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1_第1页
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1_第2页
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1_第3页
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1_第4页
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春季)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一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是总理事会,争端解决的程序是:

A.成立专家小组→磋商→上诉机构审议→通过专家组报告→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和监督

B.磋商→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组报告→上诉机构审议→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和监督

C.上诉机构审议→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和监督→磋商→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组报告

D.争端解决机构裁决→上诉机构审议→成立专家小组→磋商→通过专家组报告→执行和监督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日常流程中,我们一般都是先报告后审议,最后执行和监督。故可排除A、C、D三项。世贸组织的宗旨、原则和主要职能等是考试常考内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年份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考试重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依次是磋商、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组报告、上诉机构审议、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和监督。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国际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

第二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中的规定,争端解决的程序为磋商→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组报告→上诉机构审议→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和监督。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是总理事会。争端解决的程序是:

(1)磋商:根据《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谅解》规定,争端当事方应当首先采取磋商方式解决贸易纠纷。磋商要通知争端解决机构。磋商是秘密进行的,是给予争端各方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

(2)成立专家小组:如果有关成员在10天内对磋商置之不理或在60天后未获解决,受损害的一方可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依当事人的请求,对争端案件进行审查,听取双方陈述,调查分析事实,提出调查结果,帮助争端解决机构作出建议或裁决。专家组成立后一般应在6个月内向争端各方提交终期报告,在紧急情况下,终期报告的时间将缩短为3个月。

(3)通过专家组报告:争端解决机构在接到专家组报告后20-60天内研究通过,除非当事方决定上诉,或经协商一致反对通过这一报告。

(4)上诉机构审议:专家小组的终期报告公布后,争端各方均有上诉的机会。上诉由争端解决机构设立的常设上诉机构受理。上诉机构可以维持、修正、撤消专家小组的裁决结论,并向争端解决机构提交审议报告。

(5)争端解决机构裁决:争端解决机构应在上诉机构的报告向世贸组织成员散发后的30天内通过该报告,一经采纳,则争端各方必须无条件接受。

(6)执行和监督:争端解决机构监督裁决和建议的执行情况。如果违背义务的一方未能履行建议并拒绝提供补偿时,受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采取报复措施,中止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它义务。

故正确答案为B。2.某公司招聘员工,按规定每人至多可报考两个职位。结果共42人报名,甲、乙、丙三个职位报名人数分别是22人、16人、25人,其中同时报甲、乙职位的人数为8人,同时报甲、丙职位的人数为6人,那么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

A.5人

B.6人

C.7人

D.8人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每人至多可报考两个职位”,则根据容斥原理有,总数=属于一个集合数-属于两个集合数,题干中共有6个已知条件,直接代入求解即可。设同时报乙、丙职位的有x人,由容斥原理可得,22+16+25-8-6-x=42,解得x=7。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容斥问题,属于三集合容斥类。

第二步,设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x,由至多可报考两个职位可知,同时报考三个职位的人数为0。根据三集合容斥标准公式,可得42=22+16+25-8-6-x+0,解得x=7(可使用尾数法)。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题目已给出甲、乙、丙职位报名人数及同时报甲和乙、甲和丙职位人数,且没有人同时报3个职位,假设同时报乙、丙职位人数为x,根据三集合标准型容斥公式:总数=A+B+C—,代入数据得到,可得x=7。

故正确答案为A。3.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有需要、动机等动力因素和抑郁、孤独、自制力差等人格特质因素。专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网络替代品在满足个体需要过程中与人格关系密切。据报道,与不锻炼的人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更聪明、认真、富有想象力、有较强的自立能力,不仅如此,体育运动还可以产生短期心理健康效应。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评价体育锻炼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B.指出体育锻炼作为网络替代品的可能性

C.阐述体育锻炼对治疗网络成瘾的价值

D.说明体育锻炼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功能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文段主要在体育锻炼和网络成瘾之间建立联系,说明体育锻炼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作用,因此正确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通过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增强自制力、更聪明、认真、富有想象力、有较强的自立能力、产生短期健康心理效应,而这些正是网络成瘾(抑郁、孤独、自制力差)的克星。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对网络成瘾有治疗作用。其他三项均未在体育锻炼与网络成瘾方面建立联系,排除。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形成网络成瘾的多种因素(包括动力和人格因素),然后提出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后通过引用报道的内容进一步证明体育锻炼对自制力、自立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与网络成瘾相关。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重点在强调体育锻炼对治疗网络成瘾的帮助。

第二步,对比选项。文段主旨同义替换对应C项。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首先说明网络成瘾的几方面因素,由此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文段的重点,即参加体育锻炼,并详细介绍了体育锻炼在满足个体需要和改变人格特质上起到的作用,而需要、动机等动力因素和人格特质正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对治疗网络成瘾意义重大,C项表述准确地概括了材料主旨。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项。A项和D项仅说了文段的一个方面,概括片面;“体育锻炼作为网络替代品”在文中有提到,但文段并没有讨论其实现的可能性,故不选B项。

故正确答案为C。4.我国当代快速城市化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些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快速城市化与城市的文化保护存在冲突

B.保护城市的文化特色意义十分重大

C.文化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指出问题—分析重要性—给出对策的结构,对策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由当代快速城市化中存在地方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的问题,引出城市的文化特色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对策“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因此文段旨在说明城市的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D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C项是迷惑项,文段只是以此为基础强调城市文化特色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快速城市化使地方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然后阐述了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尾句揭示文段重点“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在尾句,强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此题属于中心理解题。

文段属于总-分-总结构,首先点明地方特色文化丧失,然后详细论述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文段末句揭示主旨,强调了保护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

文段指出了地方文化特色的逐渐丧失是快速城市化中的一个明显问题,A项中“存在冲突”在文中无支持依据;C项是文段片段的同义复述,没有体现文段主旨;D项中的“速度非常惊人”在文中无从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B。5.某村民委员会下列做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村民丙全家转为城市户口,村委会取消丙承包期内的承包权

B.村民乙外出经商,村委会不同意乙在承包期内放弃承包权

C.村委会规定村里的荒山不得以招标、拍卖等形式实行承包经营

D.村委会规定凡是嫁往外地的本村妇女,承包地应一律归还村委会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知识一直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考点,涉及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广泛,且考查方式灵活,考生要在牢记法条规定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A项正确。承包方举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承包方即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地。承包方可以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内放弃承包权,发包方应当同意。

B项错误。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C项错误。保护婚迁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D项错误。外嫁本村妇女,其新居住地还没有为其解决承包土地的,原居住地所在村应保留其土地承包权。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9年修)第26条第3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由此可见,村民丙全家转为城市户口,村委会取消丙承包期内的承包权符合法律规定。本题为2012年考的题,法律依据是200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因此,选择C选项。

注: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本题按照最新的2018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7条第2、3款的规定,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村民丙全家转为城市户口,村委会取消丙承包期内的承包权不符合最新的法律规定,即,如按照最新法律规定,本题没有答案。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所以村委会无权禁止家庭承包经营以外的其他方式的承包。

B项错误,《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所以乙有权在承包期内放弃承包权。

C项正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D项错误,《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故正确答案为C。6.中华饮食文化一向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们融入其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一方面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身体比我们健康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人接纳西方饮食文化的原因

B.中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复杂心理

C.中华饮食史是一部饮食文化的交流史

D.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引出话题—对比论述的结构,考生也可通过论述对象快速排除干扰项。文段首先表明了中华饮食文化对待外来饮食文化的态度,接着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鄙视与排斥,另一种则是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故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人对待西方饮食文化的矛盾与复杂心理,B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接受西方饮食的是一部分,是文段的部分内容。C、D两项均脱离论述对象“中国人”。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中华饮食文化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然后由分号连接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人对待西方饮食的态度表现出鄙视和排斥,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文段为“分—分”结构,主要强调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看法不同。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

因此,选择B选项。7.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库里有常见食物的各种维生素含量。有人统计了各种食物在“生”和“熟”状态下的数据,剔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得出了各种维生素经过加热之后的损失比例。虽然这些数据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足够我们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印象:维生素A和E受温度影响不大,食物加工为熟食之后损失10%左右,维生素C的损失是16%,而维生素B1最不稳定,损失为26%,其他的维生素也基本上在这个范围之内。总体而言,把食物加热做成熟食后,维生素的损失大致在10%~25%之间。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生食与熟食的维生素含量没有差异

B.食物中不同维生素受温度影响不同

C.加热对食物中维生素的破坏是有限的

D.加热后食物中维生素损失的比例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文段为转折结构,重点为转折后对“有意义的印象”的论述,正确选项应是对转折后内容的准确表述。文段首先引出有人对各种食物在“生”“熟”状态下维生素含量的统计,接着由“虽然这些数据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足够我们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印象”表达的转折含义可知,文段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在强调这个“有意义的印象”。“:”后是对这个印象的具体论述,分别介绍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在加热后的损失率。由“受温度影响不大”“10%左右”“16%”“26%”“基本上也在这个范围之内”“大致在10%~25%之间”这些词语可知,食物加热后维生素的损失率并不算大,即C项所提及的“破坏是有限的”。

A项“没有差异”说法有误。B项“不同维生素”不是文段论述重点,文段比较的是加热前后维生素的差异。D项没有体现出“有意义的印象”的内涵,没有突出文段强调的内容。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观点“有人统计得出各种维生素经过加热之后的损失比例”,然后具体讲到食物加热后各种维生素的损失数据,最后用“总体而言”重申结论。文段结构是“总—分—总”,文段重点在首尾句,强调食物加热之后维生素的损失占比。

第二步,对比选项。只有D项符合文意。A项缺少关键词“温度”。B项“影响不同”表述不清楚,文段重点强调“损失比例”。C项“有限的”表述笼统且主观,文段仅在客观呈现加热后的维生素的损失比例。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的结构,开篇指出有人得出不同维生素加热后的损失比例,接下来将这个损失比例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展开解释说明,“维生素A和E受温度影响不大”,最不稳定的维生素B1也仅损失,最后总结损失在之间,这些数据都是对损失比例的详细说明,故D项是文段主要强调的内容。因此,应选择D项。

A项表述与文意相反,据最后一句可知,生食和熟食之间维生素含量差异在之间;B项强调的是“受温度影响不同”,而文段重点是“损失比例”;C项“有限的”表述过于宽泛,根据文段中大量的百分比以及尾句“把食物加热做成熟食之后,维生素的损失大致在之间”可知,文段重在强调“损失比例”,故C项表述没有D

项准确、到位,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8.敌意性归因偏差是指在情景不明的情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敌意性归因偏差的是:

A.领导看到小张在晋升前的民主评议中得票很低,就断定他人品不好,打消了提升他的念头

B.小刘在社团主席竞选中败得很惨,当小王劝他再参加学生会将要进行的主席选举时,他觉得小王是故意来挖苦他的

C.王老师班上的学生陈强一向表现平平,却在最近的学科竞赛上获得了全校最好成绩,王老师觉得陈强在竞赛中存在作弊行为

D.某公司赵总一直不同意李总提出的年底奖金分配方案,李总多次与之沟通收效甚微,李总认为赵总过于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给出敌意性归因偏差的定义,其定义的关键是“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选择属于敌意性归因偏差的一项。敌意性归因偏差的定义要点:①在情景不明的情况下;②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A项,领导根据小张得票低断定他人品不好,不符合要点②。

B项,小刘认为小王劝他再次参加学生会主席选举是故意挖苦他,符合敌意性归因偏差的定义。

C项,王老师根据陈强平时表现平平而认定其在竞赛中存在作弊行为,不符合要点②。

D项,李总认为赵总过于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定义的关键短语有“情况不明”“视为有敌意”。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挖苦自己”是“敌意”,符合定义;B项“人品不好”、C项“作弊”和D项“维护自己部门利益”都不是“敌意”,均不符合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A。9.下列甲乙关系不属于姻亲关系的是:

A.甲是乙的表姐夫

B.甲是乙的岳母

C.甲是乙的养子

D.甲和乙是妯娌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A、B、D三项中的“表姐夫”“岳母”“妯娌”皆可通过一层中间人与乙搭上关系,而C项中的“养子”与乙属于直系血亲,不需要通过中间人产生关系。故用排除法可选出正确答案。亲属关系的判定属于常考内容,考生平时多注意加强学习和记忆。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姻亲分为三类:(1)血亲的配偶,指自己直系、旁系血亲的配偶。如儿媳、姐夫等。(2)配偶的血亲,指自己配偶的血亲。如岳父、岳母等。(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指自己的配偶的血亲的夫或妻。如妯娌、连襟等。

故本题选C。10.下列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诫子书》—汉

B.贾谊—《过秦论》—汉

C.韩愈—《秋声赋》—宋

D.王安石—《捕蛇者说》—宋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人物和朝代不对应,排除A、C两项;人物与作品不对应,排除D项。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及其朝代对应问题是常考内容,请考生联系在一起准确记忆。A项错误。诸葛亮—《诫子书》—三国。

B项正确。贾谊—《过秦论》—西汉。

C项错误。欧阳修—《秋声赋》—北宋。

D项错误。柳宗元—《捕蛇者说》—唐。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全文深入分析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并使之作为汉朝稳固统治的前车之鉴。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A项错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作品;

B项正确,《过秦论》是西汉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故名为《过秦论》;

C项错误,《秋声赋》是北宋的欧阳修写的;

D项错误,《捕蛇者说》是中唐的柳宗元写的。

故正确答案为B。11.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说:如果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阿瑟·克拉克想说的是:

A.科技进步永无止境

B.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C.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D.迷信权威会阻碍前进的步伐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实则是考查对文段中阿瑟·克拉克所说的话的理解。文段中阿瑟·克拉克的话通过对比,意在说明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没有什么不可能。据此结合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文段通过对比,指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再结合“科幻小说”的特色——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可见作为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想说的是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C项表述与此相符。其他三项均理解不正确。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为阿瑟•克拉克的观点,通过对比他对两种说法的评价可知阿瑟•克拉克强调的是妄下定论说某事不可能这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强调的是科技是一直发展进步的,文段并未论及“科技”,话题不一致,排除A项。B项“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强调的是想和做的关系,与文段话题不一致,排除B项。C项“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即未来有很多种可能性,可能发生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与阿瑟•克拉克的观点相一致。D项“迷信权威会阻碍前进的步伐”强调的是“迷信权威”的负面作用,与文段话题不一致,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提问和选项可知此题是中心理解题。阿瑟·克拉克通过两个假设条件对比,表达的意思是:老科学家认为某件事可能,那么这件事真的有可能;老科学家认为某件事不可能,那么这件事还是有可能。因此可以看出他的结论是: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项。C项表述符合阿瑟·克拉克的隐含意图。A项“科技进步”在文中并没有体现,不能推出;B项与文段中说的“‘这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一句话意思相似,但这只是文段的一个方面,表述不全面,且此项表述的意思也有些绝对;D项“迷信”的说法也在文中找不到根据。故A、B、D三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12.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我们首先熟悉各句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进行排除。常见的解题突破点有首尾句、关联词、指代词、逻辑顺序等。本题比较特殊,尾句均为①或④,首先根据逻辑顺序确定尾句,排除不恰当的选项。再根据关联词继续排除,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即可。先看选项,四个选项均以①或④结尾,①写的是残荷消逝,④写的是变成残荷,显然,①应排在④后面,排除A、D。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可知,②、④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②④,排除C。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②中“仍然是”和⑤中“再过……,池水一……”都为补充说明的内容,不适宜做首句,排除A项和C项。⑥为背景铺垫,适合做首句。

第二步,比较B项和D项。③中“一下子”对应⑥中“突然”,“从夏天转入秋天”对应⑥中“天气变寒”,⑥③衔接恰当。按时间顺序⑤句中“结冰”应该在③句“秋天”后面,排除D项。锁定答案B项。

第三步,验证B项,语义通顺连贯。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首先对比选项判断首句,⑤出现表示时间的词“再”、②出现关联词“仍然”,均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A、C两项;①④两句相比较,从时间顺序上来说④一定在①之前,故而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B。13.某单位招录了10名新员工,按其应聘成绩排名1到10,并用10个连续的四位自然数依次作为他们的工号。凑巧的是每个人的工号都能被他们的成绩排名整除,问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是多少?

A.9

B.12

C.15

D.18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数的整除特性。连续的四位数表示依次差1,因为这10个员工的工号是连续的自然数,并且每个员工的工号能够被其排名整除,在这10个员工中第三名的工号与第九名的工号相差6。方法一,因为这10名员工的工号是连续的自然数,并且每名员工的工号能够被其排名整除,在这10名员工中第三名的工号与第九名的工号相差6,根据数的整除特性知,第三名的工号所有数字之和加6,应该能被9整除,代入只有B符合。

方法二,第10名的工号最后一位一定是0,则1-9名的工号最后一位恰好就是1-9,则1-9名工号前三位能被9整除,则第3名的工号之和一定是9n+3,选项中只有B符合。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约数倍数问题,用数字特性法解题。

第二步,由于排名1—10的员工工号为10个连续自然数且工号都能被排名整除,所以第10名员工工号尾数为0,于是前9名工号尾数依次为1、2、3……9。故第9名工号的各位数字之和比第三名多6。

第三步,根据9的数字特性可知,第9名工号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即排名第3的员工工号各位数字之和+6为9的倍数,排除A、C、D。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方法一:假设10个工号依次为N+1,N+2,……,N+10,由题意,N+A能够被A整除(A为1、2、……、10),则N能够被A整除。于是N能够被1,2,……,10整除,因此N至少为1,2,……,10的最小公倍数,则在四位数上N最小为2520,可知此时第三位工号为2523,其数字和为12。

方法二:根据数字特性,若1个多位数能够被3整除,则该多位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若1个多位数能够被9整除,则该多位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9整除。已知10个工号分别能被A整除(A为1,2,……,10),则能够推断10个工号最后一个数字分别为1,2,……,10。观察第三名与第九名,第三名的工号加上6等于第九名的工号,即第三名的工号数字之和加上6后能够被9整除,在四个选项中仅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14.以下哪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巨著?

A.《太平广记》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我国古代重要著作的相关知识。A项错误。《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B项错误。《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C项错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D项正确。《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故本题选D。15.2003—2007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A.6%

B.10%

C.16%

D.25%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图中给出了2003—2007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题干要求2003—2007年年均增长率,直接根据“”计算。2003—2007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增长率为≈<=20%,C项最接近。故本题选C。16.魏孝文帝亲政后,面对着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政治形势,不得不________,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如________俸禄制、均田制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洗心革面实行

B.改弦更张颁行

C.痛改前非施行

D.改弦易辙履行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含义,排除与文意不符的词语。第三步,辨析第二空备选词语的用法,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洗心革面”与“痛改前非”指的是人对于自己以前所犯错误的彻底悔悟,从而决定改变,重新做人。句意是说魏孝文帝迫于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推行改革措施,“洗心革面”与“痛改前非”不合适,排除A、C。

第二空,“颁行”发布;颁发。多与“法令、指示、政策、条例、制度”等搭配。“履行”指执行;实践。多与“契约、职责、诺言、合同、手续”等搭配。第二空后面所接的为国家政策制度,用“颁行”合适。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该空强调魏孝文帝亲政后的做法,根据空后的“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可知,第一空填入词语含有“改革创新”之意。A项“洗心革面”指清除坏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自新;C项“痛改前非”指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两词多与人搭配,置于原文与“魏孝文帝”搭配后,意思是魏孝文帝自身的改变,语义与后文“改革措施”无关,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和C项。B项“改弦更张”原意为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符合文意。D项“改弦易辙”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搭配“俸禄制、均田制”。B项“颁行”指颁布施行,多用于政策,与“俸禄制、均田制”搭配得当。D项“履行”指实行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如履行诺言,与“俸禄制、均田制”等制度搭配不当,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17.小王、小张、小李、小顾四位舍友预测某次考试的结果。

小王:“我想这次大家都能过吧!”

小张:“怎么可能?你没看见我乌云密布吗?”

小李:“小顾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小顾:“拜托!要是我没问题,大家就都没问题。”

成绩公布后,证明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说法错误的是:

A.小王

B.小张

C.小李

D.小顾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几个人的话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可以此为突破口,再结合选项比较即可解题。

小王的意思是“大家都能过”,而小张的意思是“小张不能过”;二者必有一假,则小李和小顾的话都为真,由小李的话可知“小顾能过”,由小顾的话可推出“大家都能过”,则小王的话为真,小张的话为假。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小王说的“我想这次大家都能过吧”和小张说的“怎么可能?”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只有一假”的真假限定,可知说假话的人一定在小王和小张之中,则其余的小李和小顾说的都是真话;

根据小李说“小顾通过了”为真,以及小顾说“小顾通过了→所有人都通过了”为真,结合“肯前必肯后”可得“所有人都通过了”,所以小王说的话是真的,小张说的话是假的。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突破口。

小王认为大家都能过(即所有人都通过),小张认为自己不能过(即某个人没有通过),因此小张和小王的话必有一假(特别提示:所有是和某个不是不矛盾,二者存在同假的可能,所有是的矛盾命题只能是有的不是)。

第二步:看其他的话。

本题只有一句话为假,因此小李和小顾的话是真的。由小李和小顾的话可知,大家都能过。即小王的话为真,小张的话为假。

故正确答案为B。18.不论是透明的还是彩色的隐形眼镜,透氧性都是重要的指标。角膜表面没有血管,是自己独立呼吸的器官,它通过直接与空气接触来获得氧。如果角膜获得的氧不足,那么角膜上皮细胞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抵抗力也会变弱,如果是长期缺氧,角膜就要“呼救”了:周边组织向角膜内生长入新生血管,通过血液来给角膜供氧。因此,长期戴隐形眼镜的人,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眼角膜可能会因此缺氧

B.眼珠边缘可能会出现红血丝

C.眼角膜的抵抗力可能下降

D.眼角膜细胞的健康就会受影响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前后文语句的衔接呼应。由设空位置可知,填入句子可能是文段的总结句。解题关键在于理清行文结构,抓住主旨观点。并且通过话题一致原则,可快速排除错误选项。“因此”是对前一句的总结,即长期戴隐形眼镜的人,因为“周边组织向角膜内生长入新生血管,通过血液来给角膜供氧”,所以角膜内会出现很多血管。故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眼珠边缘可能会出现红血丝”。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由横线前“因此”可知,此空总结前文。根据“长期戴隐形眼镜的人”可知,空格处语句的原因对应的是前文“如果是长期缺氧”的情况,即“角膜就会‘呼救’了:周边组织向角膜内生长入新生血管,通过血液来给角膜供氧”,由此可知,空格应填入“所以角膜内会出现血管”相关内容。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出现红血丝”符合“出现血管”的意思,可以保持话题一致。

因此,选择B选项。19.有经济学者不赞成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救助,主张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认为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将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理论的观点是:

A.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导致因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不确定的社会矛盾

B.打破收入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具体实施这一政策存在不可预见的风险

C.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后,人的“自私性”将抑制投资需求,社会投资规模也不再继续增长

D.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应该优惠穷人,提高穷人购买力同样会增加有效消费需求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观点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通过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得出论点,即“经济学者不赞成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救助”,要削弱这一理论,只需说明财富不会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题干论点:经济学者不赞成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救助。论据: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认为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将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A项,说的是优惠政策和社会矛盾,与题干观点说的优惠政策和财富传递无关,属于无关项。

B项,说的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存在风险,与题干观点说的优惠政策和财富传递无关,属于无关项。

C项,说明当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后,人的“自私性”将抑制投资需求,社会投资规模也不再继续增长,也就不能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社会财富则不会转移,即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削弱了题干观点。

D项,说的是应该优惠穷人,但是并没有说专家的方法不可行,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政府对大企业家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不对低收入人群进行直接救助。

论据: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和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将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对富人的优惠政策会导致不确定的社会矛盾与题干中讨论的这么做社会财富能不能从社会的上层传递到社会的底层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存在风险,与题干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切断联系。即使采取了对富人优惠的政策,但是当高收入的消费需求饱和之后,这种政策就不能发挥作用,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能达到救助穷人的目的,切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削弱作用。

D项:无关选项。说应该优惠穷人,但是并没有说专家的方法不可行,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政府不该直接救助低收入人群,而应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论据: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

本题中论据说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和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让穷人有了就业机会,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因,所以政府应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不要对低收入人群直接救助。论据是论点成立的原因,所以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要想削弱,优先考虑否定论点。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政策后导致的不良社会后果,跟促进经济发展,还有救助低收入人群的论点无关,排除;

B项: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跟论点和论据无关,排除;

C项:说明给了富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后,他们不会促进社会投资、经济发展,所以不该给富人采取优惠的政策,直接削弱观点,当选;

D项:穷人提高购买力后也能促进经济发展,这并不影响富人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且给富人优惠政策的论点,无关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强降水是泥石流、滑坡的主要诱因

B.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与交警的指挥不一致时,应当服从信号灯的指示

C.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D.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需要运用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常识来作答。A项错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主要由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也可以由地震等地质灾害引起。

B项正确。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与交警的指挥不一致时,应当服从交警的指挥。

C项错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D项错误。《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法律与生活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A项错误,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与交通警察的指挥不一致时,应当服从交警的临时指挥。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21.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当代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时代对注意力的经济价值的强调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以致于会有人利用网络手段的便捷性和隐匿性,通过不实和不良信息去浪费、污染、践踏他人的注意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伤害。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珍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

B.强调网络时代如何吸引注意力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

C.强调网络时代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

D.呼吁应加强对网络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管理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文段问的是“作者的意图是”,实则是对文段主旨的考查。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文段内容,梳理文段结构,提炼其关键信息,找到主旨所在。阅读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网络经济时代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切不可忽视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因此,正确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首先指出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接着以“但”做转折说明在强调注意力经济价值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并指出如果忽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可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B项“如何吸引注意力”、D项“加强管理”在文段中没有体现。C项“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是文段假设的情况,与文意不符。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网络时代注意力是最重要的资源,之后由“因此”引出“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后通过反面论证“如果忽视……就会导致……以至于……精神伤害”,强调需要重视“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文段属于“分—总”结构,重点通过反面论证推出,即注重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文段提出的合理对策。B项对应“但”转折前的分句,属于非重点。C项对应反面论证的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属于问题,意图题优选合理对策。D项对策不恰当。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是中心理解题。整个材料的主要论述对象是“注意力”,材料先提出“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接着提出注意力在经济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意义,根据“但”这一转折词可知,“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是文段强调的重点,所以作者通过这些论述旨在强调要正确应用注意力,尤其不能忽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项。B项表述片面,“经济价值”只是注意力价值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作者强调的关键;C项是对文段中的一个表面现象进行的说明,作者是想通过这样的现象告诉人们应该重视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所以此项没有直接清晰地体现作者的意图所在;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C、D三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22.事实上,任何一个不可避免的灾害原本就是社会人口因素与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就舟曲泥石流而言,人类活动的________和社会管理的________显然是灾害的要素之一。但在地质专家们看来,这些原因还远不足以将舟曲之灾________为人祸之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速疏忽断言

B.破坏漏洞归咎

C.频繁忽略断定

D.加剧疏漏妄定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根据句意较难排除,可选择从第二空入手。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排除表示态度的选项。第三步,第三空,根据句中的提示信息“这些原因还远不足以”可知,此处填入“妄定”更恰当。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二空,作为灾害的要素,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应是机制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态度层面的“疏忽”或是“忽略”,排除A、C。

第三空,“妄定”所含有的轻率地下结论的意思,与“这些原因还远不足以”所表达的谨慎态度相对应。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后文“是灾害的要素之一”可知,该空应体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之意。A项“加速”和C项“频繁”侧重于形容人类活动本身,而文中强调的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二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和C项。B项“破坏”和D项“加剧”与“破坏性因素”感情色彩对应,符合语境。

第二步,第二空不容易排除,分析第三空。该空搭配“之故”,B项“归咎”指归罪,一般直接跟责任主体和原因即可,不必再加“之故”一词,如“把错误都归咎于客观原因是不对的”,排除B项。而D项“妄定”指没有经过严密的考究胡乱加以判定,可以和“之故”搭配,而且与“还远不足以”相呼应,符合语境。锁定答案为D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疏漏”与“社会管理”搭配得当。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文意,第一空与第二空是在形容灾害的要素之一,故需要填入具有消极色彩的词语,A项“加速”、C项“频繁”均为中性词,排除。

第三空,B项“归咎”与后文“之故”语意重复,排除;D项“妄定”搭配恰当,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D。23.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国各地积极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是:

A.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邻里互助活动

B.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

C.通过微博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资讯

D.设奖鼓励市民投诉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关键词分析法来解答,创新意味着新的管理方式,提高待遇明显属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A项“组织社区志愿者”,C项“通过微博”,D项“设奖鼓励”都属于创新社会管理,B项“提高待遇”属于传统管理方式,不属于创新。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创新社会管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创新社会管理是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过程,创新社会管理强调的是立足于幸福百姓和公众参与,B选项只涉及特定医护人员,不属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治常识。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A、C、D三项都有“公众参与”;B项只涉及特定群体,不属于“社会管理创新”。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24.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大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发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且清新宜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闪电的形成机制

B.宇宙射线对人类的危害

C.臭氧对人类的贡献

D.闪电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即指出闪电是人类的“清洁工”,然后具体论述闪电对人类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即提出“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然后分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指出闪电能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同时闪电还可以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且清新宜人。综合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闪电对人类的保护作用。A项在文段中未提及,B项非文段重点所在,C项脱离了文段的论述主体“闪电”,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以反面论证引出话题“闪电是清洁工”,接下来围绕“闪电”的两个好处进行论述,先讲了雷电将氧气激发成臭氧,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又讲了闪电使空气变纯净且清新宜人。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在首句,主体为“闪电”,强调“闪电”对地球的积极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提问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

文段是“总-分”结构,提出闪电是人类的“清洁工”,然后分两段论述闪电使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危害,闪电使空气变得纯净,这两个具体作用对地球环境均是有益处的,与D项表述相符合。

A项闪电的形成机制在文段中未提及;B项在文段中只是稍有提及,并不是文段要介绍的主要内容;文段主要介绍的是闪电的作用,主体是闪电,而非臭氧,C项说法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25.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观察发现,题干存在直线相交的点,优先考虑图形的交点数。

图形中的交点数依次为1、2、3、4、(5)。故本题选B。26.被称为“雨巷诗人”的现代派诗人是:

A.徐志摩

B.戴望舒

C.胡适

D.闻一多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各位诗人的称号等。此外,古代著名诗人的称号、名句等也是常考内容,请考生注意。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雨巷》,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故本题选B。27.翻译时,“直译”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哪种译法最妥当,人们各执己见。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量表述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

A.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B.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

C.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

D.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文段由“依我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然后进行了具体论述,并由“因此”再次强调观点。因此正确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首先指出人们对于“直译”和“意译”这两种译法哪个最妥当各执己见,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后面的内容均是对这一观点的阐述,且文段末句由“因此”再次重申观点。由此可知,C项“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与作者观点最相吻合。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的关键信息。“依我看”引出作者观点“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