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观沧海教案【6篇】_第1页
初中生观沧海教案【6篇】_第2页
初中生观沧海教案【6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观沧海教案【6篇】《观沧海》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学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尝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培育赏读诗歌的力量,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育喜爱祖国古代文化学问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经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日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或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熟悉。

1、依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解释或工具书解释以下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直立。竦,高耸。峙,直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似乎。

临:登上。

3、文体学问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消失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消失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敏捷,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渐渐扩大军事力气。“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战胜兵强地广的袁绍,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其诗气势宏伟、大方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气势宏伟、大方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疆,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最终取得打算性的成功。这次成功稳固了曹操的前方,所以其次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大事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斗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肯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实行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留意读准字音、节奏。

沟通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解释解读诗意。

沟通点拨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欣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敞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似乎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动身的。

银河星光绚烂,似乎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唱歌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索以下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沟通点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沟通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沟通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涵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马上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沟通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看的方位以及观看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沟通点拨

运用夸大的手法制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加了积极的浪漫主义颜色。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宏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怪,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勉的精神,呈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沟通点拨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美风光,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伟理想。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观山岛:竦峙(壮美气概)实景——借景抒情

沧树木:丛生

海百草:丰茂(向荣姿势)

日月:运行—出其中虚景(奇怪想象)博大

星汉:绚烂—出其里(雄伟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长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理想”“志趣”的诗句。

沟通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观沧海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头今日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敞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敞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敞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打算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会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渐渐扩大军事力气。“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疆,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最终取得打算性的成功。这次成功稳固了曹操的前方,所以其次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大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斗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肯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

二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留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留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根底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洁回忆:刚刚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欣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乱,海中的岛屿高耸直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盛。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绚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风光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丽生气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殊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气勃勃,布满气概。最能表达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幻想;建功立业,是他的理想。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全都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美丽。

观沧海教案篇三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育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尝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日,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会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现资料,共享所得

学生共享有关乐府诗和的资料,了解,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美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爱的方式读,并订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绚烂

3、诗歌最终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理想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丽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的宏大抱负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美丽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理想,学习古人昂扬奋勉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怪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势宏伟,大方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干净。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争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颜色,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解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犹如。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敞浩荡,山岛高高地直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非常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绚烂,似乎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快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表达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气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敞、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美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屹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奇妙壮丽。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详细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涵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理想。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绚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如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敞、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索、争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假如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美,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喜爱。目睹这壮美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剧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概,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势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精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似乎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珍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给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意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乱担心的性格。海,原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风光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特别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由于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稳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实景: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宽敞、博大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观沧海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悟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学问。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中所制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悟。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根底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布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仔细学习和努力把握肯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日,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悟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颜色,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状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依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推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答复: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所见的情景?

答复: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乱,后一句写山岛巍然屹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气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绽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宏伟气概。“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顾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构造特别严密,可见构思的细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眼前看到的景象?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似乎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绚烂的银河,似乎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怪想象。

启发: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完毕了,我们可以绽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笔下的沧海气概宏伟,胸襟开阔。依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殊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终两句是一般的完毕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观沧海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雄伟壮美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留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布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屹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美的意境,多美妙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