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9)教师版

编制人:岳成坤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十一周

第19课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两句是“,”。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表达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他们向六国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5)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6)《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的两句是:,。

(7)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9)屈原《离骚》中“,”,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0)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重点实词释义

《水经》云:“彭蠡(鄱阳湖的别称)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拍打),声如洪钟。是(这个)说也,人常疑之。今以(把)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响)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聆听,仔细地听)之,南声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慢慢)歇(消失)。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唯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到)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此)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选)其一二扣(敲打)之,硿硿焉(硿硿地响)。余固(本来)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阴森的样子)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正)心动(内心惊恐)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代指洞穴和裂缝),涵澹澎湃而为(产生,形成)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知道)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我)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终究)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不)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乃(竟)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真相)。余是以(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简略),而笑(讥笑)李渤之陋(浅陋)也。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翻译: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2.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翻译: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之所在,在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敲击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3.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翻译:庙里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4.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翻译: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

5.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鞯)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翻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7.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要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啊。

四、理解式诗句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6.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命又来的原因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7.文章尾段,作者对郦道元、李渤所持的态度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五、《石钟山记》自主检测: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参考答案】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古之人不余欺也

六.本课需要积累的文化常识:

1.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2.周景王之无射:《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3.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4.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七.本课易错字词积累(每个写三遍)

五莲一中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9)学生版

编制人:岳成坤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十一周

第19课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两句是“,”。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表达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他们向六国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5)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6)《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的两句是:,。

(7)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9)屈原《离骚》中“,”,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二、重点实词释义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翻译:

2.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翻译:

3.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翻译:

4.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翻译:

5.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翻译:

7.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

五、理解式诗句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5.《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6.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命又来的原因是:,。

7.文章尾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