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0)教师版

编制人:杨维慧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6周

第10课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 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3.《六国论》中作者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4.作者首先引出“,”的设问,紧接着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5.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6.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4.六国互丧率赂秦耶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9.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重点实词释义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到)有道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学而》)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对…怎么办?)?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得知)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内:名作状,在心里)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把…作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堆积)山,未成一篑(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形作动,填平)地,虽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归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依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通“侍”,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

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3.在《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在《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9.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10.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在《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其‘恕’乎!”。

五、《十二章》自主检测:

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4.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6.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7.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