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瓦猫-屋顶上的守望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云南瓦猫——屋顶上的守望目录摘要关键词(中英文)……………………1引言………………………3第一章云南瓦猫………4第一节瓦猫的源流及分布………………4第二节瓦猫的民俗文化及功能…………5第二章瓦猫的制作工艺……………6第一节瓦猫的成型工艺………………6第二节瓦猫的烧成工艺…………………7第三章瓦猫的艺术特点……………8第一节瓦猫的造型艺术…………………8一昆明的瓦猫……………………8二大理鹤庆的瓦猫………………9三其他地区的瓦猫………………10第二节瓦猫的色彩……………………11第四章瓦猫的传承发展……………12结语………………………12-17-摘要我国的民俗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它能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并构成一定的民族特征和气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西南偏远地区的云南是一个美丽、富饶而又神奇的地方,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中国西南方的一块宝地,本文所介绍的瓦猫就诞生于此。瓦猫是云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适应自然,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兽偶像。本文从云南瓦猫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它的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探寻云南民间艺人的瓦猫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回顾几千年传承延续下来的瓦猫制作过程,并对不同地区(如昆明、鹤庆、呈贡)瓦猫不同的艺术特点、釉色进行对比、剖析,增进对瓦猫的造型、釉彩等艺术元素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我国民间艺人杰出的艺术创造,更深层地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关键词民俗工艺云南瓦猫神兽偶像AbstractChinahasalonghistoryoffolkcraft,Folkartisthecarrieroffolkculture,itdependsonthevariousfolkactivities.Itcanaffectanation'sspiritualworldandaestheticideasandnationalcharacterandtemperament.Chinaisamulti-ethniccountry,locatedinthesouthwestinremoteareasoftheYunnanisabeautiful,abundantandmagicalplace.Ithasbeautifulscenery,theclimateiscomfortableandfullofresources,Yunnanisatreasure-houseofSouthwestChina,thetilecatwhichthispaperwillintroducewasborninthis.TilecatistheYunnanpeopleinthelong-termproductionandlifeinordertoadapttothenatural,closelyrelatedinstructureonthebasisofthesurvivalofalivinganimalidol.Inthispaper,fromthecloudofthetilecathistory,culture,productionprocess,theartisticdimensionaswellasitsdevelopmentandchangesinotheraspects,toexploreindepththeproductionprocessandthefiringprocessofYunnanfolkartiststilecat,reviewforthousandsofyearstraditioninheritedfromthetilecatproductionprocess,anddifferentregions(suchasKunming,Heqing,Chenggong)wattscatsdifferentartisticcharacteristics,glazecompare,analyze,enhanceunderstandingoftheartisticelementsoftilecatshapeandglaze,FurtherfeelingsofChinesefolkartistsoutstandingartisticcreation,deeperunderstandingofsouthwestChina'straditionalculture.KeywordsFolkcraftsYunnanTilecatAnimalidol引言初次接触瓦猫,是在一次泥片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映的关于陶瓷制作的视频中看到的。影片中介绍了瓦猫的制作过程和烧制过程,民间艺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烧制出具有艺术趣味的瓦猫。这个传奇的生灵具有夸张的造型,乡土气息浓重又不乏艺术性,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云南多居住少数民族,聚集着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由于封闭的地理条件,各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与各自的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造物技能,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力顽强而且丰富多彩的原始制陶术的全貌。多民族的红土高原,不论是村落或房屋,还是日常生活或节日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能经常见到造型独特、形态纷呈的崇拜物造像,它们就是神兽偶像——瓦猫。这个身材矮小大嘴巴的猫猫是云南人民崇拜的神兽——老虎的化身,它身上寄托着云南人民的图腾文化,对健康、平安、富裕的渴望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了解瓦猫后,它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由一个有趣夸张的玩偶变为具有灵魂的奇迹,让我感受到它平庸的外表下内在蕴含着多少寄托与希冀。这让我不禁想到蒙古人对狼的崇拜,他们一方面崇拜狼,把它作为图腾,另一方面要维持人与狼共存的局面,其中包含着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发人深省。如同淮阳的泥泥狗一般,人们把瓦猫与泥泥狗都作为一种神物,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它们身上,负担着人们古老图腾的信仰,是民间特有的艺术。云南瓦猫的历史渊源瓦猫的源流及分布图1.1瓦猫它诞生于云南,存活于云南,为云南所特有。它的造型像老虎,头上顶有“王”字,张着大嘴吧,尖牙外露,它又像猫,竖着两只耳朵体态优雅的笔直蹲坐着。屋顶就是它的家,每时每刻都遵守着自己职责和本分,它就是瓦猫(图1.1)。瓦猫在民间又有其他有趣的名字,比如“石猫猫”、“吉祥虎”、“吞口”、“脊祥虎”等等,其造型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异。图1.1瓦猫瓦猫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传统建筑上的走兽。应当源自狩猎时代对虎的崇拜,且早于农耕文明时期。那时,虎为百兽之王,以狩猎为主的人们既害怕老虎又希望得到它的佑护,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瓦猫跟老虎有关,虽然被冠名为猫,却将猫比喻为老虎。民间传说瓦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能镇宅辟邪,因此,无论是在寺庙或者民宅屋脊的瓦猫,还是房屋、门楣的陶虎,它们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直到现在,瓦猫仍然广泛流传于云南的昆明、曲靖、鹤庆、大理、呈贡、玉溪等地区,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因地域不同,瓦猫的形态也不尽相同,现在云南农村里还保留着“请”瓦猫的习俗,他们盖起楼房,在屋顶安放一只瓦猫,祈求它能镇宅保平安。这些瓦猫是云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云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寄托,他们善于用工艺品美化自己的生活,用艺术的造型传承民族文化。瓦猫的民俗文化及功能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注重屋顶装饰的细节,这种装饰细节除了满足审美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镇宅保平安(图1.2)。据记载,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在屋脊两端放鸱尾的例子。古代的鸱尾就是今天的鲸鱼,鲸鱼背上能喷水,放在屋顶上可以预防火灾。图1.2屋顶的瓦猫在云南,屋脊上的瓦猫便与古时的鲸鱼有了异曲同工之处。瓦猫通常置于屋脊正中央,秦汉时期,瓦猫就被刻在门上,寓意等待吞吃恶鬼。到了隋唐时期,瓦猫就升到屋脊上驱鬼镇宅。云南民间对瓦猫的神奇作用深信不疑,现在的瓦猫都是在人们盖好房子后从农贸市场“请”回来的,并且瓦猫不是每家每户都需要“请”的,如果谁家有污秽、邪恶的东西入侵,才“请”图1.2屋顶的瓦猫所谓“请”瓦猫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要选一个黄道吉日,请端工见证。然后抓一只红色公鸡,用嘴咬破鸡冠并将血滴在瓦猫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上等部位,然后在瓦猫的嘴里放入松子、高粱、瓜子、枣子、铜、铁等等,这是在向瓦猫祈求从此家族五谷丰登、多子多福、财源滚滚。最后,登上屋顶,将瓦猫安放在屋顶上,仪式结束,瓦猫便赋予了灵气。瓦猫的制作工艺成型工艺图2.1牛蹄踩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制陶术可分为手制、模制、轮制三大类,而且具体的成形方法则包括以下类型:无轮泥条盘筑法、泥片贴筑法、慢轮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拉坯法、捏塑成型法、模具辅助成型法、快轮拉坯法、手动辘轳压坯法。这些造型生动、大小、姿态几乎一模一样的瓦猫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因为不同地区的瓦猫形态各异,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云南鹤庆赵屯的白族艺人郜金福,人称“猫福”,据说他做的瓦猫在当地赫赫有名。猫福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做瓦猫,经过几年不断的实践,猫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且在原有瓦猫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瓦猫被带往世界各地,猫福也多次被评为云南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图2.1牛蹄踩泥猫福制作瓦猫的过程如下:图2.2猫腿的捏造图2.2猫腿的捏造第二,挤泥。将过滤好的陶土用水浸泡,再放进泥塘里,早的时候是用牛蹄踩(图2.1),现在用的是挤压机。再将挤出来的泥放在阴凉的地方并用塑料布包起来以备用。图2.3捏造猫头图2.3捏造猫头图2.4舌头的制作第四,捏塑。取一块揉好的泥,敲打成泥片,做成拱起来的瓦片形状,再在瓦片上做四个圆柱形作为瓦猫的四肢,再用大一点的泥片卷起来的圆柱体架在四肢上作为瓦猫的身体,将四肢与身体粘好(图2.2),然后做上瓦猫翘起的尾巴。身体塑造好后,便开始捏造瓦猫扁扁夸张的大脑袋(图2.3),做好下颌和舌头(图2.4),头黏上耳朵,在耳朵下面的位置安两片陶泥,中间镶一颗圆球,用细铁管和牛角刀细细刻画瓦猫的眼睛(图2.5),在张开的大嘴巴上贴几颗锋利的牙齿,最后用竹签勾勒出猫耳上的纹理(图2.6),这样猫头就做成了。图2.4舌头的制作图2.5眼睛的制作猫福做猫的过程几乎全是徒手捏制,细节变化,信手拈来。所借助的工具少之又少,仅有的两只铁签,用于最后的点睛和划线。他做的瓦猫的形象,天真中透露着一股野性。现在,猫福的儿子、儿媳也和他一起做瓦猫,一天能出十几个,生意很好。他的瓦猫样式十分多,有几十种。有些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观念,改良后的产品在品种、造型和样式上与从前相比都有所不同。图2.5眼睛的制作烧成工艺图2.6制作猫耳的纹理图2.6制作猫耳的纹理图2.7瓦猫装窑图2.8洇水到目前为止,这里的砖瓦生产还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所描述的相差无几。窑顶有两个浅池,中间为排烟孔,燃料以煤为主,烧成时间需要4—5天。当窑的温度达到1000℃左右时,转入还原烧,到砖瓦烧透时,封闭烟口和焚烧口,洇水3—4天(图2.8),目的是让水自然进入窑内,水遇高温生成水蒸汽和炭素,因此烧出青色的砖瓦。一个烧制周期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出窑的工作由妇女承担。瓦猫放在窑的最里层,所以要在中间的砖瓦出窑后才能最后拿出来(图2.9)。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因为砖瓦业的发展,才使得瓦猫得以代代相传。有的地方也在瓦猫坯体上施釉,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的窑炉内烧出的瓦猫颜色一般都比较亮丽;温度低一些的窑炉中烧出来的瓦猫就呈亚光色。图2.7瓦猫装窑图2.8洇水瓦猫的艺术特点瓦猫的造型艺术一昆明的瓦猫图2.9瓦猫出窑昆明的瓦猫在民间还有一些赋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在昆明大普及桃源村红石崖水库大坝上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巨大的瓦猫。据说大坝建好后经常漏水,不论人们怎么修补都不能完全修复好,后来人们发现水库对面的丛林中住这一头母野猪和七只小猪,每逢夜晚,它们趁着夜色出来拱,以至于水库无论怎么修都会漏水。人们为了防止野猪再次把水坝拱坏,便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瓦猫放在大坝上,并对着野猪出没的树林。图2.9瓦猫出窑在昆明北郊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做瓦猫的著图3.1张云在做瓦猫名艺人——张云。因为读书读不进,张云十三岁就跟着父辈学习制作陶器到后来制作瓦猫。张云的瓦猫是先用拉坯的方法做出一个陶罐作为瓦猫的身体,然后再做出头的外形,粘上耳朵,在耳朵中间刻出“王”字,用圆泥球做眼睛,在泥球上用牙膏盖按出眼珠,在鼻子下开洞做牙齿和舌头,再在嘴巴两边做上两撇胡子,这样活灵活现的猫头就呈现在眼前了(图3.1)。张云在做瓦猫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造,他的瓦猫都是凭借想象力而诞生的,他的猫就像一只夸张过的张大嘴巴的神怪,被赋予了灵气与神力。图3.1张云在做瓦猫2010年10月,张云离世了,昆明的瓦猫也渐渐消失了,在艺术的角度说这无疑是件十分可惜的事。如今张云的弟弟张才还在继续做瓦猫,他说如果窑被拆了的话他也不再做了,正如我们所遗憾的,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做瓦猫的手艺,而是艺术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二大理鹤庆的瓦猫图3.2鹤庆郜金福的瓦猫“嘲风”是明代一种造型像老虎、有独角的走兽的名字,在传入大理后,经过世代相传和人们的改造便成为了后来的瓦猫。在古代,房屋建筑最怕的就是火灾,安置在屋顶上的走兽于是被赋予了防火镇宅的象征意义。据调查,大理地区清代的瓦猫与古代的“嘲风”图3.2鹤庆郜金福的瓦猫图3.3呈贡罗爱军的瓦猫大理鹤庆的瓦猫在云南最具有代表性,它们出自白族人之手。鹤庆最有名的做猫艺人也便是郜金福了,他的瓦猫站立在瓦片上,尾巴高翘,两耳直立,两只眼睛大而凸出,眼珠目视前方,嘴巴极度夸张,张得大大的嘴巴上露有锋利的牙齿,在下牙之间有一块微微翘起的小舌头,整个过程全部徒手捏制,借助的工具少之又少,所需的时间也不过几个小时,可见艺人的技艺是非常精湛的。图3.3呈贡罗爱军的瓦猫三其他地区的瓦猫除此之外,还有呈贡、玉溪、文山的瓦猫。呈贡的瓦猫是用黄泥捏制而成,胸口有八卦图,蹲坐着并且尾巴向下蜷曲到右脚前,烧出来的颜色是红色的(图3.3)。在呈贡也有一位做瓦猫的艺人——罗爱军,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做瓦猫和陶罐为生的他已经不能再靠做这些来营生了,他决定放弃做瓦猫。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瓦猫从此失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变成了民间工艺品,但是瓦猫所蕴含的本质的文化印记将永远的留存在罗爱军的心里。玉溪的瓦猫造型是坐立的并带有翅膀,烧出的颜色也是红色的。文山的瓦猫身子像陶罐,坐立在椭圆形的土坯上,头呈倒三角状,烧出的颜色也是红色。第二节瓦猫的色彩图3.4土瓦青灰色的瓦猫瓦猫的色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土瓦青灰色(图3.4),一类是釉彩类(图3.5)。在云南的鹤庆县,瓦猫没有专门的窑,只能在普通的砖瓦窑中烧制,烧砖的时候,窑炉内最上面一层常常都是让给瓦猫的,因此,从砖瓦窑中烧出来的鹤庆瓦猫,颜色是最正宗的,是和砖瓦一样的青灰色。也有的时候,艺人为了展现瓦猫的艺术特点,加大火候烧制,因此烧出来的瓦猫是砖红色的,除此之外,烧窑的时间和焖制的时间不同时,瓦猫烧出来的颜色也不相同。图3.4土瓦青灰色的瓦猫鹤庆县著名艺人猫福在制作瓦猫的时候,通常要瓦猫在主人家的墙头上晒几次太阳,以便于上一道工序泥巴干湿度的掌握,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等所有的程序完成后,便把做好的瓦猫摆在院子里晒太阳,直到瓦猫全身干透时再进行烧制。猫福同样也没有自己的窑,他把干透的瓦猫放进砖瓦窑最里层,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出窑的瓦猫便是土瓦青灰色。图3.5昆明张云的瓦猫釉彩的瓦猫通常用蘸釉的方法来完成,蘸釉的方式不同,瓦猫烧成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蘸浅釉,烧成的瓦猫釉色比较通透;如果蘸深釉,瓦猫的釉色效果就比较厚重。同样的,如果蘸普通的釉或是蘸一点釉、蘸全釉,效果也是各式各样的。釉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窑炉内的温度,温度低的窑炉烧出的瓦猫便是亚光的,温度高于1000图3.5昆明张云的瓦猫瓦猫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飞速旋转的当今社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在新一代人的观念中民俗艺术的概念逐渐淡化,瓦猫也从屋顶走下来进入工艺品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瓦猫的角色也随之改变。瓦猫与现代艺术瓦猫是世代传承的并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古时候人们以农业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时人们内心产生了寻求庇护的神兽崇拜,瓦猫由此诞生。经过世代传承瓦猫的功能日趋完善,造型多样,更加接近于艺术门类。如今科技发达、信息量无限膨胀,现代艺术的无限发展,人们的观念都得到了改变,加之国外艺术的涌潮,让原始的民俗艺术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化。回顾瓦猫的发展、制造历程,它是民间艺术家基于对生活的理解和内心向往的产物,是艺人最淳朴、最真实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艺术的真谛。同时,制作瓦猫的艺人也在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和创造,让瓦猫愈发鲜明起来。现代的许多艺术都是在民俗艺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现代艺术与民俗艺术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融合。图4.1北京故宫石狮与瓦猫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物——石狮子(如图4.1)。传说狮子在汉代时期从西域传入,随着佛教的发展逐渐成为赋予神力的灵兽,不是现实生活的动物,而是和麒麟一样被神化了的灵兽。随着朝代变迁,狮子的形象也随之改变,在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同时变为守门镇宅的吉祥物,元代是石狮真正走向民间的开端。现如今石狮子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沿袭下来,坐落于大门的左右以镇宅辟邪,并且石狮的铸造、造型等传统艺术性对当代的雕塑艺术也有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之处。图4.1北京故宫石狮在现代艺术与民俗艺术各自发展的同时,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相信瓦猫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消亡。(二)瓦猫工艺品化图4.2淮阳泥泥狗图4.2淮阳泥泥狗“泥泥狗”(如图4.2)是淮阳玩具的总称,淮阳“人祖会”以“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他们以狗作为他们的图腾文化。“泥泥狗”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也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是淮阳民间艺人的意识、观念、内在的情感流露。“泥泥狗”的造型已超越了自然的真实本色,艺人凭直观感受创造、施彩,沿袭了古人幻觉与想象的观念,与之前的图腾文化息息相关,与当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可分离。与瓦猫相同,“泥泥狗”通过捏塑、施彩等工序后便进入销售市场,可以说“泥泥狗”也由原来的图腾崇拜逐渐变为工艺品,被世界各地的人所了解,对于愈来愈被人们淡忘的民俗艺术也是一件值得发展的事情。在原始信仰和传统民俗工艺逐渐消逝的今天,“泥泥狗”工艺的重拾是不可或缺的。民俗工艺走向市场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不论是瓦猫或是“泥泥狗”,他们都将保持着它们特有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继续存活着,相信它们的前景会更加美好。结语中国的文明仰赖黄河与长江这两条河流而诞生。两千多年前,中国由秦朝最早统一,从此,中国文化急速发展。位于中国西南的滇南地区,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并且景色优美。在这里,形成了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淳朴的民风也影响着质朴的民间艺术品。瓦猫就诞生于此,诞生于人们对平安的向往,诞生于人们对神兽的崇拜。瓦猫是世代传承的艺术,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化,依然保留着悠久的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瓦猫并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也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是云南民间艺人的意识、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