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驱遣我们的想象

成都市大弯中学李柯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定义导入

1.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2.驱遣(驱遣:调遣;使用)

二、作者介绍

三、字词掌握

歌谣yáo桥堍tù契合qì

旷远kuànɡ驱遣qiǎn怅然chànɡ

凝望nínɡ萌生ménɡ苟安ɡǒu

拘泥 nì无可比拟nǐ

四、赏析文段

(一)思考:

1.作者分析的两个例子各是什么?

2.梳理8—10、11—1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赏析:

实例一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作思路(8-10段)

①首先,作者从反面论述,先说“单就字面解释”的情形,指出这虽是“在研究,在考察”,却并不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接着,作者从正面阐述,指出必须通过想象看出一幅图画来,才能发现作者的所见所感;

③最后,作者进一步论述,通过想象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不同的读者会接受不同的审美体验:到过北方的,感同身受;不曾去过北方的,扩大眼界,并补充说明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补充:

《红楼梦》第48回中这样写道:

我看《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但合上书一想,倒像是了这景似的。

实例二高尔基《海燕》

写作思路(11—13段)

①首先,作者从反面论述,先说“单就字面解释”的情形,指出这虽是“在研究,在考察”,可也不能领会这首诗的意思;

②接着,作者从正面阐述,引导读者做想象式的分析:想象出一对翅膀,跟随海燕前行,想象看到、听到了哪些,想象当时的心情;

③最后,作者进一步论述,通过想象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人生受用:对于“海鸣、潜水鸟、企鹅”似的读者,带来的是感召、感染和改变;对于“海燕”似的人物,带来的是共鸣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小结:

实例一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作思路(8-10段)

①首先,作者从反面论述,先说“单就字面解释”的情形,指出这虽是“在研究,在考察”,却并不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接着,作者从正面阐述,指出必须通过想象看出一幅图画来,才能发现作者的所见所感;

③最后,作者进一步论述,通过想象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不同的读者会接受不同的审美体验:到过北方的,感同身受;不曾去过北方的,扩大眼界,并补充说明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实例二高尔基《海燕》

写作思路(11—13段)

①首先,作者从反面论述,先说“单就字面解释”的情形,指出这虽是“在研究,在考察”,可也不能领会这首诗的意思;

②接着,作者从正面阐述,引导读者做想象式的分析:想象出一对翅膀,跟随海燕前行,想象看到、听到了哪些,想象当时的心情;作者进一步论述,通过想象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③最后,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人生受用:对于“海鸣、潜水鸟、企鹅”似的读者,带来的是感召、感染和改变;对于“海燕”似的人物,带来的是共鸣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想想为何如此安排?一个例子岂不更简洁?

不同之处:

1.王维的诗句让人想象的是一幅静寂、荒凉的静态图画;

《海燕》让人想象的是动态的情景。

2.

《海燕》带给读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触动;而王维的诗句带给人的是一种审美的愉悦。

(二)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6段)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7段)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9段)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或:(13段)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5.(14段)我们鉴赏文艺……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

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去欣赏文艺作品,才能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接受美感的体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五、细读感悟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为什么在1-7段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答案: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1-7段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是作者在展开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

六、论证思路

1、首先通过论述作者、

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

《海燕》为例,

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3、最后,总结鉴赏文艺作品的目的和方法。

七、品味语言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意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字,可指代材料。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样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寒冷!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补充:《鸿门宴》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