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教材分析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的巩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本课内容梳理:第一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叙述在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在鉴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的修复与新国家的修建。这种修建与构建使得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却也隐藏着国家统治危机。第二子目,西汉的强盛,主要叙述汉武帝继位之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消除了当时汉朝各方面的危机,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本子目应是教学时的重点内容。第三子目,东汉的兴衰,主要叙述了西汉末期到东汉存在的土地兼并、外戚干政等诸多问题,虽然一度出现“光武中兴”,但社会矛盾依然不断激化,最终导致政权灭亡。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列举了《史记》《汉书》等重要史学著作以及两汉时期在文学、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本课共有四个子目,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标有所侧重和取舍。在内容的逻辑上,汉初“汉承秦制”及休养生息为汉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上述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史实,通过本单元第3课时的学习,对“大一统国家”这一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本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学生容易孤立看待西汉、东汉两个朝代的几代君主采取的改革措施,忽视彼此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的全局认识。同时,学生在理解两汉发展与大一统国家巩固的同时,还需认识到其中隐含着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了解汉朝为减少大一统国家采取的多方面举措;能够准确叙述重要的制度并理解其意义。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改革的历史原因及其成效。3.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对比总结两汉衰亡的原因。能够结合史实论述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了解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措施。教学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围绕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巩固、衰亡展开,认识到国家的制度建设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过程展示导入此瓦当出土于西汉早期,有“此瓦当出土于西汉早期,有“统一、安定”之意,你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出土文物和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西汉早期当时的人们有怎样的想法,进而介绍当时人们面临的社会状况。学生活动:经历过长达百家的战乱割据,人民渴望和平、安居乐业。【设计意图】用历史文物创造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学习任务一:认识西汉初年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秦朝盛极一时,却二世而亡,这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汉朝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深忧重蹈秦速亡之覆辙,于是在汉初掀起了一股“鉴秦”的风气。材料一:(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班固《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二: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于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逾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法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列举秦失天下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在鉴秦的基础上,汉初采取了哪些调整措施?其效果如何?材料三:在汉初的几十年里,西汉政权的各级官吏几乎都以黄老之学为荣,这种现象势必助长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社会风气。——马勇《董仲舒传》材料四: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班固《汉书·匈奴传》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获取相关信息。教师活动:汉初统治者为了避免与秦朝一样走上速亡之路,在统治策略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使汉初的社会能够相对平稳地发展,但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郡国并行,导致诸侯王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黄老思想的推行,使得官员不思进取。于此同时,匈奴时有侵犯,边患严重。所以汉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国家的重建,但没有使国家统治得以真正的稳固。给学生制造认识的冲突,汉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国家的重建,但没有使国家统治得以真正的稳固【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理解汉初在鉴秦基础上进行的制度调整。分析措施效果,可为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建设做背景性铺垫。学习任务二:理解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经过60余年的修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整理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政治大一统设立中朝、打击诸侯、刺史监察、察举选官、任用酷吏经济大一统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淮、重农抑商思想大一统儒学独尊疆域大一统北击匈奴、开拓疆域民族大一统汉族形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汉武帝时期巩固统治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在学生完成表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补充材料解释部分措施。同时强调其中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汉初同姓王分封形势图》和《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问题设计:仔细观察图片,我们有怎样的发现?汉初曾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州,郡国并行制被废弃,推行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五:盐铁专卖政策将盐铁资源收归国有,严禁私人铸钱,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和地方豪强的经济势力。其次,扩大财源,改善财政状况,为赢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财源.......有助于国力的扩张和防止外部侵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破坏。从这一点上说,汉武帝的财经改革,不仅对汉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也是有贡献的。——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问题设计: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财经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活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赢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为实现西汉大统提供了充实的财源。材料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班固《汉书.董仲舒传》问题设计:董仲舒的观点是什么?汉武帝为何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学生活动: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君主受命于天”“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这符合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材料七: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图和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教师活动: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过程中的几个重大措施。学生活动: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思考讨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边疆政策方面理解这些举措和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大一统的综合性特征。教师活动: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这些措施和政策消除了割据,统一了思想,开拓了疆土,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大一统国家。【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填空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史实,在此基础上借助史料讲解分析几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以突破重难点并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学习任务三:认识大一统国家衰亡的原因然而稳定的大一统政治到了西汉后期日渐崩坏,存在着诸多的社会问题。教师活动:引导分析,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八:学生活动:反映了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赋役沉重。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了皇位,创立新朝,并开始一系列改革。但由于改革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反而激发了社会矛盾,爆发了绿林语赤眉起义,国家又一次陷入混乱。公元25年,刘秀重新建立汉朝。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刘秀即位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与西汉建立之初刘邦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学生活动:根据教材概括东汉初年刘秀采取的措施,并讨论与刘邦即为之初采取措施的异同之处。总结:东汉甫建,采取了与西汉初年类似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光武中兴”的效果,大一统的国家局面一度得到巩固。材料九: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问题设计:观察上表,归纳统计表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材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不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汉朝政权危如累卵。材料十: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而厮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于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教师活动:两汉的衰亡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君主集权之下,朝廷内部争斗日益激烈,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政权覆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两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概括东汉末的社会状况,结合教材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学习运用史料论述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公元前202年,陆贾著述总结了秦亡的原因在于事繁刑重。汉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完全吸取秦亡的教训,其政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但两汉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诸多领域采取的积极措施一度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使秦所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