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国学经典诵读》九年级东坡诗词阅读赏析题(一)定风波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⑤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⑥萧瑟⑦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③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时。④芒鞋:草鞋。⑤料峭:形容略有寒意。⑥向来:刚才。⑦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5.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6.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7.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8.“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9.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样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他不慌不忙,一边吟唱长啸,一边慢慢走路。11.作者对于这种在雨中漫步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可见出他怎样的心态?作者认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闲自得的心态。12.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1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二)蝶恋花花褪残红①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②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③却被无情④恼⑤。【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③多情:指墙外行人。④无情:指墙里女子。⑤恼:引起烦恼。【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三)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③,且将新火④试新茶⑤。诗酒趁年华。【注释】①壕:护城河。②寒食: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③故国:指作者故乡眉山。④新火:寒食禁火,节后生火谓之“新火”。⑤新茶:指寒食节前采制的茶,为茶中佳品。【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现作者的什么感情和内心活动?(3分)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1分)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2分)全词上下片是如何情景结合的?(4分)触景生情(或情由景发、情景交融。)(1分)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烟雨景色(或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1分)。下片写情,触景生情,因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引起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1分)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C)(5分)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解析:A.没有用比喻。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4.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四)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①湖山信②是东南美,一望弥③千里。使君④能得几回来?便使⑤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⑥里灯初上,水调⑦谁家唱?夜阑⑧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⑨。【注】①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②信:确实。③弥:满。④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陈襄。⑤便使:即使。⑥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⑦水调:曲调名。⑧夜阑:夜深。⑨碧琉璃:比喻江面平静,江水清澈,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宛如碧绿的琉璃。【译文】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⑴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⑵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⑶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3.“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天地,请简要分析。江面的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陈述古人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4.这首词是怎样写景抒情的?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说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词人把景物与情思交织起来写,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意对即可)(五)满庭芳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③社酒④。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⑤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⑥。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⑦。【注释】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③豚:猪。④社酒: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所用的酒。⑤洛水:即洛河,源出陕西,经河南后流入黄河。⑥柯:枝条。⑦渔蓑:指隐居江湖过一种平静自由的生活。【译文】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共5分)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①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
②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六)醉落魄·离京口作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译文】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只见京口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B.头巾歪斜,扇子坠落,藤床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巾偏扇坠藤床滑”七字描写词人醉酒熟睡后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C.上片“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句中“歌”与“归”、“西南”与“东南”分别形成对比。D.这首词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描述了词人离别京口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解析:A项,“‘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分析错误,这里的“孤城”与“苍烟”共同营造意境,景物的特点烘托出了词人醉醒后的心理状态。C项,“对比”分析不确切,应为“对应”。D项,“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分析错误,应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结合诗句分析。(6分)①借景抒情(答“景物烘托”或“渲染”也可),上片中“轻云微月”“孤城回望苍烟合”营造了一种朦胧、空阔的意境,烘托出词人旅途漂泊的寂寞、孤寂之情。②直抒胸臆,下片中“此生飘荡何时歇”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6分)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分)(七)西江月①玉骨那愁瘴雾②,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③。素面常嫌粉涴④,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⑤梨花同梦。【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④涴(wò):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1.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解答
(1)分析物象特点,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写出梅花的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写出梅花的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解析:“也渲染了仙风”错,写“瘴雾”是写气候对的恶劣,从而反衬梅花的品质。3.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解析: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角度,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文章咏的对象是“梅花”,这一句是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八)沁园春·孤馆灯青①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②,晨霜耿耿③;云山摛④锦,朝露漙漙⑤。世路无穷,劳生⑥有限,似此区区⑦长鲜⑧欢。微吟罢,凭⑨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⑩,似二陆⑪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⑫,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⑬卒岁,且斗⑭尊⑮前。【注释】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练:生丝煮熟的白绢,比喻月光的皎洁。③耿耿:微光。④摛(chī):铺开,舒展。⑤漙漙,音tuán,露水多貌。⑥劳生:辛苦的人生。⑦区区:自称的谦词。⑧鲜:少。⑨凭:靠着、扶着。⑩长安:此指京城汴梁。⑪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他们“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此处喻指苏轼、苏辙。⑫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任用我就干,不用我就藏。时,时机、机缘。行藏,入世行道或出世隐居。⑬优游:悠闲自得。⑭斗:酒。⑮尊:同“樽”,酒具。【译文】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许多往事涌心中。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1.词的下片空白处应填入的诗句,最恰当的是(
B
)A.功名未立
B.胸中万卷
C.叹流年已逝
D.犹欠封侯万里哉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上片作者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3.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人说此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下片开头三句化用杜甫诗句自抒怀抱,“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三句表明自己对得失荣辱抱豁达的态度。作者似乎在说服自己,暂时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但一方面立志“致君尧舜”,一方面又要袖手闲处看,入世与出世两种相对立的处世哲学汇集于一身,实难统一,这最后几句的说法,不过是矛盾心理的特殊表现,在表面的乐观之中隐藏着的仍有无可奈何的苦闷。(意思对即可)词人在下阕写少年时与弟弟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诗人回忆少年时与弟弟共客长安,自恃才华满腹,有远大的抱负,当时踌躇满志(意气昂扬、充满自信);而现在兄弟俩仕途不顺(不被重用),词人怀有不满和伤感;(2分)但是苏轼最后还是能用超然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学生答借酒浇愁,有消极的情绪,也可)(2分)。(九)浣溪沙①麻叶层层檾②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④捣麨⑤软⑥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②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③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④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⑤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⑥软:吃饱。【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煮茧、缫丝解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从“谁家煮茧一村香”和“隔篱娇语络丝娘”可以概括出人们正在从事着“煮茧”“缫丝”两项农事活动。2.词的最后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解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词主要写初夏时节农村的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的生活情景。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问道:“问言豆叶几时黄?”足见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据此理解作答。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C.下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4.对比上阅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B.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C.“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D.“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E.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D项,“为庆贺丰收而醉酒”错误,从诗中来看,“醉眼”指老农老眼昏花,并非喝醉;老农“捋青捣麨软饥肠”,可知当时还青黄不接,远未“丰收”。故选BD两项。6.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隔篱娇语”,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这些都是细节描写。(十)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③,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④春胜⑤,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③春工:司春之神。④春幡:指旗帜。⑤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译文】春牛春杖表达出迎春之意,无限春风从海上吹来。乞求春神造化万物之工,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红艳。春幡春胜肆意飞舞,一阵春风吹醒了我的酒醉。海南的春景与中原景色不同,立春时卷起的杨絮好似雪花飘洒。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D)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④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解析: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十一)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④风静縠纹⑤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②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③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④夜阑:夜尽。⑤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作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怎样的常见技法?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豪放而飘逸。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6分)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解析: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实中有虚,更多的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认为在诗歌创作里,任何客观景物的描写,都包括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十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山堂上②,欹枕③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④。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⑤。堪笑兰台公子⑥,未解庄生天籁⑦,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释】①湿青红:漆色鲜润。②平山堂:欧阳修于1408年所建,地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③欹枕:卧着可以看望。④倒碧峰:碧峰倒映水中。⑤一叶:指小船。白头翁:指老船夫。⑥兰台公子:指战国时期楚辞赋家宋玉。⑦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说,风者,“天籁”也,乃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译文】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上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快哉亭的胜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开头四句,
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1分)接着是虚写,回忆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
1分)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虚写实,(
1分)表现快哉亭上所见之景的高远空濠的意境。
下阕中的“白头翁”形象和“兰台公子”宋玉、庄周等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精神和豁达豪迈的情怀。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
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精神。作者批评宋玉,引用庄子的天籁,说明了事物本无贵贱分别,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了作者豁达豪迈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十三)行香子
过七里濑[lài]①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②鉴:镜子。③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译文】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2.“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4分)示例一:我认为船桨划动犹如鸿雁惊飞更为合理。(1分)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1分)与前句“一叶舟轻”及后句“过沙溪急”相呼应,(1分)将舟行水中的优美姿态及舟之轻盈、迅捷写得生动传神。(1分)示例二:我认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的解释更合理。(1分)清澈的江面上,一叶小舟的划动就能使岸边的鸿雁惊飞,以动衬静,突出环境之安静。(1分)“双桨鸿惊”“鱼翻藻鉴”的动态与“天清”“波平”的静态结合,(1分)共同表现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1分)
3.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结合本词,并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感慨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下片表达了作者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喟叹。正如词中所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子陵也是空有钓名之想,不能尽享自然之美。这种思想在苏轼许多诗文中都有表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年以来的英雄人物,江水依然悠悠,可英雄踪影难觅。人生易逝美好难再,但自然永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为这种人生态度,苏轼才能在遭受贬谪前途未卜之时,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感受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然自安。所以,这种人生态度在处境艰难而自我力量难以改变之时,未尝不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让我们放下世俗,淡泊名利,安然恬静地生活。(十四)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译文】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1.试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妙处?(4分)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无理而妙,诗句突兀,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达了愤嫉之情;起着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全词围绕首句展开,且环环相扣,又总摄了全诗的情感。(4分)(意思对即可)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首句直抒胸臆,说只有梦中才明白,醉中才清醒,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次写东坡清晨一场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清新宜人的图景,表达诗人此刻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写东坡之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与当日斜川景色相似,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凸显其淡泊自足的心境。结尾表达自己年老,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的愿望。(十五)念奴娇
中秋①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②桂魄:月亮的别称。【译文】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A.开篇凭高远眺,以“见”字领起,写中秋之夜碧空万里、月光飞动等美景。B.“我醉”三句,借助动作和想象,抒发词人对月狂歌、酒饮酣畅的快乐之情。C.“今夕不知何夕?”表面上赞中秋月夜之美,其实难掩人生如梦的幽怨郁愤。D.“便欲”三句,化用《逍遥游》中的典故,写词人要御风而行、骑鹏归月。E.“水晶”二句,在一声横笛中寄寓了痛苦与欢乐、羁绊与超脱等复杂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快乐之情”不当,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D.“骑鹏归月”错误,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2.词的上阕是如何写出中秋月之皎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使用动词,如“飞”“射”;②以背景烘托,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③写视觉感受,如“烟树历历”;④写触觉感受,如“清凉”“冷”。解析:这道题是对艺术手法的考查,重点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可从描写的角度,如空间、时间角度,感官角度,动静虚实角度,也可从语言句式等角度分析。如①使用动词,如“飞”“射”;②以背景烘托,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③写视觉感受,如“烟树历历”;④写触觉感受,如“清凉”“冷”。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点睛: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十六)鹧鸪天①林断山明②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③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④旁,杖藜⑤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⑥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③翻空:飞翔在空中。④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⑤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⑥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译文】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简析结尾句中“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5.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6.“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十七)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②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③。玉盆纤手④弄清泉,琼珠⑤碎却圆。【注释】①熏风:南风和风。②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③燃:形容花红似火。④玉盆:指荷叶。纤手:指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⑤琼珠:形容水的泡沫。【译文】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和暖的风微微吹起,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美丽女子纤手拨动清池的泉水,水花溅起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以及境界等的鉴赏。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D项说“境界开阔”不当。2.词的上片采用什么手法,突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以动衬静(对比)(1分)
清幽(寂静)(1分)3.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1分);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行十分生动(1分)。(十八)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①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释】①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译文】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3分)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4分)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包个人机井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牛羊肉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产品模具研发制造合同4篇
- 2025年度宠物用品跨境电商合作合同4篇
- 2025年度环保工程派遣员工劳动合同样本4篇
- 2025版绵阳市医疗机构租赁合同4篇
- 2025年度城市综合体施工合同(含装修工程)2篇
- 2025年美团外卖骑手服务区域划分合同
- 2025年冷链物流送货员专业培训及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产业链借贷合同协议
- 柴油垫资合同模板
-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题
- 城市作战案例研究报告
- 【正版授权】 ISO 12803:1997 EN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of plutonium nitrate solutions for determination of plutonium concentration
-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 2024中考考前地理冲刺卷及答案(含答题卡)
- 多子女赡养老人协议书范文
- 安踏运动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 彩票市场销售计划书
- 骨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 支付行业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