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1.“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以上语句分别描述的人物是(

)A.玄奘戚继光郑成功 B.鉴真戚继光郑成功C.鉴真郑和李自成 D.玄奘郑和李自成2.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成立于明成祖时期其成员日常工作主要是“票拟”有的成员因得皇帝信任被喻为宰相清雍正以后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A.宰相 B.内阁 C.司礼监 D.军机处3.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定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创新 B.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C.明中期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4.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阁臣(杨)荣(金)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由此可见,当时(

)A.内阁具有辅佐功能 B.决策民主化程度高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政治统治相当昏暗5.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

)A.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 B.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C.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 D.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6.明初,内阁仅是皇帝的顾问助手而已。明中期后,内渐尊,但始终“不得专制诺司”、即使是明后期,内阁权力与室相几乎完全相同、但也要受到底官的牵制。这说明明朝内阁()A.统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始终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C.使宦官权力逐渐扩大 D.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7.明初废除行省制度,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这一变革(

)A.成为地方吏治腐败的催化剂 B.有利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C.推动“省制”退出历史舞台 D.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掣肘8.每个朝代都有其“国之大者”。春秋时期鲁国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明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国之大者”的变化(

)A.体现治国理政的时代特征 B.说明小农经济持续发展C.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彰显了君主的个人意志9.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

)A.内阁逐渐统领六部 B.内阁成员来源广泛C.宦官操纵国家权柄 D.制度本质没有改变10.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普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11.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A.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D.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12.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 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 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13.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 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14.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刺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

)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 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15.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特点。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永徽律》、安东都护府、养病坊、《千金方》②《问刑条律》、奴儿干都司、金花银、《焚书》③《九章律》、西域都护府、龙首渠、《四民月令》④《天圣令》、岁赐、交子、《芙蓉锦鸡图》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元朝漕运和海运路线图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1360年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1380年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1402年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下诏筹建北京宫殿,以作迁都的准备1410年以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1414年第二次亲征蒙古1421年改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1424年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中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三省六部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逐渐向二省和一省转变,三省合属议事、办公、职能取向统一。一方面,皇帝启用年轻官员担任中书门下二品,行使宰相的权力,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中书令、尚书令为主的宰相职务其权力渐渐削弱,成为虚职;另一方面,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政事堂议事制度。政事堂始设于门下省,唐高宗年间迁于中书省,政事堂也改称为中书门下。——摘编自张靖《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及变化》材料二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大学士,这些人都在内廷,所以又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其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又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由于这些学士辅政有限,朱元璋很快又否定了这种形式。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与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发生的变化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参考答案:1.B2.B3.D4.A5.D6.B7.D8.A9.D10.D11.D12.C13.B14.A15.C16.原因:北京是明成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经靖难之役,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贵族南下;大运河及海运的发展为北京提供了经济保障。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