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题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苏婷课时2课时审核人初一生物备课组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与技能:1.理解生物圈、生态因素等概念2.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2.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利用资料分析提取信息,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3.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情感目标:1.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3.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法选择自主探究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资料及图片等教学过程:个性教案(备注)第一课时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调查,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想想,我们生活当中哪些生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鹰翱翔于蓝天,狮子生活在草原上等)在生物学中我们把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的总和就称为生物圈。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爱护它。新课教学:知识点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的总和就称为生物圈。知识点2.环境——既然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什么是环境呢?环境紧紧指的是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以熊猫为例,大家阅读一下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然后分析讨论: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区?这些地区有哪些适应于熊猫生活的特点?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及陕西西南部。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假如这些地方没有空气、没有食物、没有水源等,仅仅是一片空旷的的土地,熊猫还能正常生活吗?(不能)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指其生活的空间,还包括了存在与生物周围,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把生态因素分成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顾名思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是指不具备生命的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知识点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请大家观察分析课本P13的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并思考:该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引导,总结出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水分,养分,空气,光照,温度;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蚜虫、七星瓢虫、杂草、蝗虫、鼠和蛇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探究一下。大家课后以8个人为一小组然后做课本中探究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方法步骤:课本P14-15略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根据P14-15内容提示进行操作。注意设置好对照实验。实验结论: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实验完后,记得把鼠妇放回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引导学生完成P15讨论题。课堂小结:回顾本节的学习内容:几个概念: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本节的实验过程。(四)强化练习:1.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3.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3.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4.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5.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在干旱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系比地上的茎长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的含氧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B.温度C.水分D.土壤的肥沃程度(五)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什么是生物圈?二、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中的生态因素?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分析资料说明。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什么是对照实验?(六)教学后记:教学过程:个性教案(备注)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1.前面已经学习的几个概念: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生物因素。2.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二)新课教学: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知识点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哪些呢?大家都看过《动物世界》,在动物世界中通常可以看到狮子捕猎角马、斑马、长颈鹿等,我们把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捕食关系。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蚂蚁一起搬运蚱蜢或是蟑螂等食物,像他们这种关系称为合作关系。此外生物间的关系还有,竞争如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不同植物甚至是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会争夺水分,空间,阳光等,寄生如蛔虫和人类。在海底世界中,不同生物间还存在这一种非常奇妙的互利共生关系,寄居蟹和海葵~~~~寄居蟹可以让海葵移动,捕捉到更多的食物而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以及给寄居蟹一些食物残渣。知识点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分析P17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并思考P17讨论题:小结: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但又是相对的。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四)强化练习: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什么关系?。2、下列那一项不是非生物因素()A、水分B、空气C、真菌D、阳光3、海洋的上层多绿藻,较深处许多海带,而少绿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空气C、氧气D、阳光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花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空气C、氧气D、阳光5、有种太阳鱼,在遇到过多的太阳鱼卵或幼鱼时,就将它们吃掉,这种现象属于()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C、种内斗争D、种间斗争(五)布置作业:《生物作业本》P2作业2(六)课外实践: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七)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种内和种间)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和共生关系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会通过资料分析能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教学后记:课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苏婷课时2课时审核人初一生物备课组授课时间2013.9教学目标知识目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增强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2.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教学难点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教法选择自主探究法、资料分析法、分析讨论法等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资料及图片等教学过程:个性教案(备注)第一课时导入:组织学生阅读P19“想一想,议一议”和观察右图,思考相关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新课教学:一、什么是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例如: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个水族箱等。过渡:那么,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各成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引导学生阅读P20资料并分析讨论题,以及相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那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如何呢?——那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如何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生产者——绿色植物1.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我们知道有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就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连法和写法注意:箭头指向捕食者。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不能出现分解者。观察并连接P22食物链,讨论完成讨论题。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吗?该生态系统中有11条食物链。它们是有关联的。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而且,能量是逐级减少的。而人类排放到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却是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该部分内容,我们将会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堂小结结束新课: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1.什么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3.什么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过程:个性教案(备注)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1.什么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3.什么食物链和食物网?新课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23资料及图片,并思考讨论:]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不易排出,这样就积累在生物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后沿着食物链积累,最终会危害人类,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分析P23资料]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不会。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此外,动物因生存所需的空间和食物有限,其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以上例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胆如果是过度放牧,草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果是过度放牧,草不能及时再生,会导致草场沙化。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应该爱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小结: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呼吁人们保护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学校招聘会84
- 核心人员薪酬股权激励管理手册
- 制造业设备维护隐患排查制度
- 商场公共设施维护与检修方案
- 内审员培训材料
- 环保行业财务与供应链整合方案
- 大班防偷窃安全
- 七月蛋糕活动方案
- 小升初基础知识专项-小升初语文《词形》基础知识专项提高卷
- 初一期末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的互动环节
- 2024-2030年中国熊胆粉市场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12J609防火门窗图集
- 2024-2030年中国数字嗅觉技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DL∕T 2041-2019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导则
-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佳木斯大学
- 钢琴调律专业申报表(含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河北省石家庄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有答案)
- 内镜进修汇报
- Ch3-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
- 计算机那些事儿-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