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鲁迅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1]
,1936年10月19日,近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抗议当时的社会风貌,提倡人人平等,广受劳动人民的欢迎——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行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为重建的题字。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一个民族的精髓,体现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
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与祖国同行,共铸民族精神!
中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只有民族,人民精神的崛起才是中国的希望时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溘然长逝。鲁迅治丧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组成。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推荐沈钧儒、李公朴二人参加治丧委员会。沈钧儒先生很细心,他发现直到出丧前一天(10月21日)下午四时,覆盖灵柩用的绸幛和出丧的乐队还没有准备好,便嘱咐当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干事的姚士彦马上去办理,务必于第二天上午九时前办好。沈钧儒对他说:“绸幛应该怎样,乐队应该怎样,原都应由治丧委员会决定,现在来不及了,你一定去办好。”
23岁的青年干事姚士彦,劲头十足,虑事却并不周到。领命之后,倒有些为难了,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人物,该用怎样的绸幛覆盖灵枢呢?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显然不是鲁迅先生所乐意的;用斧头镰刀的标志,也觉不妥;用蓝绸嵌上一个金色大奠字,太一般化了……反复思考,决定用大幅白绸,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于是,他立马就去汉口路申报馆隔壁一家礼品局赶制。那一带是当时上海礼品局集中之处。这一家是“职救”理事周肇基先生的亲戚开设的,周在店内有一小写字间,老板、伙计都同情抗日救国运动,与姚士彦较熟。姚士彦说明来意后,这家礼品局连夜做成由黑丝绒包制的40厘米见方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缀在大幅白绸上,庄严得体而有新意。在当时约值法币四至五元,可老板连成本费都不肯收,只说:“表示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点心意。”
绸幛送去,沈钧儒看了“民族魂”三字,认为非常恰当,其他治丧委员们也都认为很合适。出丧时,就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是日下午,参加鲁迅先生葬仪的送葬队伍,从徐家汇一直排到万国公墓。到墓地时,已经是人山人海。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等先生立在高台上。蔡元培、宋庆龄先生致悼辞后,沈钧儒先生讲话,他激动地说:“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这时,台下群情非常激愤,很多人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汉奸!”的口号。
这时,巴金等12位文化界名人抬了鲁迅先生的灵柩放入墓穴,“民族魂”绸幛的白底黑字庄严肃穆,在灰淡的云彩下显出一种特殊的悲壮气氛。
当时,上海各界不顾当局设置的种种障碍,有两万多人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民族魂”而悲痛。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怒斥当局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知爱护,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走入了丧权辱国、不断割地赔款以求偷安苟合的屈辱近代。在这百年之中,国内动荡不安,国运、国力都大幅下降,复兴的希望渺茫。中国当然也曾经尝试过各种方式试图摆脱这种现状,先后兴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运动,但这些尝试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在屡战屡败之中,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已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形如枯槁、心如死灰;很多人都还活着,其实他们都早已经死了。国家、民族覆亡的危机就在眼前。
当务之急首先在救亡!救亡之急首先在唤醒民众!一大批先行者终于再一次出现,奋起呐喊!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鲁迅的父亲年老多病,最终因中医误诊而亡。这件事给了鲁迅很大的刺激,让鲁迅开始进行学医之路。但是在走这条路的时候鲁迅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国人的悲哀处境和麻木不仁。在日本自己遭到歧视,考试考得好被认为是有水分。更重要的是在看电影时候的一种感触。当时日本在放日俄战争的电影,总会出现中国人给俄国人当间谍被处死的情节。当时在东京的中国人看到这些的时候竟然也大呼“万岁”。鲁迅后来回忆这段事的时候写道:“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从这一刻鲁迅发现中国人病的地方不是身体而是心。仅仅治好身体上的疾病,让他们强身健体还远远不够。没有健康的思想灵魂,同样是病态,没有觉醒的思想灵魂就是一具“活体”死尸,没有觉醒的思想灵魂就会做奴颜婢膝的奴才,就是别人会说话的工具,活得没有人格和做人的尊严!
当发现这种残酷现实之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也从此,鲁迅和孙中山一样踏上了弃医之路,试图用手中的笔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基本是在和鲁迅先生同时期里,中国还有一个人,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同样被称为民族魂,那就是霍元甲。
昏睡百年,东亚病夫的国人终于渐已醒了!可是,这醒悟来得是多么的艰难、来得是多么的痛苦!
这一文一武,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其根本宗旨,就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实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复苏、再造之引导。那种强烈的自尊,由他们的内心里喷薄而出,感染每一个中国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就是利刃,刀刀带血地砍向那些花天酒地的腐败者,那些唯上主义者,那些鱼肉百姓的污吏,那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他发出了“不在沉默灭亡,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直指国民劣根性!对中国人的麻木不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是一名真正的斗士,所以他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谓。
人民日报评论部: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
——从《绝对忠诚》引起强烈共鸣说起①
原标题: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人民观点)
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今天的英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绝对忠诚。他们所诠释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他们所照亮的,就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崛起之路
“曾经失落的尊严,在你们手上赢了回来,为国铸剑,你们先把自己百炼成钢。和平年代,有许多东西与时间一起流逝,民族魂,最是那于无声之处的奋斗。”湖南卫视专题片《绝对忠诚》第二季日前播出,这几句铿锵的旁白,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从甘于为国奉献的铸剑者身上,我们收获到一种久违的感动,感受到一种可贵的价值。
《绝对忠诚》第二季聚焦的,是一群默默无闻却无比重要的军工科学家。哈军工原教员丁金星,每天连续工作十几小时,总是迎着晨曦回家吃饭,埋头44年换来国产激光陀螺问世;国防科大陈华明,率队接下“北斗”卫星抗干扰项目,头上的北斗升起又落下,实验室里的“北斗”却一刻不停,终于赶上了卫星发射的时间要求;“辽宁舰”航母总监造师杨雷,做梦时都在说“下面我讲三点”,不过几年时间,满头乌黑浓发已成花白半秃……
这个时代没有战火硝烟,英雄仿佛已然随风而去,但当这些英雄再现眼帘,我们眼里满是泪水。这些铸剑者透射出来的忠诚、奉献、专注、踏实,如同穿破层层迷雾的光芒,给人们带去温暖和力量。不到10天时间,《绝对忠诚》第二季网络视频浏览量已经超过3000万,主要微博和论坛参与互动的博主超过15万人,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网友称赞军工科学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科学家,为民族点亮了前行的价值灯塔”,可谓一语中的。
铸剑者的故事之所以引起共鸣,皆因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对忠诚的坚守。曾几何时,“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还是一种朴素的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不用强调也无需渲染。王进喜那样“天当房、地当床”的汉子,那个年代又何止一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趋向多样,理想不再排斥个人追求,条件不好允许换,吃不了苦也可以走。然而,当这样的理念渐成“明智选择”,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难免会让人忧患价值危机的迷雾,把渴望的目光投向仍然践行坚守、报效国家的那些精神高峰。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当年于国家危难之时发出的呐喊,今日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时代不同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雷锋、张华的作为可能并不那么好理解,焦裕禄、杨善洲的追求也许看来如同圣人:为什么他们想也不想就以身犯险、救人于危难?还会有人不为家庭考虑、甘做奉献吗?然而,那些活生生的精神高峰,就是对时代疑问的最好回答。当失控的车辆撞过来,张丽莉能够毫不犹豫地伸手把学生推开;当陈青的父亲脑出血的诊断和监造“歼—15”的调令同时发来,他的母亲依然坚定支持他为国效力。实际上,这些品行高尚的人,从未离我们远去。在这个喧嚣热闹的时代,他们仍然在无声处默默坚守。低头赶路的人们,只有在停下来眺望远方之时,才会猛醒,精神原野上的高峰,原来就在不远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先贤们的理想,在民族精魂的圣火中传承至今。每个时代都需要感动,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要像灯塔一样,为一切夜里不能航行的人,用火光把道路照明。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今天的英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绝对忠诚。他们所诠释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他们所照亮的,就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崛起之路。
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在价值灯塔的光明下前进,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情感,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有位网友说得好,“我们要告诉世界的是,甘于奉献、坚守价值的绝不仅限于他们,我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和践行者,接过他们的价值接力棒。”
做到这一切,我们就没有错过这个英雄仍在的时代,做到这一切,我们也能成为民族精魂的传火者。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9日05版)
不朽的鲁迅先生
梁
柱
2023年10月09日08:22
来源: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也是先生离开人世80周年。在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诚哉斯言!鲁迅就是一位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20世纪中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艰难困苦、不懈奋斗磨炼出无数杰出人物,毛泽东和鲁迅就是其中两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在他生前身后直到今天,受到那么多的误解、攻击和亵渎;也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受到那么多革命者、进步人士和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景仰和爱戴,一直绵延到今天。鲁迅作为“民族魂”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真切而深刻地理解鲁迅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著作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对鲁迅的评价。他在论述五四以来中国锻造了一支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时说:“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他在论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遭到失败时说:“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同上书,第702页)在文化战线,甚至在整个革命营垒,获得毛泽东如此崇高评价的,唯有鲁迅一人。这是毛泽东对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文化反“围剿”中的主将作用及其著作的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赞扬。他们两人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爱读鲁迅的书,1938年1月,他在给艾思奇的信中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上海地下党为他买来了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他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忙中找闲,认真阅读。这套全集一直伴随他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他出访苏联时,还亲手挑选了几本鲁迅的著作带在途中阅读。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鲁迅诗集》《鲁迅手稿选集三编》以及许多单行本,他都读过。晚年他刚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视力稍有恢复就要读新印的大字线装的《鲁迅全集》,并写下批注。毛泽东说过,鲁迅翻译了《死魂灵》《毁灭》,等等,但是他的光彩主要不在这方面,是在创作。是的,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诗歌和政论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国,仍然需要鲁迅,呼唤鲁迅的精神,对鲁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脚的。
学习鲁迅以激越的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剪掉了辫子,他在“断发照”上题诗一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地反映了青年报国之志。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个爱国志向。
鸦片战争以来,大概每隔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的侵略战争,清王朝先是抵抗一阵,继之妥协乞降,最后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告终。战争过后,似乎一切又归于平静,幻想着“同治中兴”、盛世再来。这种麻木状态吞噬着我们的国魂,消磨人们的意志。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经营了30年的所谓洋务自强运动,惨败于东方小国日本,惊醒了国人,于是有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有了思想启蒙运动。青年鲁迅对救国的探索,大体上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开始,他希望通过医学强壮国人的体魄,使我们的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当他看到侵略者屠杀我们同胞时,许多国人竟然成了麻木的“看客”,这使他认识到医学虽然能医治人的疾病,却挽救不了人的灵魂。这个认识使他弃医从文,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
鲁迅在战斗的道路上经历过痛苦和苦闷,在苦苦求索中寻找国家的新的出路。十月革命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时开始,他热情支持新文化运动,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同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融合在一起,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的深沉观察,同时革命者的鲜血也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从一个进化论者进到阶级论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时至今日,却有人否定作为革命家的鲁迅,把他包装成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对于这种论调,我们不妨引用瞿秋白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就十分清楚了。瞿秋白在给他选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写的序中,详尽而深刻严谨地评价了鲁迅杂文和鲁迅其人,他把鲁迅杂感所体现的革命文艺最宝贵的精神内涵概括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韧”的战斗;反自由主义;反虚伪的精神。他深入研究了鲁迅的人生历程,把它概括为: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先是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毫不可惜他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教训,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瞿秋白在这里指出,鲁迅正是在血的教训中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宣布的“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表达了他的信仰并为之而战斗。这难道不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吗?鲁迅对瞿秋白的这个评价是深为满意的。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是十分感人的,正如鲁迅写给瞿秋白的条幅所表达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里顺便指出,现在有人把鲁迅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事实,因为过去在对鲁迅的评价中有过某些过头话,就当作笑话加以揶揄。事实上,鲁迅在当时就希望“有一些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有“肯译几部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的人。他也正是这样属意于瞿秋白的。鲁迅还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浦力汗诺夫(今译普列汉诺夫——引者注)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鲁迅的心是同中国革命事业相通的。1932年夏秋之间,陈赓将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秘密前往上海治伤,他曾向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讲述苏区斗争的故事,有人把它整理后送给鲁迅看。鲁迅看后非常兴奋,特邀请陈赓到家里见面。陈赓后来回忆这次见面的情景,他说,鲁迅先生那天兴致很好,我们在那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直到夜深了才离开。鲁迅先生当时最关心的就是苏区的群众生活,他提了许多问题,例如苏区的土地改革等。鲁迅先生是很熟悉农民的,他听到过去那些屈辱的、受压迫最深重的人们,都伸直腰站起来战斗了,他是很兴奋的。陈赓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当他和鲁迅先生谈到苏区某些房子,在四面都开了窗子时,鲁迅先生立刻就注意了这件事,他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四面都开窗子,空气一定很流通了,这是一个进步。鲁迅是很熟悉农民的,他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受屈辱、受压迫的人物,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站立起来了,真正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也获得自身的进步;所以,他对陈赓介绍人民怎样亲自送子弟参加红军的情景时,感到十分兴奋而又特别新鲜。鲁迅在白色恐怖下把这些材料和陈赓介绍反围剿战斗手绘的一张简易的地图都珍藏起来,他本来准备写一本关于红军的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许多共产党人也是把鲁迅看作最可靠的同志。1934年底,杰出的共产党人方志敏被俘后,受尽敌人酷刑,但他仍以极大毅力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当他面对死亡考虑如何把文稿送到党中央时,他想到的就是通过鲁迅实现这一愿望。一位受到他的革命精神感召而改变立场的看守,辗转把手稿送到鲁迅手里,鲁迅很好地完成了革命烈士的委托。在1936年鲁迅生命最后一年的日记里,多次出现“陈蜕”这个名字,他是邹素寒的化名,受中共北方局姚依林委托,带一封秘密信件到上海设法找到最可靠的同志,以便同在陕北的党中央恢复联系。当时,曹靖华向他介绍上海最可靠的同志就是鲁迅。他到上海找到鲁迅后,鲁迅同样不顾危险完成了这件事情,并尽一切可能帮助这位青年地下工作者。解放后,邹素寒改名邹鲁风,他谈到改名的原因时深情地说:“山东不是简称‘鲁’吗,抗战期间,我在山东打游击,为纪念这段生活,故改用这名;其次,‘一二·九’风暴中,我到上海请鲁迅先生帮忙替党办点事情,鲁迅先生对我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切,使我深受感动。为了仰慕他、感念他这无比崇高的革命风格,故称‘鲁风’,也就是说,以鲁迅先生的风格为典范,向他学习吧。”上述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鲁迅的革命精神,鲁迅同党的亲密关系。
现在,一些人把凡是说鲁迅向往革命、是革命家的,就一律斥为“严重扭曲了鲁迅的形象”,对革命的畏惧和憎恨,简直到了神经质的地步。鲁迅先生难道不是革命家吗?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受到世人尊敬的宋庆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写的《追忆鲁迅先生》一文,她回忆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鲁迅是在上海苏联领事馆。在那里从南京来的苏联大使勃加莫洛夫设宴请客,鲁迅亦在座。席散后放映苏联电影《夏伯阳》。电影完了后,勃加莫洛夫面询鲁迅对影片有何看法,当然他很希望鲁迅高度赞扬这部影片,但鲁迅回答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鲁迅这句话,是明白无误地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斗而骄傲。这时鲁迅当已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特别是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工作,就住在鲁迅家中;冯雪峰参加过长征,自然会向鲁迅详细介绍,鲁迅为“中国的夏伯阳们”的胜利而欣慰和庆贺是可以理解的。宋庆龄还回忆鲁迅逝世那天她赶到鲁迅家里的情景,她满怀深情地说:“只见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躺在床上溘然长逝了。”这些难道不是对鲁迅正确评价的最好佐证吗?!
鲁迅的道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崇高感情,也是对祖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近代中国,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在理想信念严重缺失的今天,弘扬鲁迅以激越的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时代和事业的需要。
学习鲁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韧”的战斗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战斗精神的自我写照。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不久,鲁迅先生就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密令通缉,罪名是“堕落文人”,这个通缉密令一直到鲁迅先生去世也没有取消。他面对被通缉、被迫害的危险,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一往无前地把一支支利箭射向敌人的营垒;他无情地剥去两千多年来封建文化思想的伪装,使它们露出真面目;他具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敌人一个也不饶恕。当有人抱怨他缺少“费厄泼赖”精神的时候,鲁迅觉得,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空洞地喊公允的口号,只能是对弱者的损害。他说:“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这就是鲁迅的精神!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1930年3月,他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一个作家如果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如果不理解革命的深切含义,“‘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他热切希望不但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且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把文学看成是敲门砖,“门一敲进,砖就可抛弃了”,而是要永远为人民大众呐喊。他说:“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先生说得何等深刻,何等好啊。
鲁迅晚年肺病日益严重,许多朋友都希望他能转地疗养。苏联方面早就要请鲁迅去游历和疗养,请他全家都去。国际友人史沫特莱一再动员,鲁迅总是犹豫不决,她只好请茅盾帮忙动员。这时鲁迅担心出国就会脱离国内实际,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当茅盾告诉他可以把国内的书刊逐日汇齐交给苏联方面,在国外还可以写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他算了算路途来往的时间,然后说道:“杂文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匕首一击,事隔一月,岂不成了明日黄花了吗?”茅盾安慰他说:“你的文章击中敌人要害,尽管迟一点,还是能够振奋人心,虎虎有生气的。”而鲁迅念念不忘的是工作,是战斗,最终也无法说服他。茅盾只好把鲁迅的话转告史沫特莱:“大先生说‘轻伤不下火线’。”鲁迅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而他最后的一篇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写于10月17日。可以说,鲁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了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厕所改造及清洁服务协议模板
- 农药制造的环保与安全考核试卷
- 2024个人车辆出租协议格式样本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级商务汉语口语混合式教学设计》
- 2024年专业监理服务协议样本
- 《关联企业混同用工的劳动法规制研究》
- 《基于扎根理论的“退圈”自闭症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历程研究》
- 《社区居民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
- 《硫酸镁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 2024至2030年中国绣花线专用丝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学校食堂经营情况汇报
- 《春江花月夜》课件24张
-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课件(附新课标习题)
- 怎样写教学反思课件
- 医疗设备项目实施方案
- 水利工程造价-单价
- F4-72玻璃钢离心风机说明书
- DB44-T 1661-2021《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规程》-(高清现行)
- 四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