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阅读主观题信息类话题缘起《四省高考调研会议纪要》考查方向(浙江卷)◎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文章中心的归纳概括及思路梳理。◎文章观点或者中心意思的梳理,是必考题。一般以三种形式出现:1、直接引用文中的某句话或某观点,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2015.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2、对文章整体或者部分的内容进行脉络梳理和整合。2022.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4分)2021.上文所说的“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4分)2020.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201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2018.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2017.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2016.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2013.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3、选择文中的两种不同观点,或者选择与作者观点看似矛盾的看法,两者进行分析比较。2014、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2022新高考II卷】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022新高考II卷】5.评价⼀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1新高考II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信息筛选类⽐较异同类分析原因类建议策略类信息筛选整合不变与变“非连”回归【2022新高考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1新高考I卷】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高考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外”联“内”【2021八省联考(1月23日新高考适应性考试)】4.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2021新高考I卷】4.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2021新高考II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2020新高考I卷】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020新高考I卷】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6分)【2020新高考II卷】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2023教育部命题四省联考】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基础知识与能力论点(句子作用等)、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下定义、结构、科普文的特点、新闻要素、说明方法等。精准审题适切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49):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思维的精准:1.精准审题。明确指向,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

2.适切表达。回扣关键,达成分角度的逻辑表述。《中国高考报告(2023)》: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例】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学生答案: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②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如何使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措施体现出来;③结构分明,通俗易懂。参考答案:首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题干问如何“逐步展开论述”,所以就该“首先、然后、最后”,分条列举以上现象或思路。但这位学生回答的是“论证特点”。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区分问法:论证艺术、论证特点、论证方法、如何论述、论证结构……论证特点题的答题思路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前两者有时候也可以合并,只答结构。首先,掌握论证结构有哪些。议论文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论部分常用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对照式、层递式、并列式。立论和驳论是针对全文论证结构而言的。立论,就是文章开篇便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驳论是驳斥对方观点是错误、荒谬的,从而证明自身观点是正确的。“先立后破”“先破后立”都是常用的论证结构。其次,熟知并能准确判断常用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特点题这一现象:中国古代某名言成为国际关系公认准则【2022新高考Ⅰ卷】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2分)②它超越了国界,与时俱进,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2分)【2022新高考Ⅰ卷】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材料一第一段,“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材料一第二段,“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为这句话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4分)4.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

②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每点2分,共4分)材料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材料二: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5.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山东百校联盟①“民心向背,德法共治,严治官、宽养民”等法治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总结了历史教训,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稳定。(古)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思想与举措符合时代形势,符合人民的要求,必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今)系统关联整书阅读【浙江省名校协作体】材料一:杨安政、韦爱萍《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材料二:侯莉《诗社在<红楼梦>中的三重哲学意味》材料三: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艺术。(4分)

5.材料二认为读者可以从红楼诗社中感受到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请结合材料三中探春或黛玉的别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探春——蕉下客

黛玉——潇湘妃子①论证结构及思路: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总论点,大观园诗社的特点寄寓了曹雪芹对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后从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入手分析,最后总结点明诗社的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诗社的和谐气氛,即诗社是曹雪芹的理想社会。②论证方法:材料一多采用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有理有据,加强论证的力度。③论证语言:准确连贯又鲜明生动。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别号隐匿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如“蕉中鹿”常用以比喻世事真假错杂变幻无定,暗示了探春的幸福如梦幻泡影,最后孤身远嫁他乡;又如“潇湘妃子”暗示了黛玉以泪洗面、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二人在取别号时,引经据典(如“蕉下客”脱胎于“蕉叶覆鹿”的典故,“潇湘妃子”脱胎于“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的典故),别致有趣,展示其博闻和文才。【济南市2022高三模拟】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材料一: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山西省2023高三联考】材料一:节选自刘来双《论中国古代法律之特性——伦理道德性》材料二:节选自刘田田《“礼”、“法”合一的现代诠释》)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