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链接·选择性必修1·P98-102】►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西汉时,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首长、里长。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时期内容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举措形式内容储量赈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优抚弱势群体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宗族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出现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特点(1)救济主体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2)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1.概念阐释——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2.学术前沿——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古代户籍制度的几个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户籍制度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等级性表现在分类管理上,比如有宗室属籍、官户和编户齐民阶层之分,平等性体现在不同种类的户籍在法律地位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平等。第二,既具有封闭性,也具有开放性。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流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的限制上,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化。第三,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微点拨:户籍制度本来是一个纯粹地缘性的行政制度,却也没有办法摆脱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可见古代户籍制度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制度规范。3.学习情境——古代乡村自治社会是一种自律社会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什么?提示: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4.学习情境——丰图义仓丰图义仓,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义仓在古代救荒中有何作用?提示: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5.学术研究——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古代涉及宇宙本源、社会制度以及天人关系等方面的哲学、政治和伦理思想,是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天授王权、人承天意”,要保住自己的政权,统治者就要顺天意,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君主百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民、爱民是国家制定政策制度的出发点;君民博弈的平衡点则是国安,想要国安就要民安。这三点成为统治者推行社会保障措施的思想基础。——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微点拨:古代有基于“畏天事神”的自省式社会保障思想,也有基于“畏民保位”为出发点的惠民式社会保障思想。共研主题1严密管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史料实证——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的演变史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解读]史料主要分析了从商朝到秦汉时期户籍制度的演变,解读时一方面要依据史料中的朝代进行分层,另一方面要根据户籍制度的内容加以概括,明确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提示:(1)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控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2)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认识(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同时人身束缚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3)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志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唯物史观——全面认识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古代户籍制度最为突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控制、经济剥削以及基层社区管理等方面。(1)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控制功能。户籍制度作为国家控制乡里和人民的有效手段,成为国家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体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户籍的编制组织——乡里组织在政府与基层社会之间发挥连结与政治沟通作用;古代户籍制度中的户种区分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并且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来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2)户籍制度在政府财政上具有经济剥削的功能,即首要目的是赋役征发。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户籍制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赋税徭役征发的功能,这是与前期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土地还授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秦汉到隋唐皆如此。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户籍制度具有的征发赋税徭役功能也和土地制度一样逐渐与户籍制度脱离,宋代是典型。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即明清时期,户籍制度开始与赋税制度完全脱离。(3)古代户籍制度还有基层社区管理功能。乡里组织负责户籍编制和征发赋税徭役的具体工作,国家以全部的编户齐民作为编组对象,通过乡里组织来控制基层社区和实现对人民的控制。保证国家政令在基层社会的贯彻执行,进行道德教化等。共研主题2仁政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管理与社会救济时空观念——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演变关系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阶段特点(1)乡官制模式①时间: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②特点: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2)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模式转变①时间:隋唐两宋时期,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②特点: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3)职役制模式①时间: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②特点: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1)古代中国社会重视血缘关系,乡村治理常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2)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二为一忠孝治理乡村(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是从政治上衡量村民的品质,要求村民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孝强调的是尊重权威、长幼有序,属于伦理范畴。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2)儒学给民众和乡绅都设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它要求民众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要求乡绅在伦理道德上作出表率,关心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史料实证——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史料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解读]摘编自现代学者论文,从时空观念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探究: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提示: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有积储备荒,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以富济贫;等等。(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例](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适应卷)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情境创设:以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为学习情境,考查明朝科举制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核心价值: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官员选拔制度,认识科举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激励学生奋发读书,报效祖国。必备知识:隋唐时期创设科举制,宋元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本题考查的知识外延是明朝采取“优养”措施,重视科举制、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关键能力:细审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根据材料“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进一步优化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误考试,C项正确。解题指津: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众,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考试过程,而不是官员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人员并没有扩大,还是“生员、举人”等人,因此政权社会基础并没有扩大,排除D项。[正确答案]C1.(2021·山东济南历城模考)隋朝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D[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需担负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徭役赋税征收,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隋朝赋役制度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并不会增加劳动力人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赋役制度,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徭役赋税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向农民征派赋役是为了保证国家收入,并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排除C项。]2.(2021·山东淄博部分学校考试)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C[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有乡村自行调停和仲裁的,也有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的,也有通过官方诉讼解决的,体现了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决定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民间纠纷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矛盾,排除B项;各种纠纷得以解决,有的是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说明地方管理没有失效,排除D项。]3.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D[根据材料“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走向僵化,说明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项;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没有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项。]4.(2021·山东滨州期末)明朝一条鞭法将赋役对象侧重于田地而疏于丁户,又以银代役。农民在缴纳赋税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去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工商业者则因无田而免役。这反映出明朝()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C.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一条鞭法顺应社会发展,使农民可以有条件地离开土地,工商业者无劳役之忧,这反映出明朝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明朝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一条鞭法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B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5.(2021·山东临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意广告长期合同范本
- 二手房自行购买合同范本
- 买卖企业房产合同范例
- 农民种地出租合同范本
- 包装木箱供货合同范本
- 北京政府采购合同范本
- 出售转让冻干机合同范本
- 分摊费用合同范本
- 企业生产订单合同范本
- 分期购车购车合同范本
- 2024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理解研学课程设计内涵
- 《西式点心制作》课件-抹茶戚风蛋糕卷
- 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污水处理设备培训方案
- 《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设计规范》
- 中国十五冶招聘线上笔试测评题库
- xx基层团支部建设培训
-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
- 通用级聚苯乙烯简介介绍
- 《反窃电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