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阶段综合检测2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阶段综合检测2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阶段综合检测2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阶段综合检测2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阶段综合检测2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一、选择题1.(2021·北京通州区模拟)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是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B[“诗中的‘天子’‘可汗’是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对统治者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故选B项;“诗中的‘天子’‘可汗’是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说明诗人用词准确,指代清楚,排除A项;材料中对统治者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无法反映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北魏政府中有汉族官僚,但是数量多少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对统治者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无法反映出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D项。]2.(2021·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C[“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表明孝文帝颁布均田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从而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土地买卖,故选C项;“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表明土地是可以买卖的,排除A项;北魏时期,土地私有,实行均田制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的问题,无法做到保障土地平均分配,排除B项;北魏时期,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实行均田制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的问题,强化土地国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3.(2021·山东新高考质检)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A[根据材料“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选A项;根据史实可知,北魏并没有统一全国,排除B项;据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削弱了士族势力,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对于官僚集团的影响,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4.(2021·山东滨州期末)魏晋玄学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据此可知,玄学()A.背离了先秦孔孟之道B.推动了儒释道三教并行C.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从材料中玄学以孔子为圣人,借用道家语言,使儒学探究哲学本体论问题,体现出魏晋时期的玄学是具有了一定哲学色彩的儒家思想,这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故选C项;从材料玄学“奉孔子为圣人”,可知玄学没有背离先秦孔孟之道,排除A项;从材料玄学“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都是以儒学为基础,增加其他思想主张,故玄学是推崇儒学,并不是推动儒释道三教并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玄学对儒学的发展,没有涉及玄学的哲学属性,排除D项。]5.(2021·天津市联考)秦汉时期,竹木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呈至县级机构。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B.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C.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C[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最高呈至县级机构。魏晋之际……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可知,随着造纸术的推广,从秦汉至魏晋中央不断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强度,而不是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管理的加强,并不是书写载体的变化,排除B项;书写载体的演进推动了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说明二者相伴相生,排除D项。]6.(2021·山东青岛质检)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遂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C[周公营建洛邑,将商朝移民迁移至此,以军队八师驻守,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因此营建东都洛阳,都是出于控制东部地区的目的,故选C项;西周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洛阳并不是为了控制前朝的残余势力,排除B项;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没有东移,排除D项。]7.(2021·北京昌平区质检)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A[依据材料,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时指出,治理国家的人,关键是藏富于民,而非充盈仓库,仓库只需防备凶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储蓄那么多,这反映了唐太宗重民的思想,推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重民的思想,与文德治国,尊儒崇礼无关,排除B项;唐太宗主张藏富于民,与完善法制无关,排除C项;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指如何举荐人才,与重民、爱民思想无关,排除D项。]8.(2021·山东济宁模拟)据《唐书》载,唐高宗下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其规定旨在()A.笼络地方贵族 B.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C.提升皇族地位 D.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B[“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这说明唐高宗限制这几个世家大族结为姻亲,此举是为了限制世族联盟,防止其实力壮大,对其进行打击,维护统治,故选B项;限制联姻的举措是打击世族,不是笼络,排除A项;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不许世族联姻,是打击门阀实力,材料没有涉及提升皇族地位,排除C项;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是对社会阶层或人群的笼络,与材料的内容打击世家大族不符,排除D项。]9.(2021·辽宁葫芦岛质检)《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A.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之所B.政事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D.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B[题干提到“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可以起到解决分歧、达成共识的作用,这样面对皇帝时决策会更快捷高效,故选B项;题干提到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而不是办公的场所,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政事堂议事的好处是解决分歧和达成共识,而不是强调三省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排除C项;三省制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排除D项。]10.(2021·山东泰安检测)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题干反映唐朝中央政府重视地方官员在地方的工作是否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而且地方乡族势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监督或者影响官员的去留,这有利于地方官员有效治理地方,而且对于基层社会的秩序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故选A项;题干反映中央政府关注的是地方官员在地方管理中的有效与和谐,不是国家权力是否渗透到乡村,排除B项;上述措施不是不让地方官员有更多的权力,而是希望地方官员行使权力时要做到和谐有效,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是地方官员与地方百姓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11.下表为唐代漆器加工业的部分工艺,由此可知唐代()时间工艺名称手工工艺用途唐前期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用胶粘在打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葆漆(以漆涂物)、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之后再推光皇家御用和相互馈赠的礼品唐中期漆夹纻泥塑为佛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漆干后,反复再涂,最后把泥胎取空,又称“脱空像”寺庙礼佛、鉴真和尚携带大型漆夹纻胎佛东渡A.漆器制作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B.制漆业注重技艺水平的提高C.漆器的加工在向富丽方向发展D.首创嵌金银销花纹漆器传统A[根据材料“各种人物”“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反映了唐朝从西域和印度传来的各种文化,可见当时的漆器制作受到了文化氛围的影响,故选A项;因为并未和其他朝代的漆器进行对比,所以不能体现技艺的提高,排除B项;本题只显示了漆器花纹,但并未表现其富丽,排除C项;嵌金银销花纹漆器是汉代的传统,排除D项。]12.(2021·辽宁新高考调研)结合下图指出北宋选择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A.山河险阻,利于防御 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C.人文渊薮,历史名城 D.水路通达,漕运便利D[由图可知,汴河穿过开封城,而汴河与运河新修河段洛水北段相连,同时汴河还通过汴口与黄河相连,汴河还与广济河、蔡河并通过蔡河与颍水、涡水相连,可谓水路通达、漕运便利,故选D项;图显示的是开封附近为平原地区,没有高山险阻,排除A项;开封是因为成为都城和统治者的政策才有了经济发达和商业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上图仅能看出水路交通的情况,没法反映开封城的人文状况和历史发展情况,排除C项。]13.(2021·山东日照联考)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记述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辽史·太祖纪》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宋史·夏国传下》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金史·章宗本纪一》据此可知,辽夏金()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B[强化文化认同与材料中“辽之先,出自炎帝”“设官之制,多与宋同”“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相符,故选B项;效法中原制度与材料中“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排除C项;夏、金未涉及华夷共祖,排除D项。]14.(2021·山东枣庄调研)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唐宋时期()记述出处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唐·高彦休《唐阙史》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完成B.江淮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长安出现严重物资匮乏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D[根据材料表格中“咸丰衍于南方之物”“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可知,材料反映了全国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性明显增强,说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力逐步提升,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江淮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之后,排除B项;《唐阙史》中的描述体现了长安对南方经济的依赖,并不能说明长安物资严重匮乏,排除C项。]15.(2021·北京海淀区期中)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开放。下图分别为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它们所起的共同历史作用是()隋唐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C.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D.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A[隋唐都城在长安,通过黄河连接大运河中心洛阳,元朝都城在大都,在大运河北端,都得利于来自大运河的物资供应保障,与材料中“舟楫千里”相符,故选A项;关中与材料中“元朝时期的大运河”不符,排除B项;右图反映了经济中心南移,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保障北方都城物资供应,与减轻南方人民赋税负担无关,排除D项。]16.(2021·山东青岛胶州检测)诗词谚语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诗词谚语解读正确的是()选项诗词或谚语解读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B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青瓷的美丽色彩D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边境战争阻碍宋代经济发展C[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了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故选C项;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的是重农抑商观念,不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A项;“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说明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非农民享有“富裕安逸”的生活,排除B项;“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体现了边境战争未能阻碍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邺城地处中原,是汉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西高穴大墓所处的邺西地区,曾存有大量的高规格的古代墓葬,因而西高穴大墓的现世格外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西高穴大墓墓葬位置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邻漳河,南倚南陵,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向东14.5墓葬形制和结构墓葬未发现封土,且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由两个主室、四个侧室等组成,呈中轴线左右大致对称的墓室布局,墓壁砌大型条砖出土器物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汉魏特征的器物和画像石等遗物。有五铢钱、水晶珠、玉佩等异常精美装饰品及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还有刻铭石牌63块,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字体规整,遒劲有力。材料二(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据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等一些学者依据西高穴大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西高穴大墓与曹操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2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及史料实证能力。考生从是或不是两个角度作答都可,关键是自圆其说,说明理由时,考生可从材料所给的墓葬位置是否符合文献记载;墓葬形制和结构是否符合王侯特征;出土器物及出土器物上的文字是否符合汉代特征等角度回答。[答案]示例一:西高穴大墓是曹操墓。(2分)西高穴村一带与《三国志》记载曹操之寿陵的位置和地势相吻合;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该墓葬中出土的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等也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墓葬未发现封土,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如五铢钱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出土的刻铭石牌上的文字为汉隶,与曹操生活的年代相符;墓葬出土的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等铭文,根据“武帝纪”及所学曹操的谥号可知,该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因此,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可知,西高穴墓为曹操墓。(10分)示例二:西高穴大墓不一定是曹操墓。(2分)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记载曹操墓在“邺之西岗”,而《三国志》则记载曹操墓是在“西门豹祠西原”,西高穴大墓的位置只是大概符合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记载;该墓多次被盗,影响考古发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铭文中“魏武王”不一定是曹操,“魏武王”并不一定为曹操独有封号;曹操去世时的建安二十五年,还是汉献帝的年号,此时魏国尚未建立,铭文中的“魏武王”不一定是曹操被谥封的“武王”。(10分)18.(2021·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须参加尚书省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身取其体貌丰伟”,即要体格健壮,仪表堂堂;“言取其言词辩证”,即要语言流利,善言雄辩;“书取其楷法遒美”,即要书法端正工整,苍劲秀丽;“判取其文理优长”,即判决司法文书要引经据典,辞藻优美,谙练法律。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明代文献《大学衍义补》有这样的记载:“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斯斯,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据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1)简评唐朝吏部考试内容。(6分)(2)你认为还应加试什么内容?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从积极、消极角度入手,根据材料“言取其言词辩证……辞藻优美,谙练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精美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根据材料“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皆在所弃矣”得出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根据材料“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得出“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结合材料还可从唐朝吏部考试内容只注重“身、言、书、判”,不能全面考查人才等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品德考查、时政考查、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第二小问理由,品德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入手;时政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角度入手;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角度入手。[答案](1)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精美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4分)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不能全面考查人才。(2分)(2)示例:品德考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2分)时政考查: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2分)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先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提炼出现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等;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如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从北宋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思想文化繁荣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证和说明。如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就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论证。[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0.(2021·山东新高考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近代以来,国人痛感国力不强,备受外族欺凌,类比历史,才使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逐渐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域外也一样。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李华瑞《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材料二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即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在两宋统治的300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漆侠《宋代经济史》(1)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宋代历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分析其原因。(5分)(2)指出你赞成上述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说明)。(9分)[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界对于宋代历史的看法在不断的变化,由此可知对于历史的评价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可知研究者的时代不同会使得观念不断更新;根据材料一“二战以后……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可知阶级立场、观察角度、国家利益、占有的史料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史学方法等,也会导致对宋代历史出现不同的看法;最后,结合宋代历史本身的特点: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但政治上固守祖宗家法,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可知宋代历史的发展具有多元化特征,其复杂性也会影响人们的看法。第(2)问,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可以发现材料对宋代历史提供了“积贫积弱”“传统内变迁”“经济革命”、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