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化学教学教案化学改变的初步概念。实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改变,哪些属于化学改变;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看法、价值观:留意培育学生科学的视察和分析实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看法和科学方法的教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改变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改变与物理性质,化学改变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打算:[试验1-1]-[试验1-5]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试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很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逝了呢?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水在肯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改变。
一、化学改变和物理改变:[介绍]视察试验方法:看、闻、触摸。
视察试验的步骤:1、试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试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试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索:物质改变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试验1-1]水的沸腾
[试验1-2]胆矾的粉碎
[试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试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视察并记录试验现象、填表:试验序号改变前的物质改变时的现象改变后的物质改变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探讨、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改变,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改变,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改变,3、4是化学改变
得到:1、定义
2、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
3、化学改变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试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改变与性质
一、化学改变和物理改变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改变叫做物理改变,改变是生成了新物质的改变叫做化学改变。
2、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改变常伴随的现象:颜色变更、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改变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须要发生化学改变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教学教案2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学问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力目标
初步培育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学问进行计算的实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育学生严谨、仔细的学习看法,使学生驾驭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试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纳“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加任何字,物质的量事实上表示含有肯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其次段中找出答案。
阅读提纲:
1、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其近似值为mol-1。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运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解并描述:运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运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NA
1、1molH2O含个H2O;molHmol质子。
2、0.5molH2SO4中含个H,molO,mol电子。
3、0.2mol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有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mol。
4、0.2molNaOH含Na+mol,含OH-mol,与molBa(OH)2所含OH-相同。
5、在MnO2+4HCl=MnCl2+Cl2+2H2O中制取2molCl2,需molHCl,其中有molHCl被氧化。
化学教学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驾驭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分;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运用氮肥的留意事项,相识到科学运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视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试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觉的欢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试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学问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探讨,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探讨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学问的教学。在学习铵盐学问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科学运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探讨]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干脆汲取,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意植物生长的须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究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今,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供应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浩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冲突,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学问链接]1.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缘由;
2.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2NH3
[过渡]氨的胜利合成在肯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需探讨它的性质。
[板书]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视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留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汲取四周的热量,使四周的空气快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试验探究1]喷泉试验。
[视察与思索]视察试验、描述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探讨]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试验探究2]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探讨]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试验探究3]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说明: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白烟)
[思索]将试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HNO3=NH4NO3(白烟)
2NH3+H2SO4=(NH4)2SO4
[过渡提问]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缘由吗?
[回答]氨水中的NH3H2O不稳定,简单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运用带来很大的不便利。
[追问]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索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运用。
[过渡]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运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运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试验探究4]①进行试验,②描述试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NH3↑+HCl↑
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拓展视野]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NH4Cl、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全部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2N2↑+O2↑+4H2O
[板书]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试验探究5]①进行试验,②描述试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思索与沟通]依据上述性质,分析探讨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试验室制法;
(3)避开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索]
1.检验氨气是否充溢试管的方法是,视察到的现象是。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试纸变蓝
2.不能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化学教学教案4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育学生节约能源和爱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探讨性课题,进一步相识化学与生产、科学探讨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发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力,提高自学实力和创新实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育学生学会学问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留意科学开发与爱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可以讲是中学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中学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改变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相识中对学问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老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支配的两个演示试验改为课上的分组试验,内容不多,打算便利。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老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试验,学生亲身试验所得试验现象最具劝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学生试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探讨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爱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探讨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觉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运用能源的历史已特别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改变的?
[学生分组试验]请学生留意①操作方法;②细致视察试验现象;③总牢固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上升,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汲取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化学教学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试验的基本要求,相识化学试验的常用仪器。
2.激发学生肃穆仔细科学的看法.
重点: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常用化学仪器的运用留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解并描述、演示。
试验打算: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试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解并描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留意事项:
⑴试管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⑹铁架台
⑺烧杯⑻量筒
⑼集气瓶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比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试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其次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取用药品的留意事项,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育学生仔细、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育学生试验操作实力.
重点: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滴管的运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试验
试验打算: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1.讲解要留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操作原理(老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肯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化学教学教案6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育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试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仔细,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学问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学问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安排地。这样在复习一起先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学问点网络化中学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学问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细心备课。备课时留意学问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学问点网络化,使本单元学问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学问点为线索,支配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学问点的应用规律,并留意的转化和变形,学问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细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4.讲评,培育学生敏捷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实力的提高,必需在老师有目的、有安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安排的、无指导的培育实力,事实上是空中楼阁。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长、重组,讲试题的奇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谛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需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学问在不断订正错误中完善,成果在不断订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订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学问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学问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依据往年学生的得分状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试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其次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在细心探讨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试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相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实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接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细心探讨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探讨新的高考说明,探讨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程度。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细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终冲刺。
化学教学教案7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变更了世界第一节奇异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相识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新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相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相识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学问和阅历。
[学生活动]沟通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自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视察化学改变
[阅读分析]化学改变与物理改变的定义。
[活动天地]视察化学改变的现象。
引导视察现象,相识仪器,精确地记录并记忆试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加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
2.化学改变与物理改变的区分。
3.开展化学探讨的基本目的。
4.相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改变的奇妙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改变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相识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的定义。
2.完成P6沟通共享。
3.记忆有关试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爱好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育运用所学学问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学问。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留意事项
3、通过探究试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打算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养分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须要足够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索、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需的养分元素有哪些?
(2)农夫常常运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须要的养分元素种类许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学问。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探讨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养分不良,假如是,你打算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干脆汲取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汲取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阅历的农夫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运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运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留意削减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学问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探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驾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育学生的学问迁移实力、动手试验的实力和逻辑推理实力。
【课前预习】
1、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试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依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试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肯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视察试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试验现象的缘由。
3、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沟通与探讨】依据化学平衡的相关学问,探讨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确定因素):
探讨:对于平衡AgCl(S)Ag+(aq)+Cl-(aq)若变更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沟通与探讨】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①水中②10mL0.1mol/LNaCl溶液③5mL0.1mol/L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沟通与探讨】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101K时Mg(OH)2的Ksp=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101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推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101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推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将5ml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1*10-5molL-1](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25℃氯化银Ksp=1.8x10-10,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化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娴熟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依次表,并能用它来推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相识事物的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依次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探讨法、练习法。
试验与电教:[试验8-19、8-20]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探讨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依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老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探讨)依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像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酚酞:不变色
酸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像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像的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试验8-19]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全部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依次并分析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失电子实力强─────→弱
活动性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很强的氧化性)
化学教学教案11
主题1课题1关注空气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学问支持
【板书】3吸烟——不行小看的污染
【讲解】:吸烟也是严峻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按课本组装运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L,用酒精灯加热后,视察发生的现象。
③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视察B试管中簇新动物血的颜色的改变。
④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干脆滴入几滴HgCl2,视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留意事项】①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簇新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运用时务必非常当心。
【试验现象】
a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在步骤③中,现象时簇新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削减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索】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学问,我们该如何留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爽的居住环境呢?
化学教学教案12
课型:新授课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实力目标:培育学习实力
教化目标:进行肃穆、仔细的科学看法的教化增加环保意识的教化
重点、难点: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试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有关试验仪器
教学学生
程序:教学内容老师活动活动
复习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提问回忆
导课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觉空气的过程演示p燃烧视察
新授一、空气的组成:(v%)
n2:78%归纳思索
o2:21%整理
稀有气体:0.94%结论
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氧气:指导学生阅读通读
2、氮气:p24~26内容探讨
3、稀有气体:(主要是用途)沟通
三、爱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给出探讨提纲探讨
气体:cono2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归纳
粉尘:沙尘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2、污染的防治:
可实行的措施:提示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随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运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运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探讨: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缘由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化学教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试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老师引导】这说明,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肯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学问。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1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变更,物质在肯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更;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1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1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依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依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依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视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改变不大;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接着视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1℃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白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分?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精确、来源牢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改变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化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⑴驾驭CO
2、CO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⑵归纳,总结形成学问网络。
教学重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生能主动参加,进行有效地探讨和探究。
2、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相识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设问]本单元的题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单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学问点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总结。
[【设问】本单元共有几个课题?(把书本合起来,回忆一下)课题的题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联系每个课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忆出哪些主要学问点。
[看书归纳]学生回答不全,找基本学问点。
[学生总结]分别让几个学生代表依次带领复习重要学问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引导归纳1]归纳碳单质的主要学问点
[问题]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据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回答]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过渡】复习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化学性质。
[练习]完成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1、C+O2====CO2(O2足够)
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学生评析]学生评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状况。)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
2、与水反应
3、与碱反应
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制干冰、灭火等
一氧化碳化性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课件展示]CO2与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比较。[练习]
1、完成CO2与水及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2CO+O2====2CO2
CO+CuO====Cu+CO2
[师总结]刚才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基本学问点,再看黑板上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质——CO2。本单元学问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回答]学生描述(虽然学问点较零散,但都与CO2有关,可以由CO2把相关学问点联系起来。)
[引导归纳]让学生尝试画出主要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查资料帮助)。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困难,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纳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培育他们视察、分析、归纳的实力,使课堂充溢朝气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化的思索,由于课前打算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当,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纳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学生最熟识的物质——铅笔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这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课堂活动,避开了复习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楚和坚固地驾驭教学内容。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困难,为了更好地使学问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学问的建构。
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建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保健品企业合作联盟合同
- 2024年农副产品批发销售合同
- 2024年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全解析
- 2024年劳务派遣与合同工作品互惠协议
- (2024版)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合作与技术转让合同
- 2024设备买卖合同范本范文
- 2024年广告制作服务全面合同
- 2(2024版)区块链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合同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购买及维护合同
- 2(2024版)水泵用于油田注水合同
- 医院电气安全知识培训
- 上海市虹口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物理试卷-教师版
- 病理学实验2024(临床 口腔)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半期评估试卷(1-4单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门诊导诊课件
- python程序设计-说课
- 2024年河北廊坊开发区管理委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问卷调查表
- XX学校推广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工作实施方案
- 养老院老人入院风险告知书4篇
- 220KV线路运维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