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23.《孟子》三章3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4.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5.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6.要求学生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24.愚公移山225.周亚夫军细柳226.诗词五首3写作表达要得体1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1课外古诗词诵读23《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译读课文(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围。(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巩固。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3.品读文章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预设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设问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预设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设问4: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预设(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四、当堂检测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生交流讨论)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板书设计】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板书:富贵不能淫)二、预习检测1.检测字词(1)注音。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求百分之百。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三、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浅析文章设问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预设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设问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预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2.理清思路设问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设问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预设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论)设问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预设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3.深层探究设问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预设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设问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预设“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设问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四、当堂检测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预设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板书设计】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时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预习检测1.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词类活用: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课件出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设计意图】此处指导学生需注意重点词语和朗读停顿。三、合作探究设问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部分有什么作用?预设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也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设问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预设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设问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预设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设问4: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预设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处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理的特色。四、当堂检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师小结: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证思路,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节奏,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最后提出设问,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获得启示。资料链接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礼”,阐明“妾妇之道”,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由个人上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2.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叙述事例、阐述事理时,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奔放,说理性强。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极具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对“大丈夫”的行为操守进行了诠释,使“大丈夫”的形象深入人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句式整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又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素养提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富贵是人们所羡慕的,但我们不能因贪求富贵而丧失本性;贫贱时要坚定意志,在诱惑面前要能不忘初心,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贫贱中奋起;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不向恶势力摧眉折腰,坚持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能够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才算得上是个纯粹的人。适用话题:修身养德24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凸显文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板书:愚公移山)【设计意图】由“困难”引入新课,吸引学生阅读兴趣。二、整体感知,增强语感1.作品简介及文体知识(见本课《状元大课堂》本课“作品简介”“文体知识”栏目)2.读准字音提示:读准“孀、叟、箕畚、厝、雍、亡”的字音。预设孀妻(shuānɡ)智叟(sǒu)箕畚(jīběn)厝(cuò)雍(yōnɡ)亡以应(wú)3.读准停顿(听录音,师引导)预设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分角朗读,品味情感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公妻子,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师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弄清重要语句的意思,纠正学生情感、语调等把握不到位的地方。)师小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把握节奏,反复诵读。读好、读通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句意及文章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领悟寓意。三、研讨品析,感知人物1.再读课文,感知态度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课件出示: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师小结:支持愚公移山的有: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智叟、操蛇之神。2.两相比较,感知人物师: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生交流讨论)预设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师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一事的不同举动和态度,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主要内容,探究愚公的形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理解人物及文章寓意。2.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回忆上节课,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预设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概括复述课文,既检验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又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二、分析情节,理解人物1.分析情节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生交流讨论)设问1: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预设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设问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预设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设问3: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预设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具体情节安排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的精神。2.理解人物师:了解了这些情节安排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设问1:有人说愚公“不愚”,也有人说愚公“很愚”,谈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预设(1)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2)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移山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设问2: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课件出示:(生讨论交流)预设(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了解“智叟”人物的设置对衬托“愚公”形象的作用。三、理解寓意《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生交流讨论)预设:课件出示:(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愚公移山》的寓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唯一的。它的寓意可以教化个人,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四、学习精神1.愚公精神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预设“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践行为民情怀。2.说说个人的愚公精神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进而理清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分析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愚公移山的影响力;最后再深层探讨情节安排的作用及愚公的形象,从而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领悟愚公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素养提升山水阴阳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其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南岸。“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姚鼐《登泰山记》)、“所谓华山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写为‘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为‘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体现了“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代表人物“当代愚公”代表人物黄大发,汉族,曾先后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村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1月,黄大发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的称号。2018年3月,黄大发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5周亚夫军细柳【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梳理故事情节。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4.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从题目上看有哪些信息?(生:题目中有人物、地点、事件。)也就是说,题目的意思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在学习正文之前,同学们先自由阅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做简单的整理和归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最初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本文的兴趣。提示学生重点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课件出示: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刚正不阿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一个多月便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西汉第五位皇帝。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开启了“文景之治”。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早年游遍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板书: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文言词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范读,学生听后自由朗读。3.找出文中写慰问细柳营的内容。试试分角色朗读提示: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注意圈点标画难点障碍。这一环节,可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小组讨论解决处理,教师点评。4.结合预习成果,分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语,疏通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出现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一词多义:上自劳军(名词,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军霸上(动词,驻军)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派;名词,使者)使人称谢(动词,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双赢。其中,对重点字词的积累是学习的重点之一。通过检查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疏通的情况,扫除疑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三、再读课文,情节梳理1.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预设第1段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举攻入边境,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第2段写汉文帝劳军的情况,集中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第3段写劳军结束后汉文帝和群臣的反应:“群臣皆惊”,文帝发出由衷的赞叹。2.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汉文帝在霸上、棘门营和细柳营劳军的经过。汉文帝分别给予了什么样的评价?(可用原文语句回答)预设在霸上、棘门营的劳军经过: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汉文帝评价: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在细柳营的劳军经过: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汉文帝评价:嗟呼,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通过文帝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军队后发出的由衷感叹,明确故事是在鲜明的对比中呈现的。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为下一课时探究“真将军”做铺垫。第2课时【课时目标】1.紧扣“真将军”,学习周亚夫的精神品格。2.学习本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写出了怎样的细柳军?怎样的周亚夫?预设(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2)“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刚正不阿,忠于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2.文章在塑造周亚夫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预设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师补充: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时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汉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汉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是“结果”的对比。对比的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严格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汉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师小结:司马迁用最精简的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时,汉文帝去慰问军队的事,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明、忠于职守的形象特点。文中虽只有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尽管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设计,意在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子品读人物;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通过对比着重突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治军严谨的形象的写作手法。此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和发言。二、学以致用1.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提示:可以写你熟悉的同学、老师、亲人……比如:如果要表现一个人学习勤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可以从哪些侧面来写?(学生自由习作)2.赏评《史记》中自己喜爱的任何一个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并制成人物介绍的资料卡片。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并制作人物资料卡片。结束语:古往今来,像周亚夫这样保持初心、坚守本真的人数不胜数,“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崇拜的偶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本课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本文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周亚夫军细柳【设计亮点】本文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文章故事非常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疏通字词、文意的学习过程,学生可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老师做简要点评和指导即可。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应做到环环相扣,逐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有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背景链接汉文帝即位之后,与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了。公元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袭扰上郡和云中。为了加强防卫,汉文帝委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长安较近,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事情。素养提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词句秘妙1.关注句式:连用三个“以……为……”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这一段主要围绕“大入边”之“大”来构建段落。整段文字看似与“大”无关,实则处处围绕“大”字做文章。写汉文帝三封将军“以备胡”,这是从内容上写胡人“入边”之“大”:边关吃紧,战势严峻。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司马迁在言语上连用三个“以……为……”的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声”势从言语上体现了“大”,以此增强文章的气势,形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感。不仅如此,司马迁甚是在意言语细节。在连用三个“以……为……”时,打破言语的惯性,突然在第二个“以……为……”中省略了“以”字,这看似唐突,实则其心可鉴,省略第二个“以”字后,“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不仅在视觉上间隔缩短,而且在朗读时彼此节奏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军情更显危急,胡人“入边”之形势就显得更“大”了。而且,三个“以……为……”;“……为……”;“以……为……”之间张弛有度,一紧一松,营造了语势上的跌宕起伏,极具音韵之美。2.关注标点:叹号对句号“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于是先驱曰:“天子且至!”一个叹号,将人物说话的神情语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叹号的补充下,原本粗笔勾勒的“先驱曰”三字就带给人无穷的回味——先驱是如何“曰”的呢?与此同时,前文之“不得入”三字的简笔也变得丰富起来,它里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故事,带给我们丰富的画面感与想象空间——那初到的先驱与细柳营的军士之间发生了什么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句末的句号里,尽显了军门都尉之“曰”的神情和态度,与之前的叹号形成强烈反差,一个盛气凌人、怒不可遏,一个有礼有节、淡定从容。这不仅反映了“曰”者的品质,更体现了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与训练有术。一个标点的背后有着音容,有着故事,隐藏着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蕴蓄着作者对人物的情感。看似平平淡淡的文字,因为标点的存在而摇曳生姿了。3.关注虚词:“于是”和“乃”彰显圣贤风度,扬起故事波澜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从文本的繁简而言,去掉此句中“于是”也未尝不可。但是,用上“于是”,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就出来了,故事就有了空间。“不得入”三字暗藏的君与将士之间的矛盾就出来了。面对尴尬,汉文帝并未发怒,而是派使者转告将军“吾欲入劳军”。“乃”字反映出汉文帝的从容平和。“欲”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愿望,且给了对方从容的取舍空间。“吾欲入”的言外之意是“并非一定要进入”。此处之“欲”与后文“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之“固”有天壤之别,展现了汉文帝的明事理、识大体,不愧为一代明君。26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教学过程】一、助读,大比拼中导入新课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设计意图】选择心境和情怀类似的三篇诗文进行背诵,一方面复习以前所学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意在引出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为下文理解其精神追求蓄势。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指导朗读。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车马喧(xuān)东篱(lí)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2.读出诗歌韵味提示:(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画面师:诵读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设计意图】继续加强诵读的训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明确古体诗的句数、句式、平仄、用韵自由的特点,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析读,厘清情感脉络1.破诗题,释疑解难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预设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⑦。【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师补充: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2.抓诗眼,厘清脉络师:文章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预设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第二层为后六句: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3.寻证据,理解情感师: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体会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生交流讨论,师点生答并引导)预设原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表现:(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作者从这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师小结: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4.析根源,读懂心愿师: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预设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师小结: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结束语:古代士大夫继承陶渊明的精神,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从陶诗这里寻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此来安慰不羁的灵魂。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标准,而平淡自然的诗风也就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苏轼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全是因为一个“真”啊!【设计意图】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情志,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以诗眼“心远”为抓手,探求原因和表现,既能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诗词,又能结合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读懂近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1.温故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近体诗,明确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分类。预设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律诗:《望岳》《游山西村》《野望》2.知新指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两首诗中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预设律诗:《春望》绝句:《赤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近体诗,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学两首诗的体裁特点。二、诵读,感知近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春望》《赤壁》,同桌互读,感知两种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折戟(jǐ)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师进一步指导重音)预设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如《赤壁》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诗的前两句记叙,音调以平缓为宜;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2.读晓诗歌形式预设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3.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情味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通过节奏、语气、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品读,感知诗情(一)品读《春望》1.破诗题,预测内容师:“春望”是什么意思?预设“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预设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寻意象,“望”眼前之景师: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预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仍存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已经真的很凄惨了。“恨别”启下。)基调:凄惨暗淡。3.探根源,了解时局背景师: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预设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资料助读:课件出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抓诗眼,“望”诗人之心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预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5.细思量,“望”“诗圣”形象师: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预设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结束语: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一起来背诵《春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体会诗歌整体基调,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人形象。【板书设计】(二)品读《赤壁》1.读资料,晓相关背景课件出示: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虽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但因为秉性刚直,自视甚高,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仲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到黄州、池州等地任刺史。此诗是他借赤壁之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2.寻意象,辨兴感之由师: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预设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3.悟诗情,识兴感之心师: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预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的郁闷。)4.析手法,明兴感之巧师: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预设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资料助读:课件出示: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选取的都是小的对象。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结束语: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谐老。【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诗歌,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名句及作者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和答题意识,初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板书设计】第3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读懂其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学会鉴赏名句。【教学过程】一、抓特点,明确体裁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辨析两文体裁的特点。预设《雁门太守行》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古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渔家傲》是一首词。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歌行体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助读,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掌握两篇作品的特点及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了解古诗词的体裁分类知识。二、诵读,感知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教师范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同桌互读,感知两种文体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字音:提携(xié)殷勤(yīn)嗟(jiē)谩有(màn)节奏: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教师进一步指导重音)预设《雁门太守行》中首联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颈联要用颤音,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朗读《渔家傲》时,重音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辽阔、壮美的气势。2.读晓诗词形式预设七言律诗,朗读节奏较为自由;词,节奏灵活多变。3.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词情味师:阅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语调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和词的韵律特点,让学生通过对节奏、语气、重音等的辨析,进一步把握不同文体的韵律特点,初步感知文本,为后面把握情感做铺垫。三、品读,把握诗词情感(一)品读《雁门太守行》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鬼才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昌谷集》传世。(2)背景介绍。课件出示: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2.把握意象,再现画面师: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设问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预设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黄昏:战后惨烈图中夜:夜袭易水图设问2: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人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的追念,塑造出了具体、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3.探究写法,鉴赏词句(1)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预设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激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举例说明。预设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等,不但鲜亮浓艳,而且跟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渲染出了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4.齐读诗歌,领略豪迈(1)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2)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3)全班齐背诗歌。(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节奏美)【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雁门太守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板书设计】(二)品读《渔家傲》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2)背景介绍。课件出示: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作品。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这首词虽是记梦之作,但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词中写到大海、舟船,人物涉及天帝和词人自己,可能都与词人为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曾追随宋高宗行踪,乘舟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之苦这段经历有关。2.品词知事设问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记梦天帝。写词人在天地浑茫的追寻中借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终“归何处”的询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受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话。)设问2: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作出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设问3: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但又有什么不同?预设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际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境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渔家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知词作内容,理解词人情感,并通过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赏技品味师: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同学们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预设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片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等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结束语: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九万里风鹏正举”,那个“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李清照,今天若在,定然会“沉醉不知归路”的。【板书设计】【设计亮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我首先确定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指导朗读,学生逐步明确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阅读方法,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进行诵读,为他们今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打好基础。其次,我强调“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在鉴赏诗词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才会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情。对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中我没有详细展开,也没有引入太多的术语,只是引导学生领会艺术手法的妙处即可。对诗歌大意,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对照注释来理解和把握,希望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疑难突破1.怎样理解陶渊明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了,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2.对《春望》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赞成第一种。这是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赞成第二种。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素养提升律诗、绝句中的“对仗”对仗,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具体要求:第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第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对“恨别”,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花”对“鸟”,名词对名词;“溅泪”对“惊心”,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绝句、律诗的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意愿。有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资料链接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是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南。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0余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贤纳士。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至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有人推测其筑台时间为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到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黄金台。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助理三方协议书模板
- 承包合同纠纷宣传稿
- 合同法原理与实务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购买合同:电影版权购买与放映权授权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的许可范围和期限
- 2024年度特许经营许可协议书:餐饮业务区域拓展
- 2024年度北京邮电大学校园安保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压路机租赁与操作培训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铲车设备维修与配件供应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环保设备采购合同及安装调试服务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MOOC 电工学(电气工程学概论)-天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示范表
- 低压配电室巡检记录表
- 贵州茅台酒全国经销商信息汇总
- 文王六十四卦
-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 一种昆仑通泰触摸屏的屏幕保护方法
- 机械课程设计ZDD(答辩高分通过)
- 山地项目场地平整设计方案说明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