sarawak)3.福建的语言4.文化的力量:从闽台一体性与和谐性说起福建上古时代就被称为“闽”,当时的土著叫闽人。七闽——7个部落也:属百越民族闽人闽越人+汉人+番人闽越人——高山族东南亚诸民族?——沙捞越(马来语:Sarawak)战国时期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著经历了古闽人和古越人融合以及闽越人整体北迁的历史大动荡。汉武帝平闽(前110年)之后,闽地空虚,给汉人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空间。汉武帝平闽之后,从西汉设冶县(公元前85年),到东汉未贺齐入闽(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历300余年,也许正是汉人入闽并融合闽越遗民的关键时期。吴永安三年(260年)建东安县于泉州西门外的丰州,西晋咸宁六年(280年)置绥安县于漳浦。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又从晋安县中分出同安县。由此可知,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汉人多次大规模入闽——闽南文化与汉民族的发展一个样,多源一体,犹如一个雪球,不断地滚动,不断地吸收壮大,不断地发展成熟。闽南民系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并与当地土著闽越人融合中逐渐形成的。闽南人从中原带来黄土文化,与闽越人“善舟船”的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闽南文化的最先基础。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交流,使闽南文化又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近代以来,闽南文化继续接纳西方异质文化,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番人:阿拉伯人半南番:与本地人的混血儿过番:去东南亚番婆:娶东南亚民族之女为妻唐、宋、元时期,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本地人民信仰道教、佛教、儒教等。保留着宋元时期海外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的遗迹。史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保留着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今为福建省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自1999年起历年GDP为福建省第一。泉州清真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中国十大名寺”。——我国著名的十大古寺: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隆兴寺【石家庄正定县】、清净寺、大相国寺【开封】、卧佛寺【北京西山】、塔尔寺【青海】、扎什伦布寺【西藏日喀则】。唐高宗、武后时期,摩尼教逐渐传播。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Mihr-Ohrmazd)将摩尼教传入中国;唐朝大历三年(768年)于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摩尼教在中国又称作明教,是因为信徒称呼他们的神为“明尊”。至今,福建泉州晋江市仍存有小型摩尼寺,当地俗称草庵寺。19世纪以来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摩尼教文书,证明摩尼教在中国西北各地曾广泛传播。摩尼教——明教在中国具有及重要的地位,两个主要朝代的建立都和\o"明教"明教有关。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是摩尼教信徒清朝把自己的国号从金改为清,和明教的名称直接有关,寓意自己也很清明。明教融入了清代天地会中,后来融入兴中会联合华兴会、\o"光复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中,是清末成立的国民党的前身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3.福建的族群和方言客家话、北方话、吴语、闽语闽语——闽南、闽北、闽东、闽中、莆仙4.文化的力量:从闽台一体性与和谐性说起在远古时代,台湾本是华夏大陆的一部分。东山古陆桥把台湾与福建连成一体,闽台早在史前时期就是同一个文化区域。后来的地壳运动使闽台两地分开,形成今天一衣带水的格局;但是,两地的唇齿相依却是无可否认的。林惠祥曾指出:“台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虽有一点地方特征,但从大体上看,却是属于祖国大陆东南一带的系统。”汉武帝平闽时期,生存在福建等地的善于舟楫的闽越人,曾大量飘海入台,成为今天台湾原住民的祖先。三国时期吴国曾派大将航海到达夷洲(即台湾)。而真正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台湾的,则是闽南人。最早的移民唐宋就已开始。台北县唐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古物,已经印证有唐时期汉人已东渡入台;宋代的澎湖已有闽南人定居。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六年),泉州知府汪大猷把澎湖划入泉州府,为防夷人上岸抢掠杀掳,派水军到澎湖屯垦,予以军事管辖。台、澎地区由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全面管理澎湖和台湾事宜。汉人集群性迁徙则在明清时期。明末郑芝龙经略东南沿海、郑成功父子治台、以及清代乾嘉时期,是闽南人大量移居入台的三个高峰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功能。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荷兰侵略者就曾入侵台湾。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了38年,但并没有被荷化。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又遭受50年日据。日本在台湾竭力推行"皇民化教育"的同化政策,企图灭绝中华文化;但此举并未成功。日本强加给台湾的大和文化,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荡然无存。上个世纪,两岸又隔绝了50年。但是,台湾闽南话仍然保持着最纯正的原乡特色,和福建本土的闽南话如此的一致。这种突出的文化奇迹,强烈地标识着闽台文化的一体性特征。的确,文化是民族的魂,是避不开的民族“胎记”,抹不去的民族“基因”;哪怕曾经有过历史隔绝,其语言和文化总在族人心底永存不灭。今天,闽南地区的岁时祭祀、家族理念、生育冠冕、婚嫁丧葬、宗教信仰、祀神传说、衣食住行、花灯艺术、地名记忆、故事传说等等,在台湾获得完好的保留和延展。尽人熟知的海神妈祖信仰,在台湾拥有无数的信众;被称为古乐遗响的南音,在闽台两地依然雅音缭绕;闽台共同演绎的歌仔戏,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救死扶生的保生大帝,被认定为两岸人民健康的保护神;普济众生的清水祖师,被奉为两岸庇护四时安康的神祗。这种深厚的语缘和文缘,不是任何手段可以割舍的。两岸文化的和谐是推进两岸同胞交流、催生族群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上个世纪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两岸逐渐进入“三通”。台湾的校园歌曲、通俗音乐和影视节目快速进人大陆,内地的文学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台湾的报刊杂志上。“叶落归根、回家过年”这一两岸共同的文化观念促成了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决策。和谐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民族感情,升华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小结:文化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记忆;文化依靠语言实现记录、解析与传承。人类的一切创造最终都以文化的形式流传后世。二、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我从四个角度概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闽南人的生活哲学——重乡崇祖,精神气质——爱拼敢赢,价值观念——重义求利,行为模式——山海交融。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文化的厚重,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负担!讲自己的文化精神,都爱讲正面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进步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文化的发展就是继承,就是扬弃!讲出文化的双面性,也许会更贴近真实!1.重乡崇祖——思维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和乡土色彩,在闽南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闽南人是早期从中原一代迁徙而来的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半个中国的汉民族都有着迁徙的经历。然而,重乡崇祖这一思想观念在闽南人中扎根尤其之深。闽南人的寻根认祖表现在闽台两地的闽南人总是不忘他们的祖籍。修族谱、建祠堂、传习俗“堂号”标记不仅仅写在祠堂、店铺、书斋、族谱、以及厅堂等处,还常常写在生活器具上,如米斗、口袋、钱袋、灯笼等,籍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台湾同胞还以自己在闽南家乡的地名来命名台湾的村庄,如“永春村”“安溪厝”“晋江寮”等等,以此记录自己的来源;沿袭岁时习俗,传承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郑成功、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更深刻的表现在,闽南方言对古汉语的传承。在汉语诸方言中,唯有闽南方言保留最多的古汉语语言特征。上古汉语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这些重要的语音现象还都保留在闽南方言中。例如:“飞”、“蜂”、“肥”等字读b、p声母;“猪”、“抽”、“除”以及“唇”、“召”等字读d、t声母,都与上古汉语语音一致,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古汉语中常用词“册”(书)、“箸”(筷子)、“昼”(中午)、“目”(眼睛)等都是闽台两地闽南方言的基本词。典型例子:“鼎”在秦汉之前是全国通用的烧饭做菜的炊具。北方人在秦汉之后改称“鼎”为“镬”。“镬”这个词后来南渡进入吴语区,之后,北方话又用“锅”来取代“镬”。闽南方言在形成之后,其基本词“鼎”就不再继续更替。闽南人称媳妇为“新妇”,这个称呼就源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的“新妇”。闽南话把“公鸡”、“母鸡”说成“鸡翁”、“鸡母”,把“客人”、“臭酸”说成“人客”、“酸臭”,正是沿袭古汉语的说法。河南有鸡公山、华北有鸡公车。(今天北方话还保留“瀑布、乳峰、云海、脸蛋、虾米、蜗牛”等许多修饰语放在后面的词语。)鸡公山因其整个山势宛如一只昂着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o"北魏"北魏《水经注》"鸡翅山",距今巳有一千四百余年。明朝鸡公山和鸡翅山并呼。清代易名鸡公山,沿称至今。“鸡母、鸡翁”都是正宗的古汉语词: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王员外道:“可怜,我道鸡母为何叫唤,原来见此鸭雏入水,认他各等生身之主。鸡母你如何叫唤?”请注意——“鸡翁”一词今天泉州话中还在使用。另外,“鸭雏”是否在其他方言中保留,我没有调查过,但“鸭雏”的语序同于“鸭母”则是显然的。正因为闽南方言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今天,依靠闽南方言流行于闽台两地的民间戏剧、曲艺、音乐,如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以丑见美的高甲戏、闽台互为流转的歌仔戏(芗剧)、充满谐趣的民间“讲古”答嘴鼓、世界一流的提线木偶和乡间布袋戏等,才能保持着最古老的传统的色彩。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瑰宝”的南音,其唱词标准音还必须是泉州话。像这样典型的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的其他支流中,绝无仅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具有如此明显特征表明一个民系族群追溯祖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只有闽南人能达到如此巅峰。当然,在重乡崇祖的背后,家族观念、地域观念、怀旧观念等等,也同时存在,他对革新产生很大的障碍:例如:封建械斗、族姓争执、牵强附会为了生存,为了眼前利益,闽南人封建械斗出了名。在台湾如此——在泉州也是:1975年,南安县丰州公社西山大队和泉州市郊的仙塘村分别介入邻村的宗派械斗,仙塘出动200多人,冲入西山村沿途毁坏农作物和房屋;西山村动用民兵枪支,开枪打死仙塘群众1人,打伤6人,1名妇女溺水死亡。1981年11月,泉州市北峰公社招集大队、南安县丰州公社丰富、旭山、后田大队黄姓群众和南安县丰州公社桃源大队傅姓群众因流氓斗殴,双方出动二三千人,砸坏民房30座52户,公私财产损失3万余元内部的不团结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上个世纪中叶,湖头镇街道有一姓廖的,兄弟两家有五六十人口,经营著名的“荣元养脾散”。为了拉客户,两家经常斗殴,在客户面前争辩谁是“正宗”“老牌”!也有牵强附会的——蓝达居(1997)曾指出,泉州惠安的东下坑李姓,本是疍民,为什么却自称是陇西李姓呢?这是因为唐时李世民乃陇西李。李是大姓,土著民族为避免汉人的歧视,就伪称自己是某一大姓的后裔,借以提高族群地位。2.爱拼敢赢——气质观闽南地区自古是北方汉人移民入住的地方。社会的移民性质,促使闽南人为了生存产生拼搏意识。汉人在与当地闽越人的交往中,也把古代闽越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抗争精神融入了闽南文化之中。尤其是宋元以降,闽南地区成为古代世界著名通商大港,闽南人视野更加开放。以上种种原因,逐步酝酿形成了闽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这一点,在闽南人的发源地泉州和移居台湾的闽南人中,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闽南人中,表现最为突出。他们不满现状,善于经商,勇于进取,讲究效率,敢于冒险,百折不挠。他们一路高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坚持“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硬是闯荡出一条条生路,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爱拼敢赢的精神虽然到处都有,但在闽南人中却尤为突出,独显个性。从这次泉州市委提倡的“惠女精神”,我们可以发现,爱拼敢赢不仅仅是男人的精神气质,更是全体闽南人的精神气质,这是其他民系族群所不可比拟的。(泉州惠女水库的建设可以为证——见下页)就当前来说,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成就了今天影响全国的“泉州模式”。“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作为闽南人的精神气质,已被全社会所公认。3.重义求利——价值观闽南人有着极强的创业能力和经商天赋,亦商亦儒成风。朱熹曾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指的正是当时儒学教化兴盛的景况。南宋诗人刘克庄诗云:“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便业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原宪——孔子学生,陶朱——商人之祖范蠡的别称)可见闽南人亦商亦儒之风。可见,闽南人善于经商由来已久,海内外闻名;而且是自古至今千余年不曾改变。“卖三占钱土豆也要做头家”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闽南人的脑中。在2009年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世界华人富豪中,资产20亿美元以上者,闽南人约占60%。闽南人经商,既务实求利,又获利反哺。通过回报乡梓,使义利一致。从信仰上,闽南人把关羽捧到帝爷公的高位,足见闽南人之重义。在现实中,闽南人急公好义之风,四处皆然。例如,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建设经费就来自商人和广大民众的募捐;又如:毛泽东誉之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杰出侨领陈嘉庚倾囊兴学,其精神影响着当今几代人;汶川大地震,台塑大王王永庆率先一次性捐款1亿人民币,数额之大令人动容;侨亲李陆大爱国爱乡,捐巨资兴学办教、扶贫济困,声名远播,以之命名的“李陆大星”因此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闽南人的义利观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另眼看闽南例如——“敢死拿来食”——这是一种传统的拼命观,应升华到“敢为天下先”的高品位上来,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的路子;又如:“鸭仔落水身就浮”,这是典型的经验型经营方式,现如今就必须加以正确调整,引进科学的先进的合于市场经济管理的经营模式;再如:“卖三文土豆也要做头家”,“输人不输阵”(阵:潮流、风气),“泉州人个个猛”!但这里面却包含着缺乏合作的心理。正所谓“满天星,没月亮!”因此要用开放的心态、用取人所长弃人所短的理念把企业做大,从家族式的管理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合作乃至跨国合作上来;还如:对“三年水流东、三年水流西”的生存心理应有辩证的认识,对“有钱有人扛、无钱臭尻川”的义利观应彻底地扬弃。应该说,这些观念都具有二重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今天我们大有必要重新予以审视。4.山海交融——行为观生存环境能够塑造人,能够催生文化特色。闽南人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行为模式也有区别。例如,泉州人不安现状的打拼精神,漳州人依赖鱼米和花果之乡的心态,潮汕人的拓展意识,等等,都显出各自的行为特点。就是泉州人,安、永、德与晋江、石狮,也有文化上的区别;同是沿海,惠安与晋江也有不同的理念。闽南人骨子里流淌着的是同一样的血——其文化基因是一致的;一旦有了支点,闽南人的山海交融行为模式很容易转换。家住山区的人,只要有机会,他们照样可以闯荡江湖,可以漂洋过海,可以“过番”,可以入台。比如,闽南内陆的安溪县不靠海,但是为了生活需求,那里的人们也会坚韧不拔,他乡创业;也能渡海求生,艰辛进取。目前安溪籍台湾乡民多达200多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1/10强;漳州人也会跨海而东,参与开发宝岛,漳州籍台湾乡民也已超过700万人。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已经成为闽南人的典型特征。自唐宋以来,尤其是近六百年来,不仅海上的渔捞是闽南人的特长,疏通本国南北各地的货物,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亦曾执国中之牛耳。闽南人随帆而漂流,遇陆地而寄居,不仅沿中国的海岸线,而且在亚洲的东南诸半岛,凡海水潮汐所能达到之港湾,都有闽南人驻足之所;不仅海岸如是,既遇有江河流域之地带,舟楫可以往来者,也到处有说闽南方言的帆影和村落。徐晓望说,北方港口的妈祖庙的建立大都与闽粤商人有关,尤其和泉州商人有关。以烟台妈祖庙来说,它的捐建者为来自泉州的商帮和船帮,他们于清代从泉州沿海远航烟台,在当地掌控了航运业和渔业。晚清光绪年间,泉州商帮和船帮共建烟台天后宫,他们用船从南方运来了石雕、砖瓦等部件,在烟台建筑一座典型的闽南庙宇,整座建筑雕刻精美,是在闽南也十分罕见的佳作。辽宁的沿海港口,也有许多妈祖庙,2007年秋,徐晓望(省社科院历史所)在辽宁的锦州妈祖庙内看到“泉州会馆”的字样,表明这座庙最早是泉州商人建的。清末民国时期,福建商人运去蔗糖、烟草、纸张等南方商品,运回大豆、棉花、豆料等东北商品。在辽宁沿海,福建商人建立许多会馆,因而,在沈阳、丹东、营口、锦州等城市,都有福建商人的会馆。这些会馆气势宏大,大都成为港口最杰出的建筑。闽南文化闽南为中心,向亚中心、向更广阔的地区流播、辐射!请看图示:陆地也有闽南人的足迹——三清山江西上饶市的三清山脚下,至今仍生活着3万多泉州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清康熙年间因迁界封海而集体从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地迁徙到这里。距今虽已300余年,但仍说着闽南方言,住闽南风格建筑,沿用闽南人的习俗,连婚嫁也是清一色的闽南传统。在我国的沿海,具备海洋性格的中国人多了去,但如闽南人这样,敢于对外开拓,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遍布世界各地,那还是绝无仅有的,这算是特色吧!泉州人的聪明——2010年3月19日中午,我受邀泉州广播电台作闽南文化的互动节目,有观众问:泉州许多上市公司都在国外,这与泉州精神有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有点意思!我想这里也许包含着闽南人行为上的创新精神。据说巴黎一家杂志出一趣题:假如卢浮宫失火,而你只能抢救一件珍品,你选哪件?答案:选择离你最近的那件!闽南人就有这个水平,能回答得了!因为卢浮宫内皆是珍品,与其浪费时间选择,不如就近抓紧抢救!如果在你成功的路上有多个目标,那最佳选择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泉州人最懂得这一点,敢于吸纳先进的思想,着力体现时代精神!这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创新!闽南人是汉人的一个分支,经历一两千年的发展演变,总体上说,其文化内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典型特征。上述闽南文化的四个基本内涵,在闽南人中表现特别明显。我们一旦把上述四个方面综合起来理解,那么,闽南文化的精髓可谓清晰可见。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过去的积累,是一种财富,是发展的动力;但往往也是阻碍发展的樊篱。厚重的历史有时也会成为厚重的负担!庄国土教授曾提出闽南人文精神的三大局限:1.能重商、敢逐利,但缺政治领袖人物,缺引领新潮的思想家。2.缺乏大团队精神。尤缺因共同政治理念而长期存在的团体。3.闽南人的重商意识包含了蔑视传统权威和法制观念的意识。1.能重商、敢逐利,但缺政治领袖人物,缺引领新潮的思想家。(李贽<见下图>算得上思想家,敢于抨击传统,但缺乏创新)(据说毛泽东在谈到北伐战争时戏言:广东人闹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当兵,浙江人作官。——这里说的福建人,相信指的是闽南人及闽南籍华侨)。闽南籍大商家辈出,东南亚闽南籍华商如陈嘉庚、胡文虎、陈六使、黄仲涵、李清泉等,当前的黄奕聪、郑周敏、陈永栽、郭令灿等,都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就多数中小商人而言,其行为多短期功利,缺乏远见卓识,尤其缺乏最终走向政治理念的长远商务战略,这在企业乃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致命弱点。或许源于传统的冒险生涯和飘泊的居无定所,闽南商人勇于冒险开拓而拙于精明策划,注重眼前利益而疏于长期和群体战略,尤其疏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在大陆,闽南人善抓改革开放之机而先行一步,但在产业升级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方面却明显弱于广东和江浙。2.缺乏大团队精神。所谓大团队精神,指的是为一定的理念或共同利益而大规模组合的凝聚力。凡追求大目标、大建树,大团队精神尤为必要。中国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无不具有明显的团队精神。如晚清以来的湘军、淮军、山西票号、粤军、江浙帮、桂系、川系军阀等,无不具有以区域势力逐鹿中原之势,能在一面旗帜下聚合区域资源,呈现一种大团队精神。郑成功(见下图)(这是闽南人的骄傲)之后,闽南人从未有效地进行区域资源整合,这也可能与商人习性有关。海商行为,萍聚之客,聚散无定。闽南人提不出有号召力的政治理念,还缺乏为信仰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闽南人虽生性敢于冒险,但多为个人逐利动机所驱使,也就缺少共赴公难的精神与气势。个人的强悍表现在民风上,是所谓的“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至多是聚众械斗,同族、同乡、同郡聚众斗殴(其性质有如同乡、同族聚合下海做生意),有小集体凝聚力,可以大姓为王,凭籍血缘、地缘形成一定的集团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ISO9000质量认证咨询与质量改进项目合同
- 二零二五年旅游度假村员工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八份企业咨询服务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支付安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黄金现货市场数据信息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海运货运环境保护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黄沙资源开采、销售及环保责任合同
- 2025年度食品包装运输质量监管与追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电缆供应合同
- 二零二五年酒店综合体开发抵押担保合同样本
- 【邯郸】2025年河北邯郸冀南新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装修垃圾管理办法
- 循环系统重症病人的护理
- 部队生殖健康课件
- 网络安全系统设计重点、难点及控制措施
- 2025至2030中国药膳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
- 客户拜访技巧讲课件
- 乡镇村村响管理制度
- 空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眼镜配制计量管理制度
- 食品加工厂设备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