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4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The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TheNervousSystem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1)一般结构: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约有神经元1011个神经元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突起轴突:传出信息胞体:树突:

接受信息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2)神经元的主要功能1)接受和传递信息2)分泌激素2.神经纤维及其功能和分类(1)概念:轴索:神经纤维: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的统称。指包有髓鞘或神经膜的轴索。(2)神经元的主要功能1)接受和传递信息轴索:轴突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 传导兴奋。影响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纤维的直径:直径越大,兴奋传导速度就越快。髓鞘:有髓神经纤维是跳跃式传导。3)温度:温度升高,传导速度加快。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 传导兴奋。(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结构完整性:如切断神经纤维,冲动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功能完整性:低温或麻醉药可使冲动传导发生阻滞。绝缘性神经干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中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可长时间连续进行冲动的传导。(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5)神经纤维的分类(5)神经纤维的分类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概念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2)类型1)顺向轴浆运输①快速轴浆运输胞体运至轴突末梢。运输具有膜的细胞器。快速轴浆运输是通过驱动蛋白(kinesin)实现的。②慢速轴浆运输:运输胞体合成的蛋白质及其它轴浆的可溶性成分。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顺向轴浆运输胞体运至轴突末梢。运2)逆向轴浆运输:由轴突末梢运至胞体。运输速度为205mm/d,运输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病毒等)。由动力蛋白(dynein)完成。2)逆向轴浆运输: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突触前膜释放特殊的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营养性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二)神经胶质细胞人类的CNS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为(1~5)×1012个。1.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节中的卫星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人类的CNS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功能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修复和再生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有生长、分裂的能力。(3)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中枢的抗原呈递细胞。(4)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功能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可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等。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摄取谷氨酸、GABA等神经递质。合成和分泌血管紧张素原、前列腺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1.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小体(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二、突触传递(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2)突触的分类轴-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轴-树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发生突触联系轴-轴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发生突触联系(1)突触的微细结构(2)突触的分类(1)突触的微细结构(3)突触传递的过程(3)突触传递的过程(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1) 快突触后电位(fast

postsynaptic

potential,fPSP)①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ast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 :突触后膜对Na+、K+

(尤其是Na+)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fEPSP②快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加→

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fIPSP1) 快突触后电位(fastpostsynapticpo2)慢突触后电位(slow

postsynaptic

potential,sPSP):静息时开放的K+通道关闭,

产生sEPSPK+通道开放或使静息时开放的Na+通道关闭,产生sIPSP2)慢突触后电位(slowpostsynapticpot神经元上突触产生的EPSP、IPSP进行总和→

如达阈电位→

轴突始段或起始郎飞结产生动作电位→

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逆向传到胞体(5)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神经元上突触产生的EPSP、IPSP进行总和(5)突触后神经2.非定向突触(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通过曲张体释放出神经递质进行化学传递,这种方式称为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

synapse)传递,又称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chemical

transmission)。2.非定向突触(non-synapticchemical非定向突触特点: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递质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远,因而传递花费的时间长。非定向突触特点:3.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

synapses)通过缝隙连接处的、沟通两细胞胞浆的通道,使局部电位、动作电位直接在细胞间扩布而无需神经递质的参与。结构基础:缝隙连接3.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synapses)(二)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1)确定经典神经递质的条件:1)存在合成递质的酶系;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能诱发生物学效应;存在清除递质的机制;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拮抗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二)神经递质和受体调质的概念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是指神经元产生的、能增强或削弱递质效应的化学物质(指能调节递质信息传递效应的化学物质)。肽类物质一般均属于调质。一般来说,递质与调质无明确划分的界限,调质是从递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不少情况下递质包含调质。递质的共存指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调质的概念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ant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2)受体的分类1)根据天然配体分类:如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2)根据跨膜信号转导途径分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

②G-蛋白耦联受体受体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可抑制或易化突触前递质释放。受体的调节1)上调(up

regulation):当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的数量逐渐增加、亲和力逐渐升高的现象。2)下调(down

regulation):当递质分泌过多时,受体的数量逐渐减少、亲和力逐渐降低的现象。突触前受体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ACh(acetylcholine)及其受体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外周N中包括:①躯体运动N②副交感N节后f③交感,副交感节前f④少部分交感节后f(如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胆碱能f)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主要是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能纤维:(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比较固定的反射。有固定的反射弧,数量有限,通过皮层下各级中枢就可完成。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反射。其数量无限,主要中枢是大脑皮质。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的分类(二)反射弧的类型1.单突触反射弧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弧。(如腱反射)2.多突触反射弧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插入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形成两次以上突触传递的反射弧。(如屈肌反射)(二)反射弧的类型1.单突触反射弧(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线式联系:

很少见。辐散和聚合式联系:(1)辐散式联系:在传入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中主要表现了辐散式联系。(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2)聚合式联系:传出神经元主要表现为聚合式联系。(2)聚合式联系:传出神经元主要表现为聚合式联系。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链锁式: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作用范围。(2)环式:引起负反馈或正反馈,产生后发放或使兴奋及时终止。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链锁(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中枢延搁(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五)中枢兴奋传播(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1.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发生在抑制性突触处(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发生在抑制性突触处2.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 发生在兴奋性突触处(1)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突触。(2)生理意义:突触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有重要作用。2.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 发生在兴奋性突触处(1)结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躯体感觉传入通路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浅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粗略触-压觉传导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粗略2.丘脑的核团各种感觉通路(嗅觉除外)都要在丘脑换神经元,再向大脑皮层投射。丘脑成为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换元中继站。特异感觉接替核(specific sensoryrelay nucleus):后腹核、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联络核(associated nucleus)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丘脑(3)非特异投射核(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us):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多次换元后弥散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2.丘脑的核团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或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的神经通路。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通路。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projectionsy(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1.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第二感觉区: 中央后回底部延伸到脑岛的区域(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1.体表感觉代表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二)内脏感觉内脏痛的特点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于切割、烧灼不敏感;往往引起牵涉痛;可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改变。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体腔壁痛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体腔壁痛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均为ACh。α运动神经元轴突支配梭外肌γ运动神经元轴突支配梭内肌β运动神经元轴突支配梭内、外肌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2.脑干运动神经元:脑干的大多数脑神经核(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除外)内存在运动神经元。3.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指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至其所支配骨骼肌的传导通路。即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整合兴奋到达骨骼肌发动随意运动调节 协调不同姿势

肌群的活动2.脑干运动神经元:脑干的大多数脑神经核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二)运动单位由一个脊髓

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二)运动单位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髓休克概念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将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临床表现: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断面水平以下永久失去知觉和随意运动的能力,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髓休克(3)脊休克后反射恢复的特点:①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屈肌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②内脏反射活动部分恢复: 如血压逐渐回升,有一定的排尿、排便反射能力。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③有的反射比正常加强并广泛扩散。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④离断水平以下永久性地失去知觉和随意运动的能力。(3)脊休克后反射恢复的特点: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1)类型①腱反射概念:快速牵拉肌腱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地收缩。特点:

单突触反射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牵张反射(stretchrefle②肌紧张概念: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肌肉轻度而持续收缩。特点:多突触反射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②肌紧张2)感受器:①肌梭(muscle

spindle):长度感受器肌梭的传入冲动

兴奋脊髓前角的α 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可调节肌梭对牵拉的敏感性。②腱器官:张力感受器腱器官分布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可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其传入纤维是Ib类纤维。腱器官的传入冲动抑制脊髓前角的α

运动神经元。2)感受器:(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与抑制区(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2)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抗重力肌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2)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动物由于切断了运动区、尾状核与抑制区的联系→ 抑制区作用↓,易化区作用相对↑→ 肌紧张过度增强→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动物由于切断了运动区、尾状核与抑制区的联系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1.大脑皮层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6区)1)功能: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骨骼肌深部的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在空间的势、位置以及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状态,并控制全身的运动。(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1.大脑皮层运动区2)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征:①交叉控制:头面部(除下部面肌和舌肌外)肌肉受双侧皮层控制。②倒置控制 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③运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

杂程度有关④运动区从前到后的分布为6区: 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4区: 肢体远端肌肉的代表区中央沟前缘: 手指、足趾、唇和舌的肌肉代表区。2)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征:2.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传出通路皮层脑干束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80%):脊髓前角外侧,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皮层脊髓前束(20%):脊髓前角内侧,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2.运动传出通路(2)柔软性麻痹(软瘫)和痉挛性麻痹(硬瘫)巴宾斯基征阴性阳性肌萎缩明显不明显产生原因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姿势调节系统损伤表现 柔软性麻痹(软瘫) 痉挛性麻痹(硬瘫)麻痹范围 常较局限 常较广泛随意运动肌紧张(张力)腱反射浅反射丧失 丧失减退、松弛过强、痉挛减弱或消失增强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2)柔软性麻痹(软瘫)和痉挛性麻痹(硬瘫)巴宾斯基征阴性阳(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基底神经节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致密部和网状部)(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基底2.新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MSN)及其功能(1)功能MSN是新纹状体内主要的信息整合和传出神经元。MSN功能:整合来自皮层和黑质的传入信息,并将传出信息输送到苍白球和黑质。(2)中型多棘神经元类型新纹状体中约96%

的神经元为中型多棘神经元,其树突被致密的树突棘覆盖。中型多棘神经元主要是γ- 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2.新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spinyne3.

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之间的回路(1)直接通路:直接通路是一个正反馈回路,能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3.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之间的回路(2)间接通路:间接通路是一个负反馈回路,有抑制大脑皮层发动运动的作用(2)间接通路:间接通路是一个负反馈回路,有抑制大脑皮层发动4.黑质多巴胺的功能(黑质-新纹状体DA递质系统)黑质致密部的DA神经元可兴奋直接通路、抑制间接通路,从而使运动皮层兴奋。4.黑质多巴胺的功能(黑质-新纹状体DA递质系统)黑质致密部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主要表现: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发病机制:双侧黑质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直接通路活动减弱,间接通路活动增强,运动皮层活动减弱。治疗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

(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述症状。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2)亨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disease,HD)临床表现:上肢和头部不自主的的舞蹈样动作(运动过多),肌张力降低。发病机制: 纹状体病变,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导致随意运动↑治疗: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2)亨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diseas(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前庭小脑: 主要是绒球小结叶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可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信息和骨骼肌的反馈信息,经分析、比较后,再反馈回大脑皮层,协调随意运动。3.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运动程序的编制。(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一般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纤维。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神经节位置N

纤维长度离效应器远节前

节后支配的效应器 较广泛较局限特 征 交感神经系统中枢部位 T1~L3灰质侧角副交感神经系统脑干(Ⅲ、Ⅶ、Ⅸ、Ⅹ对脑神经)脊髓骶段(2~4节)侧角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节前

节后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神经节位置N纤维长度离效应器远节前<节后支配的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等)(二)低位脑干延髓: 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等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中脑: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三)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对体温的调节: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对水平衡的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对摄食行为的调节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三)下丘脑的主要功能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一、脑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1.概念: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在头皮上用电极所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皮层电图:指把电极直接放在皮层表面所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一、脑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1.概念:2.正常脑电图的波形α波快波8~1320~100 清醒、安静并闭目时β波快波14~305~20 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波名 分类 频率波幅意义θ波慢波4~7100~150δ波慢波0.5~320~200困倦时或少年正常脑电成人熟睡时、婴幼儿正常脑电2.正常脑电图的波形α波快波8~1320~100 清醒、安静3.脑电波形成的机制3.脑电波形成的机制(二)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概念: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波形:1)主反应:先正后负,潜伏期稳定不变2)后发放: 一系列正相的周期电位变化(3)应用: 寻找感觉在皮层上的投射部位(即皮层功能定位)(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1)主反应:先正后负,潜伏期稳定不变分类脑电觉醒:表现为对新异刺激不一定有探究行为,但脑电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行为觉醒:表现为对新异刺激有探究行为。机制脑电觉醒状态的维持 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乙酰胆碱递质系统;②脑桥蓝斑核上部的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行为觉醒状态的维持

中脑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1.觉醒状态分类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1.觉醒状态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与觉醒状态:(1)概念:脑干网状结构内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2)功能: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觉醒。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与觉醒状态:(1)概念:(二)睡眠的时相1.慢波睡眠入睡期(Ⅰ期)浅睡期(Ⅱ期)眠纺锤波。α波减少,出现θ波。α波完全消失,在θ波的背景上出现睡中度睡眠期(Ⅲ期)θ波背景上出现20%~

50%的δ波。深度睡眠期(Ⅳ期)

50%以上为高幅δ波。2.快波睡眠低幅快波(不规则的β波),与觉醒时的脑电图较难区别。提示脑电活动相当活跃。(二)睡眠的时相1.慢波睡眠α波减少,出现θ波。中度睡眠项

目慢波睡眠异相睡眠脑电图同步化慢波去同步化快波感觉功能肌紧张减退减弱进一步减退进一步减弱快速眼球运动无有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下降但较稳定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做梦持续时间少(约7%)80~120min,逐渐减少多(约80%)20~30min,逐渐增加有利于幼儿NS的成熟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可使某些疾病夜间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