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B.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C.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D.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B.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C.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D.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B.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C.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D.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2016年08月04日是《人民日报》)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B.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D.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部都解除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知识载体文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B.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之间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C.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D.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B.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C.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D.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祐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节选自《宋史·勾涛传》)1.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B.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C.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D.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秦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B.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C.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D.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土神和谷神。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他进言实行屯田制,从此边疆才商议实行屯田。B.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丞相张浚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浚没有采纳,结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C.勾涛忠直诚信,深得皇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D.勾涛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愿,秦桧亲自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2)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玉楼春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C.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2.“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5)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针对此举,你怎么看?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但是……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男子虽“抱布贸丝”,却是“来即我谋”商量婚事,文中用来解释一字,没有当即答应有所拖延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2)在《劝学》中,作者通过例举借助“舆马”和“舟楫”分别可以“致千里”和“绝江河”的事例,从而引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3)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两句,记叙了作者在巴山楚水沦落年久的经历。
参考答案1、1.B2.C3.B【解析】
1.B项,“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载”。2.C项,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3.A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C项,“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D项,过于绝对,还有其他条件。2、1.B2.C3.C【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只能”太过绝对。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C项,曲解文意。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3、1.B2.C3.B【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不能将”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C项,“摒弃”错。属曲解文意,传统的传播方式虽然有自己的劣势,但还不能完全“摒弃”。此外,“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错。原文没有这种说法,属无中生有。D项,“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三个并列角度”错。第二至四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三者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3.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借此可以……的冲击”错,属曲解文意。通过第二自然段可知,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是为了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4、1.B2.A3.D4.(1)川、陕宣抚使吴玠进言都转运使李迨克扣悬赏的标准,李迨也上奏吴玠苛刻浪费,皇帝拿这件事询问勾涛。(2)七月,授为给事中。秦桧曾派人告知意愿,想要和他共同掌权,勾涛写信推辞了他。【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子的翻译是: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荆、襄、淮、楚有很多空旷的土地,勾涛因而进言羊祐屯田的历史事例。事情下达给各位大将。从此边疆才商议实行屯田。“江浙”共同作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故事”作“进”的宾语,应断在前句,而且下句“事”作主语,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秦以后”错误,应为“汉以后”。故选A。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秦桧亲自弹劾他”错误,原文“桧讽言劾之”意思是,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朘刻,克扣;苛费,苛刻浪费。(2)除,授予;谕,告知;谢,推辞。【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崇宁二年进士及第。建炎初年,通判黔州,田佑恭的部队途经州境,勾涛报告知府,设宴犒劳他们,祐恭感念恩德约束属下,境内得以不被侵扰。湖湘盗贼王辟攻破秭归,即将进犯夔门。夔门守军素来兵少力弱,宣抚司传号檄文命祐恭坚守抵抗,勾涛率领黔州兵马帮助他,盗贼溃败散去。七年,他升迁右司郎官兼校正。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荆、襄、淮、楚有很多空旷的土地,勾涛因而进言羊祐屯田的历史事例。事情下达给各位大将。从此边疆才商议实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世光请求罢免,丞相张浚想要派吕祉代替他,勾涛说:“吕祉方法平庸谋略浅陋,一定坏事,不如就地选择将士素来推重信服的人任命他。”张浚不采纳,吕祉到任,果然因轻率失去战士信任。不久,郦琼叛乱,吕祉死在乱中。张浚听到消息,半夜召见勾涛惭愧谢罪。当时皇帝车驾驻跸建康,想要尽快回到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进言都转运使李迨克扣悬赏的标准,李迨也上奏吴玠苛刻浪费,皇帝拿这件事询问勾涛。勾涛说:“吴玠忠心守卫西蜀,即使浪费,难道能够查核?只把李迨移官到其他路就可以了。”皇帝同意他的话。八年,授任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皇帝告诉他说:“昭慈圣献皇后病重时,我流泪问她想要说什么话。皇后感伤地对我说:‘我曾赶上服侍宣仁圣烈皇后,见她任用贤德有才能的人,为宗庙社稷忧虑勤劳。古今做母后的没有能比得上的。不幸奸邪之人欺瞒圣上,史官蔡卞等串通作恶,伪造诬谤历史来损害圣德,谁不切齿痛恨!’我痛心地思念遗训。没有一天忘记,现在把这件事交付你。六月,《实录》修成。又修撰《徽宗实录》,丞相赵鼎告知旨意是以委婉语气记载为好。勾涛说:“崇宁、大观时大臣贻误国家,才酿成今天的祸乱。假如有所隐晦,拿天下的野史怎么办?”七月,授为给事中。秦桧曾派人告知意愿,想要和他共同掌权,勾涛写信推辞了他。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朝廷不予答复。不久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表上奏,皇帝震惊哀悼。勾涛风采容貌伟岸雄健,很以忠直诚信推许自己。国家有重大议论,皇帝必定虚心邀请咨询。反复酬答询问,常常过了半夜才停止。估测边防事情就像眼前看见的一样,有名的大臣很多由他推荐进用。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5、1.D2.(1)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己的青春时光。顿悟到饮酒赏梅要迅疾。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联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2)尾联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这是作者晚年流落江南之后的反常写法。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D项,“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错误,“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学道之人憔悴地在满含春光的窗前独坐,太多的苦闷会损伤你的身体啊。“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分别表现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的愁闷。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涵妙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在理解句子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物象、人物、能体现特征的形容词颜色词等,把握诗句情感内涵。“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想要来我们跟前饮酒赏花的话,就赶快来吧,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起风,将我们吹了去。“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借梅花容易被吹逝的命运,表现作者对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生流落的感叹,也含着莫错过时光,且举杯遣怀的意味。【点睛】鉴赏诗句的内涵妙处,属于炼句和情感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内涵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或抒情达意所起的作用。6、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劫、苇、凌、鲲。【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例文1]我认为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一种安排,是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要求学生们上网课穿校服,第一能增强学生们上课的正式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第二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因为穿校服是学生身份的体现。同样老师上网课也要着正装,不能随意着装。所以在学生们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一样,都是按着在校的要求和状态展开的,包括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等。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转换到了家里。而学生们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也超过了学校之前的预期。[例文2]但是,虽有多个省区市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但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还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形势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刹住松劲侥幸的苗头,坚决不让疫情抬头,才能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兆头。待到疫情过去,大家想去哪里都可以,想每天聚在一起都可以,想顿顿吃火锅撸串也没问题。只是,还要再克制一段时日,静待春暖花开、防疫胜利、一切如常。【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审清题意。针对材料一,可以提出为了提高学生上网课的专注度,形成一种仪式感,对学生形成无形中的一种监督,以助学习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一件衣服决定的,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对于材料二,第一段是列出了一些对疫情麻痹大意、侥幸松懈的现象;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委婉理解”,而学生在续写的时候要抓住续写开头的一个词“但是”,即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不认可、否定,围绕“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进行续写即可。【点睛】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道清淤登封方案范本
- 项目管理市场趋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综合复习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解析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形式与内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的多样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新领域探索试题及答案
- 宝安电梯井防水施工方案
- 酒泉水泥排风道施工方案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考试深度剖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成功经验与新手指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一模)202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入团考试练习试题(100题)附答案
- 房建工程样板策划及实施方案
-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推理-完整版PPT
-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车床、钻床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 (完整版)保温工艺课件
- BLM(含样例)(培训调研)课件(PPT 121页)
- T∕CVIA 73-2019 视觉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2部分:量表评价方法
- 小学美术课件-第12课太空旅行-冀美版(16张PPT)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