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3 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3 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3 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3 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1编 阶段3 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帝国境遇:(1)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2)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3)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专制统一:(1)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后设立殿阁大学士辅助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对外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宣扬国威,也有“海禁”政策以维护海疆和平;对内灵活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这些使得明朝国力强盛,但在后期政治黑暗、边患不断、民不聊生,最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康乾盛世:(1)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2)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较多,国力较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亦隐藏着巨大危机。承古萌新:(1)明至清中叶,传统的农耕经济日益繁荣,在江南的手工业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程朱理学依然占据主流思想的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反传统、反教条的批判思潮。(3)明清编纂大型科技著作,在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的同时,亦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第9讲明朝的建立及清朝的统一、鼎盛和危机eq\a\vs4\al(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eq\a\vs4\al(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eq\a\vs4\al(3.)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宰相原因加强皇权过程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设内阁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形成明成祖时,形成常设的秘书机构职能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3.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4.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结果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②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二、对外交往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评价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倭寇之患概况(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2)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应对(1)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2)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西方侵扰(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关系北方防御重新修筑长城,防御鞑靼、瓦剌南下和平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西藏册封明朝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2)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3)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2.君主专制(1)皇帝独断大政: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4)大兴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P5-6】3.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考核明朝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监察①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②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4.汉到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治理朝代地方行政体制具体内容两汉时期郡、县二级制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王国和侯国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唐朝道、州、县三级制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宋朝分为州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明清时期省、府、县三级制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二、疆域的奠定1.边疆的开拓与巩固过程巩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占领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北(1)击败准噶尔部(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设立盟、旗两级单位(2)设伊犁将军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2.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2)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1)原因: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屡屡爆发。2.外部危机(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闭关自守: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学习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怎样看待朱元璋的“不守规则”行为?提示:朱元璋的“不守规则”是指废除宰相制度,以强化皇权,虽从制度上排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在皇帝勤政有为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效率;但在皇帝昏聩、怠政时,容易导致高官倾轧、行政低效、政治腐败(暴政)等。2.学术研究——内阁的特点概括为:第一,形成时间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第二,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第三,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第四,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第五,内阁中矛盾重重,尤其是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从明代内阁制的种种特点,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未成为与高度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杜婉言《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微点拨:内阁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内阁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3.思维发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秦汉时期坐着奏事宋元时期站着奏事明清时期跪着奏事以上有关中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势?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提示: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说明: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清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4.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5.史学新论——明朝民族政策及影响明朝民族政策的总方针是:重点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的两广、西南、西藏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施以“威怀”。该方针的确立,标志着明统治者正式放弃了消灭蒙古势力的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渐丧失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而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防线上,直接导致了对海防建设的忽视。在上述总方针的影响下,明朝统治者对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以致对其侵略一再忍让、姑息,最终酿成澳门被窃占的恶果。——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微点拨:在现实的威胁面前,明朝统治者民族政策总方针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重点防御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6.名师指津——军机处的性质和特点军机处在性质上跟明代的内阁一样,仍然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只是这个秘书班子要比南书房更正式一点。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有这样几项,一是与皇帝商议重大事务,一般由皇帝将全体军机大臣召到身边开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二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上谕和诏书;三是对皇帝发下来的奏章进行处理,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军机处的工作特点,时人概括为三个字:密、简、速。密,即办事机密;简,即办事手续简便;速,即办事效率高。7.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8.名师指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规律纵观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体现出以下几条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财政既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又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9.史学新论——清代疆域形成的意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伴随着“嘉庆志”与“嘉庆图”的登场,标志着清帝国已具备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基本要素——领土、主权与国民(臣民)意识;清帝国已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疆域、边界与边境制度;清帝国对其疆域、边界具备有意识地自我认定、法理确定;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已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微点拨: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确保了历史延续性。10.概念辨析——“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11.史学新论——中西兴衰的易位农耕文明的辉煌毕竟远远不能和西方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相比。在康乾盛世顶峰,中西兴衰易位的大局便已铸定。乾隆末年,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等周期性痼疾再次复发,直至跌入衰败低谷的清中期。自明中后期以来两个多世纪,距康乾盛世仅一百来年的时间,便陡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局。——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微点拨:明清时期的中国,一方面与西方的变局相互关联;另一方面又与这场变局的核心区相对分离,造成了在以后中西方直接撞击下的被动局面。共研主题1帝国中枢——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时空观念——宰相制度兴衰图一图二图三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2)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3)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史料实证——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史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相上下、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摘编自《皇明祖训》史料二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竟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解读]史料一表达了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明太祖认为秦至后世的王朝延续宰相制都产生了弊端,因此要废除该制度。史料二表明内阁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但是内阁的设立是中枢权力异变的结果,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探究:(1)阅读史料一,指出明太祖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制的理由充分吗,并阐明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的性质。你觉得把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并阐明原因。提示:(1)理由:①秦置丞相,结果短期而亡(认为宰相制度是导致秦速亡的原因)。②各朝(汉、唐、宋)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小人。不充分,明太祖废除宰相真实理由(原因)是:①明初相权过大,威胁皇权。②明太祖性格多疑、专断,迷恋权力等。(2)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或内侍机构)。不恰当。原因:①内阁大学士性质和权力与宰相不同。②内阁或阁臣不能统领六部(百司),所以明朝内阁大学士不能等同于宰相。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宰相、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明清督抚制度的演变与影响(1)明初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政。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2)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唯物史观——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积极影响政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影响政治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共研主题2拓疆守域——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历史解释——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上;明朝中后期,倭患加剧,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是明代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5.优势明显:明代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大量商品输往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史料实证——清政府的边疆政策与疆域的奠定史料一经过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史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霨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摘编自《清史稿》[解读]史料一反映出清代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各地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代“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史料二体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清康熙帝时由于台湾战略地位重要,在台湾设置管理机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举出清代“因俗而治”方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体现。(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允行”在台湾设置管理机构的原因及意义。提示:(1)体现:①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3个将军辖区。②西北(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③西南(西藏地区),先是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2)原因:①台湾军事地位重要,“关四省要害”(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②苏拜、施琅等人上疏奏议。③防范荷兰等殖民者“复踞”并“窃窥内地”。意义:①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③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4.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历史解释——清朝前期面临的三大矛盾、解决的措施及影响(1)满洲贵族与汉族等民族人民的矛盾①解决措施:镇压汉人的反清斗争;采用汉族的经济政治制度,沿用明朝的内阁制,采用奖励垦荒的措施;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②影响:镇压了各地的反清斗争,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和生活安定;促进了满族的封建化,建立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兴“文字狱”,制造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①解决措施:清政府武装平定了噶尔丹与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叛乱;改革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3)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盾①解决措施:清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②影响:对俄反侵略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例](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情境创设:以(乾隆时期)《冰嬉图》为社会情境,考查清代的社会生活习俗,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新版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题的八旗士兵《冰嬉图》体现了对体育和美育的考查。必备知识:八旗制度是清代重要的军事制度,知识的外延是在这种军事制度下军事训练、业余活动的生活场景。关键能力:抓住“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进行分析判断。“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农耕文明的产物,“冰嬉”是清代满族八旗士兵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每年冬至节……例行”反映出满汉民俗的交融,故C项正确。解题指津:“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题干中的“冰嬉”是满族八旗士兵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排除A项;《冰嬉图》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一项体育活动,无法看出军事训练松弛,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无法看出清朝宫廷生活奢靡,排除D项。[正确答案]C1.(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司法腐败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2.(2021·辽宁选择性考试)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B[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