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比照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开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根本原那么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局部内容的理解困难;2、掌握难解的词语。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珍贵的财富,也是极其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豁huò此处状声

觅食mì找食渊博yuān学识深广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攒cuán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ǔ

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士jué拗ǎo

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bó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答复,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那么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局部〔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局部〔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说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局部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欣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局部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表达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局部,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标准〞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想、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辞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欣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局部,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比照。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答复,教师引导〕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表达局部〕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答复。〕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答复。〕

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答复,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答复。〕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答复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认,以此来否认三味书屋的生活,否认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答复。〕

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认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认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根底。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局部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答复〕

小结:第二局部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比照。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比照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答复。〕

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比照,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开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布置

完成两本练习,本课生字词抄写两遍;

预习?最后一课?,先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我〞的乐园

不必说:莱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油蛉、蟋蟀、

春夏秋冬的景物单是……就有蜈蚣、斑蝥

百草园也不必说:蝉、黄蜂、何首乌、木莲、

叫天子覆盆子

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神秘色彩

冬天的游戏: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扫、支、撒、系、牵、看、拉〕

颜色:黑油

环境严肃

陈设:匾、画

只读圣贤书

三味书屋活动习字、对课枯燥无味

读书死记硬背

方正、质朴、博学——恭敬

老师不答复“我〞的问题——不满慈祥和蔼,旧制度的卫道者——

戒尺、罚跪不常用——开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失败的教育

板书设计

旁板:

碧绿、紫红、黄——色

视觉

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触觉:光滑形

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声

味觉:又酸又甜——味

教学后记

提起鲁迅,我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这是上学期的?风筝?留给我们的印象。但是翻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还有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梦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用孩子的眼光探索他成长的足迹。有意改变了以往习惯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放飞思维,自己拥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的思考空间,但引导上的要花更多的时间。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答复,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外表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那么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答复,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方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似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根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到达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局部,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说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外表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时机,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3、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丑小鸭?〔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去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答复。〔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答复〕——〔

理线索〕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答复。——〔知内容〕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假设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成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学后记: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那么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缺乏: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消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假设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答复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屡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那么,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参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各持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设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设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背诵?假设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设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为难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四、朗读诗篇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外表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那么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答复〕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忆、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参见教参“问题研讨〞。

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较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那么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八、作业——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设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为难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并试着联系自己的实际知道该怎么去做。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以下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以下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答复〕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复。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表达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表达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设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设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开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创造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时机,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时机,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6、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预习交流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局部,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局部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照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阅读材料见?语文课课练?

练习设计: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局部:?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局部,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后记: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时机。

7、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开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开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开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根本情节、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导入新课

由神州5号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告诉学生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保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对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锋利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踱duó挟jiā皱zhòu督dū叟sǒu摊tān

旷kuàng懊ào隶lì钥yào匙shi哽gěng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介绍小说常识

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

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⑵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挖苦小说。

⑶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衬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开展、高潮、结局、尾声〕

4、内容分析

⑴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⑵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⑶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二〕

—〔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最后一课〔开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惊讶,到恍然大悟,感情发生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也热爱学习;

三〔24-末〕宣布下课〔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⑷分析第一局部:学生齐声朗读并在文中划出有关环境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⑸分析第二局部: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练习一〕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5、作业布置

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步骤:

1、请学生复述根本情节

,要求能表达情节开展的脉胳。

2、阅读前10段

⑴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幼稚的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说明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但内心爱憎清楚,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挖苦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衬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比照,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压抑的感觉。

⑵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⑶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刚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的,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用“这些坏家伙〞来称呼他们。这段心理活动,说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说明了孩子心灵上的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⑷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他不会,感到难受,说明他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⑸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说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劣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⑹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①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②受到老师的影响;

③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3、作业布置

①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②尝试从语言、衣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1、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2、分析:

⑴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韩麦尔先生穿着礼服上课,表达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用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⑵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⑶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第19段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十分负责。

⑷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⑸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效劳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⑹重点分析最后一局部: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语言辞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决信念,因此,“我〞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⑺“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即语音的延长。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到来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那么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⑻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⑼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哀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怒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冲动,悲哀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⑽“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表达,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3、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全文总结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情节:

上学路上〔开端〕

认真上课〔开展〕

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小弗朗士

热爱法语

理解、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感到

惊讶

贪玩

怕老师

幼稚

脸色:惨白

语言:哽咽

行为:书写“法

兰西万岁〞

态度:和蔼、严肃

自责:教学的缺乏

讲课:精心设计

生动感人

衣着:庄重

语言:柔和

严肃

韩麦尔先生

(语言、衣着、神态、动作〕

教学后记: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表达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难点: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生平。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思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答复。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去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快乐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答复〕——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以下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开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

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开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开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开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兴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作文:?兴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